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痰飲門

3. 痰飲脈法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氣短。又云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其人短氣,四支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或云左右關脈大者膈上有痰,也可吐之。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提到,如果脈象呈現雙重弦狀,這通常代表身體處於寒涼狀態,這種情況在經過大瀉之後,人體往往會變得更加虛弱。當脈象呈現單側弦狀時,則表示體內可能有水飲滯留。肺部有水飲的情況下,脈象不一定會呈弦狀,但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和氣短。

此外,《金匱要略》還提到,如果脈象浮而細滑,這可能表示飲食過量導致的問題。脈象弦數且有寒涼感,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都比較難以治療。脈象沉而弦,這可能是胸腔內有積水,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沉,表示體內有滯留的水飲。

陳無擇指出,水飲滯留的脈象多為弦狀,稍微沉滑。有人認為,如果左右兩邊的關脈較大,可能表示膈膜上方有痰,這種情況可以嘗試催吐治療。

對於服用多種藥物都無效的患者,如果關脈位置的脈象隱藏且大,這可能是痰引起的。如果眼瞼以及眼睛下方的皮膚呈現灰色煙燻狀,這同樣可能是痰引起的症狀。

4. 仲景四飲

要略云四飲者,懸飲、留飲、支飲、痰飲是也。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於四支,當汗出而不汗,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支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病。溢飲者,當發其汗。懸飲者,法當下之。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按古方謂四飲生六證者,即四飲加伏飲、留飲也。或云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證也。三因痰飲用溫藥從小便去之。支飲則隨證汗下,以補四飲之治法。愚嘗觀仲景治飲諸方之意,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挾濕則分利之。寒熱、溫涼,隨其所屬以治之,何必拘此四證。

白話文:

【仲景四飲】

《要略》提到的四飲,指的是懸飲、留飲、支飲、痰飲。原本體態豐腴的人現在變得消瘦,水液在腸胃間流動,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音,這種情況被稱為痰飲。飲食後,水液積聚在脅肋下方,咳嗽或吐痰時會感到疼痛,這被稱為懸飲。水液流到四肢,本應出汗卻不出汗,導致身體沉重且疼痛,這種情況叫做溢飲。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無法平躺,身形如同浮腫,這被稱為支飲。

另外還有留飲,表現為背部有一塊如手掌大的地方感覺寒冷,或者呼吸短促且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下疼痛牽連至缺盆,咳嗽時症狀加重。

還有所謂的伏飲,表現為胸膈部飽滿,噁心嘔吐,發作時會出現寒熱交替,腰背疼痛,眼睛淚水不斷,患者會感到全身冷得發抖,身體不自覺地顫慄。對於溢飲,應當發汗治療。懸飲,按照原則應該用下法。痰飲,應用溫性藥物調和。

根據古方的說法,四飲衍生出六種症狀,即四飲加上伏飲和留飲。也有人認為五飲就是指留飲和伏飲合併為一種症狀。三因痰飲,應使用溫性藥物,讓其通過小便排出。對於支飲,則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汗法或下法治療,以補充對四飲的治療方法。我曾觀察過張仲景治療飲邪的多種方劑,對於表證應使用汗法,對於裡證應使用下法,若伴有濕邪則應利尿。對於寒熱、溫涼的調理,應根據病情來治療,不必過於拘泥於這四種症狀。

5. 痰分三因

陳無擇云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濁敗,凝結而成也。內則七情汨亂,臟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為內所因。外則六淫侵冒,玄府不通,當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色欲無度,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屬不內外因。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為眩暈,嘈䪼,忪悸,愪祐,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未有不由痰飲所致。

按此分三因為病之狀,至為切當。而其論中所引三因之藥,有外因而用里藥者,有內因而用表藥者,其意詳見方後論中。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人之所以會產生痰飲的情況,是因為體內的營氣與衛氣不清晰,導致氣血混濁敗壞,然後凝結形成痰飲。從內在因素來看,情緒的混亂影響了臟腑功能,使臟氣無法正常運行,進而產生口水,這些口水積結成為飲,這就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痰飲。從外在因素來看,當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在病邪的侵犯,身體的毛孔無法順利通暢,應該透過汗液排出的物質無法正常排泄,蓄積下來就形成了飲,這是外在因素引起的痰飲。或者因為飲食過量、縱慾無度、運動不當,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聚積成痰飲,這種情況屬於非內非外的因素。

痰飲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眼花、胃部不適、心悸、胸悶、寒熱交替、疼痛、腫脹、肌肉抽搐、尿道不通、胸腹脹滿、精神恍惚、癲狂等,所有這些症狀都可能由痰飲所導致。

進一步分析,將病因分為上述三類,實在恰當。而在他提出的治療方案中,對於外因導致的痰飲,卻使用了調理內裡的藥物;對於內因導致的痰飲,卻使用了發散表邪的藥物,其具體意涵在後續的論述中會詳細解釋。

6. 論治痰理氣之論

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古方治飲,用汗下、溫利之法,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則津液流通,痰飲運下,自小便中出矣。

按嚴氏謂氣順則痰自下之說,蓋以人之七情鬱結,氣滯生涎聚為痰飲。治者能使氣道通利,則痰自降下也。然有病人元有痰積,其氣因痰而結滯者,豈但理氣而痰能自行耶?必先逐去痰結,則滯氣自行,豈可專主一說?又云: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此乃齊東之語。

夫水性潤下,搏而躍之,則可使過顙。痰性順下,被火泛上,亦可至巔。今庸醫莫察其義,又每口誦以語人,良可悲夫!

白話文:

嚴先生表示,人體的氣脈貴在順暢,一旦順暢,體內的津液就能流通,自然就不會有痰飲的困擾。古時的治療方式,多半使用發汗、瀉下、溫熱或利尿的方法來處理痰飲,但我認為,首要之務應是讓氣脈順暢,其次是引導津液正常排泄。只要氣脈順暢,津液就能正常流通,痰飲就會經由小便排出體外。

根據嚴先生所言,如果氣脈順暢,痰自然會下降,他的理論是基於人的情緒鬱結,導致氣脈阻塞,然後產生口水,聚集成痰飲。治療的方式就是讓氣脈通暢,痰就會自行下降。然而,對於那些本來就有大量痰積的患者,他們的氣脈因為痰的阻塞而無法順暢,難道只是調理氣脈,痰就能自動消失嗎?我們必須先清除痰的結塊,這樣氣脈才能順暢,不能只固守一種理論。另外,他還提到,人體不會有往上倒流的痰,就像世界上沒有逆向流動的水一樣。這只是一種鄉野傳說。

水的本質是向下流動的,但如果強力拍打,也可以使它飛越額頭。同樣地,痰的本質也是順著往下流,但當受到火氣影響,也會往上湧現,甚至到達頭頂。現在許多醫生並未深入理解這一點,反而經常以此理論告訴他人,真是令人感嘆!

7. 論痰為諸病

王隱君論云: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痰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眩目運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俱癢或痛,或四支遊風腫硬而似疼非疼,或為齒頰癢痛,牙齒浮而痛癢不一,或噫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挑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狀,或足腕痠軟,腰腎骨節卒痛,或四支筋骨疼痛難名,並無常所,乃至手麻臂疼狀若風濕,或脊上每日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黏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證,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或為失志顛狂,或中風癱瘓,或勞瘵荏苒之疾,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癱腸毒便膿攣跛蓋,內外為病百般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

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嘗用一藥即袞痰丸以愈諸疾不可勝數矣。今特相傳於世云:

脈經云:病人一臂不遂,時復移在一臂,其脈沉細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

按所敘病證,患者十居八九,足見痰之為病誠多也。何則?人血氣流行無一息間斷,才有壅滯,津液凝閉鬱而成熱痰逐生焉。人於六淫七情飲食起居之際,豈能一一中節而無所壅滯乎?故余特敘脈經活人二條以證隱君之說有所本也。但所制袞痰丸一方,難以通治諸疾。

白話文:

王隱君討論道:關於痰病的症狀,從古至今都未能詳細闡述,醫書雖然提及了五飲痰、各種飲等差異,但沒有人知道它們是疾病的根源。有的人會頭痛、眼睛眩暈、耳鳴,或者口眼抽搐,眉毛和耳朵邊緣會一起感到瘙癢或疼痛;有的四肢會有遊走性的風濕腫脹,感覺像是疼痛卻又不是;有的牙齦和臉頰會感到瘙癢和疼痛,牙齒感覺浮腫,痛癢感變化不定;有的會打嗝、胃酸倒流,胸口嘈雜,或感到疼痛或嘔吐;有的咽喉不暢,想要咳出東西卻又卡在喉嚨,痰色像墨汁,形狀如同破棉絮、膠狀物或貝殼肉;有的胸口感覺像被冰鐵壓住,心臟部位冷且疼痛;有的會做奇怪的夢;有的手腕酸軟,腰部、腎部和骨節突然疼痛;有的四肢骨骼疼痛,無法定義,甚至手腳麻木,手臂疼痛,就像風濕一樣;有的脊椎每天會有一條線似的寒氣;有的全身感覺像躺在芒刺之上;有的眼睛黏濕發癢,口腔潰爛,舌頭腐爛,喉嚨發炎;有的脖子周圍結塊,像是淋巴結;有的胸部和腹部感覺有兩股氣流纏繞,讓人感到窒息和煩悶,就像煙火上衝,頭部和麪部感到熱烘烘的;有的會失去理智,變得瘋狂;有的中風,癱瘓;有的勞力衰竭,疾病纏綿;有的風濕性腳氣;有的心悸,好像有人要來抓他;有的呼吸困難,咳嗽,嘔吐;有的嘔出冰冷的口水、綠色的水,黑色的汁液,嚴重的話,肺部和腸道會受到毒素影響,導致排泄問題。以上種種疾病,都是因為痰在體內肆虐,導致身體各部位出現不同的症狀。

當津液凝固成為痰,就不再滋潤全身,所以口乾咽燥,大便幹結,面色枯槁,毛髮枯黃,女性可能會因此月經不調。如果能夠清除這些有害的痰,自然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我曾經使用一種藥物,叫做袞痰丸,治療過許多疾病,效果顯著。現在我想將此方法分享給世人。

《脈經》提到:病人如果只有一側的手臂不靈活,然後這種情況會轉移到另一側的手臂,脈搏沉細,這並不是風濕,而是上焦有飲。

《活人書》提到:如果中脘部位有痰,也會使人感到寒冷、發燒、怕風、自汗,胸口脹滿,類似傷寒的症狀,但不會頭痛或頸部僵硬。

根據上述的症狀描述,十個病人中有八九個可能患有痰病,可見痰病的確很常見。為什麼呢?人的血液和氣體在體內循環,如果發生阻塞,津液就會凝結,形成熱痰。人在面對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素,以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還有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時候,難道能夠完全適應,而不產生阻塞嗎?所以我特別引用《脈經》和《活人書》中的兩條,來證明王隱君的觀點是有根據的。但是,他所製造的袞痰丸,很難用來全面治療各種疾病。

8. 論飲專主於濕

原病式曰: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於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痞,故也。

白話文:

根據病式的原始理論指出:所謂積飲,指的是水分在體內囤積而無法散去的情況。當水遇到乾燥的環境,它會自然蒸發消失;然而,當水遇到濕氣,就會無法消散,從而形成積飲。濕氣過重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氣滯不暢,這就是造成積飲的原因。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描述了中醫對於「積飲」這種病症的理解和解釋,認為其主要由體內濕氣過重所引起。

9. 論痰證有五

子和云凡人病痰者有五: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蓋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酒痰食痰者,飲食過傷所致。

按:痰乃積飲所化,故原病式列於太陰濕土之條。又子和有五痰之說,蓋其實一出於濕而所挾所因有五者之異。故王隱君之方書論痰有五:曰風痰,寒痰,熱痰,氣痰,味痰。夫味痰者,因飲食酒醪厚味而然也;氣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熱痰者,因飲食辛辣炙爆重裀厚服而然也;寒痰者,因冒寒涼而然也;風痰者,因感風而發,或風熱拂鬱而然也。此皆素抱痰氣,因風寒氣熱味而作,非別有此五種之痰也。

愚謂治法當以疾為本,以所挾之氣為標也。

白話文:

子和說,大凡人們生病與痰相關的有五種:一是風痰,二是熱痰,三是濕痰,四是酒痰,五是食痰。所謂風痰,是因為身體受寒或是飲用冷飲;熱痰,是因為火氣旺盛影響了肺部;濕痰,是因為飲水在體內停留無法散去;酒痰和食痰,則是由於飲食過度所導致的。

進一步解釋,痰是積累的水分變化的結果,所以在《原病式》中被列在太陰濕土的條目下。子和提出了五種痰的理論,實質上都源於濕,只是根據不同的因素和條件,出現了五種不同的情況。因此,王隱君在他的藥方書中,對痰也分為五種:風痰、寒痰、熱痰、氣痰、味痰。其中,味痰是因為飲食中過多的酒類和濃厚口味的食物造成的;氣痰,是因為情緒波動或心理壓力引起的;熱痰,是因為食用辛辣食物、烤炸食品或穿著厚重衣物造成的;寒痰,是因為受到寒冷侵襲造成的;風痰,是因為感染風邪,或者風熱鬱悶所導致的。這些都是原本就有的痰氣,因風、寒、熱、氣、味等不同因素誘發,並非有五種獨立存在的痰。

我認為治療方法應該以病情為根本,同時考慮引發疾病的特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