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辛涼解表之劑

柴胡升麻湯治頭痛壯熱惡風體疼鼻塞咽乾痰盛咳嗽涕唾稠黏

柴胡 前胡 黃芩(各六兩半) 荊芥(七兩半) 赤芍 石膏(各十兩) 升麻(五兩) 桑白皮 乾葛

上咀姜三片豉十粒水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經藥也

白話文:

【辛涼解表的藥方】

柴胡升麻湯用於治療有頭痛、高燒、怕風、身體疼痛、鼻塞、咽喉乾燥、痰多、咳嗽、鼻涕及唾液粘稠的情況。

其組成為:柴胡、前胡、黃芩各六兩半,荊芥七兩半,赤芍、石膏各十兩,升麻五兩,桑白皮、乾葛適量。將這些藥材切碎,與三片薑和十粒豆豉一同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方主要針對的是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

2.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

錢氏大青膏發散風邪

天麻(一錢) 麝(一字匕) 白附子末(生用一錢半) 硃砂(研一字) 青黛(研一錢) 天竺黃(一字匕) 蠍尾(去毒生半錢) 烏梢蛇肉(半錢)

上同再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大人彈子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下一處服之。

宣明防風通聖散 方見中風門

謹按傷風諸方俱是解表之劑,蓋以風從外入之邪也,其所挾有寒熱溫涼之不同,故此分辛溫辛平辛涼之異。然風雖外邪傳變入里亦宜隨證施治,錢仲陽論傷風當發散者用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者用大黃丸,可謂得仲景之奧矣。諸方於此俱未曾論及,又前論表虛受風與內挾痰熱之方亦未詳備,學者當自求之。所謂大黃丸亦附於後。

大黃 黃芩

二味各等分水丸。

白話文: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

錢氏大青膏能發散風邪,其成分包含天麻、麝香、白附子末、硃砂、青黛、天竺黃、蠍尾(去毒)、烏梢蛇肉等。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細粉,再以生蜜調和成膏狀。服用時,嬰幼兒應取皁子大小一半至一整塊,月中的嬰兒則只需取粳米粒大小,成人則需取彈子大小,與牛黃膏一同以溫薄荷水融化後服用。

宣明防風通聖散的配方可在中風門中找到。

詳細說明:對於風邪所引起的病症,各種治療方式皆為解表之法,因為風邪是由外部侵入體內。但風邪會挾帶不同的性質,如寒、熱、溫、涼,因此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如使用辛溫、辛平、或辛涼的藥物。雖然風邪源自體外,但一旦深入體內變化,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錢仲陽認為,對於由風邪引起的疾病,若需發散風邪,可用大青膏;若發散無效且出現了需要攻裡的症狀,則應使用大黃丸,這顯示出他深諳張仲景的醫理。然而,許多方子在這方面都未能充分討論,包括對表虛受風以及內挾痰熱的處理方式,學習者應自行尋找答案。大黃丸的配方如下:

主要成分為大黃與黃芩,兩者份量相等,製成水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