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2)

1. 臂痛

〔大〕,夫婦人臂痛,筋脈攣急,不得屈伸,遇寒則劇,由肝虛為風寒邪氣流於血脈,客於經絡,搏於筋,筋不榮則乾急而痛,其脈緊細,宜服柏子仁丸舒筋湯。若臂痛不能舉,或左或右,時復轉移一臂,由中脘伏痰,脾氣滯而不行,上與氣相搏,四肢皆屬於脾,脾氣滯而氣不下,上攻於臂故痛,其脈沉細,宜茯苓丸控涎丹

白話文:

〔大〕,夫婦人手臂疼痛,筋脈攣急,不能屈伸,遇寒則情況加劇,是由於肝虛弱而導致風寒邪氣流入血脈,停留在經絡中,作用在筋上,筋脈失去滋養則變得乾燥急促而疼痛,脈搏緊細,宜服用柏子仁丸、舒筋湯。如果手臂疼痛不能舉起,有時是左臂有時是右臂,時常轉移到另一側手臂,是由於中脘有痰伏匿,脾氣滯而不通暢,往上與氣交相作用,四肢都屬於脾,脾氣滯而不通,氣不能下降,往上攻到手臂所以疼痛,脈搏沉細,宜服用茯苓丸、控涎丹。

〔薛〕,前證若肝血虛,用加味逍遙散。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血氣俱虛,用八珍湯。風熱血燥,用秦艽地黃湯。脾腎虛寒,用柏子仁丸。脾胃實熱,用茯苓丸。水不能生木,用六味丸、逍遙散。怒動肝火,用小柴胡川芎當歸。眩暈晡熱,用四物、柴、梔、丹皮。晡熱月經不調,用加味逍遙散。食少體倦,無寐盜汗,用加味歸脾湯。先太宜人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口乾目赤,頭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赤短,夜間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此屬肝腎氣虛而熱也。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而愈。

白話文:

薛氏記錄的病例,如果是肝血虛弱,服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中氣虛弱,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血氣俱虛,服用八珍湯。如果是風熱血燥,服用秦艽地黃湯。如果是脾腎虛寒,服用柏子仁丸。如果是脾胃實熱,服用茯苓丸。如果是水無法生木,服用六味丸、逍遙散。如果是憤怒引起肝火,服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如果是眩暈晡熱,服用四物湯、柴胡、梔子、丹皮。如果是晡熱月經不調,服用加味逍遙散。如果是食量少、身體疲倦、失眠盜汗,服用加味歸脾湯。

在先太宜人的案例中,她全身疼痛,尤其是筋骨,無法屈伸,口乾眼紅,頭暈痰壅,胸口不適,小便量少顏色深,晚上尤其嚴重,全身發癢像蟲子在爬,這是肝腎氣虛而熱所引起的。服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再加入山梔、柴胡後治癒。

柏子仁丸,(《指迷》)

柏子仁,乾地黃(各二兩,自制),茯苓,枳殼(去穰,麩炒),覆盆子(炒),北五味子(杵,炒),附子(炮),石斛(去根切,酒蒸炒),鹿茸(酥炙),酸棗仁(炒),桂心,沉香黃耆(蜜水炙,各一兩,一方云,等分),

白話文:

柏子仁、乾地黃(各 2 兩,自己製作)、茯苓、枳殼(去穰,麩皮炒)、覆盆子(炒)、北五味子(搗碎,炒)、附子(炮製)、石斛(去根切段,用酒蒸後炒)、鹿茸(用酥油炙炒)、酸棗仁(炒)、桂心、沉香、黃耆(用蜜水炙炒,各 1 兩,另有一種說法是等於)。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

舒筋湯,治臂痛。又名五痹湯,亦治腰下疾。

片子薑黃(四兩),甘草羌活(各一兩),白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二兩),

白話文:

片子薑黃(120克),甘草,羌活(各30克),白朮,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60克)。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後服。

茯苓丸,治臂痛不能舉手,或左或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升,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後人謂此臂痛,乃痰證也,用以治痰,無不效者。予嘗以此藥治人,隨服隨愈。世所謂痰藥多矣,未有立效如茯苓丸速也。

白話文:

茯苓丸,是用來治療臂部疼痛、無法舉起手臂的病症,這種疼痛可能發生在左、右臂,並且時常變換位置。這是因為內伏痰飲,中脘部位氣血停滯,脾氣運行不暢,與胸陽之氣相衝擊所致。由於四肢都屬脾管,脾氣停滯,氣血無法上升,所以邪氣上攻臂部,導致疼痛。脈象沉細的人,通常就患有這種病症。後世醫家認為這種臂痛,是痰病引起的,用茯苓丸來治療痰病,無不有效。我曾經用這種藥來治療病人,服用後立刻痊癒。世間流傳的痰藥有很多,但是沒有哪一種藥物的效果像茯苓丸這樣迅速。

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半兩,去穰麩炒),風化朴硝(半兩),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如梧子大。生薑湯下二十丸,食後服。

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疰,便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唾涎,手腳重,腿冷,脾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服即愈。

白話文:

控涎丹:凡人忽然患上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約疼痛難忍,連筋骨牽引導致疼痛,坐臥不安,時時刻刻走動不定,一般的醫生不瞭解,稱之為走疰,便用藥物和針灸,但都沒有效果。又懷疑是風毒聚集,想要形成癰疽,胡亂用藥物塗貼,也不是正確的。這其實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成了這種疾病,有些人因此頭痛難以抬頭,有些人精神萎靡、嗜睡,有些人飲食沒有味道,痰液黏稠,夜間喉嚨中像有鋸子在鋸的聲音,大量流口水,手腳沉重,腿部冰冷,脾氣脈不通,誤認為是癱瘓,這也不是正確的。凡是患有這種疾病的,只要服用這種藥物,不過幾次服藥便可痊癒。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炒,各等分),

白話文:

甘遂(去除心),大戟(去除皮),真白芥子(炒熟,各等分)

上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臨臥淡薑湯下五七丸,如疾猛,再加至十丸。

白芥子散,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

白話文:

白芥子散可治療手臂疼痛,疼痛可能會牽引到背部,時而消失時而又發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所致,或者類似癱瘓。

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

白話文:

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用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愚按:前三方,脾氣虛弱者,必佐以六君子湯。中氣虛弱者,必佐以補中益氣湯。氣血虛者,必佐以八珍湯。脾氣鬱滯者,必佐以歸脾湯。肝經怒氣者,必佐以逍遙散。若專用前方治之,胃氣益虛,病氣益甚,不可不謹。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提出的三個方劑,治療脾氣虛弱的人,一定輔以六君子湯。治療中氣虛弱的人,一定輔以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血虛弱的人,一定輔以八珍湯。治療脾氣鬱滯的人,一定輔以歸脾湯。治療肝經怒氣的人,一定輔以逍遙散。如果只用前面提出的方劑治療,胃氣會更加虛弱,病情會更加嚴重,不可不謹慎。

流氣飲,治七情氣滯,胸脅悶痞,咽喉不利,嘔喘面浮,二便不調,或氣攻肩背,脅肋作痛,或腳氣喘急,腹脹便閉,元氣充實者,宜用此藥。慎之。

白話文:

《流氣飲》藥方,用來治療因七種情緒導致的情緒抑鬱,胸脅之間感覺沈重悶脹,咽喉不適,嘔吐氣喘,臉部浮腫,大小便不調;或因氣鬱造成肩背部疼痛,脅肋疼痛;或因氣鬱導致氣喘急促,腹部脹氣,大便不通。只有身體元氣充足的人,才適合服用這種藥方。服用時須謹慎小心。

紫蘇葉,黃耆(炒),青皮(去白),當歸,半夏(薑製),烏藥,芍藥(炒),茯苓,桔梗防風(各五錢),川芎,陳皮(各七錢五分),枳實(麩炒),木香(各二錢五分),甘草(炙,一兩二錢半),大腹子(薑製,一兩),

白話文:

紫蘇葉、炒黃耆、去白青皮、當歸、薑製半夏、烏藥、炒芍藥、茯苓、桔梗、防風(各五錢),川芎、陳皮(各七錢五分),麩炒枳實、木香(各二錢五分),炙甘草(一兩二錢半),薑製大腹子(一兩)。

上每服半兩,薑棗水煎服。

四物湯,治血滯中風,血虛手足不遂。如臂痛,加紅花煎。

白話文:

四物湯,用於治療血滯中風,血虛導致的手足不遂症狀。如果存在臂痛,可以加入紅花煎煮。

交加散木瓜、牛膝,治冷痹肩臂作痛。即人參敗毒和五積散

白話文:

交加散中加入木瓜、牛膝,用於治療寒冷濕邪引起的肩臂疼痛。它與人參敗毒散和五積散類似。

烏藥順氣散加羌活、木瓜,治外邪氣滯,筋骨作痛,或痰氣不利。(方見雜病中氣。)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加入羌活和木瓜,可以治療外邪之氣停滯,筋骨疼痛,或者痰氣不順暢。 (處方請參照雜病中氣。)

秦艽地黃湯,治肝膽經風熱血燥,肩臂疼痛,或筋脈引急,或時牽痛。其內證發熱,或寒熱晡熱,月經不調,或肢體痠痛等證。

白話文:

秦艽地黃湯,治療肝膽經風熱血燥,肩膀、手臂疼痛,或筋脈痙攣,或時常牽引疼痛。其內部症狀有發熱,或早晚發冷、下午發熱,月經不調,或四肢痠痛等症狀。

秦艽,熟地黃(自制),當歸(各一錢),川芎,芍藥,牡丹皮,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釣藤鉤(一錢),柴胡,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秦艽、熟地黃(自制)、當歸(各一錢),川芎、芍藥、牡丹皮、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釣藤鉤(一錢),柴胡、甘草(炙,各三分)。

上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