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三十八 (2)
卷三十八 (2)
1. 治寒溫胃之劑
發明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二錢半)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入生薑。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太陰經藥也。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一兩) 半夏 陳皮(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㕮咀四錢,水煎入生薑煎服。
按此出太陰嘔噦例藥也。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 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按此足陽明、足太陰經藥也。
謹按吐酸諸方,前人作寒藥治之甚多,茲不詳載。至於治熱之藥,前人既以斯證為寒,所以絕無其方也。若夫消痰去食、解外寒、治鬱熱之法,又當隨證用焉。
白話文:
[治療寒涼溫養胃部的藥方]
發明瞭藿香安胃散來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以及食物未完全消化就出現的嘔吐現象。
藥方成分包括藿香、丁香、人參(各約7.5克),以及陳皮(約12.5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水煎煮後加入生薑一同服用。
該藥方適用於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與太陰脾經的治療。
加減二陳湯用於治療因痰飲引起的疾病,如嘔吐、頭暈、心悸,或是食用生冷食物後導致脾胃不調。
藥方成分包括丁香(約30克)、半夏、陳皮(各約60克)、茯苓(約90克)以及甘草(約45克)。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約12克用水煎煮,加入生薑一同服用。
此藥方出自治療太陰經嘔吐的典例。
三因曲末丸可用於治療胃部食物殘留、飲水滯留引發的痠痛,以及口吐清水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炒過的神麯(約90克)、以米泔水浸泡三天並清洗乾淨後炒製的蒼朮(約45克),以及陳皮(約30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使用生薑汁另煮神麯,再混合成丸狀,服用時以薑湯送下。
此藥方適用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治療。
詳細說明,對於治療胃酸的各種方法,前人多採用寒性藥物進行治療,這裡就不一一列舉。至於治療熱性疾病的藥物,由於前人將這種症狀視為寒性,因此並無相關方子。然而,對於消除痰飲、幫助消化、解除外寒以及治療鬱熱的方法,應根據實際病情來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