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十八

2. 淋閟門(小便不禁附 胞痹附)

3. 淋閟脈證

脈經曰: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熱結下焦則令人淋閟不通。淋之為病,小便數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少陰脈搏跳動頻率增加,女性可能會在私處長瘡,男性則可能出現氣淋的症狀。若熱氣在下焦部位凝結,會導致小便不暢,甚至無法排尿。淋病的特徵是小便頻繁,尿液呈現米粒狀,小腹會感到緊繃且疼痛,這種痛感甚至會延伸到肚臍部位。

4. 論淋證主熱

原病式曰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郁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云:「目得血而能視,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

」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又靈樞經曰:「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證明矣。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復用榆皮、黃芩、瞿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

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按此只是論熱因處治,然寶鑑曰:「小便不利,其治有三,不可概論。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宜分利而已。熱傳下焦,津液則熱,熱而不行者,必滲泄則愈。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故可順氣令施化而出矣。」可見非止於熱因也。況有標本不同,有論見後。

大抵三因謂大率有五者,總病機言也。以氣為本者,氣行而水自化也,亦氣血之謂也。然有得之於胎氣者。丹溪云:「鄭憲使子年十六,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和粟者一盞方定。脈之輕則澀,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色青如蒼,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藥,遺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

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梧子大曬及乾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上二百丸,食物厭之,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後張子中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一合許而安。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書此以證東垣紅絲瘤之事(云云,見婦人門)。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討論淋症的主要原因是熱]

內容翻譯如下:

原本病症表現爲淋症,即小便澀痛,這是由於熱邪侵入膀胱,導致氣機鬱結無法正常排泄所致。有人認爲,小便澀滯且不通暢是熱的表現,而遺尿無法控制則是寒的表現。然而,他們不知道當熱邪過盛侵襲腎臟,影響到足厥陰肝經的孔穴,極度的鬱結使得氣血無法正常流通,就會導致身體機能受損,精神狀態不佳,因此尿液滲入膀胱後無法控制,出現遺尿現象。正如經典所說:“眼睛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看東西,臟器得到血液滋養才能分泌液體,腑臟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產生氣。”

血液隨氣運行,氣血通暢,則人體內部的精神自然清明,各種機能得以正常發揮。再者,《靈樞經》提到:“腎主管大小二便,然而當腎水衰弱,虛火侵入,導致大小二便的通道鬱結,身體機能受損,因此會出現大小便失控的情況。”這充分證明了淋症是由熱邪引起的。

因此,世上傳統的治療方法,雖然口頭上說是治療冷淋,但實際上還是使用瞭如榆皮、黃芩、瞿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等寒性藥物來治療。這些說法雖然有誤,但其配方實際上體現了對氣血運行規律的理解。

有些人認爲,服用茴香、益智、滑石、醇酒等溫性藥物後,淋症得到了改善,那是否說明病因是寒呢?其實不然,這些藥物都是促進小便暢通的關鍵。雖然醇酒和益智的性質偏熱,而茴香性質溫和,滑石則偏寒,它們能幫助打開鬱結,促進氣血流通,使體內熱邪散去,從而治癒疾病。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只是在討論由熱邪引發的淋症的治療方法。然而,《寶鑑》中指出:“小便不暢的治療方法有三種,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體內水分過多地滲透到了腸胃,導致大便稀爛且小便澀少,應採取分利法。如果熱邪傳至下焦,導致體內水分過熱,無法正常排出,必須通過滲泄法才能治癒。如果脾胃氣滯,無法正常調節水分輸送至膀胱並進行轉化,應該順氣調理,讓身體自行將水分排出。”由此可見,淋症的成因並非只有熱邪。

此外,淋症的表象和本質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細節請見後文。

總的來說,淋症的三大成因通常包括五種情況,這是從整體病理機制的角度來說的。以氣爲主要因素時,氣行則水自化,這涉及到氣血問題。然而,有些病例是由先天因素導致的。丹溪先生曾說:“鄭憲使的兒子在16歲時得了淋症,這種病症是在他出生7個月後開始的,每隔五七天就會發作一次。發作時非常痛苦,每次排尿像漆一樣濃稠,夾雜着像小米一樣的顆粒,直到排出一碗這樣的尿液後症狀纔有所緩解。脈象輕則澀,重則弦。觀察他的體型瘦長,面色青蒼,我猜測這可能是由於他父親在懷孕期間服用了下部藥物,遺留下熱邪在胎兒體內,影響了他的命門。

於是,我用紫雪和黃柏粉末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曬乾後用熱湯送服一百粒,半天后再服用兩百粒。他對此感到厭倦,但半天后疼痛加劇,連帶着腰部和腹部的不適,尿液再次出現漆狀物,排出大約一碗,疼痛減輕了十分之八。後來,張子中給了他一兩陳皮,桔梗、木通各半兩,又服用了一次,病情終於穩定下來。父親體內的燥熱尚且能夠影響兒子,更何況是母親呢?我寫下這些,以此作爲驗證東垣紅絲瘤事件的證據(具體內容見婦科章節)。”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 論淋澀主寒

寶鑑曰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今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額上入絡腦,氣下灌於鼻竅,則為清涕也。

按此則知淋閟有寒熱之殊,宜參脈理分治。

白話文:

根據寶鑑裡的痹論所述,當小腹部膀胱部位受壓時感到內裡疼痛,且排尿困難,尿液濃縮,同時伴有清澈的鼻涕,這可能就是胞痹的情況。膀胱在人體中扮演著像是城市的重要角色,負責儲存身體的水分。但當風、寒、濕等外來邪氣侵襲胞中,就會干擾其正常功能,導致水分無法正常排出,造成胞部脹滿和排尿不暢。具體表現為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時會感到內裡疼痛,排尿困難。此外,由於足太陽經絡連接額頭至腦部,並向下延伸到鼻腔,因此受寒邪影響也會產生清澈的鼻涕。

由此可知,淋澀(排尿困難)的病因有寒性和熱性之分,應根據脈象診斷結果,區別治療。

6. 論淋閟分三因

陳無擇云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古方皆云心腎氣鬱致小腸膀胱不利,復有冷淋、濕淋、熱淋等,屬外所因。既言心腎氣鬱,與夫驚思恐憂,即內所因。況飲啖冷熱、房室勞役,及乘急忍溺,多致此病,豈非不內外因也?大率有五:曰冷、曰熱、曰膏、曰血、曰石,五種不同,皆以氣為本。

嚴氏曰:五淋,氣、石、血、膏、勞是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餘瀝。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尿似膏出。勞淋,勞倦即發痛,引氣衝。血淋,遇熱即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熱燥,七情鬱結所致。癃閉、淋閟為病,皆一類也。

按此云五淋,名各不同,故兩存之。然石淋,世俗又名沙石淋。子和曰:世人多為服金石燥熱之劑得之。常見農家有此證,豈是服金石之人也?大抵是膀胱蓄熱而成此疾。如湯瓶久在火中煮,瓶底白鹼而不能去。沙石淋之證與此理同,其論最為得矣。內經云:少腹熱,溲出白液,亦甚似之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所謂的淋,古人稱之為癃,只是名稱不同罷了。癃是指疲弱,淋則是指尿滴瀝。古方指出,這是因為心腎氣鬱,導致小腸膀胱運作不順暢。此外,又有冷淋、濕淋、熱淋等,這都是外界因素所導致。既然提到心腎氣鬱,再加上驚嚇、思考、恐懼、憂慮,就是內部因素。更何況飲食冷熱不均、性生活過度、勞累,以及突然憋尿,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這豈不是內外因素的結合嗎?大致上可分為五種:冷淋、熱淋、膏淋、血淋、石淋,五種雖不同,但都以氣鬱為根本。

嚴氏表示,五淋包括氣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氣淋的症狀是小便不暢,常有殘留的尿液。石淋,會感到尿道疼痛,且尿液無法迅速排出。膏淋,尿液像膏狀物質。勞淋,勞累疲倦時就會感到疼痛,且氣息上衝。血淋,遇熱就發作,嚴重時甚至會尿血。如果發現鼻子頭部顏色變黃,可能是排尿困難。基本上,這些症狀多是由心腎失調,積聚熱毒,或是酒後性生活過度,服用熱燥藥物,情緒鬱結所導致。癃閉、淋閟的疾病,都屬於同一類型。

進一步來看,五淋的名稱雖然不同,但都歸於淋的一類,所以這裡同時提及。然而,石淋,在民間又稱為沙石淋。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服用金石燥熱藥物所導致。我們常見農民患有這種疾病,難道他們也有服用金石藥物嗎?大致上,這是膀胱蓄熱形成的疾病。就像湯瓶長時間放在火上煮,瓶底會形成白色鹼垢,難以清除。沙石淋的情況與此相同,這種觀點非常恰當。《黃帝內經》也提到:下腹部熱,排出白色的尿液,與此症狀非常相似。

7. 論小便不利氣病血病之異

發明曰難經云脈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格。無入之理,故曰格也。按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內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故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出,是絕小便之源也。人輔相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不得降是也。故聖人立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芯、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之類,皆為滲淡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

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戚、趙謙甫詣予求治,視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

潔古云: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報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痛,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

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謹按或問肝主小便淋溲,今治法主腎何也?然大凡病便數者,多腎經氣虛而然。

淋閟者有標本之分。氣熱鬱結則膀胱津溢,主約不利為本病。小腹痛不得便,下焦氣脈實而不利,是客約不行為標病。傷寒變極者遺溲直視,是少陰腎先絕也。故此三經干於下部為病,非獨肝也。或脾肺之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清氣不降,皆能為癃閟。腎氣虛而濁氣不升,虛熱干於厥陰之絡,陰廷痿痹而神無所用,乃旋溺煩數。

人老年來多有此患矣。腎虛極則水涸火熾,真氣散而死也。或曰:若久寡居之人病便數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便不順暢,以及氣病和血病的不同。它指出,《難經》提到的“關”和“格”是指無法小便和嘔吐反胃的情況,其中“關”指的是極度熱氣,“格”則是極度寒氣。內經也說到,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稱為“格”,反之則稱為“關”。

小便的控制主要由足太陽膀胱負責,膀胱的運作與肺部的熱度相關。如果肺中有過度的熱量,會阻礙水分的排出,導致小便困難。治療這種情況,通常使用清燥的藥物,像是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等,這些藥物能幫助清肺火和滋養水源。

然而,如果熱氣聚集在下腹部,造成小便無法排出,就需要使用陰性且味道濃鬱的藥物,如黃柏、知母和桂枝等。例如,長安的王善夫曾經因為小便不順暢,最終形成中度的腫脹。經過治療後,他服用藥物不久就感到前陰部劇烈疼痛,然後尿液如泉水般湧出,牀鋪都被弄濕了,腫脹也迅速消散。

最後,文中指出,肝臟和腎臟都可能影響小便的排泄。肝臟問題可能導致頻尿,而腎臟問題則可能導致尿閉。在下腹部的疾病,不一定只和肝臟有關,也可能涉及脾臟、肺臟或腎臟。如果腎臟虛弱,可能會導致尿閉或頻尿。對於老年人來說,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當腎臟極度虛弱,可能會導致水分枯竭、火氣旺盛,甚至真氣散失,最終導致死亡。有些人長期獨居,也可能出現頻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