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六 (4)
卷十六 (4)
1. 消導之劑
局方異香散治胃氣不和,腹脅膨脹,飲食雜化,一切冷氣結聚
石蓮肉(一兩) 莪朮 三稜 益智仁 甘草(炙各六兩) 青皮 陳皮 厚朴(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薑棗煎服。
按本方云治腎氣不和,腎字為胃字之誤爾,出陽明例藥。
御院方助氣丸
方見積聚門
分氣丸治胸膈氣痞,痰實不化,並宜服之
砂仁 青皮 陳皮 白豆蔻 三稜(炮) 莪朮(煨) 澄茄 蘿蔔子(炒) 枳實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炒二兩取頭末)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薑湯下。
按以上諸方治氣積痞之劑,非調理比也,宜分虛實寒熱用之,又皆氣中之血藥也。
白話文:
【消化導滯的藥方】
局方異香散主治胃部機能失調,腹部及脅部有脹滿感,飲食消化不良,以及各種由寒冷引起的氣結聚積。
藥方成分包括:石蓮肉(一兩)、莪朮、三稜、益智仁、炙甘草(各六兩)、青皮、陳皮、炙厚朴(各二兩)。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三至二錢,以薑棗煎煮服用。
進一步說明,本方原稱治療腎氣不調,但其中的「腎」應為「胃」的誤植,此方出自陽明例藥。
另一個御院方助氣丸,則是針對氣滯聚集的症狀。
再來是分氣丸,用於治療胸膈部的氣滯,以及痰多不易消化的情況,都適用於此藥方。
分氣丸成分有:砂仁、青皮、陳皮、白豆蔻、炮三稜、煨莪朮、澄茄、炒蘿蔔子、枳實、木香(各一兩),以及炒黑牽牛(取頭末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以薑湯送服。
最後,以上提到的各種藥方,主要是用於治療氣滯和痞滿的症狀,並非一般的調理藥方。在使用時,應根據患者實際的虛實寒熱狀況來選擇,同時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於氣血循環。
2. 治痰之劑
二陳湯
桔梗半夏湯
四七湯
並見痰飲門
蘇子降氣湯
方見咳門
按此諸方散郁和中之藥也
白話文:
[治療痰多的藥方]
二陳湯、桔梗半夏湯、以及四七湯,這些藥方的詳細內容和應用可參考「痰飲」疾病類別中的說明。
蘇子降氣湯這個藥方,則可以在「咳嗽」疾病類別中找到相關資訊。
以上所列的各種藥方,主要是用來分散鬱結、調和中焦(脾胃)的藥物。
3. 理血之劑
本事方:槐角散
濟生歸脾湯
拔萃門冬飲子
並見血證門
按:氣病血從,已見前論,故錄以上方,以備其例,用者自宜推格之。
白話文:
[處理血液問題的藥方]
源自古籍的槐角散與濟生歸脾湯,以及拔萃門冬飲子,
這些藥方的詳細應用都可在「血證」相關章節找到。
註解:當氣的功能失調,血液的循環也會跟著異常,這個理論在前面的討論已經提及, 所以這裡紀錄上述的幾個藥方,作為實例參考。使用者應自行理解與適應這些藥方的使用原則。
這樣現代化的翻譯是否符合您的需求呢?
4. 宣劑
稀涎散
元戎勝金丸
並見痰飲門
謹按諸氣鬱或七情所滯,最宜宣導,正木鬱達之之意也。大抵是證中夾火熱者多,以上諸方恐未合宜,用者自臨時通變可也。
白話文:
[宣洩藥物]
稀涎散和元戎勝金丸的使用方法,請參考「痰飲」一類病症的處理方式。
經過謹慎考量,當各種氣鬱或是因喜怒哀樂等情緒導致的阻滯,最適合使用能宣洩疏通的藥物,就像樹木生長受阻時,需要找到出口讓其得以舒展一樣。通常這種症狀多會伴隨火熱的情況,上述提到的各種藥方可能並不適用。在使用時,應根據當時病情靈活變通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5. 通開竅之劑
局方蘇合香丸治氣中或卒暴氣逆心痛鬼魅惡氣
沉香 麝香 訶子 丁香 青木香 安息香 香附 蓽茇 白朮 白檀(各二兩) 薰陸香 蘇合油 龍腦(各一兩) 硃砂 烏犀角(各制)
上為末入研極勻用安息膏並煉蜜丸如梧子大溫水化四丸
按此足手太陽足陽明手足太陰足三陰藥也
雜方
嚴氏四磨湯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
人參 檳榔 沉香 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煎三五沸溫服
紺珠正氣天香湯治一切上氣湊心心胸築痛
方見婦人門
白話文:
【通開竅之劑】
局方蘇合香丸主治:突然氣逆、心痛、或是受到惡靈邪氣影響。
藥材包含:沉香、麝香、訶子、丁香、青木香、安息香、香附、蓽茇、白朮、白檀各二兩;薰陸香、蘇合油、龍腦各一兩;硃砂、烏犀角各經過處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後,與安息膏和煉蜜一起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服用時,以溫水溶解四丸服用。
這是一種適用於手太陽、足陽明、手太陰、足三陰的綜合治療藥物。
【雜方】
嚴氏四磨湯主治:因各種情緒導致的呼吸困難、胸悶、食慾不振。
藥材包括: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以上四味藥材濃磨成水,混合後煮沸三到五次,溫熱服用。
紺珠正氣天香湯主治:一切上氣湊心、心胸劇痛。
此方可在婦科門診找到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