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六 (2)

1. 辯咳逆與噦不同

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非。蓋噦者乾嘔也。若有物直出則為吐也,嘔物旋出則為嘔也,嘔無物出則為噦也。咳逆者,或水漬於肺而心痞,或連續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而錯喉而氣搶,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吃忒者差錯之義。

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使上至咽喉中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捻鼻嚏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千金以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是。以李氏稱易老云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內,何其當哉!故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朱氏斷為胃寒並陽證,二法用藥治噦雖勝,大抵其噦之意止是氣逆上行似咳逆耳,即非仲景所謂咳逆之本證也。盡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咳逆者入聲也,抑氣不出,逆聲盡然後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兼嘔噦者本於胃,咳逆者本於肺,何其難辨哉!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討論了咳嗽和噦氣(打呃)的區別,指出兩者常被誤解。

他解釋道,噦氣實際上是乾嘔,如果胃中有物體直接排出,則為嘔吐;若物體旋即排出,則為嘔;若嘔吐時無物體排出,則為噦氣。而咳嗽伴有氣逆,可能是因為肺部受水濕影響導致心臟運作不順,或是咳嗽持續不斷造成氣逆,又或是因歡笑過度、吞嚥時食物卡喉或快速食用乾燥食物導致氣管受阻,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持續的咳嗽和氣逆,俗稱為「吃忒」。吃忒一詞表示的是差錯的意思,而咳嗽伴氣逆則表示氣流不暢。

兩種症狀的共同點在於氣流無法向下順利流通,而是被體內的火熱推向上至咽喉,造成噎塞感。人們可能會通過刺激鼻腔打噴嚏、突然驚嚇或是聞到食物香氣來緩解這種症狀,這些方法都是讓氣流向下流通的手段。

作者引用《千金方》的觀點,認為咳嗽伴隨氣逆是肺部疾病的一種表現,若是肺部脈絡散亂,則是心臟的火熱影響到了肺部,此為極其危險的狀態。他同時贊同李氏對咳嗽伴氣逆的描述,認為這是火熱上衝,肺部無法抑制的結果。因此,對於便祕的患者,可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若排便較軟,則可用瀉心湯來處理。

然而,有人將噦氣歸咎於胃寒和陽證,雖然用藥治療效果不錯,但噦氣實質上只是氣流上逆,類似於咳嗽伴氣逆,並非張仲景所描述的咳嗽伴氣逆的基本症狀。噦氣會發出聲音,當噦氣結束後才會吸氣;而咳嗽伴氣逆則是在吸氣時發生,直到逆氣結束才會呼氣,兩者在呼吸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噦氣源於胃部,而咳嗽伴氣逆則源自肺部,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實在是不易辨認啊!

2. 咳逆噦分手足經標本辨

難知云活人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邪氣在胃,故斷之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者,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但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若標病應見止,當治標,不必名噦。若言作噦,使後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此一說,又足經甲戊而傳手經丁辛也。

按海藏論,咳逆與噦二者不同,謂其聲有出入之異,臟腑有肺胃標本之殊,其說尤長。但咳逆與噦,其氣皆自下而上,嘔噦則直出於口,咳逆則至咽膈吃忒而中止,然後出也。實非有出入之異。

白話文:

在醫學古籍中提及,有些人將咳嗽、打嗝視為噦的一種表現,認為若可以使用下法治療,應採用調胃承氣湯。這是因為邪氣聚集在胃部,所以判斷為噦,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忽略了咳嗽和打嗝,這兩種症狀是因為足陽明胃經未能正常下行,影響到手太陰肺經導致的。古人只講究火的根源,卻未提到火向上炎燒至極高處引發咳嗽和打嗝的情況。如果我們把這些觀點結合起來看,噦和咳嗽、打嗝都源自熱症。但如果分別來看,噦是根本,涉及膽、胃及身體中部;咳嗽和打嗝則是標症,涉及心、肺及身體上部。

如果標症應該只出現一次,那應該針對標症治療,無需特別命名為噦。如果將症狀歸類為噦,可能會讓後世醫生只注意到膽和胃的根本問題,而忽略心和肺的標症。這觀點,同時涵蓋了足經的甲戊和手經的丁辛。

根據海藏的理論,咳嗽和打嗝是不同的,他指出兩者的聲音有出入的差異,且涉及的臟腑有肺、胃的不同。這個理論更為全面。但是,咳嗽和打嗝的氣流都是從下往上,打嗝的氣流直接從口中出來,而咳嗽的氣流到達咽喉部位會暫停,然後再出來。實際上並不存在進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