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1)

1. 淋閟脈證

脈經曰: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熱結下焦則令人淋閟不通。淋之為病,小便數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白話文:

《脈經》中提到:少陰脈如果頻率過快,對女性來說,可能會導致陰部出現傷口或腫瘤;對男性來說,則可能引起尿道炎或前列腺問題。下焦熱毒積聚會使人排尿困難,導致尿流不通暢。淋病的症狀通常表現為頻繁的小便,形狀類似穀粒,小腹有緊繃感且疼痛,並牽扯到肚臍。

2. 論淋證主熱

原病式曰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郁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云:「目得血而能視,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

」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又靈樞經曰:「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證明矣。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復用榆皮、黃芩、瞿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

白話文:

淋症是指小便澀痛,是因為熱邪入侵膀胱,導致膀胱氣機鬱滯,排泄不暢。有些人認為小便澀滯是熱證,而尿失禁則是寒證,其實並非如此。熱邪若深入腎臟,阻礙足厥陰經的運行,造成氣血鬱結不通,就會導致痿痹,神志不清。由於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水液就會滲入膀胱,隨即排泄出來,無法控制。經書記載,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臟腑依靠血液才能分泌液體,腑臟依靠血液才能運化氣機。血液隨著氣機運行,氣血暢通無阻,則神志清明,各器官功能正常運作。靈樞經也提到,腎臟主宰二陰,如果腎水不足,虛火內生,熱邪侵犯腎臟,就會導致二陰鬱結,進而出現痿痹,神志不清,以及尿失禁的症状。由此可見,淋症的根本原因是熱證。然而,世傳的醫方卻誤將淋症歸為寒證,使用榆皮、黃芩、瞿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等寒涼藥物治療,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他們之所以用寒涼藥,是因為不了解氣機運化的變化規律,以偏概全,把非寒證當成寒證來治。

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按此只是論熱因處治,然寶鑑曰:「小便不利,其治有三,不可概論。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宜分利而已。熱傳下焦,津液則熱,熱而不行者,必滲泄則愈。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故可順氣令施化而出矣。」可見非止於熱因也。況有標本不同,有論見後。

大抵三因謂大率有五者,總病機言也。以氣為本者,氣行而水自化也,亦氣血之謂也。然有得之於胎氣者。丹溪云:「鄭憲使子年十六,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和粟者一盞方定。脈之輕則澀,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色青如蒼,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藥,遺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

白話文:

有人說患淋病服用茴香、益智、滑石、用溫酒溫藥而治癒的,難道不都是寒涼之物嗎?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些都是利尿的要藥。雖然醇酒益智性熱,但茴香性溫,滑石性寒,所以能夠疏通鬱結,使氣液暢通,熱氣散去而痊癒。

然而,這只是針對熱症的治療方法。醫書《本草綱目》中說:「小便不利,治療方法有三種,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津液滲漏到腸胃,大便稀泄,小便澀少,就應該分利。如果熱氣傳到下焦,津液就會變熱,熱氣無法排出,必須滲泄才能痊癒。如果脾胃氣滯,不能調節水液運化,不能輸送到膀胱轉化,就需要順氣讓水液暢通排出。」可見,小便不利不只是熱證造成的。而且,還有標本不同的情況,之後會再說明。

總之,小便不利的大致原因可以歸納為五種,這是針對病機的總論。以氣為本,氣行則水自化,也就是氣血的問題。但也有因為胎氣造成的,丹溪先生說:「鄭憲使的兒子十六歲,生下來七個月後患淋病,每隔五七日就會發作一次。發作時劇烈疼痛,尿道像漆和米一樣流出來,流出一盞後才停止。脈象輕則澀,重則弦。觀察他的體形瘦長,面色青如蒼色,推測可能是因為他父親服用了下焦藥物,遺留的熱氣在胎中,留在了兒子命門而導致的。」

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梧子大曬及乾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上二百丸,食物厭之,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後張子中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一合許而安。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書此以證東垣紅絲瘤之事(云云,見婦人門)。

白話文:

於是用紫雪和黃柏末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曬乾後用熱湯服用一百丸,過了半天又服用二百丸。病人食慾不振,過了半天疼痛加劇,蔓延至腰腹,小便排泄出像漆一樣黑且帶有米粒的液體,大約一碗的量,疼痛減輕了八成。之後張子中又用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再服用一小合,疼痛就緩解了。父親得了燥熱尚且會影響到孩子,何况母親得病呢?寫下這段文字來證實東垣所說的紅絲瘤之事(詳細內容見婦人門)。

3. 論淋澀主寒

寶鑑曰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今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額上入絡腦,氣下灌於鼻竅,則為清涕也。

按此則知淋閟有寒熱之殊,宜參脈理分治。

白話文:

《寶鑑》中痹論提到,胞痹是指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時會感到內痛,且排尿時感覺像用熱水澆灌般澀滯,同時伴隨有清涕流出。

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負責貯藏津液,並藉由氣化作用將其排出。當風寒濕邪侵入胞中,就會阻礙氣化作用,導致胞滿、水道不通。因此,患者會感到小腹膀胱按壓內痛,排尿澀滯。

由於足太陽經直行上達額上,並與腦部相連,氣向下灌注鼻竅,所以風寒濕邪侵犯胞中,也會導致清涕流出。

由此可知,淋閟分為寒熱兩種,需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不同的治療。

4. 論淋閟分三因

陳無擇云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古方皆云心腎氣鬱致小腸膀胱不利,復有冷淋、濕淋、熱淋等,屬外所因。既言心腎氣鬱,與夫驚思恐憂,即內所因。況飲啖冷熱、房室勞役,及乘急忍溺,多致此病,豈非不內外因也?大率有五:曰冷、曰熱、曰膏、曰血、曰石,五種不同,皆以氣為本。

嚴氏曰:五淋,氣、石、血、膏、勞是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餘瀝。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尿似膏出。勞淋,勞倦即發痛,引氣衝。血淋,遇熱即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熱燥,七情鬱結所致。癃閉、淋閟為病,皆一類也。

白話文:

陳無擇提到的「淋」,古時稱之為「癃」,只是一種不同的命名方式。「癃」指的是疲憊無力,而「淋」則是指尿液滴滴答答的情形。古代的藥方都認為是心腎之氣鬱滯導致小腸和膀胱運作不順暢,此外還包括冷淋、濕淋、熱淋等,這些都是外在因素所引起。既然提到了心腎之氣鬱滯,也包含了驚懼、思慮、恐懼和憂愁等內在因素。飲食過冷或過熱、房事過度以及急於排尿等行為,也常會導致這種病症,這不是因為內外因素嗎?

總而言之,淋病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冷淋、熱淋、膏淋、血淋、石淋,這五種情況各有不同,但都是以氣為根本。

嚴氏指出,五淋就是指氣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氣淋會造成小便困難,常常有餘瀉。石淋則會引起尿道疼痛,尿液無法迅速排出。膏淋的尿液會像油脂一樣流出。勞淋在勞累後會發作疼痛,影響到氣息的流通。血淋在遇到熱時就會發作,嚴重時甚至會尿血。鼻頭顏色變黃時,表示小便困難。總的來說,這種症狀大多是由於心腎功能失調,積聚了熱毒,或是醉酒後進行房事,服用熱燥食物,以及情緒鬱結所導致。尿瀦、淋閑這種疾病,實際上是同一類的問題。

按此云五淋,名各不同,故兩存之。然石淋,世俗又名沙石淋。子和曰:世人多為服金石燥熱之劑得之。常見農家有此證,豈是服金石之人也?大抵是膀胱蓄熱而成此疾。如湯瓶久在火中煮,瓶底白鹼而不能去。沙石淋之證與此理同,其論最為得矣。內經云:少腹熱,溲出白液,亦甚似之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中醫學上的「五淋」,並特別針對其中一種稱為「石淋」的疾病進行分析。

文章開頭指出,五淋的症狀各不相同,因此「石淋」這個名詞在醫書中被保留下來。然而,民間普遍將「石淋」稱為「沙石淋」。

接著文章引用了醫家「子和」的觀點,認為許多人之所以患上「石淋」,是因為服用過金石類的燥熱藥物。但文章質疑,許多農村百姓也患有此病,而他們並不服用金石藥物,因此「子和」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

文章接著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石淋」主要是由於膀胱積熱所致。文章以「湯瓶」作比喻,說明如果湯瓶長時間放在火上煮,瓶底會積聚白色的鹼垢,難以去除。同樣地,膀胱積熱也會導致「沙石淋」的發生。

文章最後引用了《內經》的記載,指出「少腹熱,溲出白液」的症狀,也與「石淋」非常相似。

總結來說,這篇文章認為「沙石淋」的主要原因是膀胱積熱,而不是服用金石藥物。並通過類比和引用經典醫書,闡明了其觀點。

5. 論小便不利氣病血病之異

發明曰難經云脈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格。無入之理,故曰格也。按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內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故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出,是絕小便之源也。人輔相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不得降是也。故聖人立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芯、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之類,皆為滲淡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脈有關有格」,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關是指熱氣阻塞,格是指寒氣阻塞。關則小便不通,格則會吐逆。因為熱氣阻塞,無處可出,所以稱為「關」;寒氣阻塞,無處可入,所以稱為「格」。

寒氣在胸中阻塞,無法向下進入,熱氣在下焦阻塞,無法順利排出。內經中提到,人迎脈搏的頻率是氣口脈搏的四倍,稱為「格」,而氣口脈搏的頻率是人迎脈搏的四倍,稱為「關」。關則小便不通,格則吐逆。

小便是由足太陽膀胱經主導,發源於申時。申時屬西方,五行屬金,而金生水。肺臟屬金,肺中積熱,水氣無法排出,導致小便不通。人體仿效天地運行,膀胱經從頭項下延伸至足部,屬於陽中之陰。如果口渴卻小便不通,就是水氣無法下降所致。

因此,古人用清燥金氣的藥物治療,比如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芯、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等,這些都是滲淡之藥,能瀉肺火、清肺金,滋養水氣。如果熱氣在下焦,則要疏通其通道,讓小便順利排出。

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戚、趙謙甫詣予求治,視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

白話文:

长安王善夫患病,小便不通,病情日益严重,腹胀坚硬如石,身体极度壅塞。腿脚肿胀,甚至裂开流出黄水。双眼突出,整日整夜无法入眠,吃不下任何东西,痛苦不堪。伊戚、赵谦甫求我医治,我从晚上一直看到早上,徹夜难眠,仔细回忆《素问》中记载:没有阴气,阳气便无法生成;没有阳气,阴气便无法转化。又说:膀胱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贮藏津液。津液气化才能排泄。此病小便闭塞不通,是因为体内阴气不足,阳气无法转化。所有利尿的药物,都以淡味渗泄为主,是阳气之药。但阳气中的阴气,并非来自北方寒水的阴气。这是因为患者过食膏粱厚味,积热伤损了北方的阴气,导致肾水不足。膀胱是肾的仓库,长期干涸,小便无法排泄,火气逆流向上,导致呕吐。并非膈上所生,而是关非格病。

潔古云: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報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痛,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

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謹按或問肝主小便淋溲,今治法主腎何也?然大凡病便數者,多腎經氣虛而然。

白話文:

潔古說:當熱邪停留在下焦,導致排泄不暢時,這就是治療關格的關鍵。如今這個病人,內關外格的病症都具備了,性命危在旦夕。但只要治療下焦,就能痊癒。

方法是依照北方寒水轉化的特性,選用大苦寒的藥物。黃柏、知母、桂枝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用大沸湯送服,一次二百丸。不一會兒,病人來報告服藥後不久,就感到刀刺前陰,火燒般的疼痛,小便像瀑布一樣湧出,臥具都濕透了,床下積滿了水流。

只見轉眼之間,腫脹消散。我驚喜地說:聖人的話實在是太偉大了!怎麼可以只看一面之詞而執著於一種方法呢?

這種症狀是小便閉塞而不口渴,偶爾會感到煩躁,這是典型的表現。凡是病症在於下焦的,都不會口渴。

這兩種病症,一種在於上焦,屬於氣分,因此一定會口渴;另一種在於下焦,屬於血分,所以不會口渴。因為血中有濕氣,所以不口渴。這兩種病症的區別非常容易分辨。

有人可能會問,肝臟主司小便的排泄,為什麼這次治療方法卻針對腎臟呢?其實,凡是排尿次數頻繁的,大多數是腎經氣虛導致的。

淋閟者有標本之分。氣熱鬱結則膀胱津溢,主約不利為本病。小腹痛不得便,下焦氣脈實而不利,是客約不行為標病。傷寒變極者遺溲直視,是少陰腎先絕也。故此三經干於下部為病,非獨肝也。或脾肺之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清氣不降,皆能為癃閟。腎氣虛而濁氣不升,虛熱干於厥陰之絡,陰廷痿痹而神無所用,乃旋溺煩數。

人老年來多有此患矣。腎虛極則水涸火熾,真氣散而死也。或曰:若久寡居之人病便數者

白話文:

淋閟的病因與病理

淋閟,分為本病和標病。氣熱鬱結,導致膀胱津液溢出,排尿困難,這就是本病。小腹疼痛、排便困難,下焦氣脈不通暢,這是客約不行,為標病。傷寒病勢嚴重時,會出現尿失禁、視力模糊,這是少陰腎氣先衰竭。因此,三經皆可影響下部,導致淋閟,不只是肝臟的問題。此外,脾肺之氣不能調節水液,使水道無法通暢輸送到膀胱,清氣不能下降,也會導致淋閟。腎氣虛弱,濁氣不能上升,虛熱干擾厥陰經脈,導致陰部萎縮、麻痺,神志不清,出現頻尿、尿急。

老年人多有淋閟的毛病。腎氣虛衰到極點,就會水液枯竭、火氣旺盛,真氣散失,最終導致死亡。有人說,長期獨居的人也會出現頻尿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