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15)
卷五 (15)
1. 治熱之劑
局方龍腦雞蘇丸,治膈熱咳嗽,或吐血衄血。
方見熱門。
甘露飲,治男女血妄流溢,或吐或咯衄血,齒齦臭出血,並治之。
方見熱門。
簡易選奇黃耆散,治咳血成勞。
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白芍(各半兩),甘草(四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
按: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鬱熱不解,干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萎黃,大便黑者,並宜服。
犀角、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等分)。
上㕮咀,每四錢,水煎。
按:此足太陰藥也。
良方四生丸,凡吐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此。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分)。
上爛研丸,如雞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用鹽湯化下。
河間生地黃散,治鬱熱衄血、咯血、吐血。
枸杞、柴胡、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生地黃、熟地黃(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下血者,加地榆。
按:此二方手足少陰太陰藥也。
局方槐角丸,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痿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槐角(炒一兩)、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麵炒各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雖有治風例,而性味辛苦寒,故從熱劑少陽藥也。
秘方枳殼湯,治便血下血。
枳殼(一兩麵炒)、黃連(一兩以槐花四兩同炒,去花不用)。
上二味,水煎取濃,食前溫服。
按:此又氣例藥也。
白話文:
[治療熱症的藥方]
局方龍腦雞蘇丸,用於治療胸膈部的熱症導致的咳嗽,或是吐血、鼻血的情況。
詳細配方可參考熱門方劑部分。
甘露飲,適用於治療男女因熱症導致血液異常外溢,包括吐血、咯血、鼻血,以及牙齦出血伴有惡臭,都能得到治療。
詳細配方也可參考熱門方劑部分。
簡易選奇黃耆散,專治咳嗽帶血的慢性病。配方包含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白芍(各半兩),甘草(四錢)。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針對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藥方。
濟生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鬱熱不散,影響經絡運作,導致血隨氣湧而鼻血不止,或因清道堵塞,血液流入胃部,吐出清血,若鼻血未盡,殘餘血液停滯,導致面色蒼黃,大便呈黑色,都適合服用。
配方為犀角、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等量)。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針對足太陰脾經的藥方。
良方四生丸,適用於各種吐血、鼻血情況,因陽氣過盛,導致血熱妄行,適用此方。
配方為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量)。將以上材料充分研磨成丸,大小如雞蛋,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煮後服用,或用鹽水溶解後服用。
河間生地黃散,用於治療鬱熱導致的鼻血、咯血、吐血。
配方包含枸杞、柴胡、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生地黃、熟地黃(等量)。將以上材料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下血的情況,則需加入地榆。
說明:這兩個方劑是對手足少陰和太陰經的藥方。
局方槐角丸,適用於五種腸風導致的下血、痔瘡脫肛引起的下血,都適用於此方。
配方為槐角(炒製一兩)、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麵炒各半斤)。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空腹時服用三四十粒,用水送服。
說明:此方雖然有治療風濕的功效,但其性味屬辛、苦、寒,因此被歸類為熱症的少陽藥。
祕方枳殼湯,用於治療便血。
配方為枳殼(一兩麵炒)、黃連(一兩,與四兩槐花同炒,炒完後棄置槐花不用)。將以上兩種材料用水煎煮,取得濃稠液體,飯前溫服。
說明:這也是氣血調理的藥方。
2. 治火之劑
黃連解毒湯
大金花丸
方並見火門
白話文:
[治療火熱症狀的藥方]
黃連解毒湯: 這是一帖用來清除體內火熱毒素的藥方。
大金花丸: 同樣的,這也是一款專門用來對抗體內火熱的藥物。
以上兩種藥方,詳情均可在火熱病症相關章節找到。
3. 理氣之劑
三因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瘁,五心煩熱,咳嗽唾血
半夏 前胡 紫蘇 茯苓 人參 枳殼(炒) 桔梗 甘草 乾葛(各半兩) 當歸(一兩三錢) 川芎(三分) 陳皮 白芍(各二兩) 熟地黃(一兩半)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
本事槐角散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蒼朮 厚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兩) 槐角(二兩) 甘草 烏梅(各半兩)
上㕮咀,每五錢水煎服。
按以上又氣血藥也,然三因方雖云補劑而雜以發表之藥,姑存之,收入此理氣例。
白話文:
[理氣之藥]
三因茯苓補心湯用於治療心氣虛弱,無法正常儲藏血液,導致面色暗黃無光澤,手掌、腳掌及胸口有煩熱感,甚至咳嗽時會咳出血來。其成分包括半夏、前胡、紫蘇、茯苓、人參、炒過的枳殼、桔梗、甘草、乾葛(各半兩)、當歸(一兩三錢)、川芎(三分)、陳皮、白芍(各二兩)、熟地黃(一兩半)。這些藥材需切碎,每次取半兩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本事槐角散適用於腸胃功能失調,腹部有脹滿感且出現便血的情況。藥方包含蒼朮、厚朴、陳皮、當歸、炒過的枳殼(各一兩)、槐角(二兩)、甘草、烏梅(各半兩)。這些藥材同樣需切碎,每次取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以上提到的藥方均為調理氣血的藥物。然而,雖然三因方被歸類為補藥,但其成分中卻摻雜了發汗解表的藥物,這裡暫且保留,納入理氣藥物的例子中。
4. 補劑
濟生雞蘇散治勞傷肺經,唾內有血,咽喉不利。
雞蘇葉 黃耆 生地黃 阿膠(炒) 貝母 白茅根(各一兩) 桔梗 麥門冬 蒲黃 甘草(各半兩炒)
上㕮咀,每四五錢,入姜煎。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此致妄行或吐血下血。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㕮咀,每四五錢,入棗姜煎。
東垣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個) 麥門冬(去心) 黃耆(各一錢) 當歸身 人參 生地黃(各半錢)
上㕮咀,水煎服。
金匱赤豆當歸散治先血後糞,此近血也。
赤豆(浸出芽) 當歸
上二味為散,漿水調服。
三因伏龍肝湯治先糞後血,此遠血也。
伏龍肝(半斤) 甘草(炙) 白朮 阿膠 黃芩 熟地黃(各三兩)
上㕮咀,每四五錢,水煎服。
發灰散治小便尿血,或便前便後,亦遠近之謂也。發灰
上一味,每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服,井花水調亦得。
玉屑膏治尿血。
黃耆 人參(等分)
上為末,用蘿蔔大者,切一指厚,四五片,蜜淹少時,蜜炙乾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點,藥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
按以上諸方,平補藥也,然病體亦有寒熱氣積等因不同,用者自宜求責。
白話文:
[補充療法]
濟生雞蘇散:適用於肺部受損,咳嗽帶血,喉嚨不順的情況。成分包括雞蘇葉、黃耆、生地黃、阿膠(炒過)、貝母、白茅根各一兩,桔梗、麥門冬、蒲黃、甘草各半兩(炒過)。這些材料混合後,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一起煎煮。
歸脾湯:針對思考過度導致脾臟受損,無法正常控制心血,可能導致血壓異常或出血的情況。成分有白朮、茯神、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各一兩,人參、木香各半兩,甘草(炒過)二錢半。這些材料混合後,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棗和薑一起煎煮。
東垣麥門冬飲子:適用於長期咳血無法痊癒的患者。成分有五味子十個,麥門冬(去心)、黃耆各一錢,當歸身、人參、生地黃各半錢。這些材料混合後,用水煎煮服用。
金匱赤豆當歸散:適用於排便時先出血後排便的情況,這通常表示出血位置較近。成分是赤豆(需浸泡至發芽)和當歸。將這兩種成分研磨成粉,再以漿水調和服用。
三因伏龍肝湯:適用於排便時先排便後出血的情況,這通常表示出血位置較遠。成分有伏龍肝半斤,甘草(炒過)、白朮、阿膠、黃芩、熟地黃各三兩。這些材料混合後,每次取四到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發灰散:適用於小便出血,或在排便前後出血的情況。成分是發灰。每次取二錢,用米醋二合和少量湯水服用,也可以用井水調和。
玉屑膏:適用於尿血。成分有黃耆和人參(等量)。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用大蘿蔔切成約一指厚的四五片,浸泡在蜂蜜中片刻,再將蘿蔔烤乾,蜂蜜用量約二兩,但要確保蘿蔔不燒焦。然後服用藥末,無需定時,並用鹽湯送服。
以上各種配方都屬於平補類藥物,然而疾病體質也可能存在寒熱、氣積等不同原因,使用者應自行判斷適合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