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六 (1)
卷十六 (1)
1. 內經敘諸氣動為病
陰陽應象論云: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玉機真藏論云:憂喜悲恐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
舉痛論云: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為病。(詳見本文)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提到:喜怒會損傷體內之氣,寒暑會損傷外在之形體。過度的怒氣會傷害陰性,過度的喜悅會傷害陽性。極度的情緒反應會使氣血逆流,堵塞脈絡,使形體失去養分。若喜怒無度,寒暑過度,身體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因此,陰盛必有陽來制衡,陽盛必有陰來調和。
《玉機真藏論》指出:過度的憂慮、喜悅、悲傷、恐懼和怒氣,如果情緒變化過大或過於頻繁,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負擔,引發重大疾病。過度的喜悅會導致腎氣的虛弱;過度的憂慮會導致心氣的疲弱;過度的怒氣會導致肝氣的失調;過度的悲傷會導致肺氣的衰竭;過度的恐懼會導致脾氣的損傷。
《舉痛論》說明:各種疾病都源自於情緒的影響。怒氣會使氣往上衝,喜悅會使氣舒緩,悲傷會使氣消沈,恐懼會使氣下沈,寒冷會使氣收縮,熱燥會使氣洩出,受驚會使氣混亂,勞累會使氣消耗,思考會使氣凝結。不同的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樣的,會產生不同的疾病。
2. 脈法
經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小者血氣俱少;脈來細而緩者血氣俱虛;代者氣衰;細者氣少;浮而絕者氣闢;大而滑中有短氣;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云云見本文)劉立之《脈理玄要》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白話文:
經文說:脈象滑動表示血液較多而氣血較少;脈象澀則表示血液較少而氣血較多;脈象大則表示血液與氣血都較多;脈象來時大且堅硬表示血液與氣血都飽滿;脈象小則表示血液與氣血都較少;脈象細且緩則表示血液與氣血都虛弱;脈象間歇(代脈)表示氣力衰減;脈象細則表示氣力減少;脈象浮現且斷續則表示氣力散失;脈象大而滑動中夾雜短促的氣息;尺脈(位於手腕下部的脈象)澀且堅硬表示血液飽滿而氣力虛弱;尺脈細且微弱則表示血液與氣力都不足(詳見本論述)。劉立之在《脈理玄要》中指出:如果手部脈搏沈下,則可以知道這是氣力沈到極點,脈象呈伏、澀、弱態,治療困難。或者,脈象沈而滑,表示氣力與痰飲並存。
3. 論九氣動為諸證
子和云: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投物而反伤大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也。
其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矣。王太僕曰: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白話文:
子和說:天地之間的氣候如果穩定,人們就會感到舒適;一旦改變,就會引起疾病。更何況人類從天地之氣中獲取養分,五運的更替對外影響著我們,七種情緒在內心交戰,因此聖人珍惜氣息如同持有珍貴寶藏,普通人隨意揮霍反而傷害了體內的和諧。這就是黃帝與岐伯討論的觀點,他們認為所有疼痛都源自於氣息的不順暢,各種疾病也都是由氣息失調引起的,因此提出了九種不同類型的氣息理論。其實氣息本身只有一種,它會根據接觸到的事物變化為九種,分別是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
子和接著說:生氣會使氣息上逆,嚴重時會導致吐血或者腹瀉,這是因為氣息上逆所致。王太僕解釋道:生氣會使陽氣上逆,同時肝木會乘機侵犯脾臟,所以嚴重時會導致吐血或腹瀉。快樂可以使氣息平和,意志開闊,血液和衛氣流通暢利,所以氣息緩和。悲傷會讓心繫緊繃,肺部擴張,導致上焦不通暢,血液和衛氣無法正常散發,中間產生熱氣,因此氣息消減。恐懼會使精氣後退,後退會導致上焦閉塞,閉塞會使氣息迴流,迴流則會使下焦脹滿,因此氣息無法流通。
太僕云:恐则伤精却上而不下流,下焦阴气亦回还而不散,故聚而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下行也。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太僕云:身凉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散也。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出,故气泄矣。
太僕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荣卫大通,津液而汗大出也。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太僕云:疲劳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发,故汗出,内外皆逾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白話文:
太僕說:恐懼會傷害精氣,使身體上部的精氣凝結不上行,下部的陰氣也會迴流不散發,所以會聚集成脹滿的狀態。然而,上部的精氣固然受到限制,下部的氣息卻會返回,因此氣息會向下流通。寒冷會使皮膚閉塞,氣息無法流通,所以氣息會收縮。太僕說:身體涼爽時,衛氣沈降,所以皮膚紋理和排泄處都閉合緊密,衛氣收縮在內而不散發。熱則使皮膚開闊,榮衛流通,大量出汗,所以氣息會散失。
太僕說:人在陽性環境中感到舒暢,在陰性環境中則感到悲慘,所以熱天時皮膚開放,榮衛大流通,有大量汗水排出。驚嚇會使人心無所依,精神無所歸宿,思考不定,所以氣息會混亂。勞累時會喘息,出汗,身體內部和外部都超出常態,所以氣息會消耗。太僕說:過度勞動會使氣息急速奔流,導致喘息,氣息急促會使陽氣外發,導致出汗,身體內部和外部都超越了正常的節奏,所以氣息會被消耗。思考時,心有所著,精神有所歸附,正氣留在體內而不流通,所以氣息會凝結。
太僕雲: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此素问之论九气其变甚详,其理甚明,然论九气所感之疾则略,惟论呕血及飧泄,余皆不言。惟灵枢论思虑、悲哀、喜乐、愁忧、盛怒、恐惧而言其病曰:思虑而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务则恍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正当人阴而挛筋,两胁不举,毛瘁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毛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毛瘁色夭死于季夏;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白話文:
太僕說:心神專注不散亂,氣息也會隨之穩定。這符合《素問》中關於九種氣候變化的論述,這些理論清晰明確。但對於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詳細討論較為簡略,僅提到吐血和飧洩兩種情況,其他未作詳細說明。
《靈樞》則從思慮、悲哀、喜樂、愁憂、盛怒、恐懼等情緒角度探討疾病:思慮過度傷害精神,精神受損會導致恐懼失去控制,肌肉鬆弛,皮膚萎縮,面色晦暗,在冬季死亡;脾臟因憂愁無法釋放,傷及意念,意念焦慮則心神迷亂,四肢無力,皮膚萎縮,面色晦暗,在春季死亡;肝受到悲哀的影響,傷及魂魄,魂魄受損會導致精神錯亂,行為失常,兩側肋骨難以舉起,皮膚萎縮,面色晦暗,在秋季死亡;肺因極度喜悅而傷及魄力,魄力受損會導致精神失常,精神失常的人無法認知他人,皮膚乾燥,面色晦暗,在夏季死亡;腎因過度盛怒而持續不受控制,傷及意志,意志受損會記憶力衰退,腰部和脊椎活動困難,皮膚萎縮,面色晦暗,在夏季末期死亡;恐懼若未能得到緩解,會傷及精氣,精氣受損會導致骨骼虛弱,出現寒厥,精氣時常自行流失。
因此,五臟主管儲存精氣,不能受損,一旦受損,就會失去防護而使陰虛,陰虛則無力,無力則會死亡。
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暑、惊、劳四证,余以是推而广之: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焇癉,为肥气,为日暴盲,耳暴闭,筋纵发于外,为疽癰。喜气所至,为笈不休,为毛革焦,为肉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
悲气所至,为阴缩,为筋挛,为肌脾,为脉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頞,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报息,为泣则臂麻。恐
白話文:
- 怒氣所至:
- 引發的疾病包括:吐血、消化不良(飧洩)、頭暈目眩(煎厥)、突然失去意識(薄厥)、陽亢不降(陽厥)、胸部滿脹和兩側肋骨疼痛、食後感到呼吸困難、喘息和口渴、心煩意亂、皮膚乾燥(焇癉)、脂肪腫塊、日間突然失明、耳朵突然閉塞、筋肉鬆弛、從外部出現的癥狀如瘡癰等。
- 喜悅所至:
- 引發的疾病包括:無法停止的抽搐、毛髮乾枯、肌肉疾病、陽氣散失、嚴重時會成為狂躁症。
- 悲傷所至:
- 引發的疾病包括:陰部縮小、筋肉緊繃、肌肉萎縮、脈搏疲弱、男性頻尿出血、女性月經過量出血、鼻子發酸、鼻孔出油、視力模糊、氣短難以喘息、哭泣時手臂麻木。
- 恐懼所至:
- 具體的疾病或症狀未在原文中詳細列出,但通常恐懼情緒可能引起身體多方面的不適,包括心悸、驚慌、失眠等。
請注意,這些描述是一種古代醫學理論的概括,現代醫學對這些疾病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對於任何健康問題,應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4. 氣中似風證論
詳見「中風門」
5. 理氣宜導痰論
詳見痰飲門
6. 氣屬陽動作火論
原病式曰: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子和雲: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恐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火為主。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謹按:或云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於馬上,燔於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白話文:
原始的醫學理論指出,氣屬陽性,主導輕微的事物,任何擾亂、勞累都會轉化為陽性的火氣,導致神智狂亂、熱病等症狀。子和認為,河間在治療五種情緒狀態時,能把握其中的精髓,無論是喜、怒、悲、恐、思等症狀,都以調理心火為主要方法。對於勞累的情況,因為動態活動導致的是陽性影響;驚嚇則是心神受到衝擊,心也會被視為火氣,這兩種情況同樣以調理心火為主。現在的醫生若未能理解這些原則,就會誤用寒涼藥物。
請注意:有人認為,氣是指身體內部不斷維持和諧的自然力量,火則是打亂常態、妄動的現象。當身體處於和諧狀態時,它保護皮膚,再深入體內,周流全身,循環不息,出入升降,都有規律可循,源頭來自中焦,由肺氣統領,從未使人生病。但當情緒交錯衝突,五種情緒狀態產生變化,會導致行為乖張、失常,原本清潔的事物轉變為混濁,原本活動的東西被抑制而停止,表層失去保護而變得不和諧,內部失去強健的下降功能,營運逐漸遠離,肺部失去主導作用,導致持續的妄動,五種情緒的陽性火氣在肺部燃燒,於是產生疾病。為什麼呢?因為氣原本屬陽性,如果逆向勝過其他事物,就會變成火氣。
河間有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指迷七氣湯製作者,其皆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為平和,可以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某藥以治某氣,以下諸方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況所起之情,各各不同。
且夫經言丸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等證,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勝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論,而類以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衝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滯,藉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不佐制伏所起之氣,服甚則增熾,鬱火蒸熏,氣液而自成積,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氣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
白話文:
河間大夫曾說,過度的情感活動都會導致內火升騰。然而,後世醫學家們並沒有遵循這一理論,而是不分青紅皁白地使用各種香辛燥熱的藥物,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這樣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另外,提到「指迷七氣湯」的配方,其中包含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和甘草等藥材,就被認為是平和的,可以常常用來治療七種情緒引起的問題,這樣的統一療法忽略了每種藥物針對特定情緒的特性。這種混淆療法的做法在其他方子中更是司空見慣,這裡就不一一細述了。
此外,經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改變有詳細的描述,例如怒則氣上,其治療原則是高者抑之,低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則以恐制之,悲則以喜制之,這九種情緒的治療方法各有差別,從來不是混為一談,更不會使用香辛燥熱的藥物來統治所有的情緒問題。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值得懷疑。
對於那些香辛燥熱的藥物,他們只是暫時地激發了一時的氣血流通,但如果長期被抑制的氣血未能得到調節,反而會因這些藥物的使用而加重,使得內火上升,氣血凝結,形成痰積。一飲之下,就會出現氣血渙散、清虛的現象,就像霧露沾附在物體上容易散去一樣,但實際上內心的痰積仍在,一旦停止治療,病情又會復發。久而久之,哪有可能氣血豐滿而不動,氣血流動卻不能消散呢?
這種錯誤的療法源於人們的誤解,這種習慣已經持續了很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最終難以改變。
升發大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
夫濕痰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大,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籲以有形丹石丸藥重墜,無形之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故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
白話文:
升發的藥物過於強烈,香辛類藥物會散發氣味,過於燥熱可能會損傷體內的真氣,導致氣體混雜並向上攀升,就好像腎虛不能控制氣流回歸原本的位置,因此使用蘇子降氣湯、四磨湯、黑錫丹和養氣丹來降壓氣流。然而,硫黃、黑錫等藥物加上香熱的性質,卻沒有補養身體的功能,這樣真的能產生能量並補充腎臟嗎?請詳細瞭解。
對於濕痰嚴重的情況,也可能適用這種方法,起初服藥可能不會立即見效,但長期服用後病情會有所改善。對於體質較弱的人,又該如何處理呢?他們往往不自覺肺部受到火熱的侵襲,子氣(即腎氣)也相應地減弱,降氣的治療方式無法執行,火勢無法得到控制,兩股力量互相激發,本就虛弱的體質,生命垂危,情況越積越深,甚至可能因為丹毒而加重病情,一旦火氣失控,喘息急促,生命危在旦夕。
使用有形的丹石丸藥來沈降,對於無形的氣體而言,又該如何抵抗,隨之而降嗎?好比石頭投入水中,水並未下沈,卻難免會死亡。丹溪曾說,上升的氣流來自肝臟,其中夾帶著相火,其熱度極高,讓人感覺到的冷,其實並非真正的冷。
火勢如同水,積聚的熱量極大,陽氣過旺而陰氣不足,因此會出現這種病症,若誤以為真實,這樣的災禍,又有多少可以言說?內經中提到,百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