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六 (2)
卷十六 (2)
1. 論局方用熱藥治諸氣之誤
丹溪曰治氣一門,有曰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散、煨姜丸、鹽煎散、七氣散、溫白丸、生氣湯,悉用熱藥。夫天地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生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也。
白話文:
丹溪認為,在調理氣血的領域中,包含治療各種氣血問題,如冷氣、滯氣、逆氣和上氣等。他推薦使用「安息香丸」、「丁沈丸」、「大沈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沈香散」、「煨姜丸」、「鹽煎散」、「七氣散」、「溫白丸」和「生氣湯」等藥方。這些藥方都使用熱性藥物。
人體就像天地一樣,不斷地週期性運轉,這就是氣血的循環。陽氣上升,陰氣就下降;陰氣上升,陽氣就下降。這種一升一降的過程永無止境。
以上是丹溪對於調理氣血的觀點和建議,其中所提到的藥方和方法,需由專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後選用。
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遂展轉傳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冒、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
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前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無疑也。觀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執?
白話文:
如果人體內部不受七情(喜怒哀樂懼驚)的傷害,外部不受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的侵襲,那麼他所產生的氣息,怎麼會有疾病呢?現在提到的滯氣、逆氣、上氣,都是因為肺部受到火邪的影響,導致氣息上升,有上升而沒有下降的現象,使得清氣的通道受到燻蒸,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上焦難以納氣,中焦難以消化,下焦難以滲透,從而依次轉變為嘔吐、吐出物、食道阻塞、噎食、痰多、飲食異常、翻胃、吞嚥酸水等症狀。
對於熱病用熱藥治療,對寒病用寒藥治療,這是正規的治療方法。對於熱病用熱藥,寒病用寒藥,這是反向調節的方法。詳細研究前面的方子,它既不是正規的治療方式,也不是反向調節的方式,這就是我之所以產生疑惑的原因。
觀察這種治療方法的微妙之意,可以出汗的就使用發汗法,應該通便的就使用導瀉法,氣機阻塞的就使用導引法,鬱滯的就使用疏解法,熱病的就使用清熱法,寒病的就使用溫暖法,偏寒或偏熱的則使用反向調節法來進行治療,如果兼有濕邪的就使用淡滲法,如果兼有虛弱的就使用補益養生法,從未單一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以免火上加油,實際上是使病情更加複雜,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2. 論氣無補法之誤
丹溪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由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邪何由行?此等理宜補養,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
謹按:氣者,本腑臟天真之原也。虛由七情及勞傷等因所致,則正氣原氣不足也,故宜補之,則氣實,氣化,病邪漸除。經曰:虛則補之,是也。此補者,補其不足也,非為病邪陷下腑臟,精氣已備,天真元氣已絕,而施補乎?此等非虛也,非不足也,無補之法必矣。大抵世俗拘此,止謂治病攻邪,不審補虛養正之理,實實虛虛,誤人生命,蓋不思之甚矣。
白話文:
丹溪認為:氣並沒有補法,這是常人的看法。腹部脹滿、不舒暢,似乎不適合補,但不考慮到身體正氣的虛弱是由內在情緒的影響、外在環境的侵擾、飲食過度、房事過度導致的虛弱,脾臟的陰氣受損,消化系統失調,即使攝取食物,也不能充分消化,導致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天地交合不通的閉塞狀態,清與濁混雜,邪氣如何能行進?這種情況應該要滋養,應避免高熱的食物,摒棄不切實際的想法,遠離音樂,自然就能安定。
嚴格來說:氣,是體內臟腑真誠本質的來源。虛弱的原因可能來自情緒、勞累、傷害等,因此正氣和原氣都不足,所以需要補充,這樣氣就可以變得充足,氣的循環也會正常,病邪也會逐漸消除。經典中有說:虛則補之,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補充,是指補充不足的部分,而不是針對病邪深入五臟、精氣已經準備好,但真正的本質已經消失,再去施行補充嗎?這種情況不是虛弱,也不是不足,當然不需要補充之法了。大體上,人們常犯的錯誤,在於只注重治療疾病、攻擊邪氣,而不審慎思考補充和養護正氣的道理,常常讓病情加重,甚至誤導了人的生命,這是非常可怕的。
3. 升散之劑
局方七氣湯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心腹絞痛
人參 甘草(炙) 肉桂(各一錢半) 半夏(一錢)
上㕮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寒則氣收宜辛散之甘緩之治氣虛寒鬱藥也
鹽煎散治一切冷氣攻衝胸脅刺痛不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 川芎 茴香(炒) 澄茄 麥櫱 檳榔 良薑 枳殼 厚朴(炒) 陳皮 羌活 蒼朮(各等分)
白話文:
【七氣湯】治療七情情緒導致的氣滯於腹部中心、腹痛難忍。
- 人參:補氣養血。
- 甘草:調和諸藥。
- 肉桂:溫暖脾胃,散寒解鬱。
- 半夏:降逆止吐。
以上各藥研磨後加水煎煮,飲用。
按照這個方法,如果是太陽經的寒症,那麼氣會收縮,需要使用辛散和甘緩的方法來治療,這是針對氣虛寒凝的藥物。
【鹽煎散】治療所有因冷氣引起的胸部和脅部刺痛不斷,以及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和洩瀉。
- 砂仁:調胃消食。
- 甘草:調和諸藥。
- 茯苓:利水健脾。
- 草果:殺蟲解毒。
- 肉豆蔻:溫中止瀉。
- 川芎:活血通絡。
- 蘿蔴:暖胃散寒。
- 澄茄:散寒止痛。
- 麥櫱:健脾止瀉。
- 檳榔:消食導滯。
- 藥姜:溫胃散寒。
- 枳殼:理氣止痛。
- 厚朴:行氣除濕。
- 陳皮:理氣和胃。
- 羌活:散寒止痛。
- 蒼朮:燥濕健脾。
以上各藥按等份量研磨後加鹽煎煮,飲用。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鹽些小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太陰經藥也
木香流氣飲治諸氣痞塞不通胸膈膨脹面目虛浮四肢腫滿
半夏 厚朴 青皮 紫蘇 香附子 甘草(各一錢) 陳皮(二錢) 桂 莪朮 丁皮 大腹皮檳榔 麥門冬 木香 草果(各六分) 木通(八分) 藿香 白芷(各四分) 茯苓 白朮 木瓜 人參 石菖蒲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每次服用四到五錢,加入少量的鹽,然後煎煮。
這組方藥針對的是足太陽、陽明、太陰三經的病症。
【木香流氣飲】用於治療各種氣滯、堵塞、不流通的情況,包括胸部和膈肌膨脹,面部虛浮,四肢浮腫。
配方包含:
- 半夏
- 厚朴
- 青皮
- 紫蘇
- 香附子
- 甘草(各一錢)
- 陳皮(二錢)
- 桂
- 蘿朮
- 丁皮
- 大腹皮
- 檳榔
- 麥門冬
- 木香
- 草果(各六分)
- 木通(八分)
- 藿香
- 白芷(各四分)
- 茯苓
- 白朮
- 木瓜
- 人參
- 石菖蒲
以上是方劑的組成成分及比例。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按此太陽例藥與以上方世俗多用之故收入然類以香燥非寒者氣實者不可用
秘傳降氣湯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頭目昏眩痰實嘔逆胸膈不快
骨碎補 訶子 草果 五加皮 半夏 桔梗(各半錢)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 枳殼 陳皮 柴胡 甘草(各一錢)
上制服見局方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每次服用約四到五錢,加入姜和大棗一起煎煮。
按照這種太陽型的藥方,由於在民間多有使用,因此被收入。但請注意,它含有香燥性質的成分,對於氣體過盛、體內熱氣較重的人羣不宜使用。
這是一個祕傳的降氣湯,用於治療上部過盛、下部虛弱的情況,例如氣流不能正常運轉,導致頭暈眼花、痰多、嘔吐、胸部脹滿不舒服。
配方如下:
- 骨碎補:半錢
- 諶子:半錢
- 草果:半錢
- 五加皮:半錢
- 半夏:半錢
- 桔梗:半錢
- 桑白皮:二錢
- 地骨皮:半錢
- 枳殼:一錢
- 陳皮:一錢
- 柴胡:一錢
- 甘草:一錢
以上配方,請參照標準藥典進行調配。
按此出少陽例然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意例宜求諸此
易簡參蘇飲
方見熱門
謹按天地六氣並人之氣分為病治例亦詳見各門故當分治也
東垣升陽順氣湯治七情所傷及勞役飲食不節滿悶短氣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 人參(各一錢) 黃耆(四錢) 甘草 黃柏(各半錢)當歸(一錢) 草豆蔻(二錢) 神麯(炒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入姜煎
按此補劑也然恐則氣下宜求諸此
白話文:
「若要調理少陽,當怒則氣上逆,當驚則氣失序,療法應從此尋找。
易簡參蘇飲方,其療效在熱門處可見。
請詳查天地六氣與人身之氣,對於疾病各有不同治療方式,因此需分類進行治療。
東垣升陽順氣湯,適用於七種情緒影響及勞累、飲食無規律所導致的症狀,如滿腹脛悶、呼吸短促等。
升麻、柴胡、陳皮(各一錢);半夏、人參(各一錢);黃耆(四錢);甘草、黃柏(各半錢);當歸(一錢);草豆蔻(二錢);神麯(炒一錢半)。
以上材料用大刀切後,每服半兩,加入薑片煎煮。」
「此方為補益之劑,但若驚則氣下,療法應在此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