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七 (2)
卷十七 (2)
1.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丹溪曰經云:人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二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謹按或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
白話文:
丹溪在經典中提到,人到四十大歲時,陰氣開始減半,生活行為就會漸趨衰弱。又說,男性到了六十四歲,精氣就會消失;女性到了四十九歲,月經就會停止。由於陰氣的產生和供應,只能維持二十年的生活需求,已經是先損失了。人的慾望沒有盡頭,這樣的陰氣難以滿足無窮的慾望,怎麼能夠放任縱情呢?
請注意:經典上說,榮華,是食物精華所形成。它調和五臟,散發在六腑之中,才能進入脈絡。源源不斷地來源,生長化育於脾臟,統領在心臟,接受於肝臟,傳播在肺部,施放於腎臟,滋養全身。眼睛得到它就能看到東西,耳朵得到它就能聽到聲音,手得到它就能夾住東西,手掌得到它就能抓住東西,腳得到它就能走路,內臟得到它就能分泌液體,器官得到它就能產生氣息,因此進出升降、濡潤流通,都是因為它。
注入脈絡,少的時候會變澀,多的時候會變實,通常隨著飲食一天天增加,所以能產生陽氣,促進陰氣成長,吸取汁液轉化為紅色的血液。
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
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
陰氣一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忘反,反於下則便紅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喜狂墜,恐跌僕則瘀惡內凝。
白話文:
生血和化血旺盛時,各經脈都依賴它們成長壯大;衰弱或耗盡時,百脈會因此而空虛,所以我們不能不謹慎地養血。古人說:「血是神氣的基礎」,保持血量可以維持生命,失去血量就可能死亡。由此可知,血量充足時,身體健康;血量不足時,身體衰弱。心神平靜時,陰氣就會生起;身體疲憊時,陽氣就會亢進。陽氣過盛時,陰氣必定衰弱,怎麼能說陽氣強盛就能生出陰血呢?這是因為血和氣的正常運作,陰氣依附著陽氣,在體內隨氣運行。如果沒有陰氣來限制,那麼氣怎麼能建立起來呢?因此,這種情況下容易導致疾病,但調理起來卻很困難。
這就像是陽氣經常缺乏,再受到損傷,那麼陽氣很容易亢進,陰氣很容易缺乏的論述。諸經有雲:「陽道實,陰道虛」,陰道經常缺乏,而陽道常常有多餘。陰道經常不足,這是人類生命的基本規律。一個人從十四歲開始,到四十九歲停經,可以看出陰血難以形成且容易失去的原因。
一旦陰氣受損,會出現以下症狀:若陰氣在上部失衡,會導致出血;在外部失衡,會導致虛勞和記憶力減退;在下部失衡,會引起下腹疼痛、尿頻、尿血,以及腸道出血;陰虛陽亢,會導致月經提前;濕熱瘀滯,會導致帶下病;熱極腐敗,會導致化膿性病竈;火熱似水,血色深紫,熱度超過陰氣,會導致癥瘕癥;濕滯於血液,會導致皮膚瘙癢和疹子;血液積聚在上部,人會表現出健忘;血液積聚在下部,人會表現出狂躁和昏倒;害怕跌倒時,血液會凝結在體內。
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二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虛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白話文:
如果按照身體部位來分,上半身與天地的陽氣相應,下半身則與地的陰氣相應。這段話主要提到的是最顯著的症狀和對應的治療原則。對於治療血液問題,我們需要使用與血液相關的藥物。在四種常用的血液藥物中,「四物」就是一種。河間學派認為,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輔助或補充使用特定的藥物,例如「六合湯」。因此,我們必須理解這些藥物的特性,並謹慎使用。
川芎是一種能夠流通血液、散開氣阻的藥物,它屬於血液中的氣類藥物,能通達肝經,性質溫暖且帶有辛辣味。地黃則是一種在血液中的血液藥物,能流通腎經,性質甘甜且微涼,能滋養真正陰虛的部分。
當歸是治療血液問題的主要藥物,能流通肝經,性質溫暖且帶有辛辣味。全用時可以活血,分別針對不同經絡。芍藥是一種屬於陰性組織的藥物,能流通脾經,性質酸寒,能調和血液,治療虛弱引起的腹痛。
若要尋找與陰性組織相關的藥物,我們應該從當歸、芍藥等藥物中選取。脾胃論中有提到,好的醫生會根據經絡的損失或增加來調整藥物,選擇適合治療的幾味藥物即可。這段話特別討論了血液疾病,以及如何尋找對應的血液藥物。對於氣虛血弱的情況,應該通過用人參補益脾胃,因為陽氣旺盛可以生出陰血。
若四物者,獨能生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
白話文:
如果我們只談到「四物」,這是指能夠在血分受損的情況下,幫助補充氣體的藥物。而輔助性的藥物,像是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等,適合用於血液流通受阻的情況。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等,適合用於血崩(即出血過多)的情況。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適合用於治療因血流不暢導致的疼痛。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龜板等,適合用於補充血液不足的情況。
2. 論治血證大法
東垣曰: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
白話文:
東垣說:傷寒病患者出現鼻出血的情況時,仲景指出不可以進行發汗治療,因爲脈象微弱。如果脈象浮緊的話,可以用麻黃湯;如果脈象浮緩的話,則可用桂枝湯。如果脈象已經微弱了,這兩種藥都不適合使用,此時應該使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各種雜病出現大量出血,通常歸咎於熱證,例如鼻出血源自肺部,可以使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等藥物來治療。咳血或唾血源自腎部,可以使用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等藥物來治療。
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
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白話文:
痰涎血是由脾所產生,可以用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和沈香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血則是由胃所產生,實質性的病情可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虛弱的病情則在小建中湯中加入黃連來治療。血的病症向上流動時,可能會出現咳嗽、嘔吐或吐血的情況。但如果病情轉為向下流動成為惡性痢疾,這是正常的現象。血向上流動是不正常的現象,治療起來較困難;而血向下流動則是正常的現象,治療起來較容易。這和張仲景說的「積聚的血癥如果出現下血的情況會自行痊癒」的意思相同。
對於沒有任何疾病的人突然出現下痢的情況,這表示病情正在發展。現在的病情是血癥向上流動後又轉為惡性痢疾,這是邪氣想要離開體外的表現,這是一個好兆頭。經書上提到,看到血且身體發熱脈搏大的情況較難治療,這是因為火邪佔據了上風。如果身體涼爽、脈搏平靜,那麼就較容易治療,這是因為正氣正在回復。所以脈診的原則是:鼻出血、吐血脈搏細沈較容易治療;如果脈搏突然變得浮大,那就代表病情危急,這就是我們要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