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七 (3)
卷十七 (3)
1. 血證治法
婦室經血諸證,詳見婦人門。
2. 治風之劑
敗毒散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若因酒毒加黃連。
方見咳門。
按此出少陽例,表裡藥也。
本事方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拔萃方結陰丹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
枳殼(炒) 威靈仙 黃耆 陳皮 椿根 何首烏 荊芥穗(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飲下,入醋少許。
按此二方手太陰陽明藥也。
濟生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不止。
側柏葉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兩) 枳殼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半兩炙)
上咀,每四錢,入烏梅姜同煎。
按此手足厥陰太陰藥也。大抵此藥主補血涼血,而以風為虛象者,蓋非風客於腸間也。
東垣黃耆芍藥湯治衄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
黃耆(三兩) 甘草(炙二兩) 升麻 葛根 芍藥(各一兩) 羌活(半兩)
上㕮咀,每三錢,水煎溫服。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分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證百出,亦實非風也。此出升陽滋陰例。
3. 治寒之劑
東垣麻黃桂枝湯治感寒發衄,脈微弱者
麻黃 黃耆 白芍 甘草(各一錢) 桂枝 當歸(各半錢) 人參(一分) 麥門冬(三分)五味子(五個)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傷寒論有例,茲不詳錄
濟生斷紅丸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羸瘦
側柏葉(炒) 川續斷(酒浸) 鹿茸(醋煮) 附子(炮) 黃耆 阿膠(炒) 當歸(各一兩)白礬(枯一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按此厥陰例藥也
寶鑑平胃地榆湯治結陰便血
白朮 陳皮 茯苓 厚朴 葛根(各半錢) 地榆(七分) 乾薑(五分) 炙甘草 當歸 炒曲 白芍 人參 益智仁(各三分) 蒼朮 升麻 附子(炮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加薑棗
按此少陰例藥也
4. 治暑之劑
局方黃連香薷飲治伏暑純下鮮血
方見暑門
按此手少陰足太陰藥心主血脾裹血也
枇杷葉散治水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 厚朴(一錢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乾木瓜 白茅根(各一錢) 枇杷葉 陳皮 丁香(各半錢)
上細末每二錢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中熱者慎之
5. 治濕之劑
胃風湯治風濕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者
方見滯下門
拔萃升陽和血湯治腸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和血而愈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半錢)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當歸身 熟地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二分) 升麻(七分) 芍藥(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當歸和血散治腸癖濕毒下血
槐花 青皮(各六分) 當歸身 升麻(各二錢) 川芎(四分) 荊芥穗 熟地黃 白朮(各六分)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米飲調下
按此諸方疏風勝濕藥也然濕熱者多宜從滯下法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