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發表之劑

汗者,非也。麻黃湯治傷寒惡風寒,發熱身疼無汗。

麻黃(六錢) 桂枝(四錢) 甘草(炙二錢) 杏仁(二十個)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太陽經藥也。

葛根湯治傷寒惡寒,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或下利。

葛根(四錢) 麻黃 生薑(各三錢) 桂枝 芍藥(各二錢) 甘草(炙二錢) 大棗(三枚)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之。

按:此出太陽例陽明藥也。

柴胡桂枝湯治傷寒,發熱潮熱,脈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錢) 黃芩 人參 白芍(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半夏(一錢) 生薑(一錢) 柴胡(四錢)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少陽經藥也。

桂枝湯治傷風寒,發熱自汗,鼻鳴乾嘔者。

桂枝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出太陽例太陰經藥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感寒,脈沉或微細,反發熱,或但欲寐者。

麻黃 細辛(各四錢) 附子(炮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

按:此少陰經藥也。

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各三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厥陰經藥也。

以上六經治寒之例,隨脈證加減變法,自有仲景論例,茲不詳錄。

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傷寒,見風脈發熱,自汗或無汗。

桂枝(二錢) 白芍 生薑 甘草(炙) 麻黃(各一錢半) 大棗(二枚) 杏仁(十二個)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太陽,手足太陰,手少陰經藥,出太陽例,治風寒之劑也。

夫仲景論以上六經藥,然其中有發表解肌,溫經不同,蓋風寒有淺深,榮衛有虛實故也。學者審此,則用藥湯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裡變誤,詳見小兒門葛根升麻湯下。

謹按:傷寒與夫時行寒疫,皆宜從仲景以上法。然立春以後,立秋以前,非有時行暴寒而致病者,宜從韓祗和法,較脈證治之。元戎云:韓氏十四藥,以經絡求之,各有部分,輕重緩急,自有所宜,運氣加臨,各極其當,因時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遠近,寒暑之盛衰,而謂之因時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濕門。

海藏云:韓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時法。言傷寒之脈,頭小尾大;傷風之脈,頭大尾小。李思訓保命新書亦分寸尺,與韓氏同。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尺寸脈俱浮而緩,緊則為傷寒無汗,緩則為傷風自汗。又有傷寒有汗者,有傷風無汗者,非也。

白話文:

【發表之劑】

汗,並非治療所有病症的方法。麻黃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惡寒發熱,身體疼痛且無汗的情況。

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二錢)、杏仁(二十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依正確方式服用。

說明:這是太陽經的藥物。

葛根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頸部與背部僵硬,無汗惡風或伴隨腹瀉的情況。

葛根(四錢)、麻黃、生薑(各三錢)、桂枝、白芍(各二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三枚)。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按照正確方式服用。

說明:這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藥物。

柴胡桂枝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出現發熱、潮熱,脈象弦,自汗或口渴或腹瀉的情況。

桂枝(二錢)、黃芩、人參、白芍(各一錢半)、炙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生薑(一錢)、柴胡(四錢)、大棗(二枚)。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並服用。

說明:這屬於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藥物。

桂枝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發熱自汗,鼻塞乾嘔的情況。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二枚)。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依正確方式服用。

說明:這屬於太陽經和太陰經的藥物。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感受寒邪,脈象沉或微細,反而發熱,或只想睡覺的情況。

麻黃、細辛(各四錢)、炮附子(二錢半)。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少陰經的藥物。

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感受寒邪,手足冰冷,脈象細微的情況。

當歸、桂枝、白芍、細辛(各三錢)、大棗(三枚)、炙甘草、通草(各二錢)。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厥陰經的藥物。

以上六經治療寒邪的原則,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加減變化,自有張仲景的論述,這裏不再詳述。

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見風脈發熱,自汗或無汗的情況。

桂枝(二錢)、白芍、生薑、炙甘草、麻黃(各一錢半)、大棗(二枚)、杏仁(十二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屬於足太陽、手足太陰、手少陰經的藥物,屬於太陽經的治療風寒的藥劑。

張仲景論述以上的六經藥物,其中發表解肌、溫經的作用各不相同,這是因爲風寒的程度以及人體的虛實狀態存在差異。學習者應仔細理解這一點,就能掌握用藥的原理。關於表裏變誤的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小兒門葛根升麻湯下的說明。

謹慎地說,無論是傷寒還是流行性感冒,都應遵循張仲景上述的方法。然而,在立春之後,立秋之前,如果不是因爲突發的寒冷而導致疾病,應採用韓祗和的方法,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元戎說:韓氏的十四種藥物,根據經絡的不同,各自有適用的部位,輕重緩急,都有適合的使用時機,根據運氣加臨,各自達到最恰當的效果,這都是基於時間的變化。不一定非要等到分至之日或寒暑的盛衰,才說是根據時令。但是,這些方法在民間很少被應用,現在附錄在溼門中。

海藏說:韓氏有一篇關於可以發汗的微旨,提出了和解因時的方法。他提到,傷寒的脈象是頭小尾大;傷風的脈象是頭大尾小。李思訓的保命新書也區分了寸尺脈,與韓氏的說法相同。這不同於前人的說法,他們總是一概而論,說寸尺脈都浮緊是傷寒無汗,寸尺脈都浮緩是傷風自汗。還有說傷寒有汗,傷風無汗,這些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