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三 (1)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燥門(結燥附)
3. 內經論燥為諸證
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
按此河間論治已詳然當分大便閟結或消渴之類為里證,皮膚燥澀乾疥爪枯之類為表證,而於陽結陰結氣盛血少痰鬱風熱可得而悉。
白話文:
所有那些像是黏滯不通、乾涸、乾硬、乾裂和脫皮的症狀,都與「燥」這種病態相關。
進一步來說,如果河間的理論用於治療上已經很詳細,但我們還應該區分不同種類的內在症狀,如大便閉塞或口渴等,這可以歸類為內部症狀;而像皮膚乾燥、乾癬、指甲乾枯等,則可視為表面症狀。這樣一來,對於陽性結石、陰性結石、氣過盛、血量不足、痰液凝結、風熱等各種情況,我們都能全面理解。
4. 燥本風熱論
原病式云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
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風熱燥並郁甚於里,故煩滿而或閟結也。
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
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
白話文:
[對於燥本風熱的理解]
原本的疾病模式提到,風、熱、火是屬於陽性的表現,而寒、燥、濕則是陰性的一面。但燥和濕有微妙的差異。雖然燥金歸屬於秋天的陰性特性,但它卻與寒濕不同,因此它反而與風熱相類似。所以當火熱過剩,金氣衰弱,風便會產生,而風可以剋制濕氣,熱能消耗體內的液體,進而導致寒冷。如果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那麼風熱將會壓倒水濕,形成燥的情況。通常人們的風病,多是由於熱度過高,風燥便是其中一種轉化,因為熱是主要的原因。然而,如果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風熱過分,壓倒了水濕,就會形成燥。
肝臟控制筋骨,風氣自然會強烈,加上燥熱,液體會聚集在胸膈,這會使筋骨過度乾燥。燥金負責收斂,造成肌肉緊繃,所以病狀會是筋脈強硬緊急,嘴巴無法張開。或者,如果燥熱過度,脾胃乾燥,導致消渴;或者風熱燥過分,鬱悶在表面,而內部氣流平穩,這時會常打哈欠伸懶腰,筋脈拘束緊急,偶爾會感到寒冷,或者肌肉抽搐,脈搏快速而緊繃。風熱燥鬱積在體內,因此會感到煩躁,可能伴隨便祕。
當風癇發作時,這是因為熱度過高,風燥轉化而成,口水在胸膈處泛濫,燥熱燒灼,引起痙攣,頭昏眼花,甚至昏迷。所有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熱度過高,產生風燥,各自不同,是由於風熱燥的程度不一。所謂的中風或筋肌鬆弛,是因為風熱勝過濕氣,形成燥,這是最嚴重的燥。筋肌鬆弛,無法收縮,導致萎縮麻痺,所以各種鬱積病和萎縮都屬於金。肺是燥的源頭。就像深秋,燥氣過盛,草木萎縮凋零,這就是疾病的象徵。
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抓握,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燥作為疾病,意味著血液減少,而且氣血無法順利流通,因此產生病痛。
5. 論燥熱勝陰
見消渴門
白話文:
見消渴門
6. 論結燥病本不同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又云:「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者。
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熱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滿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瀉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潤之。
有物而結者,當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有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證,可不慎哉。」
按此只是論結燥言里證也。河間所論則兼表裡而言之矣。猶宜以燥熱勝陰相火論諸篇兼看。
白話文:
東垣先生根據《金匱真言》中的論述指出:「北方的黑色,與腎臟相聯,影響著二陰(前後陰),精華儲存在腎臟之中。」再進一步說:「腎臟主管大便,如果大便困難,應從足少陰腎經去調理。」腎臟主導人體的五種液體,當津液充足時,大便就能保持正常。然而,如果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損傷了胃氣,或是食用辛辣、性熱且味道濃厚的食物,使火邪在血液中積聚,消耗了真陰,導致津液減少,就會造成大便乾燥結實。然而,結燥病症的成因多種多樣,有因熱燥、風燥、陽結、陰結,還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導致的大便結實。
治療方法上提到:「腎臟怕乾燥,應立即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對於結實的情況,要採取散結的方法。比如,足少陰腎經引起的大便不通,可用辛味食物滋潤;太陰脾經引起的大便不通,則需用苦味藥物來清瀉。對於陽結的情況,要採用散結法;對於陰結,則要採用溫熱的方法。」張仲景先生指出:「如果小便通暢,但大便乾硬,不宜使用攻下的方法,應使用脾約丸來滋潤。若飲食傷害了太陰脾經,出現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的情況,且腹部有響聲,大便不通,應使用苦味藥物來清瀉。」總的來說,對於因津液消耗而導致的乾燥情況,應用辛味食物來滋潤。
對於有異物阻塞導致的結實,應採用下法。但如果未找到根本原因,一味使用巴豆、牽牛等劇烈下藥,反而會進一步損耗津液,使得結實情況更加嚴重。有的病人經過多次下藥後仍然結實,最終可能導致下部的通道無法疏通,形成無法治療的情況,這一點必須謹慎對待。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的是因結燥導致的內科疾病。劉完素先生的論述則將表裡因素都考慮進去了。對於燥熱勝過陰虛、相火旺盛的情況,還應參照其他相關篇章進行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