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嘔吐

〔大〕,夫婦人嘔吐者,由脾胃有邪冷,穀氣不理所為也,胃為水穀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胃,胃氣逆則令嘔吐也。夫嘔吐之疾,非特脾胃虛冷而嘔吐也,亦有胃熱而嘔者,亦有胃中冷,胃口熱而吐者,亦有痰盛而嘔者,亦有血弱而嘔者。經云:無陰則嘔是也。不可以一概用藥。如胃冷而嘔吐,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及許仁則半夏丸、人參七味丸。如胃熱而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如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沉冷服即止。如痰盛嘔吐者,宜《局方》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如惡阻兼用茯苓丸,自有專門。如血不歸源而嘔吐者,用十全大補(雜病虛勞。)加陳皮、半夏、藿香、薑、棗煎服。或有腳氣而嘔者,自有專門,不濫及。

白話文:

大的嘔吐症候

夫婦之間,嘔吐的原因是脾胃有寒症,因此消化吸收系統的氣血無法正常運作。胃是儲存和消化的器官,如果其中的氣血不協調,就會有風寒入侵。寒冷侵襲胃部,使得胃氣逆亂,因此會嘔吐。嘔吐的疾病,不僅包括脾胃虛寒所引起的嘔吐,也包括胃熱引起的嘔吐,以及胃中寒冷,胃口灼熱而引起的嘔吐,痰液過多而引起的嘔吐,以及血弱而引起的嘔吐。經典上說:「沒有陰,就會嘔吐。」,因此,不能用一種方法來治療所有嘔吐的疾病。

  1. 如果是胃寒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以及許仁則的半夏丸、人參七味丸。

  2. 如果是胃熱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湯、槐花散。

  3. 如果是胃中寒冷,胃口灼熱而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加上棗子煎服,鎮定、降溫,立即便可停止嘔吐。

  4. 如果是痰液過多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局方》半夏湯、茯苓湯、二陳湯。如果是惡阻同時服用茯苓丸,有專門的方針。

  5. 如果是血氣不足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用於雜病虛勞),加上陳皮、半夏、藿香、生薑、棗子煎服。

  6. 如果是腳氣引起的嘔吐,有專門的方針,不涉及其他。

〔薛〕,東垣先生云:前證內有故寒與新谷俱入於胃,新故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又云:胃因氣逆為噦。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為血病也。有食入則吐,以橘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若脾胃虛弱,寒邪所客,飲食所傷者,用六君、丁香、藿香、生薑之類。若胃中有熱,膈上有痰,用二陳、山梔、黃連、生薑。若久病胃虛,嘔而不納穀者,用生薑、參、朮、黃耆、香附之類。亦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而嘔者,有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於心肺之分而復出者,有胃口有火與痰而嘔者。若注船大吐,渴飲水者即死,童便飲之最妙。前論云:血不歸源而嘔,用十全大補湯,誠發前人之未發,愚常用屢效。(此論與王安道《溯洄集》所論少異,宜參看之。)先太宜人飲食後,聞外言忤意,嘔吐酸水,內熱作渴,惟飲冷水,氣口脈大而無倫,面色青赤,此肝脾鬱火,投之以藥,入口即吐。第三日吐宿食,第七日吐酸黃水,十一日吐苦水,脈亦洪大,仍喜飲冷。以黃連煎湯冷飲少許,至二十日,加白朮、茯苓,二十五日,加陳皮,三十七日加當歸、炙草,至六十日始進米飲半盞,漸進薄粥,調理得痊。府庠沈姬文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食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乾,流涎不收,聞食則嘔,數日矣。迎治,余曰:脾主涎,此脾虛不能約制也。欲用人參安胃散,惑於眾論,以為胃經實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劇。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塊,頓發嘔吐酸水不止,仍服前藥愈劇。復邀視之,則神脫脈絕瀕死矣。惟目睛尚動,余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然藥不能下矣。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接母口之氣,又以附子作餅,熱貼臍間。時許,神氣少蘇,以參、朮、附子為末,仍以是藥加陳皮煎膏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於口,隨津液嚥下,即不嘔。二日後加至十粒,諸病少退,其涎不止,五日後漸服前劑一二匙,胃氣少復,乃思粥飲。後投以參、術等藥,溫補脾胃,五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根據薛姓醫師,東垣先生說:先前有積寒與新穀物一起進入胃裡,舊的、新的與實邪互相攻撙,致使氣體都互相逆著走,又從胃裡排出,所以會嘔吐,要補手太陰、瀉足少陰。東垣先生又說:因氣逆而造成的嘔吐。嘔吐、嘔吐作嘔這三種病情都屬於胃部疾病,以其氣血的多少不同而有所差異。像嘔吐是陽明經的問題,陽明多血多氣,所以有聲音有嘔吐物,氣血都出了問題。仲景說:嘔吐雖有多種陽明經出現的證狀,但醫師得謹慎,不可瀉法治療。孫真人說:患嘔吐的人多數服用生薑,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氣逆必須調理,所以主要用生薑治療。吐則是太陽經的問題,太陽多血少氣,所以有嘔吐物但無聲音,是血出的毛病。吃了東西就吐,可用橘子皮去除白い來治療。作嘔則是少陽經的問題,多氣少血,所以有聲音但無嘔吐物。是氣出了毛病,可以用生薑半夏為主藥治療。若是脾胃虛弱、受寒邪侵襲、或飲食所傷,就要用六君、丁香、藿香、生薑等類的藥物治療。若是胃裡有熱、膈上痰多,用二陳、山梔、黃連、生薑。若是長期生病而胃虛弱,嘔吐而不能消化食物,要用生薑、人參、白朮、黃耆、香附等類的藥物。也有些人是痰阻膈中,食物無法通過;有人是氣逆而嘔吐;有人是胃口有氣鬱;有人是食物停留在心、肺之間而嘔吐出來;有人是胃口有熱痰而嘔吐。若是嘔吐得很厲害、又口渴想喝水,這人就會死,用小孩的尿液讓他喝是最好的。前面說到:血液沒歸還到本源而嘔吐,要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這真是前人沒說過的話。我時常使用這個方法,屢次都見效。(這個理論與《溯洄集》王安道說的有少許不同,建議同時參考看看。)我之前有個病人飲食後,聽到外界的言論心裡不滿意,嘔吐酸水,內熱口渴,只喝冷水,氣口脈搏又大又亂,臉色青中帶紅,這是肝脾鬱火,服藥後,入口就吐。第三天吐出陳舊食物,第七天吐出酸黃水,第十一吐出苦水,脈搏還是很大,還是喜歡喝冷水。以黃連煮湯冷飲少許,到第二十天,加白朮、茯苓;第二十五天,加陳皮;第三十七天加當歸、炙草;直到第六十天才能喝下半碗米湯,逐漸進展成喝稀粥,調理後病況痊癒。府庠沈姬文母親,患有脾虛、中滿、痰嗽發熱,又吃濕麵和冷茶,吞酸嘔吐完全不吃東西。誤服了黃連、黃芩、青皮等藥物,結果更增加寒熱口乾的情形,口水一直流,聞到食物就嘔吐,已經好幾天了。請我去治療,我說:脾主涎,這個人的脾虛弱不能控制口水。我想用人參安胃散,但是擔心別人的批評,認為胃經本來就有實火、宿食,就會用瀉法治療,病情會更加嚴重。突然想到冬瓜,咬下一口手指甲大小的瓜肉吞下去,卻立刻嘔吐酸水不止,再服用先前的藥物病情更加嚴重。又邀請我去看診,發現他的精神不振,脈搏微弱,快要死了。只有眼睛還在動,我說:寒邪浸淫在體內,治療方法是辛溫,可是藥物用不了了。趕快用鹽、艾草、附子炒熱,敷在肚臍和下腹部以散寒回陽,又用口氣吹進病人的嘴巴,而嘴巴是母氣的通道,又用附子做成餅敷在肚臍上。過了一會兒,精神氣色好了一些。用了人參、白朮、附子做成粉末,又加入陳皮煎膏成為藥丸,像粟米一樣大,放五、七粒在嘴巴裡,隨著津液一起嚥下去,不再嘔吐了。兩天後增加到十粒,各種症狀慢慢減輕,但是口水流不止,五天後漸漸服用先前的藥一、兩匙,胃氣慢慢恢復,纔想喝稀粥。後來又用人參、白朮等藥物,溫補脾胃,服用五十多劑後完全恢復了。

〔孫〕,一婦人三十五歲無子,恐夫娶妾致郁,經不行者三月矣。病腹痛惡心,諸醫皆云有孕,其夫亦粗知醫,舉家欣喜,治以安胎行氣止痛之藥,服三五十帖不效,痛苦益甚。凡未申時發寒熱,腹中有塊,如彈子大者二三十枚,翻騰作痛,行動則水聲漉漉,痛極則吐酸水五六碗,吐盡則塊息而寒熱除,痛亦不作,明日亦然。又作瘧治,轉劇。召予診,左手弦,尺澀,右手濡弱,重取則滑,尺同左。時經已五月不行矣。予曰:此郁病也,豈有澀脈成孕之理,若然,則前藥當效矣。其夫亦悟。乃為制方,以二陳加香附、山梔、撫芎、玄胡、當歸、紅花之類,藥進而痛止,連與四帖皆效,但藥止則痛發如故,調治一月不能除根。予因持脈案見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乃諭予曰:此鬱火病也。其病起於肝膽,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不決則鬱生,郁生則木盛,木盛則凌脾,脾傷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生氣血,以故月水不來也。肺金失於母養,則降殺之令不行,木寡於畏而侮所不勝,是以直衝犯清道以作吐也,吐後諸證皆減者,木升而火息也。為裁一方:以黃耆五錢,柴胡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陳皮、貝母、枳實各五分,薑三片,一劑而寒熱除,再劑而痛減吐止,水聲亦絕,七日不發。其夫喜曰:是何神速也。乃拉予復請命於先生,先生曰:夫寒熱者,少陽膽也。吐酸者,厥陰肝也。痛而腹塊翻騰者,火盛激動其水,如鍋中湯滾泡浪沸騰是也。吐多則肺金愈傷。故用黃耆補肺金為君,使得以制肝木,以柴胡瀉肝為臣,以升發其膽火。經曰:木鬱則達之,達是通達之義。夫木性上升者也,既鬱則不升,故用柴胡升發膽肝之清氣,使衝開其鬱結以復其常。又曰: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補肺制肝,正謂此也。又曰:泄其肝者,緩其中,以甘草緩中為佐。又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以白芍藥於脾中瀉木為臣,病久生郁,郁久則生涎,以貝母、陳皮、枳實開鬱逐涎為裨使,然後金得其正,木得其平,土得其安,由是病去而愈速。前方用山梔、黃連之類,皆降下之藥,火勢正熾,豈區區寒涼所能抑哉。故經曰:輕者正治,重則從其性而升之。但凡治病,要當識得此意。

白話文:

有一位姓孫的婦人,年紀三十五歲,一直沒有孩子,擔心丈夫會納妾,導致心裡鬱悶,經期三個多月不來了。她出現腹痛、惡心的症狀,許多醫生都說她懷孕了,連她的丈夫也粗略精通醫術,全家人都很開心,用安胎、行氣、止痛的藥物治療,服用了三、五十帖,但沒有效果,病痛反而更嚴重了。

每天申時,婦人開始發作寒熱,肚子裡有硬塊,像是二十、三十顆彈珠大小,但會翻轉移動,疼痛難忍。她只要移動,肚子裡就會發出水聲,痛到極點時,吐出五、六碗酸水,吐完之後,硬塊消失,寒熱也退去,疼痛也停止了,隔天又會重複這個現象。後來,她又接受過瘧疾的治療,病情反而更加嚴重。

於是,他們找我診斷,我發現她的左手脈弦,尺脈澀,右手脈濡弱,但如果再用力按壓,脈象卻變成滑脈,尺脈和左手脈象相同。當時,她的月經已經停了五個多月。我說:「這是鬱病造成的,怎麼可能有澀脈懷孕的道理?如果真的是懷孕,前面的藥物應該有效才對。」她的丈夫也恍然大悟。

於是我開立方劑,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香附、山梔、撫芎、玄胡、當歸、紅花等藥物,服藥後,疼痛停止了,連續服用四帖都有效,但一旦停止服藥,疼痛就會像以前一樣復發。我調治了一個多月,還是無法根除病因。

於是我帶著脈診記錄去找我的老師黃古潭先生,老師告訴我:「這是鬱火病。病根在肝膽,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略不能決斷,鬱結就會產生,鬱結產生,肝氣旺盛,肝氣旺盛就會影響脾臟,脾臟受損,就無法運化精微,生出氣血,所以月經不來。肺金失去母臟的滋養,降殺的職能無法執行,肝木缺乏敬畏,侵犯它不該侵犯的地方,所以,肝氣直接衝擊清道(即胃),形成嘔吐。嘔吐後,其他症狀都會減輕,這是因為肝氣上升而火氣減弱。

於是,我開了一個方劑:黃耆五錢,柴胡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一錢,陳皮、貝母、枳實各五分,薑三片,服用一劑,寒熱消除,再服用一劑,疼痛減輕,嘔吐停止,肚子裡的積水聲也消失了,七天都不再發作。她的丈夫高興地說:「怎麼這麼快就好?」於是,他拉著我再次向老師請教。

老師說:「寒熱,是少陽膽。吐酸,是厥陰肝。疼痛,是腹塊翻騰,是火氣旺盛激發了水濕,就像鍋裡沸騰的水花一樣。吐得越多,肺金越受損。因此,我用黃耆補肺金為君藥,讓它制約肝木,用柴胡瀉肝為臣藥,讓膽火升發。經書上說:『木鬱則達之』,達,是指通達的含義。木的本性是向上生長的,既鬱結,就不能生長,所以用柴胡升發膽肝的清氣,讓它衝開鬱結,恢復正常。

經書上又說:『過者折之』,因為木畏金。所謂瀉肝,補肺制肝,正是這個道理。經書上又說:『泄其肝者,緩其中』,用甘草緩和中焦為佐藥。經書上還說:『木位之主,其瀉以酸』,用白芍藥從脾中瀉去肝木為臣藥,病情長久會產生鬱結,鬱結長久會產生涎液,用貝母、陳皮、枳實開鬱逐涎為輔助藥物。

這樣一來,金(肺)得正,木(肝)得平,土(脾)得安,因此病情很快就治癒了。先前用山梔、黃連等藥物,都是讓病情下行的藥物,火勢正熾烈,豈是區區寒涼藥物能壓制的呢。因此,經書上說:『輕者正治,重則從其性而升之。』治療疾病,都要懂得這個道理。

益智子散,治婦人脾胃久虛氣弱,多欲嘔吐,全不下食,四肢無力。

白話文:

益智子散可以治療婦女脾胃虛弱、氣力不足,經常想吐,完全吃不下東西,四肢無力的狀況。

益智(一兩),附子(炮),縮砂仁,丁香,厚朴,黃耆,白朮,白茯苓,陳皮,川芎,良薑,藿香葉,當歸(各七錢半),人參,桂心(各半兩),

白話文:

益智(60克),附子(炮製),縮砂仁,丁香,厚朴,黃耆,白朮,白茯苓,陳皮,川芎,良薑,藿香葉,當歸(各45克),人參,桂心(各30克)。

上㕮咀,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

丁香散,治婦人臟腑虛冷,脾胃氣弱,食則嘔吐,水穀不消。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大棗,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滿,然後去掉藥渣,隨時溫熱服用。

丁香散用於治療婦女體內虛冷、脾胃氣弱導致的進食後嘔吐、食物不易消化等症狀。

丁香,白朮,縮砂仁,草果仁,橘皮(各七錢半),當歸,白豆蔻,藿香葉,神麯,訶子皮,甘草(各半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丁香、白朮、縮砂仁、草果仁、橘皮(各31.5公克),當歸、白豆蔻、藿香葉、神曲、訶子皮、甘草(各25公克),人參(50公克)。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煎薑棗湯調下。

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白話文:

將材料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煎好的薑棗湯調和後服用。

竹茹湯,用來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

乾葛(三兩),半夏(湯洗七次,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一半,取七錢半),甘草(七錢半),

白話文:

乾葛(150克),半夏(用沸水洗七次,加入半碗薑汁、一升漿水,煮至剩下一半,取75克),甘草(75克),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三片,竹茹雞蛋大,棗子一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混合後,每次服用五錢(約 15 公克),加入兩碗水、三片生薑、一個雞蛋大小的竹茹、一顆紅棗,一起煮到剩下一碗藥水,將藥渣去除後,趁溫熱時服用。

許學士云:胃熱者手足心熱。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後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飲熱留胃脘,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

良方槐花散

白話文:

許學士說:胃熱的人,手腳心的溫度會比較高。政和年間,一名宗族的人因為傷寒而生病,流了汗後,身體就變涼了。但幾天後,他突然開始嘔吐,藥物和飲食也吃不下。醫生們都使用了丁香、藿香、滑石等藥物,但只要服下這些藥物,他就會立刻吐出來。我說:這正是因為汗後喝了熱飲,導致熱氣留在胃脘。孫兆所提出的竹茹湯最適合他了。趕快把藥給他喝,他立刻就好了。

皂莢,白礬,槐花(炒,令黃黑色),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皁莢、白礬、槐花(炒至黃黑色)、甘草(均等份),

上為細末,白湯調下二錢。

許仁則半夏丸,療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方。

半夏(一升,真熊州者,洗去滑),小麥曲(一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二錢。

許仁則半夏丸,治療胃中積冷導致的嘔吐和不能進食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一升洗淨滑液的真熊州產半夏,以及一升小麥曲。

上搗半夏為散,以水搜面,丸如彈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則是藥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比覺病減,欲更合服亦佳。忌羊肉、餳。

白話文:

用杵搗散半夏,用水洗乾淨後,揉丸成像彈珠一樣大的丸子,用水煮至丸子的表面變熟,這就做好了這個藥。開始時服用四五丸,一天服兩次,逐漸增加到十四五丸,一面煮一面吃,直到感覺症狀減輕,想增加藥量也可。忌吃羊肉、糯米。

又依前半夏丸,雖覺漸損,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慮藥毒不可久服,欲不服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參七味丸服之。

人參七味丸

白話文:

按照前面的半夏丸治療的方法,雖然感覺症狀逐漸減輕,但是病根並沒有去除,想要繼續服用以前的藥丸,又擔心藥物毒性不能長期服用,如果不想服用又害怕病情加重。應該聯合人參七味丸一起服用。

人參,白朮(各五兩),厚朴(炙),細辛(各四兩),生薑(八兩,末),橘皮(三兩),桂心(二兩),

白話文:

人參:五兩

白朮:五兩

厚朴(經過炙烤處理):四兩

細辛:四兩

生薑(磨成末):八兩

橘皮:三兩

桂心: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與半夏丸間服亦可。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白話文:

上等生地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一次服用十粒,逐漸增加服用數量,直到服用二十粒即可。此藥丸也可與半夏丸交替服用。在服用期間,禁忌食用桃子、李子、雀肉、生蔥、生菜。

《補遺》治男子婦人一切嘔吐。五苓散內除桂,加半夏末如桂分兩,每服一錢,以生薑自然汁調搜和如面,候半時久,再以白沸湯一小盞,調開溫服。(五苓散方,見傷寒準繩渴門。)

白話文:

《補遺》治療男女一切嘔吐的方劑。五苓散中除去桂枝,加入半夏粉末,與桂枝分量相同,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汁調和成糊狀,等候半個小時,再用一小杯白開水調開,溫熱服用。(五苓散的方劑,參見《傷寒準繩》渴門。)

青金丹,治一切嘔吐不已。

硫黃(二錢),水銀(一錢),

白話文:

青金丹,治療各種持續不止的嘔吐。

成分包括:硫磺二錢,水銀一錢。

入銚內慢火熬化,以木篦子撥炒成砂,再入乳缽研黑不見星,以薑汁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熱,嘔吐泄瀉,或飲食不入。

白話文:

把藥材放入瓷器中,用文火熬化,用木篦子攪拌成砂狀,再放入研缽中研磨成黑色,看不到藥材顆粒,用薑汁把藥丸捏成綠豆大小,每次服用20-30丸,用米湯送服。

人參(一錢),黃耆(炒,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二分),

上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一錢), 黃耆(炒至金黃色,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炒至微焦,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