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七 (1)
卷十七 (1)
1. 諸經敘血證所因
內經厥論雲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溫淫汗出鼽衄。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氣厥論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舉痛論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陰陽別論云結陰者便血(云云見下)。針經云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後則血(云云見積聚門)。
脈經云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近血也。先見便後見血,此遠血也。
白話文:
《內經·厥論》提到,陽明經的氣血逆亂會導致喘息咳嗽、發熱、容易驚嚇以及鼻血、吐血的情況。《內經·溫淫汗出鼽衄》則說明過度的熱邪會引發出汗、鼻塞、鼻血等症狀。《內經·生氣通天論》指出,大怒會使形體和氣血斷絕,血液聚集在頭部。《內經·氣厥論》中說,脾熱移動到肝會導致驚恐和鼻血,腎熱轉移到膀胱會引起尿血。《內經·舉痛論》提到,大怒會導致氣血逆亂,嚴重時會嘔血,這是因為氣上沖所致。《內經·陰陽別論》中說到,結陰病會引起便血。《內經·針經》指出,氣血逆亂會導致腳部麻木、脛骨寒冷,並可能導致出血。《內經·脈經》說明,出血先出現便血後出現尿血的情況是近血,先出現尿血後出現便血的情況是遠血。
2. 脈法
內經云脈來懸鉤為衄血,常脈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腸癖下膿血,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暈黃,衄必未止;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沉弦衄也;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尺脈滑而疾為血虛;脈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腎脈小搏沉為腸癖下血,心肝癖亦下血。
白話文:
《內經》提到,脈象如懸鉤狀,表示出血癥狀,如果脈象強烈、頻繁,並伴有高熱,那麼預後不佳,有可能會死亡。腸道有積膿血,脈象為弦絕或滑大,其中滑大表示病情較好,弦絕表示病情較重。如果出血量多且身體發熱,預後可能不妙。
根據脈經所述,脈象出現澀、濡、弱等症狀,可能是血液流失的跡象。脈象輕輕地浮現於肌肉和尺脈中,眼睛周圍泛黃,表示出血尚未停止。太陽脈大且浮現,可能是出血或吐血的徵兆。如果病人的臉部沒有血色,且無寒熱反應,脈象沈沈且呈弦狀,這可能是出血的表現。脈象浮弱,按之消失,表示有出血現象。脈象芤,表示失血,澀表示血液不足。尺脈滑且快速,表示血液虛弱。脈象弦緊,伴有肝膽疼痛,可能是有瘀血存在。吐血、咯血,脈象滑小且弱,表示病情較好,若脈象實大,則表示病情嚴重。咯血,脈象緊強,表示病情危急,脈象滑表示病情較好。腎脈小搏沈,表示腸道有積膿血,心肝癖也可能導致下血。
3. 論血證分三因
陳無擇云: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湧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清氣道中而致者,屬內因。飲酒過多,啖炙爆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致者,為不內外因。吐血者,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及飲食房勞墜閃傷損致榮血留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傷。
便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疑停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尿血,因心腎氣結所致,或憂勞房室過度,此得之虛寒,不可專以血得熱而淖。二者皆致尿血,與淋不同。
白話文:
陳無擇提到,鼻血的產生,通常是因為風寒暑濕等外界因素影響,使得氣血流通受阻,從而導致鼻腔內清氣道的血液溢出,這是一種外因引起的現象。另一方面,長期的情緒壓力如怒、憂、思慮、失志、驚喜等情緒變化,也會使內臟功能失調,引發血液循環異常,從而使血液隨著氣血上升至鼻腔,形成內因引起的鼻血。此外,過量飲酒、食用辛辣炙烤食物、或是因摔傷車禍等身體外傷,則是屬於既非內因也非外因的其他原因所導致的鼻血。
至於嘔血,可能是由於外在的四時之氣對人體的傷害,或是內在情緒的激動,以及因飲食過度、房事勞累、跌倒閃動等身體外傷導致血液聚集在胸膈之間,當其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吐出。這種情況下,吐出的可能是活血,也可能包含有凝固的血液,稱為內傷。
便血的出現,可能呈現清色、混濁、鮮紅或黑色,並且可能會在大便之前、之後,或者與大便一同排出。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內外因素的刺激,導致血液停留在胃部,隨著氣血下流,屬於一種異常的血液循環現象。尿血的發生,通常是心腎功能失調所致,或者是因為長期的勞累、房事過度,導致虛寒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的尿血並不是因為熱性導致血液溶解,而是因為身體虛弱、腎氣不足所引起。兩種尿血的表現與尿路感染有所不同。
謹按:衄血下血,傷寒邪氣壅迫於經而致者,故有之。雜證見者,多火熱所致,或吐溢於空竅,皆五志所動,或陰分鬱熱,或內外有所傷而成,有寒邪者少。如尿血因房勞者,實由精氣滑脫,陰虛火動,榮血妄行爾。以上論為虛寒,恐未必然也。若便血清者,屬榮虛有熱,濁屬熱與濕,色鮮者,屬火,黑者,火極,與泄物並下,屬有積,或絡脈傷也,並宜分治。
白話文:
根據:衄血和下血,是因傷寒邪氣阻塞經絡導致的,因此會出現這種情況。各種病症出現的,大多是由於火熱的原因,或者從空竅處吐出,都是因為情志的影響,或者陰部積熱,或者由於內外受到傷害而產生的,寒邪引起的則較少。例如尿血因房勞引起,實際上是由於精氣滑脫,陰虛火動,使得榮血妄行。以上論述為虛寒,但這可能是不確定的。如果便血呈清色,屬於榮虛有熱,混濁則是熱和濕的表現,如果血液鮮亮,屬於火,黑色則表示火熱至極,與排泄物一同下落,表示有積聚,或者絡脈受傷,都應該分別進行治療。
4. 論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
詳見積聚門
5. 論嘔唾血溢為氣逆所致
東垣曰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麵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也,血者陰也,氣主呴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
謹按:悲氣、勞氣等皆能致血證,詳見氣門。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矣。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
白話文:
東垣在經典中提到,如果一個人情緒激動到極點,可能會導致吐血和內臟功能失調,這是因為肝與肺互相衝突,血液溢出至鼻腔或口腔。治療方法是通過刺激天府穴來緩解。另外,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從腎臟上行穿過肝臟,進入肺部,繞過咽喉。如果身體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會感到餓但不想吃東西,臉色深黑,咳嗽時會有血痰。氣是陽性物質,血是陰性物質,氣主導著血液的流通,血則滋潤著身體。現在血液無常地流到鼻腔或口腔,都是由於氣的逆亂所致。經典中提到,陽明經出現逆亂,因情緒激動導致氣逆,血液逆流內臟,就是這個原理。
請注意:悲傷情緒、勞累等也能導致血癥,詳細內容請參考「氣門」。然而,只有當情緒激動導致血癥時,情況才會如此嚴重,這正是經典中提到的「抑制情緒以保全陰性物質」的原因。如果不加以控制,各種情緒的火氣過盛,火氣導致血液上行,違反了正常運作規律。
6. 論衄吐血泄為火熱所致
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鼻衄也。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血泄者,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衄衊血,汙血出也。
汙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害承乃制,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白話文:
原文所述:出血,是因為陽熱鬱積在足陽明經,導致上部熱盛,血液無故流動,這就是鼻出血。血液溢出,指的是從上方流出。心臟需要血液供應,所以熱度過高時,血液會過多而無故流動。有人認為嘔吐出凝固的紫色血液是因寒所致,這是錯誤的。這不是因為冷凝,而是因為熱度太高,使血液熔化,形成濃稠。熱度過高會使水分蒸發,因此血液呈紅色混有黑色而變為紫色。出血,是指熱邪侵入下焦,導致大、小便出血。鼻出血,是血液混雜的流出。
「汙」指的是混濁。當心火熱到極點,血液會過多,熱氣上昇至極點,就會導致血液溢出。熱度極高會使血液乾燥且混濁,無法正常流通,因此血液顏色會呈現紅色混有黑色,形成紫色。
7. 論衄血下血為傷寒所致
成無己曰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桂枝麻黃湯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爾至蓄血者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經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傷寒例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以固脫散寒補正
許氏治少陰誤汗衄血及臍中出血用姜附湯治少陰之本
白話文:
成無己認為,傷寒時出現鼻衄,是因為體內邪氣未能散發,堵塞於經絡,逼迫血液,導致鼻衄。治療這種情況並不是直接針對鼻衄,而是為了散發體內的邪氣。至於蓄血,指的是血液在下焦積聚不散,形成瘀血。如果血氣上逆,引發吐血,稱為「薄厥」;如果瘀血積聚於下部,稱為「蓄血」。這些都是由於太陽經的瘀熱留在體內,血液被熱邪阻滯,積聚於下焦所致。
經典中提到,傷寒病程七八天,表症仍然存在,脈象微弱且沈,但沒有形成胸腹脹滿的情況,如果患者表現出狂躁等症狀,這可能表示熱邪已進入下焦,少腹部會感到硬實、脹滿,小便通暢。這種情況下,如果下部出血,則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對於少陰證出現下利便膿血的情況,應使用「桃花湯」來固守體力、散寒和補充正氣。
許氏認為,對於少陰證誤用了發汗方法導致出血,或者臍部出血的狀況,可以使用「姜附湯」來治療,這是針對少陰病的根本治療方式。
陰證略例治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浸漬而成治要用黑錫丹(見直指方)
按所論以上證皆寒邪之變病也至又有甚者如論云服桂枝湯吐血其後必吐膿血又厥陰證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火邪亦咽燥唾血陽毒亦吐血皆變證之極者也非衄證之比大抵傷寒蓄血下血為傳變故下血衄血身涼乃愈其不傳變入里邪氣不得發散逼迫於血因致妄行於下者為逆下血必多不能止為難治也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有種陰性病症的例子,主要治療三焦出血,特點是出血顏色暗沈,這是因為寒溼之邪轉化為毒素,凝結在血脈中。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使用「黑錫丹」進行治療(詳情可參閱《直指方》)。
根據上述討論,所有病症都屬於寒邪引起之變化。然而,還有一些更嚴重的情況。例如,論述中提到,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吐血現象,其後很可能會出現吐出膿血的情況。此外,若厥陰病症之傷寒症,在病後六七天內,大規模下瀉後,寸脈沈而遲緩,手腳冰冷,下部脈搏微弱,咽喉不暢,唾液中帶有膿血,並持續下瀉不止,這表示病情極為困難,應使用「麻黃升麻湯」進行治療(詳情可參閱《直指方》)。這類情況屬於由於火邪、咽部乾燥、或陽毒引致的吐血,是極端的變證,並非一般的鼻衄症狀可以比較。總體而言,傷寒導致的蓄血和下血是疾病轉變的結果。當出現下血和衄血,身體呈現涼爽狀態時,通常意味著病情逐漸好轉。然而,如果疾病未轉變,進入了內部邪氣無法發散,迫使血液異常流動至下部的情況,則為逆向下血,這種情況往往出血量大,不易停止,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8. 論結陰便血
衛生寶鑑云:真定史,年四十二,形體本瘦,秋時因勉強飲酸酒數杯,少時腹痛,次傳下利無度,待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腹鳴時痛。諸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燥,不得安臥。診時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按此治例,實內傷法也,宜與積聚門敘積之始兼看。
白話文:
【衛生寶】所述:真定史,年齡四十二歲,原本體質瘦弱,在秋天因勉強飲用了幾杯酸酒後,不久開始腹痛,接著出現無限量的下痢情況,過了十餘天後,他在排便時發現血液,血液顏色有紅有紫,腹部會發出響聲並感到疼痛。眾多醫生認為是血熱,使用「芍藥柏皮丸」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他仍然不想進食,一進食就會嘔吐酸水,身體更加瘦弱,臉色呈青黃且缺乏光澤,心下部感到不適,對於冷的食物感到惡心,口乾,時常感到煩躁,無法安睡。診察時脈象為弦細而微遲,手腳稍微有些冰冷。
經典中提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氣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部聚集,無法外洩,無處可去,滲入腸道,因此出現便血的情況。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位,內服「平胃地榆湯」而痊癒。
按照這個治療案例,實際上是內傷的療法,應該與積聚門中關於積聚的開始部分一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