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八 (1)
卷八 (1)
1. 脈法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內經》曰: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尺寸脈俱虛,是謂重虛。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王注云:粗大,謂脈洪大也。脈洪為熱,脈緩而滑,脈尺粗常熱者,皆熱中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脈反澀者,為太過,血少陰虛也。
謹按: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又曰: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傷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與《難經》言覆溢相乘,及六難浮損沉實義,皆診法之至要,於熱證大宜諳識。
《難經》曰: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脈經》曰:弦數多熱;數為熱極;數脈為虛為熱;數洪熱煩;脈來如懸鉤而浮為熱;滑數心下結熱盛;緊而數,寒熱俱發;沉細滑疾者熱;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內不通;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若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寸口脈實,熱在脾肺;數為吐,為熱在胃口;關脈滑數,胃中有客熱;緩而滑為熱中;牢脈為脾胃盛熱;尺脈實為身熱,心痛;數為臍下熱痛;浮為下熱風。凡脈洪大,傷寒熱病也。
謹按:經曰:脈浮緊發熱為傷寒卒病;脈浮而大者,風;脈浮數無熱者,為風;脈浮如數而有熱者,氣也。皆與熱證脈相類。
《脈經》曰:熱病脈小或細,喘逆,不得大小便,腹大而脹,汗出而厥逆,泄注,脈大小不調,皆難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熱病不得汗,而脈躁盛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白話文:
[脈法]
如果脈搏浮而且澀,而且身體有熱感,這可能是致命的。根據《內經》的說法,極度的熱病,會出現氣血過熱和脈象飽滿的現象,稱為"重實";而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虛弱的狀態,則被視為"重虛"。
脈象粗大的情況,通常意味著陰氣不足而陽氣過剩,這可能導致身體過熱。王氏註解指出:粗大,指的是脈象洪大的情況。脈象洪大和緩慢滑順都是熱中症狀。
如果陽氣過剩,身體就會發熱,但沒有汗水,而且脈象反而澀,這顯示可能過度的問題,以及血液和陰氣的不足。
按照古籍所述:脈象如果符合規律,但是按下去卻沒有鼓動的感覺,這通常會發生在所有陽氣過剩的情況。王氏註解認為:如果病人體溫高且脈搏快,但按下去卻沒有鼓動的感覺,這其實是由於寒氣過盛,阻擋了陽氣的流動,並不是因為熱度。相反地,如果外表看似寒冷,但是按下去脈搏卻在手指下強烈跳動,這顯示可能因為熱度過高,陰氣無法抵擋,進而產生病症,並不是因為寒冷。
此外,如果脈象由內向外推,但是卻不能向內回縮,這表示身體可能有熱度。根據《傷寒論》的說法:如果寸口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可能會侵入陽氣所在的區域,造成寒顫和畏寒的症狀;而如果尺脈弱,則代表陰氣不足,陽氣可能會下陷進入陰氣所在的區域,進而引發發燒的症狀。這些理論和《難經》所提到的"覆溢相乘"、"六難浮損沉實"等觀點,都是診斷脈象的關鍵,對於熱病的診斷非常重要。
根據《難經》的描述:熱病的脈象,無論是陰脈還是陽脈,都會呈現浮起的現象,浮起且滑順,沉下則散亂且澀滯。而《脈經》也有類似的描述:弦數的脈象多表示熱症;數脈代表熱度過高;數洪脈象表示虛弱和熱症;數洪脈象表示煩躁和熱症;脈象像懸掛的鉤子且浮起,表示熱症;滑數脈象表示心下有結熱;緊且數的脈象,代表寒熱同時出現;沉細滑快的脈象表示熱症;脈象強大滑順且緊,表示疾病在外且伴隨熱症;脈象沉且緊,表示上焦有熱下部有寒;脈象浮緊且滑直,表示外熱內冷且內部不通暢;寸口脈象浮大且快,稱為陽中之陽,可能伴有煩悶、身體熱、頭痛、腹部熱的症狀;寸口脈象實,表示熱在脾肺;數脈代表嘔吐和胃口的熱度;關脈滑數,表示胃中有異常的熱度;緩慢且滑順的脈象表示熱中;牢脈表示脾胃有嚴重的熱度;尺脈實,表示身體熱和心痛;數脈代表肚臍下方的熱痛;浮脈表示下部有熱和風邪。總的來說,脈象洪大,通常表示傷寒或熱病。
按照古籍所述:脈象浮緊且發熱,通常表示傷寒的急性發作;脈象浮且大,通常表示風邪;脈象浮且數但無熱,通常表示風邪;脈象浮且數但有熱,通常表示氣虛。
根據《脈經》的描述:熱病脈象過小或過細,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腹部膨脹,出汗但四肢冰冷,腹瀉,脈象節奏混亂,這些情況都比較難治療;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動,這是陰脈的極限,預示死亡;熱病未出汗,但脈象躁動,這是陽脈的極限,同樣預示死亡;脈象浮且澀,澀且身體有熱,這也是致命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