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一 (7)
卷一 (7)
1. 灸法
風中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莫如以上發表、調氣血、治痰諸法。然此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也。
白話文:
【灸法】
如果風邪侵入人體的經脈,就會造成口眼歪斜;如果風邪影響到腑臟,會導致肢體無力或癱瘓;更嚴重的是風邪深入臟器,可能威脅到生命安全。對於這類病情的治療,一般會採用發汗、調理氣血、化痰等方法。這些方法能夠輔助病情的改善,但如果想要達到完全的療效,使用火灸療法則是更好的選擇。
這段文字主要在闡述風邪對人體的不同影響,以及對應的治療方式,強調了灸法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2. 灸風中脈口眼喎斜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有穴,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
地倉二穴在橫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
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
白話文:
【灸風中脈口眼歪斜】
聽會穴兩個位於耳朵前方凹陷處,當你張開嘴巴時可以找到,那裡有一個穴道,且能摸到脈搏跳動。
頰車穴兩個在耳朵下方,大約兩根韭菜葉寬度的位置,就在那凹陷中,張開口便能找到。
地倉穴兩個在嘴巴旁邊水平線的外側,距離下方約四分之一寸的地方,能摸到微弱脈動的就是此穴。
如果臉部歪斜的方向是右邊,這表示左側的經脈受到風邪影響而鬆弛,應該在左側的凹陷處進行十四次的艾灸。
若臉部歪斜方向是左邊,則代表右側的經脈受到風邪影響而鬆弛,應該在右側的凹陷處進行十四次的艾灸。
3.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
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紋頭陷中是。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舉足取之。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凡覺手足痹,或不仁,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在右則灸左。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如前。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大椎一穴,在頂後第一椎上陷者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如前。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足三里二穴,如前。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中臟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但依次第灸之,各五七壯,日別灸之,隨年壯止。如素有風人,尤宜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能灸粹死,經云:凡人風發,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猝死,謂是何病?風入臟故也。
白話文:
【對於因風邪侵襲導致的手腳不靈活等疾病】
百會這個穴位位於頭頂中央,旋轉的頭髮中。
肩髃這兩個穴位在肩膀的末端,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手臂抬起時可以找到的位置。
曲池這兩個穴位在肘部外側的骨頭上,當你彎曲手肘時,用手抱住胸部,你可以在手肘皺褶的凹陷中找到它們。
風市這兩個穴位在膝蓋外側的兩條肌腱之間,當你站直身體,雙手自然垂下貼在大腿上,中指所觸及的地方就是穴位,位於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足三里這兩個穴位在膝蓋下方約三寸的地方,小腿骨外側和大肌肉內側之間的凹陷處,抬起腳就能找到它們。
絕骨這兩個穴位在腳踝外側往上三寸,脈搏跳動的地方。
如果你感覺到手腳麻木,或是感到疼痛持續一段時間,這可能是風邪即將入侵內臟的徵兆,應該灸這七個穴位。如果病在左邊,就灸右邊的穴位;反之亦然。
對於風邪入侵內臟,導致氣血阻塞、口齒不清、意識混濁的情況,使用灸法可以立即見效。
百會這個穴位的位置如同前面所述。
風池這兩個穴位在耳朵後方的髮際線凹陷處。
大椎這個穴位在頭後方第一根頸椎上方的凹陷處。
肩井這兩個穴位在肩膀上方的凹陷縫隙,鎖骨上方大骨前緣約一寸半的位置,用三個手指按壓,中指下方的凹陷處,手臂抬起時可以找到。
曲池這兩個穴位的位置如同前面所述。
間使這兩個穴位在手掌後方約三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足三里這兩個穴位的位置如同前面所述。
如果你感覺心神煩亂,精神不佳,或是手腳麻木,這可能是風邪即將入侵內臟的徵兆,不論是風邪還是氣滯,都應迅速灸這七個穴位。只要按照順序進行,每個穴位灸五至七次,每天分別灸一次,灸的次數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對於長期受風邪困擾的人,更應特別注意,這種灸法可以確保平安無事。此灸法甚至能夠救活猝死者,古籍中說:人們往往因為風邪發作時害怕疼痛,不肯接受灸法治療,結果突然死亡,這是因為風邪進入了內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