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痿證門
3. 諸痿因肺熱相傳
內經曰: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蹶。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為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任;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然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闕也,云云。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詳見本文)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當肺部過熱導致葉片乾燥,這會影響到五臟,進而引起萎縮和無力的情況。具體來說,心臟過熱會導致脈絡萎縮,使得小腿肌肉鬆弛,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肝臟過熱會導致筋絡萎縮,使得主要的筋膜鬆弛;脾臟過熱會導致肌肉萎縮,造成身體麻痹無力;腎臟過熱會導致骨骼萎縮,使得雙腳無法支撐身體。
然而,在治療萎縮症時,特別注重的是陽明經。因為陽明經是連結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養主要的筋膜。主要的筋膜負責束縛骨骼並維持關節活動。如果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主要的筋膜鬆弛,腰帶般的筋膜無法拉扯,因此會導致腳部無力,無法行走。(詳細內容請見原文)
以上是根據古文的現代翻譯。
4. 痿因內臟不足所致
陳無擇云: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則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逸,致內臟精血虛耗,使皮血筋骨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內臟不足之所致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人體由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構成外形,體內則有肝、心、脾、肺、腎等臟器來主宰運作。如果任意放縱情緒,如過度的喜悅、憤怒、勞累或安逸,導致內臟的精血消耗過度,使得皮膚、血液、筋絡、骨骼和肌肉變得虛弱無力,進而影響運動機能,產生類似癱瘓的症狀,這種情況與柔風腳氣病有些相似。然而,柔風腳氣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這種癱瘓的狀態則是因為內臟功能不足所導致的。
5. 痿因血少
原病式曰:病痿皆屬肺金。大抵肺主氣,病則其氣膹郁,至於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則血液衰少,不能營養百骸,故也。
白話文:
原本的醫學理論指出,所有關於肌肉無力的疾病都主要與肺部功能有關。大體上來說,肺部主宰氣息,一旦生病,就會導致氣息鬱積不通,進而使手腳感到無力,無法正常活動。這是由於肺部本來就偏乾燥,如果更乾燥就會使得血液量減少,血液不足就無法滋養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這就是造成肌肉無力的原因。
6. 治痿與治痹不同
張子和曰:痿因肺熱相傳四臟,其脈多浮而大。今人便作寒濕腳氣,治之驟用燥藥、針艾、湯蒸,痿弱轉甚。此證與治痹頗異。風寒濕痹猶可蒸湯燔灸,惟痿因熱而成,若作寒治是殺之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痿症是因為肺部有熱,然後這個熱影響到了其他四個臟器,這種情況下,脈搏通常會顯得浮而且大。但現在有些人就把這種病當作是由寒濕引起的腳氣病來治療,一開始就使用燥藥、針灸、艾灸或熱湯蒸療等方法,結果反而讓患者變得更加虛弱。
這個病和痹症的治療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風、寒、濕引起的痹症,還可以用熱湯蒸療或者火灸的方法治療,但是痿症是由熱造成的,如果按照寒症來治療,那簡直就是在害死病人。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治療疾病時要對症下藥,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7. 治痿大法
丹溪曰:內經《痿論》中說,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又說,諸痿皆屬於土,指病之本在肺。又說,昏惑、瘛瘲、瞀悶、瞀昧、暴病,都屬於火。又說,四支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都屬於土。又《禮記注》說:魚肉天產,以養陽作陽德,以為倦怠,悉是濕熱之病,當作諸痿治之。
何況局方中,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大抵只宜補養。若以外感風邪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至於振掉不能久立,善暴僵仆,皆以木病。
風者木之氣,何為皆屬於火?曰舌本強、痰涎有聲,何為皆屬於土?《痿論》未嘗言及,而吾子合火土二家之病,而又與倦怠並言,總作諸痿治之,何也?予曰:按《原病式》說:風病多因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證者,熱甚故也。又《病源》說: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
今脾濕受邪,故舌強。又河間曰:胃膈熱甚,火氣炎上,故津液湧而為痰涎。潮上因甚稠黏難出,故作聲也。一以屬脾,一以屬胃熱,謂之屬火與土,不亦宜乎?或曰:內經治痿之法,獨取陽明何也?曰: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
此固是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兩水,惟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能勝二火,理之必然。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濕而居中,主四支,畏本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
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邪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營攝一身,脾傷則四支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駱龍吉亦曰:風火相熾,當滋腎水。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為輔佐,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狹寒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乎?雖然,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聖醫不治也。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
謹按:五痿等證,內經特立篇目,所論至詳。後代諸方,獨於此證概多缺略。考其由來,皆因混入中風條內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憫世之罹此疾者,多誤於庸醫之手,故叮嚀告戒,極其明白。有志之士,必當於此究心焉。若夫陳無擇謂痿因內臟不足所致,誠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者,乃陰也,血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根據《內經·痿論》所述,如果肺部過熱導致肺葉乾枯,五臟都會受到影響,進而引發痿躄症狀。它還指出,所有的痿症基本都和脾胃有關,即病根在肺。再者,提到的昏惑、瘛瘲、瞀悶、瞀昧、暴病等病症,都歸類為火病。同時,四肢無力、舌頭僵硬、腳部痿弱無法活動、痰多且聲音嘶啞,都被認為是脾胃問題。再根據《禮記注》的說法,魚肉等天然食物能夠滋養身體,但若是身體疲倦無力,都是濕熱疾病,應當按照痿症來治療。
再者,在中醫方書中,用來治療風症的方子,有八九成也能用來治療痿症。然而很多人忽略了痿症大多是由肺熱引起,傳到五臟,形成各種病症。一般來說,只適合進行滋補調養。如果按照外感風邪的方式治療,豈不是容易造成病情虛實錯亂的風險嗎?
有人問:所有風病引起的震顫、眩暈都歸屬於肝臟,所有突然發生的強直都屬於風病。但像震顫不能長時間站立,或是突然倒地等,都歸屬於肝木病。風是木的氣象,為什麼又都歸屬於火呢?舌頭僵硬、痰多有聲,為什麼都歸屬於脾胃呢?《痿論》並未提及這些,你卻把火和土的病症結合,並和疲倦一起討論,統一當作痿症來治療,這是為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根據《原病式》的說法,風病多半是因為熱度過高。一般說的風病,只是表象,忘了根本的原因。所以,中風出現的各種症狀,都是因為熱度過高。再根據《病源》所述,脾臟的經絡連接舌頭。現在脾臟受濕邪影響,所以舌頭才會僵硬。再者,河間先生認為,胃膈熱度過高,火氣上升,所以產生大量痰涎。因為火氣上升,痰液變得稠厚,難以吐出,所以才會有聲音。一個歸屬於脾臟,一個歸屬於胃熱,稱之為火和土,這不是很合理嗎?
有人問:《內經》治療痿症的方法,為什麼只針對陽明經呢?答案是:所有痿症都是由肺熱引起,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治療的基本原則。《內經》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確實是從五行相剋的角度來談補瀉,但基本法則不離五行。只有火有兩種,腎臟雖然有兩個水,但實際上只有一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內經》說:一水不能勝二火,這是自然的道理。金性質乾燥且位於上方,主管氣,怕火。土性質濕潤且位於中間,主管四肢,怕木。火性質上炎,如果慾望無節制,水就會失去滋養,火少了畏懼,開始欺侮勝過它的東西。
肺受到火邪影響,導致肺熱。木性質堅韌急躁,肺受到邪熱影響,金失去了滋養,木少了畏懼,開始欺侮勝過它的東西。脾臟受到木邪影響,導致損傷。肺熱無法營養全身,脾臟受傷,四肢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痿症。瀉南方,肺金就會清涼,東方也就不再實,脾臟怎麼會受傷呢?補北方,心火就會下降,西方也就不再虛,肺熱又怎麼會存在呢?所以,陽明經充實,宗筋就能潤滑,束縛骨骼,利於關節運動。治療痿症的方法不出這個範疇。
駱龍吉先生也說:風火旺盛,應該滋養腎水。東垣先生以黃柏為主藥,搭配黃耆等補藥,但沒有固定配方。有的患者有痰積,有的濕氣重,有的熱度高,有的濕熱各半,有的寒氣重,需要根據病情製定配方,他真是善於治療痿症啊!雖然藥物已經對症下葯,但如果調理不當,再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只要是痿症患者,如果不控制飲食口味,我知道他們一定不能安然無恙。
根據《內經》,五痿等症狀都有專門的章節,論述詳細。後世的各種方書,對於這個症狀的描述大多簡略。研究原因,都是因為被混入中風條款內。丹溪先生痛恨千年的弊端,同情世上遭受這種疾病的患者,多數被庸醫誤診,因此反覆叮嚀警告,講解非常清楚。有志之士,必須深入研究。陳無擇認為痿症是由內臟不足導致,這確實是正確的。然而,痿症的不足,是陰和血。
而各種痿症的治療,都應該考慮到滋養陰血,調整陰陽平衡,才能真正達到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