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十七
2. 血證門
3. 諸經敘血證所因
內經厥論雲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溫淫汗出鼽衄。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氣厥論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舉痛論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陰陽別論云結陰者便血(云云見下)。針經云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後則血(云云見積聚門)。
脈經云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近血也。先見便後見血,此遠血也。
白話文:
【對於各種經絡中血癥的原因敘述】
《黃帝內經》的「厥論」篇章提到,當陽明經脈發生逆亂時,會出現喘息、咳嗽、身體發熱、容易受驚嚇、鼻出血或吐血的症狀;當人過度溫熱出汗,也可能導致鼻出血。
在「生氣通天論」中說到,人的陽氣如果受到極度憤怒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身體氣息斷絕,血液聚集於頭部。
在「氣厥論」中指出,當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時,會引發驚嚇和鼻出血;若熱氣從子宮轉移到膀胱,就會造成排尿困難及尿血。
「舉痛論」中提到,當人極度憤怒時,氣息會逆流,嚴重時甚至會嘔血,這是因為氣息上升所導致的。
「陰陽別論」中表示,當陰氣阻塞時,會導致便血的情況。
在針灸學中提及,當厥氣生成,會引起腳部悶悶不適,進一步發展可能導致腳冷,最終可能引發血瘀。
「脈經」中說到,若是先看到血跡再看到排泄物,這表示出血位置靠近肛門,稱為近血;反之,若是先看到排泄物再看到血跡,出血位置較遠,稱為遠血。
4. 脈法
內經云脈來懸鉤為衄血,常脈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腸癖下膿血,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脈經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暈黃,衄必未止;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沉弦衄也;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尺脈滑而疾為血虛;脈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腎脈小搏沉為腸癖下血,心肝癖亦下血。
白話文:
[脈法]
《內經》提到,如果脈象呈現出懸鉤的狀態,預示著可能會有鼻血的情況。若是平時脈象正常,突然出現搏動感並伴有鼻血,再加上身體發熱,這情況下是危險的。對於腸道疾病導致下膿血的情況,如果脈象呈現弦絕的特徵,代表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但若脈象呈現滑大,則代表還有治療的機會。如果患者血液溫度偏高且身體發熱,這種情況也是危險的。
《脈經》記載,如果脈象呈現澀濡弱的特徵,通常代表有失血的情況。如果脈象輕輕地浮在肌肉和尺部,且眼睛周圍泛黃,這表示鼻血還未停止。如果太陽脈呈現大而浮的特徵,這表示可能有鼻血或吐血的情況。如果患者面色蒼白,沒有寒熱的症狀,且脈象呈現沉沉弦的特徵,這表示可能有鼻血的情況。如果脈象浮弱,用手按壓會消失,這表示可能有下血的情況。脈象呈現芤的特徵,表示失血;若呈現澀的特徵,則表示血量不足。如果尺脈滑且快,這表示血虛。如果脈象弦且緊,表示可能是脅痛、臟器受損且有瘀血。對於吐血或唾血的情況,如果脈象呈現滑小弱,這表示病情可控制;但如果脈象實大,則表示病情嚴重。對於唾血的情況,如果脈象緊且強,這表示病情嚴重;但如果脈象滑,則表示病情較輕。如果腎脈呈現小搏沉的特徵,這表示可能是腸道出血。心臟或肝臟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出血。
5. 論血證分三因
陳無擇云: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湧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清氣道中而致者,屬內因。飲酒過多,啖炙爆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致者,為不內外因。吐血者,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及飲食房勞墜閃傷損致榮血留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傷。
便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疑停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尿血,因心腎氣結所致,或憂勞房室過度,此得之虛寒,不可專以血得熱而淖。二者皆致尿血,與淋不同。
謹按:衄血下血,傷寒邪氣壅迫於經而致者,故有之。雜證見者,多火熱所致,或吐溢於空竅,皆五志所動,或陰分鬱熱,或內外有所傷而成,有寒邪者少。如尿血因房勞者,實由精氣滑脫,陰虛火動,榮血妄行爾。以上論為虛寒,恐未必然也。若便血清者,屬榮虛有熱,濁屬熱與濕,色鮮者,屬火,黑者,火極,與泄物並下,屬有積,或絡脈傷也,並宜分治。
白話文:
陳無擇說:鼻子出血,大多是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的影響,這些因素在體內流通,最終在清氣道中產生過多的血液,這都是外在的因素導致的。長期生氣會傷害肝臟,過度憂慮會損害肺部,頻繁思考會傷害脾臟,失去意志會傷害腎臟,突然的大喜會傷害心臟,這些都能使血液隨氣上升至清氣道中,屬於內在因素導致的出血。過量飲酒,吃太多燒烤、辛辣、熱性食物,或是從高處墜落、車禍等外傷導致的出血,這些都不屬於內外因。
吐血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四季的氣候在外傷害了身體,或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在內擾亂了身心,以及飲食、房事過度,跌打閃失造成的損傷,導致營血在胸膈間聚集,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吐出,世人稱之為血液的異常運行,或是吐出的是瘀血,這種情況被稱為內傷。
便血,無論是清是濁,是鮮紅還是深黑,無論是在大便前還是大便後,或是和排泄物一起排出,這都是由於內外因素對身體的傷害,使得血液在胃部停留,隨著氣向下通行,也屬於血液異常運行的一種。
尿血,通常是由心腎氣結造成的,或是因過度勞累、房事過度,這是虛寒造成的,不能單純認為是因為血液過熱。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尿血,但與淋病不同。
仔細分析:鼻血和下血,如果是由感冒邪氣堵塞經絡導致的,那麼確實會發生。但如果是在其他綜合症狀中出現,多是由火熱造成的,或是血液從空竅中溢出,這都是由五志(喜、怒、悲、思、恐)激動,或是體內陰分鬱熱,或是內外因素造成傷害,由寒邪引起的比較少。例如尿血如果是因房事過度導致,實際上是由於精氣流失,陰虛火旺,營血異常運行。以上論述認為是虛寒,恐怕未必如此。如果便血是清澈的,那可能是營血虛弱且有熱,若是渾濁的,則可能是熱和濕的結合,顏色鮮艷的,可能是火熱造成的,黑色的,則是火熱到了極點,與排泄物一起排出,可能是有積聚,或是微血管受損,應分別進行治療。
6. 論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
詳見積聚門
白話文:
詳細討論關於內傷導致的出血問題,可以參考「論積聚門」的章節。這段古文中醫文獻指出,下血(便血)的情況是由於身體內部的脈絡受到傷害所導致的。在進一步理解及探討此類病症時,應參閱專門討論氣血積聚相關問題的「論積聚門」部分,那裡有更詳細的解析和說明。
7. 論嘔唾血溢為氣逆所致
東垣曰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麵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也,血者陰也,氣主呴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
謹按:悲氣、勞氣等皆能致血證,詳見氣門。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曰:抑怒以全陰者是矣。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根據古籍記載:當怒氣極度上升時,會導致嘔血及突然的癉病,這是因為肝臟與肺臟互相衝擊,造成血液從鼻子和嘴巴溢出,治療時應採取天府穴。再者,足少陰腎的經脈,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行走。當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會有雖餓卻不想吃東西,臉色黑如土地,咳嗽或吐痰時帶有血跡的症狀。氣是屬陽的,血是屬陰的,氣的功能在於溫煦,血的功能在於滋潤。現在血液亂行,從鼻子和嘴巴流出,都是因為氣逆所造成的。因此古籍中提到:當陽明經脈出現厥逆,生氣導致氣逆,突然的癉病內逆,都是因為氣逆。
謹慎地說,悲傷的情緒、勞累等都能導致出血的症狀,詳細可參考氣門的說明。但是由怒氣導致出血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所以古籍中說:控制怒氣以保護陰氣。否則,五種情緒的火氣過盛,會使血液上沖,導致血液亂行。
8. 論衄吐血泄為火熱所致
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鬱干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鼻衄也。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銷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血泄者,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衄衊血,汙血出也。
汙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害承乃制,則色兼黑而為紫也。
白話文:
根據原本的疾病理論表示,鼻子出血的情況,是因為體內的陽熱能量過盛,影響到了足部的陽明經脈,導致體內的熱氣上升,進而讓血液運行失常,從而引發鼻血。所謂的血液溢出,指的是血液從上半身流出的情況。心臟的功能依賴血液的滋養,因此,當體內的熱氣過盛,就會造成血液過多,使得血液運行失調。
有人認為,嘔吐出紫色的凝固血液是因為體內過寒,這是錯誤的理解。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寒冷造成的血液凝固,而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使血液濃縮變稠。當體內的熱氣過盛時,身體會產生水分來平衡,因此,血液會呈現出紅中帶黑的紫色。
至於血液從下部排出的情況,是因為熱氣侵擾了下腹部,導致大、小便中帶血。鼻血或下部出血,都是血液混雜著污物一起排出的情況。而污物通常是指體內的廢棄物或濃稠的血液。當心臟的熱氣達到極點,血液會過多,熱氣向上衝時,就會導致血液溢出。當熱氣的勢力達到頂峯時,就會造成乾燥和污濁,進而對身體造成傷害,此時,血液會呈現出黑色,變成紫色。
9. 論衄血下血為傷寒所致
成無己曰: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爾。至蓄血者,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經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傷寒例: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以固脫散寒補正。
許氏治少陰誤汗衄血及臍中出血,用姜附湯治少陰之本。
陰證略例:治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浸漬而成,治要用黑錫丹(見直指方)。
按:所論以上證皆寒邪之變病也。至又有甚者,如論云:「服桂枝湯吐血,其後必吐膿血。」又「厥陰證,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火邪亦咽燥唾血,陽毒亦吐血,皆變證之極者也,非衄證之比。大抵傷寒蓄血下血為傳變,故下血衄血身涼乃愈。其不傳變入里,邪氣不得發散,逼迫於血,因致妄行於下者為逆,下血必多不能止,為難治也。
白話文:
成無己說道:在傷寒的情況下出現鼻血,是因為體內的邪氣無法順利地排出,導致邪氣在經絡中過度壅塞,進而壓迫到血液,使得血液從鼻孔中流出。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來治療鼻血,並不是直接治療鼻血本身,而是透過它們來幫助排出體內的邪氣。至於體內有血塊積聚的情況,指的是血液在身體下部聚集凝結,無法正常流通的現象。如果血液在上部聚集導致嘔血,我們稱之為「薄厥」;若血液在下部瘀滯,我們則稱之為「蓄血」。這類情況通常是因為太陽經絡中的瘀熱停留在體內,使血液受到熱邪的影響而凝結,無法流動,最後在下部聚集所致。根據古籍記載:「太陽病七八天後,表面症狀仍然存在,脈象呈現微弱且沈重的狀態,但未形成結胸,患者可能表現出類似瘋狂的行為,這是因為熱邪在下部聚集。若患者的小腹部位感覺硬且脹滿,但小便仍能正常排泄,那麼這種情況下,血會從下部排出,病情才會有所改善。」
在傷寒的案例中,如果患者有下痢且伴有膿血的情況,可使用桃花湯來固本培元,散寒補正。
許氏對於少陰經絡誤診出汗或鼻血,以及肚臍周圍出血的治療,會採用薑附湯來調理少陰的根本。
對於三焦出血,血液顏色呈紫色而非鮮紅,這是因為重疊的寒濕轉化為毒素,凝聚並滲透血液所導致的,治療上應使用黑錫丹(詳細方劑見直指方)。
進一步說明:上述的病症都是由寒邪引起的變化。然而,有些情況更加嚴重,例如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嘔血,之後甚至可能吐出膿血。再如厥陰經絡的傷寒,在病程六七天後進行大瀉,脈象顯示深沉且緩慢,手腳冰涼,下肢脈搏微弱,喉嚨不適,唾液帶有膿血,並且持續性腹瀉,這些症狀都表明病情難以治療,宜使用麻黃升麻湯。火邪也可能導致咽部乾燥和唾血,陽毒同樣會引發嘔血,這些都是極端的變異症狀,與一般的鼻血情況不同。總的來說,傷寒引發的蓄血或下血是病情的轉變過程,因此當下血或鼻血的情況減緩,且身體感到涼爽時,病情通常會好轉。然而,如果病情沒有進入轉變期,邪氣無法排出,迫使血液在體內亂流,這就是逆境,下血的量會非常大,且很難停止,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
10. 論結陰便血
衛生寶鑑云:真定史,年四十二,形體本瘦,秋時因勉強飲酸酒數杯,少時腹痛,次傳下利無度,待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腹鳴時痛。諸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燥,不得安臥。診時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按此治例,實內傷法也,宜與積聚門敘積之始兼看。
白話文:
根據《衛生寶鑑》記載,真定有一位名叫史的男子,年齡四十二歲,原本就體型消瘦。秋季時勉強飲了幾杯酸酒後,不久便感到腹部疼痛,隨後出現嚴重腹瀉,持續十多天後,排便時開始見血,血色或紅或紫,腹部時常鳴響並伴有疼痛。
多位醫生診斷爲血熱,使用了芍藥柏皮丸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患者食慾減退,進食則會嘔吐酸水,體型更加消瘦,面色青黃無光澤,心下有痞滿感,厭惡冷食,口乾且時常煩躁,無法安睡。就診時脈象顯示弦細略遲,手足稍微冰冷。
經文有言:“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意思是如果邪氣在五臟內,則陰脈不能和諧運行,陰脈不和諧會導致血液滯留。結陰病症,即陰氣在體內凝結,無法向外發散,無處宣泄,滲入腸道間,因此出現便血現象。治療上,外部可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位,內部服用平胃地榆湯,最終得以痊癒。
根據這個治療案例,實則是遵循了內傷的治療方法,應與積聚門關於積病初期的描述一起參閱。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用於參考,具體病症的治療需遵循現代醫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