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胎前門

3. 求子

胡氏(孝)曰:男女交姤,其所以凝結而成胎者,雖不離乎精血,猶為後天滓質之物,而一點先天真一之靈氣,萌於情欲之感者,妙合於其間,朱子所謂稟於有生之初,《悟真篇》所謂生身受氣初者是也。醫之上工,因人無子,語男則主於精,語女則主於血。著論立方,男以補腎為要,女以調經為先,而又參之以補氣行氣之說。

察其脈絡,究其虧盈,審而治之,夫然後一舉可孕。天下之男無不父,女無不母矣。

〔診脈〕

陳楚良曰:人身氣血,各有虛實寒熱之異,惟察脈可知,舍脈而獨言藥者妄也。脈有十二經,應十二時,一日一周,與天同運,循環無端。其至也即不宜太過而數,數則熱矣。又不宜不及而遲,遲則寒矣;不宜太有力而實,實非正氣能自實也,正氣虛而火邪來乘以實之也。治法先當散郁以伐其邪,邪去而後正可補也。

不宜太無力而虛,虛乃正氣正血虛也,治法惟當補其氣血耳。亦有男婦上熱下寒,表實裡虛而未得子者,法當臨睡時服涼膈之藥以清其上,每晨食未入口時,服補藥以溫其下,暫進升散之藥以達其表,久服厚味之藥以實其里。

又有女人氣多血少,寒熱不調,月水違期,或後或先,白帶頻下而無子者,皆當診脈而以活法治之,務欲使其夫婦之脈皆和平有力,不熱不寒,交合有期,不妄用精,必能生子,子不殤妖。故欲得子者,必須對脈立方,因病用藥。

〔仲〕,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脈〕,婦人少腹冷惡寒久,年少者得之,此為無子,年大者得之絕產。脈微弱而澀,年少得此為無子,中年得此為絕產。肥人脈細,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黃者,胸上有寒。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而墮傷;浮則亡血,絕產惡寒。

〔調經〕

〔婁〕,胎前之道,始於求子。求子之法,莫先調經。每見婦人之無子者,其經必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將行作痛,或行後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調,不調則血氣乖爭,不能成孕矣,詳夫不調之由,其或前或後,及行後作痛者虛也。其少而淡者血虛也,多者氣虛也。其將行作痛及凝塊不散者,滯也。紫黑色者,滯而挾熱也。治法:血虛者四物,氣虛者四物加參、耆。滯者香附、縮砂、木香、檳榔、桃仁、玄胡。滯久而沉痼者,吐之下之。脈證熱者,四物加芩、連。脈證寒者,四物加桂、附及紫石英之類是也。直至積去、滯行、虛回,然後血氣和平,能孕子也。予每治經不調者,只一味香附末,醋為丸服之,亦百發百中也。《素問》云:督脈生病,女子不孕。

婦人經事不調,即非受孕光景,縱使受之,亦不全美,宜服,加味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求子

古人認為,男女結合受孕,雖然離不開精血,但更重要的是先天真氣與後天精血的妙合,如同朱熹所言「稟於有生之初」,以及《悟真篇》所說的「生身受氣初」。治療不孕不育,醫生會根據男女的不同,分別著重於補腎(男)或調經(女),並輔以補氣行氣的方法。仔細診察脈象,了解氣血的虛實寒熱,才能對症下藥,使夫婦一舉得孕。

診脈

診斷脈象是關鍵,切勿單憑藥物治療。脈象反映人體氣血的虛實寒熱,十二經脈與十二時辰相應,周而復始,如同天體運行。脈象過於快速則為熱,過於緩慢則為寒;脈象過於有力則為實,多為正氣虛弱,邪氣入侵所致;脈象過於無力則為虛,為正氣和血液不足。治療上,實證需先散瘀祛邪,邪去後再補益正氣;虛證則應直接補益氣血。有些夫婦上焦熱下焦寒,或表實裡虛,也可透過睡前服用涼性藥物清熱,早晨空腹服用溫補藥物溫下焦,並配合疏通表邪及滋補內裡的藥物。

對於女性氣多血少、寒熱不調、月經不規律、白帶過多等導致不孕的情況,都需要根據脈象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務求使夫婦雙方的脈象平和有力,不寒不熱,房事有節制,不妄用精氣,才能生育健康的孩子。總之,想要生育,必須根據脈象辨證施治。

男子脈象浮弱而澀,表示精氣不足,容易不孕。

婦女少腹寒冷疼痛已久,年輕時如此則不孕,年長時則絕經。脈象微弱而澀,年輕時如此則不孕,中年時則絕經。肥胖者脈象細弱,胞宮寒冷,也容易少子。脈色黃者,胸部有寒證。少陰脈浮緊,緊則疝氣、腹痛、流產或胎兒受損;浮則失血,絕經及惡寒。

調經

治療不孕,首先要調經。許多不孕婦女,月經都存在或早或晚、或多或少、行經前後疼痛、經色紫黑淡薄、經血凝滯等問題。經期不調,血氣失衡,則難以受孕。經期提前或延後、行經後疼痛屬於氣虛;經量少而淡薄是血虛;經量多是氣虛;行經前疼痛及經血凝滯是血瘀;經色紫黑是瘀血夾雜熱證。治療方法:血虛者用四物湯;氣虛者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人參、黃耆;血瘀者用香附、縮砂仁、木香、檳榔、桃仁、玄胡索;瘀血久滯者,需採用吐瀉的方法;熱證者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黃芩、黃連;寒證者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桂枝、附子及紫石英等。待瘀血清除、經血通暢、氣血恢復平衡後,便能受孕。我曾用單味香附醋丸治療月經不調,效果很好。《素問》說,督脈有病,女子則不孕。

婦女月經不調,即使受孕,胎兒也未必健康,宜服用加味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