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一 (8)
卷一 (8)
1. 治痰通經諸方
局方青州白丸子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痰涎壅塞,手足頑麻
半夏(七兩,水洗過,生用);南星(三兩,生用);川烏頭(半兩,去皮臍,生用);白附子(二兩,生用)
上制度丸法,見局方
三生飲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川烏(去皮,生用);附子(去皮,生用,各半兩);木香(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分服
按中風之病,多因痰得以上二方,乃行經治寒痰之藥也。相類之方極多,茲不再錄
局方省風湯治中風口噤,口眼喎斜,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盛痰實
防風;南星(生用,各四兩);黃芩;半夏(水浸洗,生用);甘草(生用,各二兩)
上生薑煎湯滓,每半兩
按此治風痰挾熱之藥也
濟生導痰湯治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方見痰門)
按此治痰泄痞之藥,世俗用之者眾,姑存之
千金地黃煎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
生地黃汁;枸杞子汁(各二升);生薑汁;酥(各三升);天門冬;人參(各半斤);茯苓(六兩);荊瀝(五升);大黃;梔子(各四兩);竹瀝(五升)
上十一味,以五物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內藥末調服,方寸,日再漸加至三,以利為度
竹瀝湯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
荊瀝湯,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
三因小竹瀝湯治中風涎潮譫語,昏塞,四肢縱緩
秦艽(去苗);防風(去蘆);附子(炮,去皮臍);獨活(各一錢)
上咀,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入生地黃汁,淡竹瀝各半盞,再煎去滓,分四服,無時
丹溪曰:竹瀝本草言大寒,其意以與石膏、芩連同類,而諸方治產後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何世俗因其大寒二字,棄而不用?內經云:陰虛則發熱。夫寒而能補正,與病對。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也。
又況假火而成何寒之有?按竹瀝等方兼大黃、附子者,分寒熱之異用;兼荊瀝者,視痰氣之虛實;葛汁、秦艽、獨活、地黃、門冬等,又隨經而用也
白話文:
[治療痰濕與經絡問題的各種方法]
青州白丸子方,適用於半身不遂、面部偏歪、痰液堵塞、手腳麻木的情況。成分包括未經處理的半夏(約280克)、生用的南星(約120克)、去皮去蒂的生用川烏(約60克)、生用的白附子(約80克)。制丸的方法詳見古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三生飲方,適用於突然中風昏迷、面部偏歪、半身不遂以及由痰或氣引起的昏厥。成分包括生用的南星(約30克)、去皮生用的川烏(約15克)、去皮生用的附子(約15克)、木香(約7.5克)。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400毫升,加入10片薑,煮至剩320毫升後服用。
中風疾病常與痰濕有關,以上兩個方子主要是行經絡、治寒痰的藥物。類似的方子非常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省風湯方,適用於中風後口齒不清、面部偏歪、筋脈緊繃疼痛的情況,特別是風邪旺盛、痰濕較重的情形。成分包括防風、生用的南星(各約120克)、黃芩、生用的半夏、生用的甘草(各約60克)。使用薑煎湯,每次服用約15克。
此方是治療風痰夾熱的藥物。
導痰湯方,適用於痰濕過盛,或是胸膈間有飲水停留、脹滿的情況。此方在治療痰濕的章節中有詳細介紹。
此方是治療痰濕和脹滿的藥物,在民間廣泛使用,這裡暫且保留。
千金地黃煎方,適用於熱風導致心煩意亂,以及脾胃之間有熱,胃口不佳的情況。成分包括生地黃汁、枸杞子汁(各約800毫升)、生薑汁、酥油(各約900毫升)、天門冬、人參(各約250克)、茯苓(約180克)、荊瀝(約1600毫升)、大黃、梔子(各約120克)、竹瀝(約1600毫升)。將這些藥材中的五種研磨成細粉,先將地黃等汁液熬煮濃縮,再加入藥末調和服用,每次一小塊,每日兩次,逐漸增加到三次,以出現排泄反應為度。
竹瀝湯方,適用於四肢乏力、精神恍惚、無法正常交流的情況。成分包括竹瀝(約800毫升)、生葛汁(約400毫升)、生薑汁(約90毫升)。將這三種汁液混合,溫暖後分成三次服用。
荊瀝湯方,對於患有風濕的人,如果身體多熱,應該經常服用這個方子。成分包括荊瀝、竹瀝、生薑汁(各約150毫升)。將這三種汁液混合,溫暖後作為一次服用。
小竹瀝湯方,適用於中風後痰液增多、胡言亂語、意識模糊、四肢鬆弛的情況。成分包括秦艽(去根)、防風(去莖)、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去蒂)、獨活(各約3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800毫升水,煎煮至剩下400毫升,再加入生地黃汁、淡竹瀝各約120毫升,再次煎煮去除殘渣,分成四次服用,不限時間。
丹溪先生指出:竹瀝在本草中被描述為極寒,但其意是指它與石膏、黃芩、黃連等藥物類似,具有清熱的作用。然而,許多方子在治療產後、懷孕期間的各種疾病,以及金瘡口噤、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等陰虛病症時,都會用到竹瀝。為什麼大家因為它被標記為「極寒」就棄之不用呢?《黃帝內經》說:陰虛會導致發熱。而寒涼的藥物能夠補充正氣,對抗病邪。竹瀝味道甘甜,性質平和,能夠清除因陰虛而產生的大熱。所謂的「極寒」,是形容它的功效,而不是指它的氣性。
此外,竹瀝是由火烤製而成,怎麼可能極寒呢?根據竹瀝等方的應用,配合大黃和附子的使用,可以區分寒熱的不同情況;加上荊瀝,可以辨別痰濕和氣滯的虛實;葛汁、秦艽、獨活、地黃、天門冬等藥材,則是根據經絡的不同來使用的。
2. 雜方
衍義治風涎潮塞氣不通
皂角(炙一兩) 白礬(生半兩) 輕粉(半錢)
上末水調一二錢灌之,須臾吐涎。用礬者分膈下涎也。
易簡稀涎散治中風四肢不收,涎潮膈塞,氣閉不通
晉礬(二兩) 豬牙皂角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水調下。
寶鑑分涎散治中風涎潮作聲,不得口噤,手足搐搦
藿香 乾蠍 白附 南星 硃砂 膩粉 粉霜(各二兩)
上研和勻,每服一錢至二錢,薄荷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白話文:
[雜方]
衍義治療因風邪導致口中有大量唾液,造成氣道阻塞、呼吸困難的方法:
取皁角(烘烤過的)一兩,白礬(生的)半兩,輕粉(極微量)半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合一二錢後灌入口中,不久後就會將口中的唾液吐出。使用白礬的原因是為了幫助分隔出胸腔內的唾液。
易簡稀涎散用於治療中風後四肢無力,口中唾液多且胸腔堵塞,呼吸不順暢的情況:
取晉礬(二兩)和豬牙皁角。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用溫水送服。
寶鑑分涎散用於治療中風後,口中有大量唾液且發出聲音,嘴巴無法緊閉,手腳抽搐的狀況:
取藿香、乾蠍、白附、南星、硃砂、膩粉、粉霜(各二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用薄荷湯調合後服下,若沒有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可再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