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玉機微義》是一部明代重要的綜合性醫學著作,由徐彥純初撰,原名《醫學折衷》,成書於洪武初年(約1368年)。其後,劉宗厚對此書進行了續增和補充,擴充了內容並改名為《玉機微義》。全書達五十卷之鉅,主要聚焦於內科雜病,採用分門別類的體例,對各種病證進行詳細闡述,包含理論(論)、註解(按)、證候分析(證)及處方用藥(方),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而實用。

此書的立論基礎深厚,以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為根本,同時廣泛吸收和借鑑了金元時期諸家學說的精華。從原序可知,徐彥純與劉宗厚皆「私淑」朱彥修,而朱彥修則私淑金元名醫馬遂,馬遂又與北方張元素一脈有淵源(張元素傳李明之,再傳王好古)。原序特別推崇張元素為「醫家之王道」,讚其「厚脾土為要」,認為這是「知本」的關鍵。因此,《玉機微義》明確指出,其旨歸主要源自《素問》、《靈樞》、《金匱要略》以及張元素一派的學說。對於不違背這些核心思想的諸家治法,作者也博採眾議,予以附益。這種折衷與融合的態度,正是書名《醫學折衷》及後來的《玉機微義》所體現的精神。

最初由徐彥純撰寫的《醫學折衷》涵蓋了十七種病證,包括中風、痿證、傷風、痰飲、滯下、泄瀉、瘧疾、頭痛、頭眩、咳逆、痞滿、吐酸、痓病、癘風、風癇、破傷風、損傷。劉宗厚在原著基礎上不僅對這十七門病證的內容有所補充,更進一步系統地增加了涵蓋咳嗽、熱證、火證、暑證、濕證、燥證、寒證、瘡瘍、氣證、血證、內傷、虛損、喉痹、眼目疾病、牙齒疾病、腰痛、心痛、黃疸、痹證、婦女疾病、兒科疾病等共計三十三門,使得全書病證涵蓋範圍達到五十門,極大地豐富了內容,使其真正成為一部 comprehensive 的內科雜病專書。這種擴展體例對後世醫書的編撰產生了顯著影響。

《玉機微義》在內容上的深度與廣度,可以從其對單一病證的深入分析中窺見一斑。以書中詳細闡述的「中風門」為例,作者並非簡單羅列證候與方藥,而是從多個角度進行辨析與論述。

首先,作者回溯經典,引述《內經》關於風邪傷人的論述,但敏銳地指出《內經》中並無後世醫家常論及的癱瘓、痿弱、卒中不省等概念,認為這些常與痿證混淆。接著,引用《金匱要略》和《千金要方》中對中風病狀的描述,並在此基礎上評論說,後世中風方治雖多源於這些著作,但將其簡單歸類為「外中風邪」,並與內臟虛損導致的痿證混為一談,是「千古之弊」。這顯示了作者對中風病因病機的深刻反思和辨析,試圖釐清外感風邪與內傷病機在導致類似症狀時的區別。

在脈法方面,書中匯總了《要略》和《脈經》中關於中風的各種脈象描述(如微數、滑、虛弱、浮緊、緩遲、浮大、浮緩、滑而浮散、虛者生、堅急疾者死),為臨床診斷提供了依據。同時,也列出了中風的「不治證」,提醒醫者判斷預後。

書中特別對中風區分了「在臟在腑之異」,引用《病機機要》和《發明》的觀點,提出風本於熱,應養血以靜制燥。強調中腑多見於四肢,有表證;中臟多見於九竅,有滯證。治療上提出中腑宜汗,中臟宜下,表裡和後再治經的思路。並進一步區分中血脈、中腑、中臟三種情況,提出從小續命湯、三化湯、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等不同的治療方藥。這套辨治體系,層次分明,體現了對病變部位和性質的細緻考量。

更為重要的是,《玉機微義》在中風病因論上,強烈傾向於強調內傷因素。書中引用《發明》的觀點,認為「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尤其多見於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情志內傷者。雖然也承認「賊風襲虛傷之者」的存在,但主要論點在於強調內因。這與嚴用和「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的觀點相呼應,並提出「先調氣」的治療原則。這與金元時期劉河間「風本於熱」的學說更是緊密相連。書中引述河間之論,闡述中風的癱瘓等症狀,並非外風所致,而是「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所致的內熱、內傷之證。即使是情志過極導致的卒中,也被歸結為「熱甚」。這種「風本於熱」的觀點,將中風的病機從單純的外感,轉向了複雜的內傷、內熱、虛實夾雜,極大地拓展了中風的辨治思路。

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辯證地提出治療中風的注意事項。例如,「治風不可下論」中,雖引用《發明》言風在表時宜宣散不宜苦寒攻下,但同時補充說明,如傷寒中風傳入於胃,則並非絕對不可下,關鍵在於辨明病機與時機,反對「便以苦寒之藥妄下」。又如「治風不可利小便論」,指出自汗已耗津液,若小便少不應再用藥利之,以免進一步損傷陰津,加重火熱。這些論述都體現了作者在具體治療上的謹慎與辨證思維。

書中還辨識了與中風症狀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病證,如「濕病似中風論」中引用《元戎》和《衍義》的觀點,指出酒濕也能導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但治療當瀉濕毒,不可作風病發汗,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此外,「氣中論」對因情志暴逆導致的「氣中」進行了辨析,區別於風證,並提出蘇合香丸等治療方法,但也警示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並提示氣逆輕者可自愈,旨在防範誤治。對於「四肢不舉」,書中也指出有脾土太過和脾虛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機,治療也分為瀉實和補虛兩種思路,進一步深化了對類似症狀的辨證。

總結來看,《玉機微義》作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其價值體現在:

  1. 體例創新與完備: 承襲並擴展了分門別類、有論有按、證方俱備的編寫體例,為後世醫書提供了典範。五十卷的規模,涵蓋了當時內科雜病的絕大多數範疇,系統性強。
  2. 理論基礎深厚且融合創新: 以《內經》為宗,同時巧妙融合金元諸家學說,特別是張元素和劉河間對內傷病機的認識,形成了其獨特的辨治體系。尤其是在中風等病證上,將病因從外感轉向內傷,深化了對疾病複雜性的認識。
  3. 辨證論治精細: 對具體病證的分析深入,不僅描述症狀、脈象、不治證,更從病因、病機、病位(臟腑經絡)、邪氣性質(風、熱、濕、虛、實、氣逆)等多維度進行辨析,並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和具體方藥,強調治療時機和用藥禁忌。
  4. 臨床實踐指導性強: 書中大量的「有論有按」體現了作者對前人理論的理解與發揮,結合臨床經驗進行點評和補充,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對臨床醫生的診療具有直接指導意義。
  5. 歷史影響深遠: 《玉機微義》流傳廣泛,現存大量明清及日本刻本,其體例和內容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研究明代乃至整個中醫發展史的重要文獻。

總而言之,《玉機微義》是一部集古典醫學理論大成、融合金元醫學思想、體例完備、內容豐富、辨治精細的綜合性醫書。它不僅是明代醫學發展水平的傑出代表,也體現了當時醫家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精神,特別是在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上,向強調內傷因素轉變,對後世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經典理論的繼承、對金元學說的折衷、以及對臨床實踐的總結,《玉機微義》構築了一個嚴謹而實用的醫學知識體系,至今仍是中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二 (1)

卷二 (2)

卷三 (1)

卷三 (2)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十二 (1)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二 (4)

卷十三 (1)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四 (3)

卷十四 (4)

卷十四 (5)

卷十四 (6)

卷十五 (1)

卷十五 (2)

卷十五 (3)

卷十五 (4)

卷十五 (5)

卷十五 (6)

卷十五 (7)

卷十五 (8)

卷十五 (9)

卷十五 (10)

卷十五 (11)

卷十六 (1)

卷十六 (2)

卷十七 (1)

卷十七 (2)

卷十七 (3)

卷十七 (4)

卷十七 (5)

卷十八 (1)

卷十八 (2)

卷十八 (3)

卷十八 (4)

卷十八 (5)

卷十八 (6)

卷十九 (1)

卷十九 (2)

卷十九 (3)

卷十九 (4)

卷十九 (5)

卷十九 (6)

卷二十 (1)

卷二十 (2)

卷二十 (3)

卷二十 (4)

卷二十 (5)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2)

卷二十二 (1)

卷二十二 (2)

卷二十二 (3)

卷二十二 (4)

卷二十三 (1)

卷二十三 (2)

卷二十三 (3)

卷二十四 (1)

卷二十四 (2)

卷二十四 (3)

卷二十四 (4)

卷二十五 (1)

卷二十五 (2)

卷二十五 (3)

卷二十五 (4)

卷二十五 (5)

卷二十六 (1)

卷二十六 (2)

卷二十六 (3)

卷二十六 (4)

卷二十七 (1)

卷二十七 (2)

卷二十八 (1)

卷二十八 (2)

卷二十八 (3)

卷二十八 (4)

卷二十九 (1)

卷二十九 (2)

卷二十九 (3)

卷二十九 (4)

卷三十 (1)

卷三十 (2)

卷三十一 (1)

卷三十二 (1)

卷三十三 (1)

卷三十三 (2)

卷三十四 (1)

卷三十四 (2)

卷三十五 (1)

卷三十六 (1)

卷三十六 (2)

卷三十六 (3)

卷三十六 (4)

卷三十七 (1)

卷三十八 (1)

卷三十八 (2)

卷三十九 (1)

卷三十九 (2)

卷三十九 (3)

卷四十 (1)

卷四十 (2)

卷四十 (3)

卷四十一 (1)

卷四十一 (2)

卷四十一 (3)

卷四十一 (4)

卷四十一 (5)

卷四十二 (1)

卷四十二 (2)

卷四十二 (3)

卷四十三 (1)

卷四十三 (2)

卷四十三 (3)

卷四十三 (4)

卷四十四 (1)

卷四十四 (2)

卷四十五 (1)

卷四十五 (2)

卷四十六 (1)

卷四十六 (2)

卷四十七 (1)

卷四十七 (2)

卷四十八 (1)

卷四十九 (1)

卷四十九 (2)

卷四十九 (3)

卷四十九 (4)

卷五十 (1)

卷五十 (2)

卷五十 (3)

卷五十 (4)

卷五十 (5)

卷五十 (6)

卷五十 (7)

卷五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