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脅脹痛
〔大〕,產後兩脅脹滿氣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產後惡露下不盡,水壅,痞與氣相搏,積在膀胱,故令脅肋脹滿,氣與水相激,故令痛也。
〔薛〕,前證若肝經血瘀,用玄胡索散。若肝經氣滯,用四君、青皮、柴胡。若肝經血虛,用四物、參、朮、柴胡。氣血俱虛,用八珍、柴胡。若腎水不足,不能生肝,用六味丸。若肺金勢盛,剋制肝木,用瀉白散。仍參前各論主之。一產婦因怒,兩脅脹痛,吐血甚多,發熱惡寒,胸腹脹痛。余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加柴胡、丹皮、炮姜而血頓止,又用十全大補湯而寒熱漸退。此證苟非用薑、桂辛溫,助脾肺以行藥勢,不惟無以施其功,而反助其脹耳。
《經效》療產後血氣,脅肋脹痛。
當歸(十二分),芍藥,苦梗,檳榔,枳殼(各八分),桂心,青木香,柴胡(各六分),
上㕮咀,以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空心分溫二服。
療產後惡露不下,血氣壅痞,脅脹痛,不下食。
蘇木,紫葛(各十二分),芍藥,當歸(各八分),桂心,蒲黃(各六分),生地黃汁(三合)
上㕮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下蒲黃,分兩服。
當歸散,治產後腹痛,脅肋脹滿。
當歸,乾薑(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入鹽醋少許,食前熱服。(《選奇方》用酒煎。)
《經效》理血氣煩悶,脅脅脹滿及痛。
芍藥(八分),蒲黃,延胡索(各四分),當歸(六分),荷葉蒂(炙,三枚)
上水二升,煎取七合,後入蒲黃,空心分作兩服。
《廣濟》療產後腹痛氣脹,脅下悶,不下食,兼微利。
茯苓,人參,當歸,甘草(各六分),生薑,陳皮(各四分),厚朴(八分),
上㕮咀,以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服。
抵聖湯,治產後腹脅悶滿或嘔吐者。
赤芍藥,半夏,澤蘭葉,陳皮,人參,甘草(等分),
上㕮咀,每四錢,姜五片,煎溫服。
白話文:
[脅脹痛]
**(大醫家觀點)**產後兩側肋骨下方脹滿且氣痛,是因為膀胱裡原本就有積水,加上產後惡露沒有完全排乾淨,導致水分壅塞,阻礙氣的運行,使氣和水互相搏鬥,積聚在膀胱,所以才會造成肋骨下方脹滿,氣和水互相衝擊,因而感到疼痛。
**(薛醫家觀點)**上述情況如果是肝經血瘀,可以用玄胡索散治療。如果是肝經氣滯,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青皮、柴胡。如果是肝經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柴胡。如果是氣血兩虛,可以用八珍湯加上柴胡。如果是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可以用六味丸。如果是肺金過旺,剋制肝木,可以用瀉白散。以上各種情況都要參考之前的論述來治療。曾經有一個產婦因為生氣,導致兩側肋骨下方脹痛,吐了很多血,發燒怕冷,胸腹脹痛。我認為是氣血兩虛,所以用了八珍湯加上柴胡、丹皮、炮薑,血立刻止住了,又用了十全大補湯,發燒怕冷的情況也漸漸退去。這個病如果沒有用薑、桂這些辛溫的藥材,幫助脾肺來運行藥力,不僅無法發揮藥效,反而會加重脹痛。
《經驗良方》記載:治療產後血氣不順,導致肋骨下方脹痛。
藥方:當歸(十二分),芍藥,桔梗,檳榔,枳殼(各八分),桂心,青木香,柴胡(各六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兩升煎煮至八合,去除藥渣,在空腹時分兩次溫服。
又一方:治療產後惡露不下,血氣壅塞不通,導致肋骨下方脹痛,沒有食慾。
藥方:蘇木,紫葛(各十二分),芍藥,當歸(各八分),桂心,蒲黃(各六分),生地黃汁(三合)。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兩升煎煮至七合,加入蒲黃,分兩次服用。
當歸散:治療產後腹痛,肋骨下方脹滿。
藥方:當歸,乾薑(等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八分,加入少許鹽和醋,在飯前熱服。(《選奇方》記載用酒煎煮。)
《經驗良方》記載:治療血氣不順,煩悶,肋骨下方脹滿及疼痛。
藥方:芍藥(八分),蒲黃,延胡索(各四分),當歸(六分),荷葉蒂(炙,三枚)。
用法:用水兩升煎煮至七合,後加入蒲黃,在空腹時分兩次服用。
《廣濟方》記載:治療產後腹痛氣脹,肋骨下方悶脹,沒有食慾,並且有輕微腹瀉。
藥方:茯苓,人參,當歸,甘草(各六分),生薑,陳皮(各四分),厚朴(八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兩升煎煮至八合,去除藥渣,分溫服用。
抵聖湯:治療產後腹部和肋骨下方悶脹,或有嘔吐。
藥方:赤芍藥,半夏,澤蘭葉,陳皮,人參,甘草(等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使用四錢,加入生薑五片,煎煮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