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七 (3)
卷十七 (3)
1. 血證治法
婦室經血諸證,詳見婦人門。
白話文:
關於女性月經及各種與血液相關的症狀的治療方法,請詳細參考婦科專章。這句古代中醫文字是說,在討論關於女性的生理期出血以及其他血液問題的處理方式時,可以到專門討論婦女健康問題的章節去找更詳細的資訊。
2. 治風之劑
敗毒散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若因酒毒加黃連。
方見咳門。
按此出少陽例,表裡藥也。
本事方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拔萃方結陰丹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
枳殼(炒) 威靈仙 黃耆 陳皮 椿根 何首烏 荊芥穗(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飲下,入醋少許。
按此二方手太陰陽明藥也。
濟生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不止。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兩) 枳殼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半兩炙)
上咀,每四錢,入烏梅姜同煎。
按此手足厥陰太陰藥也。大抵此藥主補血涼血,而以風為虛象者,蓋非風客於腸間也。
東垣黃耆芍藥湯治衄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
黃耆(三兩) 甘草(炙二兩) 升麻 葛根 芍藥(各一兩) 羌活(半兩)
上㕮咀,每三錢,水煎溫服。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分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證百出,亦實非風也。此出升陽滋陰例。
白話文:
[治療風邪的藥方]
敗毒散用於治療由風熱侵入大腸經絡導致的持續下血,若是由酒精中毒引起則應加入黃連。此方詳情請參照咳嗽門類。
進一步說明,此方出自少陽病列舉的例子,是一種表裡兼治的藥方。
《本事方》中的槐花散用於治療腸風或臟器毒素導致的下血。其成分包括炒過的槐花、搗碎的柏葉、荊芥穗和枳殼,這些成分比例相同。
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需在空腹時以米飲送服。
另一個方子是《拔萃方》中的結陰丹,同樣用於治療腸風或臟器毒素導致的下血。其成分有炒過的枳殼、威靈仙、黃耆、陳皮、椿根、何首烏和荊芥穗,這些成分比例相同。
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米飲送服,可加入少量醋。
這兩個方子都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方。
濟生加減四物湯用於治療持續不止的腸風下血。其成分有側柏葉、生地黃、當歸、川芎、枳殼、荊芥穗、炒過的槐花和炙甘草。
將以上成分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烏梅和薑一同煎煮。
進一步說明,這是手足厥陰肝經和手太陰肺經的藥方。基本上,此藥主要功能是補血和清涼血液,對於風邪在腸道的表現,實際上是虛弱的象徵,並非風邪直接侵入腸道。
東垣黃耆芍藥湯用於治療多年來的鼻血,臉色黃、眼睛乾澀且分泌物多,以及手部麻木。其成分有黃耆、炙甘草、升麻、葛根和芍藥以及羌活。
將以上成分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進一步說明,這是手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方。然而,長期血虛會導致陽分虛弱,因此血不足便會出現麻木,陰虛導致火氣上升,可能引發各種症狀,其實這些都不是由風邪引起的。此方出自升陽滋陰的例子。
3. 治寒之劑
東垣麻黃桂枝湯治感寒發衄,脈微弱者
麻黃 黃耆 白芍 甘草(各一錢) 桂枝 當歸(各半錢) 人參(一分) 麥門冬(三分)五味子(五個)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傷寒論有例,茲不詳錄
濟生斷紅丸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羸瘦
側柏葉(炒) 川續斷(酒浸) 鹿茸(醋煮) 附子(炮) 黃耆 阿膠(炒) 當歸(各一兩)白礬(枯一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按此厥陰例藥也
寶鑑平胃地榆湯治結陰便血
白朮 陳皮 茯苓 厚朴 葛根(各半錢) 地榆(七分) 乾薑(五分) 炙甘草 當歸 炒曲 白芍 人參 益智仁(各三分) 蒼朮 升麻 附子(炮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加薑棗
按此少陰例藥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東垣麻黃桂枝湯用於治療因感受寒冷而導致鼻出血,且脈象顯示微弱的情況。
藥方組成為:麻黃、黃耆、白芍、甘草(各一錢)、桂枝、當歸(各半錢)、人參(一分)、麥門冬(三分)、五味子(五個)。以上藥材切碎,一次服用,用水煎煮。
這是一個太陽經的常規藥方,『傷寒論』中有詳細的記錄,這裡不再重複記載。
濟生斷紅丸適用於因臟腑虛寒而出現持續下血的情況,伴隨面色萎黃和身體消瘦。
藥方組成為:側柏葉(炒)、川續斷(酒浸)、鹿茸(醋煮)、附子(炮)、黃耆、阿膠(炒)、當歸(各一兩)、白礬(枯一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煮米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時服用七十丸,用水或米湯送服。
這是一個厥陰經的常規藥方。
寶鑑平胃地榆湯適用於治療因寒凝血滯導致的便血。
藥方組成為:白朮、陳皮、茯苓、厚朴、葛根(各半錢)、地榆(七分)、乾薑(五分)、炙甘草、當歸、炒曲、白芍、人參、益智仁(各三分)、蒼朮、升麻、附子(炮各一錢)。以上藥材切碎,一次服用,用水煎煮,並加入薑和棗。
這是一個少陰經的常規藥方。
4. 治暑之劑
局方黃連香薷飲治伏暑純下鮮血。
方見暑門。
按此手少陰足太陰藥,心主血,脾裹血也。
枇杷葉散治水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 厚朴(一錢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乾木瓜 白茅根(各一錢) 枇杷葉 陳皮 丁香(各半錢)
上細末,每二錢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中熱者慎之。
白話文:
【治療暑熱的藥方】
局方黃連香薷飲用於治療夏季潛藏的暑熱,症狀為純淨無雜質的鮮血下瀉。
該藥方詳情請參閱「暑熱門」。
需知此藥方針對的是手少陰與足太陰兩經絡,心主掌管血液,脾臟包裹血液。
枇杷葉散適用於水毒侵襲心臟,導致嘔吐鮮血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香薷(二錢)、厚朴(一錢半)、甘草(炙過)(適量)、麥門冬、乾木瓜、白茅根(各一錢)、枇杷葉、陳皮、丁香(各半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二錢,加入薑片一同煎煮。
此藥方適用於手太陰和足太陰經絡,但對於有內熱的人需謹慎使用。
5. 治濕之劑
胃風湯治風濕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者
方見滯下門
拔萃升陽和血湯治腸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和血而愈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半錢)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當歸身 熟地黃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二分) 升麻(七分) 芍藥(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當歸和血散治腸癖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各六分) 當歸身 升麻(各二錢) 川芎(四分)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米飲調下
按此諸方疏風勝濕藥也然濕熱者多宜從滯下法擇用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藥方】
胃風湯:適用於風濕乘虛進入腸胃,導致下瘀血的情況。此方在"滯下門"中有詳細記載。
拔萃升陽和血湯:適用於腸胃病變,導致下血,其血噴射有力且遠射四散如篩子般,常發生在春季二月中旬,伴隨劇烈的腹部疼痛,這是因為陽明氣衝熱毒所致,應去除濕毒、和血,病情就能得到改善。配方包括生地黃、牡丹皮、生甘草、炙甘草、黃耆、當歸身、熟地黃、蒼朮、秦艽、肉桂、陳皮、升麻、芍藥等,所有材料研磨後,用水煎煮服用。
當歸和血散:適用於腸胃病變,濕毒導致下血。配方包括槐花、青皮、當歸身、升麻、川芎、荊芥穗、熟地黃、白朮等,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三至兩錢,用米飲調和後服用。
以上這些方子都是疏風除濕的藥物,然而對於濕熱的情況,多數情況下應按照"滯下法"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