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

2. 傷風門

3. 敘風之為病

內經曰風為百病之長,又曰風勝則動,又曰賊虛邪者陽受之,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按風本陽邪,故善動善變,甚傷於陽者,所以各從其類也。脈經云脈浮而大者風。

傷寒論云太陽病脈浮而緩者名曰中風,又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論傷風與傷寒六經轉變相同。

陳無擇云經曰春傷於風,乃四時之序也。或表中風在經絡中,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但寒泣血,故無汗惡寒;風散氣,故有汗惡風為不同。仲景太陽經分傷寒傷風不同,而後人纂集者,不分門類,但以傷寒暑濕時氣疫沴,凡太陽病皆謂之傷寒。今別立傷風一門,且依先哲以太陽經為始,分注六經,學者當自知。

按此分傷風六經用藥,可謂發諸家之未備。在足太陽膀胱經用桂枝湯,足陽明胃經用杏子湯,足少陽膽經用柴胡加桂湯,足太陰脾經用桂枝芍藥湯,足少陰腎經用桂附湯,足厥陰肝經用八物湯。其方以桂枝湯三味,加以各經之藥,皆是辛溫解散之劑。然既云與傷寒傳變相似,此六方亦可以盡其變也。學者當求仲景之法以調治之可也。今不載其方(詳見本文)。

謹按傷風一證,仲景與傷寒同論,其藥雖有麻黃桂枝之分,至於傳變之後,亦未嘗悉分之也。諸家之論,皆與感冒四氣並中風條內袞同出治。惟陳無擇別立傷風一方,在四淫之首,且依傷寒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可謂詳密。但以風本外邪,諸方例用解表發表而治。然受病之源,亦有不同者。

且風為天地浩蕩之氣,四時八風之變,未嘗無也。然人亦未嘗悉傷之也。間有受傷者,皆因不能法道清淨,腠理不密,表上陽虛之所致也。內經曰清淨則內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是也。又有內挾痰熱,其氣拂鬱,風邪易於外束者。若表虛受風,專用發表之藥,必致汗多亡陽之證。

若內挾痰熱而受風者,亦宜內外交治,不可專於解表也。或曰此雲表虛與成無己注傷寒中風表虛同。與予曰不同也。彼以太陽中風,而於有汗無汗分虛實,實者加麻黃,虛者加葛根,俱解表也。此雲表虛者,當固守衛氣而散風者也。

白話文:

內經指出,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又說風氣過盛會導致身體動搖不安,更提到邪風侵襲,通常是由陽性部位首先受到影響。

風本質上屬於陽性的邪氣,所以特性活躍且多變,嚴重傷害陽氣的部分,也因此影響相關的身體系統。"脈經"記載,脈象浮大代表有風邪。"傷寒論"則說,太陽病脈象浮緩是風邪中身的表現,又提到太陽經的風邪,陽氣表面浮動而內裡弱小。

討論風邪和寒邪對六經的影響,兩者變化過程相似。

陳無擇說,經典記載春天風邪最盛,這是四季的自然順序。風邪可能進入皮膚、經絡,沿著經絡流動,每日影響不同的經絡,與寒邪影響過程相仿。只是寒邪使血液凝滯,因此患者無汗且怕冷;風邪則使氣散,所以患者有汗且畏風。張仲景在太陽經中,區分了風邪和寒邪的影響,然而後世整理者,未將兩者區分,統稱為傷寒。現在特地設立風邪一門,並且跟隨前人的做法,從太陽經開始,分別說明六經的影響,學習者應該自己瞭解。

對於風邪影響六經的治療,使用特定的藥方,可說是各家學說未曾完整提出的。在足太陽膀胱經使用桂枝湯,在足陽明胃經使用杏仁湯,在足少陽膽經使用柴胡加桂湯,在足太陰脾經使用桂枝芍藥湯,在足少陰腎經使用桂附湯,在足厥陰肝經使用八物湯。這些藥方都是以桂枝湯為基礎,再根據不同經絡添加其他藥物,都是辛溫散寒的藥物。既然風邪和寒邪的影響相似,這六種藥方也能應對風邪的變化。學習者應該遵循張仲景的方法來調理治療。這裡不列舉具體的藥方(詳見原文)。

關於風邪,張仲景和寒邪一同討論,雖然藥方有麻黃和桂枝的區別,但在影響的後期,並沒有完全區分。各家學說,都把風邪和感冒、中風等症狀一同討論。只有陳無擇,單獨設立風邪一門,放在四大邪氣之首,並且依照寒邪的影響,從太陽經開始,分別說明六經的影響,可說是詳細周到。但是,風邪是外部邪氣,所有藥方都用於表散邪氣。然而,感染的源頭,也可能有所不同。

風是天地浩瀚的氣息,四季的風向變化,總是存在。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受到傷害。偶爾有人受傷,通常因為無法保持清靜,肌膚腠理疏鬆,表層陽氣虛弱所導致。內經說,保持清靜,腠理就會閉合,即使有強烈的風邪和毒素,也不會造成傷害。還有一種情況,是內部夾雜痰熱,氣機鬱悶,風邪容易從外面入侵。如果表層虛弱受到風邪,單純使用表散藥物,可能會導致汗多而失去陽氣的問題。

如果內部夾雜痰熱而受到風邪,也應該同時治療內部和外部,不能只專注於表散。有人認為,這裡說的表層虛弱,和成無己在傷寒論中的注釋相同。然而,我的看法是不同的。成無己提到太陽經的風邪,根據有無出汗,區分虛實,實者添加麻黃,虛者添加葛根,都是表散的作用。而這裡說的表層虛弱,應該是固守保護衛氣,同時散去風邪。

4. 傷風治法

5. 辛溫解表之劑

仲景桂枝湯治太陽經傷風自汗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咀,生薑三片,棗一枚,煎。

按此發散足太陽經風邪之藥也。

局方神朮散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

蒼朮(五兩) 藁本 白芷 細辛 羌活 川芎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三錢,水一盞,姜三片,蔥三寸,煎,傷風鼻塞蔥茶調下。

按此足太陽、少陰、手陽明經藥也。

白話文:

[辛溫解表的藥方]

張仲景的桂枝湯用於治療因風邪入侵太陽經絡導致的自汗症狀。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桂枝和芍藥各三兩,甘草一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棗子,一同煎煮。

註解:這是一種能有效散發太陽經絡風邪的藥方。

局方的神朮散用於治療因風邪入侵導致的頭痛、鼻塞、聲音沉重等症狀。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蒼朮五兩,藁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炙甘草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取三錢,加入一杯水,再加入三片薑和三寸蔥,煎煮後服用。對於風邪入侵導致的鼻塞,可用蔥茶調服。

註解:這是一個適用於太陽經絡、少陰經絡和手陽明經絡的藥方。

6. 辛平解表之劑

消風百解散,治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

荊芥、白芷、陳皮、麻黃、蒼朮、甘草。

上咀,姜三片,蔥白三根煎。

按:此手太陰陽明經藥也。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疼,鼻塞聲重。

薄荷(八兩)、荊芥、川芎(各四兩)、羌活、白芷、甘草(各二兩)、防風(一兩半)、細辛(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調下。

按:此足太陽、少陰、手太陰、陽明、厥陰經藥也。

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塞聲重,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

荊穗、甘草(炙)、陳皮(去白)、厚朴(各半兩)、白殭蠶、人參、茯苓、防風、芎藭、藿葉、蟬蛻(去土炒)、羌活(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荊芥茶清調下;瘡癬溫酒調下。

金沸草散,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沸唾稠黏。

荊芥穗(四兩)、前胡(三兩)、旋覆花(三兩)、麻黃(三兩)、甘草(炙)、赤芍、半夏(各一兩)。

上咀,姜三片,棗一枚煎服。活人書減麻黃、赤芍,加細辛、赤茯苓。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出陽明。旋覆代赭石,例解利痰飲之藥也。

白話文:

【辛平解表的藥方】

【消風百解散】,用於治療頭痛發燒,咳嗽,鼻塞,聲音沙啞。

成分包括:荊芥、白芷、陳皮、麻黃、蒼朮、甘草。

服用方法:將這些藥材切碎,與三片薑和三段蔥白一起煎煮。

說明:這款藥主要作用在手太陰和陽明經脈上。

【川芎茶調散】,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頭目昏沉疼痛,鼻塞聲音沙啞。

成分包括:薄荷(八兩)、荊芥、川芎(各四兩)、羌活、白芷、甘草(各二兩)、防風(一兩半)、細辛(一兩)。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茶水送服。

說明:這款藥主要作用在足太陽、少陰、手太陰、陽明、厥陰經脈上。

【消風散】,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頭目昏眩,頸背僵硬,鼻塞聲音沙啞,以及皮膚麻木瘙癢,皮疹,婦女的血風病。

成分包括:荊穗、甘草(炒熟)、陳皮(去內層白皮)、厚朴(各半兩)、白殭蠶、人參、茯苓、防風、川芎、藿葉、蟬蛻(去土炒)、羌活(各二兩)。

服用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荊芥茶調和送服;若是皮膚病,則用溫酒調和送服。

【金沸草散】,用於治療肺部受到風邪影響,導致頭目昏沉疼痛,咳嗽聲音沙啞,口吐濃稠黏液。

成分包括:荊芥穗(四兩)、前胡(三兩)、旋覆花(三兩)、麻黃(三兩)、甘草(炒熟)、赤芍、半夏(各一兩)。

服用方法:將這些藥材切碎,與三片薑和一枚棗一起煎煮服用。若根據《活人書》的配方,則會減少麻黃和赤芍的分量,並加入細辛和赤茯苓。

說明:這款藥主要作用在手足太陰經脈上,並能從陽明經脈起效。旋覆花可替代赭石,有化痰利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