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七 (3)
卷十七 (3)
1. 血證治法
婦室經血諸證,詳見婦人門。
2. 治風之劑
敗毒散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若因酒毒加黃連。
方見咳門。
按此出少陽例,表裡藥也。
本事方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拔萃方結陰丹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
枳殼(炒) 威靈仙 黃耆 陳皮 椿根 何首烏 荊芥穗(等分)
白話文:
敗毒散(200號方)用於治療風熱侵入大腸經導致的下血不停,若因酒毒影響則需加入黃連。詳細使用方法請參考咳嗽部分。
按照此方法,敗毒散是針對少陽病的,包含了調理表裡兩種藥物。
原本的槐花散用於治療腸風和內臟毒素引發的下血現象。
配方如下:
- 槐花(炒過)
- 柏葉(研磨成粉)
- 荊芥穗
- 枳殼(等量分開)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進階版的結陰丹用於治療腸風引發的下血以及內臟毒素引起的下血問題。
配方如下:
- 枳殼(炒過)
- 威靈仙
- 黃耆
- 陳皮
- 榆樹根
- 何首烏
- 荊芥穗(等量分開)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飲下,入醋少許。
按此二方手太陰陽明藥也。
濟生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不止。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兩) 枳殼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半兩炙)
上咀,每四錢,入烏梅姜同煎。
按此手足厥陰太陰藥也。大抵此藥主補血涼血,而以風為虛象者,蓋非風客於腸間也。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配方為治療腸風下血不止的手太陰陽明藥方,源自於「濟生[加減四物湯]」。
配方成分如下:
- 側柏葉(各一兩)
- 生地黃(各一兩)
- 當歸(各一兩)
- 川芎(各一兩)
- 枳殼
- 荊芥穗
- 槐花(炒)
- 甘草(各半兩炙)
將所有藥材切碎後,每次取四錢,加入烏梅和姜一同煎煮。
此藥方主要爲治療手足厥陰太陰病症,其功能主要爲補血涼血,但因風象虛實難辨,故認爲並非風邪直侵腸道所致。
東垣黃耆芍藥湯治衄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
黃耆(三兩) 甘草(炙二兩) 升麻 葛根 芍藥(各一兩) 羌活(半兩)
上㕮咀,每三錢,水煎溫服。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分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證百出,亦實非風也。此出升陽滋陰例。
白話文:
東垣的「黃耆芍藥湯」主要用來治療多年出血、臉色蒼白、眼睛乾澀、分泌物多、手腳麻癢的情況。方子包含以下成分:
- 黃耆(三兩)
- 甘草(炙二兩)
- 升麻(半兩)
- 葛根(一兩)
- 芍藥(各一兩)
- 羌活(半兩)
這些材料研磨後,每次取三錢,加水煮沸後溫熱服用。這方子主要是針對手腳太陰和陽明經的藥物。然而,如果血液長期缺乏,身體的陽氣也會跟著虛弱,所以血不足會導致麻木,如果陰氣虛弱,火氣上浮,可能會引發各種變化,並非風邪所致。這是一種提升陽氣滋養陰液的常見方法。
3. 治寒之劑
東垣麻黃桂枝湯治感寒發衄,脈微弱者
麻黃 黃耆 白芍 甘草(各一錢) 桂枝 當歸(各半錢) 人參(一分) 麥門冬(三分)五味子(五個)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傷寒論有例,茲不詳錄
濟生斷紅丸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羸瘦
白話文:
東垣的麻黃桂枝湯用來治療感受寒冷後引發出血,脈搏微弱的症狀。
成分如下:
- 麻 黃
- 黃耆
- 白 芍
- 甘 草
- 桂 枝
- 當 歸
- 人 參
- 麥 門 冬
- 五 味 子
以上各項均以一錢、半錢、一分和三分的比例混合後煎煮。
按照這個配方,它是根據太陽經的藥理作用設計的。在《傷寒論》中有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濟生斷紅丸用於治療內臟虛寒導致的下血不止,以及面色蒼白、體質虛弱的情況。
側柏葉(炒) 川續斷(酒浸) 鹿茸(醋煮) 附子(炮) 黃耆 阿膠(炒) 當歸(各一兩)白礬(枯一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按此厥陰例藥也
寶鑑平胃地榆湯治結陰便血
白朮 陳皮 茯苓 厚朴 葛根(各半錢) 地榆(七分) 乾薑(五分) 炙甘草 當歸 炒曲 白芍 人參 益智仁(各三分) 蒼朮 升麻 附子(炮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加薑棗
按此少陰例藥也
白話文:
-
側柏葉(炒)、川續斷(酒浸)、鹿茸(醋煮)、附子(炮)、黃耆、阿膠(炒)、當歸(各一兩),白礬(枯一兩)。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醋和米糊調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丸狀。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以米飲送服。
-
按照這套方子是針對厥陰經的治療藥物。
-
寶鑑平胃地榆湯,用於治療結陰及便血的情況。
-
白朮、陳皮、茯苓、厚朴、葛根(各半錢)、地榆(七分)、乾薑(五分)、炙甘草、當歸、炒曲、白芍、人參、益智仁(各三分)、蒼朮、升麻、附子(炮各一錢)。將這些藥物切碎,做成一副,加水煎煮,加入薑棗一起煮。
-
按照這套方子是針對少陰經的治療藥物。
4. 治暑之劑
局方黃連香薷飲治伏暑純下鮮血
方見暑門
按此手少陰足太陰藥心主血脾裹血也
枇杷葉散治水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 厚朴(一錢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乾木瓜 白茅根(各一錢) 枇杷葉 陳皮 丁香(各半錢)
上細末每二錢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中熱者慎之
白話文:
【黃連香薷飲】治伏暑時,若出現下部鮮血的症狀。
相關療法詳見「暑門」部分。
根據理論,這組藥方涉及心臟和脾臟的功能。心主血,而脾則包裹血液,因此這兩種器官在這個治療方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枇杷葉散】用於治療因水毒攻擊心臟導致的嘔吐及鮮血現象。
- 香薷(二錢)
- 厚朴(一錢半)
- 甘草(炙)(一錢)
- 麥門冬(一錢)
- 幹木瓜(一錢)
- 白茅根(一錢)
- 枇杷葉(一錢)
- 陳皮(半錢)
- 丁香(半錢)
以上成分需研磨為細末,每次使用二錢加入薑汁煎煮。
根據理論,這組藥方中的藥物主要針對足太陰經的熱病,使用時需謹慎。
5. 治濕之劑
胃風湯治風濕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者
方見滯下門
拔萃升陽和血湯治腸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和血而愈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半錢)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當歸身 熟地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二分) 升麻(七分) 芍藥(一錢半)
白話文:
【胃風湯】治療風濕侵入腸胃,引起下部瘀血的病症。
方法見於滯下門。
【拔萃升陽 和血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導致出血,血色鮮紅,噴射而出且遠離傷口,散落各處,類似篩孔中漏出的情況。此現象多發生於春二月,腹部劇烈疼痛,是因為陽明經的氣血受到熱毒的沖擊。應當清除濕毒,調和血液,使病情痊癒。
成分如下:
- 生地黃:清熱養陰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生甘草:調和藥性
- 炙甘草:補中益氣
- 黃耆:補氣固表
- 當歸:養血調經
- 熟地:滋陰補血
- 蒼朮:健脾燥溼
- 秦艽:疏風除濕,清熱解毒
- 肉桂:溫經散寒,引火歸元
- 陳皮:理氣化痰,和胃降逆
- 升麻:清熱解毒,升陽止血
- 芍藥:緩急止痛,調和肝脾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當歸和血散治腸癖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各六分) 當歸身 升麻(各二錢) 川芎(四分)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米飲調下
按此諸方疏風勝濕藥也然濕熱者多宜從滯下法擇用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切碎,做成一份藥劑,加水煎煮。這是一種治療腸道疾病,特別是濕毒引起的下血的藥方。」
配方如下:
- 槐花(六分)
- 青皮(六分)
- 當歸(二錢)
- 升麻(二錢)
- 川芎(四分)
- 荊芥穗(六分)
- 熟地黃(六分)
- 白朮(六分)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到二錢,用米湯調和後服用。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疏風勝濕,但對於濕熱型的疾病,應選擇滯下法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