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九 (2)
卷九 (2)
1. 論表裡熱
病機機要云: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有暴熱而為熱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溫藥而為熱者;有惡寒戰慄熱者。治法: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苦者,治臟腑;屬陰而居內;辛者,治腑;腑屬陽而在外。
故內者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其熱自愈。
按此,但總言表裡之意,而未分所受標本之源;然合前後諸論觀之,則其病機著矣。
白話文:
根據《病機機要》所述:當疾病在外皮層表現出熱象,我們稱之為表熱;若疾病不在表層而在身體內部表現出熱象,則被稱為裡熱;突然出現的高熱,往往是因為身體長時間無法正常排熱所致;也有的情況是因服用溫補藥物導致過熱;還有因畏寒、發抖同時伴隨發熱的情況。
治療方法如下:對於輕微的熱症,我們可以使用涼性藥材來調和體溫;對於嚴重的熱症,我們會使用寒性藥材來降低體溫;對於非常嚴重的熱症,我們會用出汗的方式來幫助散熱。如果出汗方式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我們會採取逆向治療法;若逆向治療仍無法解決,我們會從患者體質本身去調整,使其逐漸減弱病狀。苦味的藥物,用於調理臟腑;臟腑屬於陰性,位於身體內部;辛味的藥物,用於調理腑,腑屬於陽性,位在身體外部。
因此,對於身體內部的病變,我們會選擇向下清理的療法;對於身體外部的病變,我們會選擇向外發散的療法;此外,我們也會強調補血滋陰,這樣熱症就會自然痊癒。
然而,上述只是概括地談論表裡的區別,並未具體分析病源的根本。但是,結合其他相關理論來看,疾病的發生機制就顯得十分清楚了。
2. 論雜病陰陽虛實寒熱與傷寒不同
內經曰陰虛生內熱者,因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上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陽盛則外熱者,因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故外熱。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見寒門)。
謹按趙嗣真曰:素問論陰陽虛實四證者,雜病也。難經六難之文,論脈也。外臺所述之文,論傷寒表裡也。但仲景所主陰陽虛盛之意,理實與焉。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正氣先虛,以致邪氣客之,而為盛實。於是有陽虛陰盛,陰虛陽盛二證之別。如活人書,卻將素問所論雜病陰陽虛盛四證,合而引證仲景傷寒二證之法,又改陽盛外熱作內熱,陰盛內寒作外寒,所論初未嘗合。因拓仲景所主陰陽虛盛之理,而詳說之。
蓋盛者,指邪氣而言。虛者,指正氣而言。陰陽虛盛,邪正消長之機。且正氣在人,陽主表而陰主裡。邪氣中人,表為陰而里為陽。若夫表之真陽先虛,故陰邪乘陽而盛實。表受邪者,陽虛也。脈浮緊者,陰邪盛於外。也是謂陽虛陰盛。所以桂枝麻黃辛甘之溫劑,汗之則陰邪消,溫之則真陽長。
使邪去正安,故愈。又若里之真氣先虛,故陽邪入陰而盛實。里受邪者,陰虛也。脈沉實者,陽邪盛於裡。也是謂陰虛陽盛。所以用承氣酸苦之寒劑,下之則陽邪消,寒之則真陰長。邪去正安,故愈。如其不然,陽盛而用桂枝下咽,即斃。陰盛而用承氣入胃,以亡。是皆盛盛虛虛,而致邪失正也。
以是知仲景所主陽虛陰盛,陰虛陽盛二證之意深。蓋指一為表證,一為里之邪正消長而言。非兼言表和里病,里和表病,而謂之陰陽虛盛也。況和者,無病處也。虛者,受病處也。斯論可謂得仲景之心法。然陰虛生內熱,詳東垣丹溪之說,則又有陰虛外熱之證。陽勝外熱。考之河間,往往有陽勝內熱之例。
是皆原其病機也。然經言者,內因證也。本病也。河間東垣丹溪言者,極變之證也。標病也。所謂亢則害,承乃制之例。又按仲景論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為陽虛。虛則汗出。陰動為陰虛。虛則發熱。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或病因醫所誤汗下之,致惡寒發熱者,一為陰陽不和,一為陰陽陷下致病。
若此諸例,豈止陰陽虛實而已。但所因不同,極變之異爾。
白話文:
內經提到,當一個人因為過度勞累,身體氣力衰弱,消化系統的運作失調,上部消化道的運行不順暢,下部消化道的排空功能受阻,胃部產生過多熱量,這些熱量蒸騰至胸口,便會導致體內產生熱感。如果上部消化道的通暢性受損,皮膚變得緊緻,毛孔閉塞,汗腺不通,保護身體的衛氣無法散發,就會感到體外的熱度。陽氣不足則會感到體外寒冷,陰氣過盛則會感到體內冰冷。
趙嗣真進一步闡釋,素問中對於陰陽虛實的四種症狀描述,指的是複雜的疾病。然而,張仲景所主張的陰陽虛實理論,確實涵蓋了這些情況。他認為,當邪氣過剩,病情就會顯得實;相反地,如果元氣被侵蝕,病情就會顯得虛。這是因為身體的元氣先出現虛弱,才會讓邪氣有機會入侵,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出現了陽氣虛弱、陰氣過剩,或是陰氣虛弱、陽氣過剩的情況。
對於表層的真陽先虛,陰邪便趁機而入,使得病情實化。當表層受到邪氣影響,就是陽氣虛弱。脈象浮緊,代表陰邪在外過剩。這就是陽虛陰盛的現象。因此,使用桂枝麻黃等辛甘溫熱的藥物,能藉由發汗驅除陰邪,溫暖身體,讓真陽得以恢復。
同樣地,當體內的真氣先虛,陽邪便會侵入陰分,病情也會實化。當體內受到邪氣影響,就是陰氣虛弱。脈象沈實,代表陽邪在體內過剩。這就是陰虛陽盛的現象。因此,使用承氣酸苦的寒涼藥物,能藉由瀉下消除陽邪,寒涼身體,讓真陰得以滋長。
然而,如果陽邪過剩時使用桂枝類藥物,或是陰邪過剩時使用承氣類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這都是因為病情實化和虛弱,導致邪氣和正氣失衡。
張仲景對於陽虛陰盛、陰虛陽盛兩種症狀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指出,一個是指表層的症狀,另一個是指體內邪正消長的情況。並非同時描述表層和體內的疾病,或是體內和表層的疾病,並稱之為陰陽虛實。況且,和諧的部位是沒有病症的,受病的部位纔是虛弱的。這個理論可以說是掌握到張仲景的心法。
然而,陰虛導致體內熱感,根據東垣和丹溪的觀點,還可能出現陰虛導致體外熱感的情況。陽氣過剩導致體外熱感。從河間的觀點來看,也可能出現陽氣過剩導致體內熱感的情況。這些都是根據疾病的起因來分析的。
然而,內經所描述的是內因性病症,是基本的病症。河間、東垣和丹溪所描述的是極端變化後的病症,是標誌性的病症。所謂"亢則害,承乃制"的例子。此外,根據張仲景的理論,陰陽相互影響,稱之為動陽。動即是陽氣虛弱。虛弱會導致出汗。陰氣動即是陰氣虛弱。虛弱會導致發燒。如果不發汗卻發燒,反而感到寒冷,可能是三焦受損。或者,由於醫生的誤診,導致出汗或下痢,進而引起寒冷和發燒,這可能是陰陽失調,或是陰陽下降導致的疾病。
像這些例子,不僅僅是陰陽虛實那麼簡單。只是因為起因不同,導致病情的變化各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