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女科》~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4)
1. 胎水腫滿
《產寶》論曰:夫妊娠腫滿,由臟氣本弱,因產重虛,土不剋水,血散入四肢,遂致腹脹,手足面目皆浮腫,小便秘澀。陳無擇云: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俗呼為皺腳。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
白話文:
《產寶》中說:懷孕期間身體腫脹,這是因為臟腑虛弱,生產後身體虛弱,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停留在四肢,從而引起腹脹,手足面部浮腫,大便乾燥。陳無擇說:凡是婦女長期患有風寒濕邪,懷孕後容易出現腳腫,俗稱「皺腳」。還有一種全身腫脹,心腹急脹的情況,稱為「胎水」。
論曰:凡妊娠之人,無使氣極。若心靜氣和,則胎氣安穩。若中風寒邪氣及有所觸犯,則隨邪而生病也。凡妊娠經血壅閉以養胎,若忽然虛腫,乃胎中挾水,水血相搏,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也。然其由有自,或因泄瀉下痢,臟腑虛滑,耗損脾胃;或因寒熱瘧疾煩渴,引飲太過,濕漬脾胃,皆能使頭面或手足浮腫也。
白話文:
總之,懷孕的婦女,不要讓情緒過於激動。如果保持心平氣和,胎氣就會穩定。如果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或受到外力的觸犯,就會隨著邪氣而生病。懷孕期間經血阻塞以供養胎兒,如果突然出現水腫,就是胎中挾帶水分,水分和血液相互衝擊,脾胃不喜濕氣,它主管人體的肌肉,濕氣侵襲,氣虛乏力,就會導致肌肉虛弱,水氣外溢,所以身體腫脹。然而,水腫的發生有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腹瀉或痢疾,導致臟腑虛弱滑脫,耗損脾胃;也有可能是因為寒熱瘧疾引起口渴,過度飲水,濕氣侵襲脾胃,都能導致頭面或手足浮腫。
論述說:凡是懷孕的人,不要讓自己的情緒過於激烈。如果心裡平靜、氣息調和,那麼胎氣就會安穩。如果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或者受到其他外界的刺激,那麼就會隨著邪氣而生病。懷孕期間,經血會閉藏起來以養胎,如果忽然出現水腫,那是因為胎中挾帶了水氣,水和血互相搏擊,脾胃厭惡濕邪,而脾胃主管全身的肌肉,濕邪侵漬,氣血虛弱,肌肉就會鬆弛,水氣就會溢流出來,所以導致身體腫脹。但是水腫的發生是有原因的,有可能是因為腹瀉、痢疾,導致臟腑虛弱、滑利,耗損了脾胃的元氣;也有可能是因為寒熱交替、瘧疾引起的煩渴,飲水過多,濕邪侵漬脾胃,這些都會導致頭面部或手足浮腫。
白話文:
懷孕的女性,情緒不宜過激。心態平和、呼吸順暢,胎兒便能穩固。若遭受風寒等外邪乾擾,或是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便可能隨之產生疾病。懷孕時,血液會停止循環以供養胎兒,若突然發生水腫,是因胎兒攜帶水氣,水與血相互作用,脾臟和胃部不耐濕氣,而脾臟和胃部主管人體的肌肉,濕氣滲透,氣血虛弱,肌肉鬆弛,水氣便會外溢,造成身體腫脹。不過,水腫的產生有其原因,可能是由於腹瀉、痢疾,導致內臟虛弱、滑利,損耗了脾臟和胃部的原氣;也可能因寒熱交替、瘧疾引發的口渴,喝水過多,濕氣滲入脾臟和胃部,這些情況都可能引起頭部、面部或四肢的浮腫。
然水漬於胞,兒未成形而胎多損壞,及其臨產日腳微腫,乃胞髒水少血多,水出於外,故現微腫,則易生也。宿有寒氣,因寒冷所觸,故能令腹脹腫滿也。
白話文:
若水積存在胞中,胎兒尚未成形,則胎兒容易流產。當臨近生產時腳部微腫,這是因為胞中羊水減少,血液增多,水流到體外,所以出現微腫,此時生產較容易。如果體內元々就有寒氣,因遭受寒冷而觸發,所以會導致腹脹腫滿。
《產乳集》論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至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至於腳指間有黃水出者,謂之子氣,直至分娩方消。此由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經有血風,未可妄投湯藥,亦恐大段甚者,慮將產之際費力,有不測之憂,故不可不治於未產之前也。
白話文:
《產乳集》中提到,懷孕三個月份成胎以後,雙腳從腳面開始浮腫,一直腫到膝蓋,走路變得困難,還會覺得喘悶,飲食也變得沒有胃口,看起來就像水腫的樣子。如果腳趾縫中還有黃色的液體流出來,那就叫做「子氣」,一直到分娩才會消失。這是由於婦人原本就有風氣,或者衝任經有血風造成的。如果妄想服藥來治療,恐怕會讓情況更加嚴重。擔憂生產時用力過度,可能會有不測的危險,所以不可不在生產前就治療。
古方論中少有言者,按《名醫錄》宋少主元徽中,與徐文伯微行學針法,文伯見一妊婦足腫不能行,少主脈之,此女形也。文伯診之曰:此男胎也,在左則胎黑色。少主怒欲破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胎遂墮,男形而色黑。此妊娠足腫之說,見於古者。今巢氏《病源》中但有子煩之論,《千金》並《產寶》方亦略言之,劉禹錫《續傳廣信方》以為妊婦有水氣而成胎,《太平聖惠》亦言之,皆非也。
白話文:
古書中關於懷孕期間腳腳腫大的說法很少,根據《名醫錄》記載,在宋少主元徽年間,他和徐文伯微服出行,學習針灸技術。有一天,他們遇到一位懷孕的婦女,腳腫得不能走路,少主把脈後說,這是個女兒。徐文伯診斷後說,這是個男胎,如果在左側,胎兒是黑色的。少主生氣了,想讓她墮胎。徐文伯很痛心,說:請讓我用針灸來治療,胎兒就墮落了,是一個男嬰,而且是黑色的。這種懷孕期間腳腫大的說法,在古籍中確實有記載。現在巢氏的《病源》中只有關於「子煩」的論述,《千金》和《產寶》方中也略有提及,劉禹錫在《續傳廣信方》中認為這是由於妊婦體內有水氣而造成的,在《太平聖惠》中也有類似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元豐中,淮南陳景初,名醫也,獨有方論治此病,方名初謂之香附散,李伯時易名曰天仙藤散也。
白話文:
在元豐年間,淮南有個叫陳景初的名醫,他獨創了治療此病的方劑,方劑的名字叫香附散,李伯時給它改名為天仙藤散。
〔薛〕,前證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用鯉魚湯。脾胃虛弱,佐以四君子。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用全生白朮散;如未應,用六君子湯。脾虛濕熱,下部作腫,用補中益氣加茯苓。若飲食失宜,嘔吐泄瀉,用六君子湯。若腿足發腫,喘悶不安,或指縫出水,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兼四君子湯;如未應,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肺氣滯,用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一妊婦每胎至五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先兩足腫,漸至遍身,後及頭面,此是脾肺氣虛,朝用補中益氣,夕用六君子加蘇梗而愈。凡治妊娠,毋泥月數,但見某經證,即用本藥為善。一妊婦年三十八,妊娠水腫,以鯉魚湯加五苓散、人參。濕加蒼朮一錢,厚朴、陳皮五分,蘿蔔子炒、車前子、滑石各一錢,作一帖。若喘急加苦葶藶,小便不利加木通、燈草,甚者車前子、浚川散,其濕毒自消。防己治腰以下濕熱腫,如內傷胃弱者,不可用也。
天仙藤散
白話文:
薛:
-
若有胸悶腹脹、小便不通、全身浮腫,以鯉魚湯治療。因脾胃虛弱,可佐以四君子湯。若臉色浮腫、四肢如水氣,以全生白朮散治療;若無效,再服用六君子湯。
-
若脾虛濕熱、下肢腫脹,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治療。若飲食不適、嘔吐腹瀉,以六君子湯治療。
-
若腿足腫脹、喘悶不安,或手指縫隙滲水,以天仙藤散治療。脾胃虛弱可佐以四君子湯;若無效,再服用補中益氣湯。
-
若脾肺氣滯,以加味歸脾湯治療,並佐以加味逍遙散。
-
一名婦女每胎至五月時,就會出現四肢倦怠、飲食無味、先雙腳腫脹、漸漸全身腫脹,最後頭面也腫脹,這是脾肺氣虛所致。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六君子湯加蘇梗即可治癒。凡治療妊娠性疾病,不要拘泥於妊娠月份,只要發現某種證狀,即使用相應的藥物治療即可。
-
一名38歲婦女,妊娠性水腫,以鯉魚湯加上五苓散、人參治療。若濕氣較重,再加蒼朮1錢、厚朴、陳皮各5分、炒蘿蔔子、車前子、滑石各1錢,為一劑藥。若呼吸急促,再加苦葶藶;小便不利,再加木通、燈草;若情況嚴重,再加車前子、浚川散,濕毒即可消除。
-
防己可治療腰部以下的濕熱腫脹,但若內傷胃弱者,不可使用。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不必天台者,但得軟白辛而香者良)
白話文:
-
天仙藤:清洗後,略微炒一下。
-
香附子:炒過。
-
陳皮:橘子或柑橘的果皮,經過乾燥後切成細絲。
-
甘草:甘草的根部,經過乾燥後切成小段或研磨成粉末。
-
烏藥:一種中藥材,又稱「肉桂」,通常使用乾燥的樹皮。
上等分,淨秤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薑三片,木瓜三片,紫蘇三葉,同煎至七分,放溫澄清,空心食前服,日三服。小便利,氣脈通,體輕腫漸消,更不須多服。(元豐末,王荊公居金陵,舉家病,以詩贈景初曰:舉族貧兼病,煩君藥石功,到家何所寄,一一問徵鴻。因此見方得於李伯時家傳方,錄於臨川張右丞宅。)
《產寶》療妊娠身腫有水氣,心腹脹滿,小便少。
白話文:
上等分,淨秤為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大碗,加上三片生薑、三片木瓜、三片紫蘇葉同煮,煎煮至七分水量,放涼並澄清藥液,在空腹時飯前服用,每日服用三次。小便通暢,氣脈運行暢通,身體的浮腫逐漸消除,不需要服用太多次了。(元豐末年,王荊公住在金陵,全家都生病了,他寫了一首詩贈給景初說:全家貧窮又生病,煩勞您用藥石來治療,回到家時我該寄什麼給您,一一問候大雁。因此,他獲得李伯時家傳的藥方,並在臨川張右丞家錄下。)
茯苓(四兩),杏仁,檳榔(各三兩),旋覆花,郁李仁(各一兩),
上為粗末,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通即瘥。
崔氏療妊娠體腫有水氣,心腹急滿。
白話文:
-
茯苓(四兩):茯苓是一種多孔菌,在中醫中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小便不利等症狀。
-
杏仁(三兩):杏仁是一種堅果,在中醫中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狀。
-
檳榔(三兩):檳榔是一種棕櫚科植物,在中醫中常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等症狀。
-
旋覆花(一兩):旋覆花是一種菊科植物,在中醫中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等症狀。
-
郁李仁(一兩):郁李仁是一種薔薇科植物,在中醫中常用於治療便祕、腹痛等症狀。
茯苓,白朮(四兩),旋覆花(二兩),杏仁,黃芩(各三兩),
白話文:
茯苓、白朮(四兩)、旋覆花(二兩)、杏仁、黃芩(各三兩)
上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
療妊娠遍身洪腫,,葶藶子散,二方。
白話文:
將藥材細切,用七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半,分成三次溫服。忌食桃、李、麻雀肉及酸性食物。
治療懷孕期間全身紅腫,使用葶藶子散,有兩種配方。
葶藶子(一兩),白朮(五兩),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二兩),
上為粗末,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小便利即瘥。
又方
白話文:
葶藶子(6克),白朮(30克),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12克),
澤瀉,葶藶(各二兩),茯苓,枳殼,白朮(各六兩),
上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兩服,小便利即瘥。
白話文:
澤瀉、葶藶(各240克),茯苓、枳殼、白朮(各720克)
澤瀉散,治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宜服。
白話文:
澤瀉散,用於治療妊娠期間氣血瘀滯,導致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的病症。
澤瀉,木通,桑白皮,赤茯苓,枳殼,檳榔(各一錢半),
白話文:
澤瀉、木通、桑白皮、赤茯苓、枳殼、檳榔(各15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防己湯,治妊娠脾虛,通身浮腫,心腹脹滿,喘促,小便不利。
防己(一錢半),桑白皮,赤茯苓,紫蘇莖葉(各二錢),木香(半錢),
作一服,煎服法同前。
千金鯉魚湯,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白朮(五兩),茯苓(四兩),當歸,芍藥(各三兩),
白話文:
上方做成一劑,用水兩杯,生薑五片,煎至一杯,飯前服用。
防己湯,治療懷孕期間脾虛,全身浮腫,心腹脹滿,呼吸急促,小便不通暢。
防己(一錢半),桑白皮,赤茯苓,紫蘇莖葉(各二錢),木香(半錢),
做成一劑,煎煮服用方法同前。
千金鯉魚湯,治療懷孕腹部增大,胎兒周圍有水氣。
白朮(五兩),茯苓(四兩),當歸,芍藥(各三兩)。
上細銼片,以鯉魚一尾,修事如食法,煮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入魚汁一盞半,生薑七片,橘皮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集驗》同。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細小的薄片,配搭一條鯉魚,將魚切片並烹調,依照菜餚食用方法,烹煮後取出魚湯,不用魚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碗半的魚湯,配搭七片生薑和少許橘皮, 煎至湯汁剩下七成,濾去渣滓,空腹服用。在《集驗》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腎著湯,治妊娠腰腳腫。
茯苓,白朮(各四兩),乾薑,甘草(各二兩),杏仁(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食前服。
指迷五皮散,治胎水。尋常脾虛腫滿亦治。
白話文:
腎著湯,用於治療懷孕期間的腰部和腳部浮腫。
材料包括:茯苓、白朮(各四兩),乾薑、甘草(各二兩),杏仁(三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使用四錢,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指迷五皮散,用於治療胎水。平時脾虛引起的浮腫也可以使用。
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苓皮,橘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濃磨木香水一呷,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亦治男子脾虛腫滿。
白話文:
-
大腹皮:取自大腹皮樹的樹皮。
-
桑白皮:取自桑樹的樹皮。
-
生薑皮:取自生薑的皮。
-
苓皮:取自茯苓的皮。
-
橘皮:取自橘子的皮。
以上五種中藥材,各取等量,共用於中藥方劑中。
治妊娠兩腳浮腫,名曰脆腳。因脾衰不能制水,血化成水所致。用生料平胃散,薑、棗水煎服。或為末,紫蘇葉煎湯調下。
全生白朮散,治妊娠面目虛浮,如水腫狀。
白話文:
治療懷孕期間的雙腳水腫,又稱為「脆腳」。這是由於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液,血液轉化成水所引起的。可以使用生料平胃散,加入薑、棗水煎煮服用。或者將生料平胃散研磨成粉末,以紫蘇葉煎煮的湯汁送服。
白朮(一兩),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陳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不拘時。
白話文:
白朮(6克),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陳皮(各3克)
子和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豬苓五兩為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丹〕,子腫多濕,用山梔一撮,米飲吞下。
白話文:
2. 和子治療妊娠水腫從腳到腹部腫脹,小便不利,微渴。
把五兩豬苓研成末,用煮熟的水送服方寸匕,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