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1)

1. 淋閟脈證

脈經曰: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熱結下焦則令人淋閟不通。淋之為病,小便數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2. 論淋證主熱

原病式曰淋,小便澀痛也,熱客膀胱郁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遺尿不禁者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經云:「目得血而能視,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

」夫血隨氣運,氣血宣行,則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又靈樞經曰:「腎主二陰,然水衰虛而怫熱客其部分,二陰鬱結,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溲便遺失而不能禁止。」然則熱證明矣。是故世傳方論,雖曰冷淋,復用榆皮、黃芩瞿麥茯苓通草、雞蘇、郁李仁、梔子之類寒藥治之而已。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氣運變化之機宜乎認是而為非也。

或謂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溫藥而愈者,然則非冷歟?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藥也。蓋醇酒益智之性雖熱,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開發鬱結,使氣液宣通,熱散而愈也。

按此只是論熱因處治,然寶鑑曰:「小便不利,其治有三,不可概論。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宜分利而已。熱傳下焦,津液則熱,熱而不行者,必滲泄則愈。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故可順氣令施化而出矣。」可見非止於熱因也。況有標本不同,有論見後。

大抵三因謂大率有五者,總病機言也。以氣為本者,氣行而水自化也,亦氣血之謂也。然有得之於胎氣者。丹溪云:「鄭憲使子年十六,生七個月後得淋病,五七日必一作。其發則大痛,水道下如漆和粟者一盞方定。脈之輕則澀,重則弦。視其形瘦而長,色青如蒼,意其必因其父服下部藥,遺熱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

遂以紫雪黃柏末丸梧子大曬及乾熱湯下百丸,半日又上二百丸,食物厭之,又半日痛大作,連腰腹,水道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許,痛減十之八。後張子中與陳皮一兩,桔梗木通各半兩,又下一合許而安。父得燥熱尚能病子,況母得之者乎?書此以證東垣紅絲瘤之事(云云,見婦人門)。

3. 論淋澀主寒

寶鑑曰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今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額上入絡腦,氣下灌於鼻竅,則為清涕也。

按此則知淋閟有寒熱之殊,宜參脈理分治。

4. 論淋閟分三因

陳無擇云淋,古謂之癃,名稱不同也。癃者罷也,淋者滴也。古方皆云心腎氣鬱致小腸膀胱不利,復有冷淋、濕淋、熱淋等,屬外所因。既言心腎氣鬱,與夫驚思恐憂,即內所因。況飲啖冷熱、房室勞役,及乘急忍溺,多致此病,豈非不內外因也?大率有五:曰冷、曰熱、曰膏、曰血、曰石,五種不同,皆以氣為本。

嚴氏曰:五淋,氣、石、血、膏、勞是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餘瀝。石淋,莖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尿似膏出。勞淋,勞倦即發痛,引氣衝。血淋,遇熱即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熱燥,七情鬱結所致。癃閉、淋閟為病,皆一類也。

按此云五淋,名各不同,故兩存之。然石淋,世俗又名沙石淋。子和曰:世人多為服金石燥熱之劑得之。常見農家有此證,豈是服金石之人也?大抵是膀胱蓄熱而成此疾。如湯瓶久在火中煮,瓶底白鹼而不能去。沙石淋之證與此理同,其論最為得矣。內經云:少腹熱,溲出白液,亦甚似之也。

5. 論小便不利氣病血病之異

發明曰難經云脈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格。無入之理,故曰格也。按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內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故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出,是絕小便之源也。人輔相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不得降是也。故聖人立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芯、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之類,皆為滲淡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

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戚、趙謙甫詣予求治,視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

潔古云: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報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痛,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

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謹按或問肝主小便淋溲,今治法主腎何也?然大凡病便數者,多腎經氣虛而然。

淋閟者有標本之分。氣熱鬱結則膀胱津溢,主約不利為本病。小腹痛不得便,下焦氣脈實而不利,是客約不行為標病。傷寒變極者遺溲直視,是少陰腎先絕也。故此三經干於下部為病,非獨肝也。或脾肺之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清氣不降,皆能為癃閟。腎氣虛而濁氣不升,虛熱干於厥陰之絡,陰廷痿痹而神無所用,乃旋溺煩數。

人老年來多有此患矣。腎虛極則水涸火熾,真氣散而死也。或曰:若久寡居之人病便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