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

1.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丹溪曰經云:人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二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謹按或曰: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臟,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

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

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

陰氣一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忘反,反於下則便紅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喜狂墜,恐跌僕則瘀惡內凝。

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二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虛腹痛也。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

若四物者,獨能生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

白話文:

丹溪先生曾引用古經典提到,人到四十歲,身體的陰氣就減半了,生活力開始衰退。又說,男子到了六十四歲,精力會耗盡;女子四十九歲,月經就會停止。以這二十年陰氣的生成與消耗來看,陰氣早已處於虧損狀態。然而人的慾望無邊無際,面對這種難以生成卻容易消耗的陰氣,我們怎麼能夠放縱慾望呢?

詳細地說,經典記載,營氣,是來自食物精華的部分。它調和五臟,散佈於六腑,才能進入脈絡。營氣源源不斷地由脾臟生成,由心臟統管,肝臟接受,肺臟宣佈,腎臟排泄,滋養全身。眼睛得到營氣就能看見,耳朵得到營氣就能聽見,手得到營氣就能抓握,腳得到營氣就能行走,臟器得到營氣就能分泌液體,腑臟得到營氣就能產生氣體,因此營氣能讓身體進行正常的運作。

營氣注入脈絡,如果量少就會導致血液黏稠,如果量多就會血液充盈。營氣通常會因飲食的滋養而逐日增加,所以能促進陽氣生發,陰氣增長,把食物轉化為血液。

營氣旺盛時,各條經脈會依賴它成長,但一旦營氣衰竭,全身的脈絡就會變得空虛,我們怎能不謹慎地保養營氣呢?所以說,血液就是一種神氣。好好維護它,它就存在;失去它,人就會死亡。由此可知,血液充沛身體就健康,血液衰弱身體就衰退。精神平靜能滋養陰氣,身體過度操勞會導致陽氣過剩。陽氣過剩,陰氣必然衰弱,怎能說陽氣旺盛就能生出陰血呢?這裡所說的是,血氣的正常運作,陰氣跟隨著陽氣,隨著氣的運行在體內流動。如果沒有陰氣的約束,氣如何能穩定?因此,陰氣造成的疾病容易調理,但治療起來卻很困難。

因為陰氣相比陽氣總是虧損的,再加上進一步的損耗,陽氣很容易過剩,陰氣很容易缺乏。許多經典都提到,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感匱乏,陽道常有剩餘。陰氣常常不足,這是因為人一生下來,到了十四歲月經開始,到四十九歲月經結束,由此可見陰血的生成困難且容易虧損。

一旦陰氣受到傷害,會出現各種症狀:如血向上沖則會吐血或鼻血,血在外衰竭則會導致虛勞,血向下流失則會尿血或小便灼熱,膀胱問題會導致尿瀦留或血尿,滲透腸道則會引起腸風,陰虛與陽氣搏鬥會導致崩漏,濕氣與熱氣淤積會導致滯下,極端的熱氣會導致膿血,極端的火氣會讓血色變為紫黑色,熱氣勝過陰氣會導致瘡痍,濕氣滯留在血液中會導致疼痛、癢、癤、疹,皮膚會變冷且僵硬。如果陰氣在上部聚集,人會健忘;在下部聚集,人會狂躁,害怕跌倒會導致瘀血在體內凝結。

如果按部位分類,身體上半部與天空的陽氣相對應,下半部與地面的陰氣相對應。這裡只是舉一些明顯的例子。治療血液問題,必須使用與血液相關的藥物。要找血液相關的藥物,四物湯就是其中的一種。河間先生認為,根據病情輔助治療,這就是六合湯的原理,他已經詳細解釋過了。因此,我在此強調藥物的性質和功能,這一點不能忽視。

川芎是調節血液中氣的藥物,能通達肝經,味道辛辣,能幫助血液在氣中的流通。地黃是滋養血液的藥物,能通達腎經,味道甘甜且性寒,能滋養真陰的虛弱。當歸是治療血液的主要藥物,能通達肝經,味道辛辣且溫暖,全面使用能活血,各歸其經。芍藥是滋養陰分的藥物,能通達脾經,味道酸且性寒,能調和血液,治療虛弱引起的腹痛。如果尋找滋養陰氣的藥物,必須從這些藥物中選擇。脾胃論中提到,如果擅長治療,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調整藥物的份量,選擇一兩種適合的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這裡特別討論的是血液疾病和血液相關藥物。如果氣虛血弱,應該按照長沙的血虛理論,用人參補血,陽氣旺盛就能生出陰血。

四物湯單獨使用可以治療血液受損的情況,並不需要處理氣虛的問題。輔助治療的藥物,如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適合血液滯留的情況;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適合血崩的情況;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適合血液疼痛的情況;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適合血液虛弱的情況。

2. 論治血證大法

東垣曰: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

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

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在治療傷寒患者鼻出血的情況下,張仲景認為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這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脈象顯示微弱。如果脈象呈現浮緊,可用麻黃湯;若是浮緩,則應使用桂枝湯。但當脈象已顯示微弱時,上述兩種藥物都不適宜使用,應該使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

對於一般疾病出現出血症狀,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是由熱引起的。比如,鼻出血通常源於肺部,可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等藥物來治療。咯血或吐血的情況,多是出自腎臟,可用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等藥物來處理。

若是痰中帶血,通常源於脾臟,可用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等藥物來治療。胃部出血,如果是實證,可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是虛證,可用小建中湯加黃連來治療。血液向上行,無論是咯血、吐血還是鼻出血,都是逆證。但如果病情轉化,血液下行成為嚴重的痢疾,那就是順證了。血液上行是逆證,治療難度較大;下行是順證,治療相對容易。所以,張仲景曾說:有蓄血癥狀的患者,如果開始自行排出血便,那他的病情應該會自愈,這和上述道理是一致的。

如果一個健康的人突然開始拉肚子,這表示他的病情正在發展。現在,對於原本有上行出血症狀的患者,如果他開始出現嚴重的痢疾,這表示體內的邪氣想要排出,這是一個好兆頭。經典上說:看到患者出血,身體發熱,脈象強大的,治療起來比較困難,這是因為火邪過盛。相反,如果患者身體冷靜,脈象平穩,治療起來就比較容易,這是因為正氣正在恢復。因此,脈訣中有這樣的描述:鼻出血或吐血,脈象沉細是好的徵兆;但一旦脈象忽然變得浮大,那就非常危險了,這正是上面所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