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九 (1)
卷九 (1)
1. 論熱在氣在血之分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如果病人白天有發熱的現象,夜晚則相對平靜,這表示病人的陽氣自然在身體的陽性部分旺盛。
若病人白天相對平靜,到了夜晚卻開始發熱且焦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下沉進入到身體的陰性部分,這種情況被稱為熱氣進入血室。
而如果病人無論晝夜都持續發熱且焦躁不安,這代表身體內的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對於這種情況,應該盡快地減弱其過剩的陽氣,同時強烈地補充其不足的陰氣。
2. 論五臟有邪身熱各異
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力以按之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散。
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其間,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證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
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子。
腎熱者,輕手重手俱不熱,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主之。
按此手太陰少陰足太陰厥陰少陰本病為皮毛肌肉骨分熱也,然面熱者足陽明;口中熱如膠足少陰;口熱舌乾足少陰;耳肌熱若寒手太陽;掌中熱手厥陰少陰太陰;足下熱而痛足少陰;足外熱足少陽;身熱膚痛手少陰;身前熱足陽明;灑淅寒熱手太陰;肩上熱肩似拔手太陽;中熱而喘足少陰;肩背熱及足小指外臁脛踝後皆熱足太陽;一身盡熱狂而妄聞妄見妄言足陽明,熱而筋縱緩不收陰痿足陽明厥陰手少陰,與前熱在氣血之分,皆諸經現證,腑臟陰陽是動所生之本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根據手部觸感判斷五臟(心、肝、脾、肺、腎)有無邪氣導致的身體不同部位發熱的情況。
當輕輕用手觸摸,感覺到熱度,但用力按壓時卻感覺不到熱度,表示熱度在皮膚和血液脈絡中。相反,如果用力按壓到接近筋骨時才感到熱度,輕觸時卻沒有,那表示邪氣存在於筋骨之間。若輕觸和用力按壓都感覺不到熱度,但在不輕不重的按壓下才感受到熱度,那熱度就位於筋骨上方,皮膚血液脈絡下方的肌肉層。
肺臟有熱,輕輕按壓可感受到溫熱,但到了傍晚熱度會更嚴重,這類型的熱通常伴隨喘息咳嗽、畏寒發熱的症狀。病情輕微可用瀉白散治療,較重則需用涼膈散或地骨散。
心臟有熱,輕輕按壓至皮膚下方肌肉上方可感受到熱度,但再深入按壓到皮膚下方,熱度就變少,加大力度按壓則完全感受不到熱度,表示熱度在血液脈絡中。患者可能感到心煩、心痛、手掌熱、噯氣,可使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來治療。
脾臟有熱,輕輕按壓感受不到熱度,即使用力按壓到筋骨處也同樣感受不到,但介於輕重之間的力度按壓時才感覺到熱度,表示熱度在肌肉層,夜晚時更為嚴重。患者可能會感到倦怠、嗜睡、四肢乏力,治療可用瀉黃散。
肝臟有熱,用力按壓至肌肉下方、接近骨頭處才能感受到熱度,特別是在寅時和卯時(凌晨3點到早上7點)更為嚴重。患者可能感到四肢悶脹、排便困難、轉筋、易怒、驚嚇、四肢疲乏熱痛,甚至筋萎無法起身,治療可用瀉青丸或柴胡飲子。
腎臟有熱,無論輕重按壓都感受不到熱度,但用力按壓至骨頭時,就像被火燒一樣的熱度,患者可能感覺骨頭像被蟲咬般酥麻,骨頭熱到無法承受,甚至無法起身,治療可用滋腎丸。
此外,文中還列舉了其他部位發熱的相關病症,例如臉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口腔內熱如膠黏是足少陰經的問題;口熱舌乾也是足少陰經的問題;耳朵和頸部發熱,但感覺寒冷是手太陽經的問題;手掌熱是手厥陰、少陰、太陰經的問題;腳底熱且疼痛是足少陰經的問題;腳外側熱是足少陽經的問題;全身發熱,皮膚疼痛是手少陰經的問題;前胸發熱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全身發冷,但同時又有發熱感是手太陰經的問題;肩膀發熱,感覺像被拔掉一樣是手太陽經的問題;體內熱且喘息是足少陰經的問題;肩膀背部以及腳小趾外側、小腿後方都熱是足太陽經的問題;全身發熱,精神錯亂,聽覺、視覺、言語出現幻覺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全身熱且筋骨鬆弛,無法控制,陰部萎縮是足陽明、厥陰、手少陰經的問題。這些都是各經絡和臟腑陰陽失調所產生的基本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