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論雜證發熱惡寒與傷寒不同

醉或大汗後或暴風雨中受寒而發熱熱邪深沉不勝浮寒故內怯而欲得近火此所謂熱在骨髓寒在皮膚藥用苦寒 許學士曰:仲景說:「假如寸口脈微,名叫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就會灑淅惡寒。尺脈弱,名叫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就會發熱。」這是說,本來就患病的人會這樣。又說:「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這是醫生發汗,使陽氣微弱,又大下之,使陰氣弱,這才會這樣。大抵陰不足,陽就往從它,所以陽內陷,就會發熱;陽不足,陰就往乘它,所以陰上入陽中,就會惡寒。陰陽不歸其分,所以寒熱交爭,就會發熱而惡寒。

原病式說:「身熱惡寒,是熱在表。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所以病熱而反惡寒。」有人說,惡寒是寒在表,有人說,身熱惡寒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都是錯誤的。仲景的方子說:「沒有陽病,寒不可發汗。」又說:「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愈。」那麼,哪裡有寒呢?大法是煩躁多渴,欲寒惡熱,是病熱。也有亢則害承乃制,病熱甚而反覺其冷的。雖然覺其冷,病為熱,實非寒也。其病熱鬱甚而反惡寒,得寒轉甚而得暖少愈,是說,暖則腠理疏通,陽氣得散,怫熱少退,所以少愈。其寒則腠理因密,陽氣怫鬱,而熱轉甚,所以病加。上下中外周身皆然。俗人因之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投之,為害多矣。

又說:「陰勝則寒,陽勝則熱。」是說,裡氣與邪熱並之於表,就為陽勝而發熱;表氣與邪熱並之於里,就為陰勝而寒慄。由表氣虛而裡熱亢則害承乃制,故反戰慄。大抵本熱非病寒也。或傷寒病寒熱往來,邪熱在表而淺,邪惡其正,所以惡寒;邪熱在裡而深,邪甚無畏物,畏其極,所以不惡寒而反惡熱。表裡進退不已,所以為寒熱往來。此氣不並於表裡,所以異於瘧而寒熱微也。

按此數論並言雜病陰陽相乘及火熱盛反兼水化為病亢則害承乃制之例,但河間所引傷寒身熱寒熱與仲景及明理論義不相合。詳趙氏曰:明理論說:「往來寒熱者,邪正分爭也。邪氣之入也,正氣不與之爭,則但熱而無寒。若邪正分爭,於是寒熱作矣。」蓋以寒邪為陰,熱邪為陽,里分為陰,表分為陽。邪之客於表也,為寒邪與陽爭,則為寒矣。邪之入於裡也,為熱邪與陰爭,則為熱矣。若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表裡之不拘,內外之無定,由是寒熱且往且來,日有至於三五,甚者則十數發也。若以陰陽相勝,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此特論雜病陰陽二氣自相乘勝然也,非可以語傷寒。斯論為甚精切,深合仲景之意。蓋不唯釋疑於活人書而已,可與前篇兼看。

又按河間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而活人書亦以此為表裡言之,故趙氏曰:詳仲景

白話文:

[討論發熱與惡寒在雜病與傷寒的區別]

當人在醉酒、大量出汗後,或在暴風驟雨中受寒而發熱時,是因爲熱邪深入體內,無法勝過表面的寒氣,因此病人會感到內裏虛弱,想要靠近火源取暖。這就是所謂的熱在骨髓,寒在皮膚。治療應使用苦寒藥物。許學士說:張仲景曾指出:“如果寸口脈微弱,稱爲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就會感到惡寒。”“尺脈弱,稱爲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就會發熱。”這是指原本就有疾病的人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又說:“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這是指醫生髮汗,導致陽氣微弱,再大量下藥,使陰氣更弱,纔會出現這種情況。總的來說,陰不足時,陽氣就會往陰部集中,導致陽氣內陷而發熱;陽不足時,陰氣就會往上乘,導致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陰陽失衡,導致寒熱交爭,從而出現發熱並惡寒的情況。

《原病式》提到:“身體發熱同時惡寒,說明熱邪在表層。因爲邪熱在表層較淺,邪氣畏懼正氣,所以雖熱卻反而惡寒。”有人認爲惡寒是寒在表層,有人認爲身熱惡寒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些都是錯誤的。張仲景的方子提到:“沒有陽病,寒不可發汗。”又說:“身熱惡寒,可用麻黃湯發汗,汗出熱去,身體涼快即可痊癒。”那麼,哪裏來的寒呢?通常來說,煩躁多渴,喜寒惡熱,是熱病的表現。也有過度則害,承受則制,熱病嚴重時反而感覺寒冷的情況。雖然感覺冷,但病因實爲熱,並非真正的寒。有些病人體內熱鬱甚而反惡寒,遇到寒氣症狀反而加重,而遇到溫暖則稍有緩解,這是因爲溫暖能使腠理疏通,陽氣得以散發,怫熱稍減,所以病情有所緩解。而寒氣會使腠理緊閉,陽氣怫鬱,熱氣轉盛,病情因此加重。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一般人因此誤以爲是寒病,錯誤地使用熱藥,造成了很多傷害。

他又說:“陰勝則寒,陽勝則熱。”也就是說,當體內的正氣與邪熱一同集中在表層,就會因陽勝而發熱;當表層的正氣與邪熱一同集中在裏層,就會因陰勝而寒戰。由於表層正氣虛弱而裏熱亢盛,則會受到抑制,因此會出現寒戰。總的來說,這並非真的因爲寒病,而是體內熱氣所致。有時傷寒病會出現寒熱往來的情況,這是因爲邪熱在表層較淺,邪氣畏懼正氣,所以會惡寒;而當邪熱深入裏層,邪氣無畏,達到極點時,就不會惡寒反而會惡熱。表裏進退不止,因此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現象。這是因爲邪氣並未完全集中在表裏,所以與瘧疾不同,寒熱程度較輕。

根據以上幾段論述,它們都在討論雜病中陰陽相互影響以及火熱旺盛時反而伴隨水化爲病的亢則害承乃制的例子。然而,河間引用的傷寒病身熱寒熱與張仲景及明理論義並不相符。詳細分析趙氏的觀點:明理論說:“寒熱往來的病因在於邪正分爭。邪氣侵入體內,如果正氣不與之鬥爭,只會發熱而無寒。如果邪正分爭,那麼寒熱就會交替出現。”這裏將寒邪視爲陰,熱邪視爲陽,裏視爲陰,表視爲陽。當邪氣在表層時,是寒邪與陽爭,表現爲寒。當邪氣進入裏層時,是熱邪與陰爭,表現爲熱。如果邪氣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對外與陽爭而表現爲寒,對內與陰爭而表現爲熱,不受表裏限制,內外不定,因此寒熱交替,每日可能發作三到五次,嚴重者甚至十幾次。如果從陰陽相互影響的角度來看,陽不足時先寒後熱,陰不足時先熱後寒,這只是在討論雜病中陰陽二氣相互影響的情況,不能用來解釋傷寒。這一論點十分精確,深刻契合了張仲景的原意。它不僅解決了活人書中的疑惑,而且可以與前面的內容一起閱讀。

另外,河間認爲惡寒是寒在表層,或身熱惡寒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活人書中也將此歸類爲表裏問題。因此,趙氏指出:詳細分析張仲景的觀點,我們可以得知...(此處省略了一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