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論局方用熱藥治諸氣之誤

丹溪曰治氣一門,有曰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散、煨姜丸、鹽煎散、七氣散、溫白丸生氣湯,悉用熱藥。夫天地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生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也。

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遂展轉傳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冒、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

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前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無疑也。觀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執?

2. 論氣無補法之誤

丹溪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由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邪何由行?此等理宜補養,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

謹按:氣者,本腑臟天真之原也。虛由七情及勞傷等因所致,則正氣原氣不足也,故宜補之,則氣實,氣化,病邪漸除。經曰:虛則補之,是也。此補者,補其不足也,非為病邪陷下腑臟,精氣已備,天真元氣已絕,而施補乎?此等非虛也,非不足也,無補之法必矣。大抵世俗拘此,止謂治病攻邪,不審補虛養正之理,實實虛虛,誤人生命,蓋不思之甚矣。

3. 升散之劑

局方七氣湯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心腹絞痛

人參 甘草(炙) 肉桂(各一錢半) 半夏(一錢)

上㕮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寒則氣收宜辛散之甘緩之治氣虛寒鬱藥也

鹽煎散治一切冷氣攻衝胸脅刺痛不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 川芎 茴香(炒) 澄茄 麥櫱 檳榔 良薑 枳殼 厚朴(炒) 陳皮 羌活 蒼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鹽些小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太陰經藥也

木香流氣飲治諸氣痞塞不通胸膈膨脹面目虛浮四肢腫滿

半夏 厚朴 青皮 紫蘇 香附子 甘草(各一錢) 陳皮(二錢) 桂 莪朮 丁皮 大腹皮檳榔 麥門冬 木香 草果(各六分) 木通(八分) 藿香 白芷(各四分) 茯苓 白朮 木瓜 人參 石菖蒲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按此太陽例藥與以上方世俗多用之故收入然類以香燥非寒者氣實者不可用

秘傳降氣湯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頭目昏眩痰實嘔逆胸膈不快

骨碎補 訶子 草果 五加皮 半夏 桔梗(各半錢) 桑白皮(二錢) 地骨皮 枳殼 陳皮 柴胡 甘草(各一錢)

上制服見局方

按此出少陽例然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意例宜求諸此

易簡參蘇飲

方見熱門

謹按天地六氣並人之氣分為病治例亦詳見各門故當分治也

東垣升陽順氣湯治七情所傷及勞役飲食不節滿悶短氣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 人參(各一錢) 黃耆(四錢) 甘草 黃柏(各半錢)當歸(一錢) 草豆蔻(二錢) 神麯(炒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入姜煎

按此補劑也然恐則氣下宜求諸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