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一 (34)
卷之一 (34)
1. 經閉
《內經·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死不治。
潔古曰: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啟玄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則不能隱曲,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也。
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於心,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局方》中五補丸,後以衛生湯治脾養血也。
李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補前人之闕。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渴燥,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病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亦不成,而為胎病者有矣。
(此中焦胃熱結也。)或心包絡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此下焦胞脈熱結也。)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包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
宜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此上焦心肺熱結也。)裴澤之夫人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又加喘嗽,醫者率以蛤蚧、桂、附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反害,投以涼劑,涼血和血藥,則行矣。已而果然。
五補丸,(《局方》)補諸虛,安五臟,堅骨髓,養精神。
熟地黃,人參,牛膝(酒浸,去蘆,焙乾),白茯苓,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下,空心服。
衛生湯
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空心。如虛者,加人參一兩。
上東垣、潔古治血枯之法,皆主於補血,瀉火也。補血者,四物之類。瀉火者,東垣分上中下,故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火在下則大小秘澀,治以玉燭之類,玉燭者四物與調胃承氣等分也。火在上則得於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三和者,四物、涼膈、當歸等分也。
潔古先服降心火之劑者,蓋亦芩、連、三和、玉燭之類,後服五補、衛生者,亦補氣之劑也。
〔素〕,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蘆茹二味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腹中論,王注云:烏賊魚骨主血閉,蘆茹主散惡血,雀卵主血痿,鮑魚主瘀血。河間《宣明論方》烏賊骨、蘆茹各等分,雀卵不拘數,和丸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煎鮑魚湯下,食後日三服,壓以美膳。)
白話文:
經閉
古代醫籍記載,女性月經不調,原因複雜。有些是因為心脾受熱,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月經停滯,甚至發展成其他疾病危及生命。治療上,首先要瀉去心火,讓血液自然運行。
也有人認為,經閉是因大腸、胃熱,影響心脾功能,導致心臟不能主血,脾臟不能化精,從而造成經血不通。治療應當滋補心脾,清瀉胃腸之熱。
另外,經閉也可能是因為胞脈(與子宮相關的經脈)閉塞,這是由於心氣不能下達胞宮所致。治療需要先服用降心火藥物,再服用補益藥物,最後以滋養脾胃、養血的藥物調理。
李東垣醫師則根據病因的不同,將經閉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由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經水斷絕;二是由於胃熱傷陰,津液不足,導致血海枯竭;三是由於心包絡熱盛,導致血脈瘀滯。針對不同情況,治療方法也不同,例如瀉熱、補益氣血或清熱調血。
有些經閉患者,同時伴有寒熱、喘嗽等症狀,此時需謹慎用藥,不可盲目溫補,以免加重病情。應當採用清熱涼血的方法治療。
書中記載了兩種藥方:五補丸,具有補益諸虛、安五臟的功效;衛生湯,則主治氣血不足。此外,還提到了其他一些治療經閉的藥物,如四物湯、調胃承氣湯、玉燭湯等,這些藥物各有側重,根據不同的病因和症狀選擇使用。
最後,古代醫書中也提到一種稱為「血枯」的病症,其成因與年輕時大量失血或房事過度有關,治療需要使用烏賊骨、蘆葦根等藥物,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