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九 (1)
卷九 (1)
1. 卷九
2. 熱門(發熱附)
3. 內經敘熱為諸證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皆屬於熱。
按此病機皆內經「氣交變論」、「五常政論」、「至真要論」等文,河間劉守真撮而為「六氣為病」,今但以身熱、發熱分,例如以下經言有諸病本之不同,故茲病機不復參附,一一見各類云餘證仿此。
白話文:
各種疾病如喘息困難、噁心嘔吐伴隨酸水、突然嚴重的腹瀉、肌肉抽搐、小便混濁、腹部脹大到敲擊會發出像鼓一樣的聲音、膿包、皮膚疹、腫瘤、氣滯形成的結節、嘔吐或瀉肚、霍亂、精神壓抑、全身浮腫、鼻塞、鼻炎、鼻出血、血液外溢、血便、尿血、小便疼痛、排尿困難、體溫升高、畏寒、寒顫、驚嚇困惑、悲傷笑哭、胡言亂語、鼻出血、皮膚出血、血塊,這些都歸屬於熱症。
根據這些疾病的運作機制,都是《黃帝內經》中的「氣交變論」、「五常政論」、「至真要論」等篇章所討論的,後世的劉守真將其歸納為「六氣致病」理論。現在我們主要以身體發熱和產生熱度來區分疾病。例如在下面的經典中,各種疾病的根源各有不同,所以這裡不再詳細探討每種疾病的機制,具體詳情可參考各類疾病的說明,其他的病症也依此類推。
4. 敘陰陽虛盛為熱
經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陽勝則熱,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者,是人陰氣虛陽氣盛也。人身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三陽之病發寒熱。病熱而有所痛者,是三陽之動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所謂的熱性疾病,其實都屬於傷寒的一種類型。當體內的陽氣過剩,就會導致身體發熱;如果陰氣不足,身體內部就會產生熱感;若陽氣過旺,則會感到外部的熱度。當內外皆熱時,人會出現喘息和口渴的症狀,因此會想喝冰冷的飲料。若陽氣太盛,身體會感到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急促,需頻繁地做深呼吸,但卻無法出汗來降溫,牙齒會感到乾燥,並伴有腹部脹滿的不適感,這種情況在冬天可能還能勉強應付,但在夏天可能就會致命。有些人四肢會感到熱,即便在寒冷的風中,他們也會覺得像被火烤一樣,這表明他們的陰氣不足,陽氣過旺,他們的體溫實際上並不是非常高,但他們卻會感覺到熱和不適,這是因為他們的陰氣較少,而陽氣過盛所致。
當人體的三個陽脈出現問題,就會發生寒熱交錯的情況。如果在發燒時伴隨著某部位的疼痛,這就表示三個陽脈已經開始失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