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四 (2)
卷二十四 (2)
1. 論疝氣不宜預補
許學士云: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謹按:疝證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故當先瀉而後補也。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吐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矣。此欲不補可乎?但恐補之則無益,瀉之則正氣轉陷,幸而獲生者鮮矣。
白話文:
許學士說:大體上,這種疾病是因為虛弱導致的,不能因為虛弱就立刻進行補充。經典中提到:「邪氣所在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會虛弱,它會停留不去,那裡的病情就會變得實質化。」因此,必須先清除積聚的熱氣,然後再進行補充。所以許多配方中都會借用巴豆的氣味,這就是原因。
謹慎查閱:疝證雖然起初是因為虛弱導致的,但一定是有邪氣逼迫疼痛且尚未下降,所以應該先進行瀉法治療然後再進行補充。至於有非常虛弱且疼痛加重,上為嘔吐反胃,或者下有遺精的情況,這是邪氣極盛而正氣極虛的表現。這時如果不進行補充可以嗎?但只怕補充無效,瀉法反而使正氣更加沈陷,能倖存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2. 論疝本肝經宜通勿塞
子和曰: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論,余皆不取,非余好異也,但要窮其原耳。俗工不識,因立謬名,或曰膀胱,或曰腎俞,或曰小腸氣。立名既謬,並喪其實,何哉?蓋醫者既斷為膀胱、腎俞、小腸氣,必曰虛寒所致,其藥之用,也不附子、烏頭,則乾薑、官桂之類,餌之,曾無殊效,浸成大錯,曾無覺者,豈知諸疝皆歸肝經?其奈庸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
白話文:
子和說:疝病有七種,過去的醫學家討論得很詳細,但他們的理論並不是來自《靈樞》、《素問》、《銅人》等經典著作,我都不採納,我不是偏好異議,而是要探究其根本原因。一般的醫生不認識這點,因此產生了錯誤的命名,有人稱為膀胱疝,有人稱為腎俞疝,還有人稱為小腸氣。命名既然錯誤,就失去了實際意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醫生如果將疝病斷定為膀胱、腎俞、小腸氣,必定認為是虛寒所導致,他們使用的藥物,必定是附子、烏頭,接著是乾薑、官桂這類的溫熱藥物。但是吃了這些藥物後,根本沒有特別的效果,反而導致更大的錯誤,人們卻毫無察覺,他們怎會知道各種疝病都是歸屬於肝經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疝病本來就是與小腸、膀胱有關嗎?膀胱是一個儲存尿液的器官,專門負責排泄;小腸是一個消化食物的管道,專門負責流通;腎臟是少陰系統的一部分,統管著二者的運作。人的尿液,從胃部進入小腸,然後滲透到膀胱。
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腸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肝腎皆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內經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也。
而肝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陰與衝任督之所會也。《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其病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臥漬陰器。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
《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矣。豈非厥陰為受病之處耶?《靈樞》又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於腎,貫肝絡肺、心系,氣盛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盲原以散之,刺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遇之經以調之。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乃知諸疝關於厥陰,可以無疑。
以脈考之,《素問》論六疝,雖見於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靈樞》亦云三臟脈之疝,皆以滑為疝也。三陰急為疝,三陽急為瘕。王太僕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此言太陰受寒,傳之肝經,也可以溫藥逐之,不可以溫藥補之。若補之者,是欲病去而強挽留之也。
白話文:
《靈樞》一書提到,足厥陰肝經的別經名為蠡溝,位於內踝五寸處,此別經與少陽相交,沿著脛骨上行,結於生殖器,若氣血逆亂,會導致睪丸腫大和突然發生的腹股溝疝,實證則表現為睪丸長大,虛證則表現為突然發癢。因此,治療時應針對蠡溝進行。這是否表明蠡溝是疾病產生的地方呢?
《靈樞》進一步指出,如果邪氣侵入小腸,會連接睪丸與腎,穿過肝臟和肺,影響心臟。若氣血旺盛,逆亂上衝,會影響腸胃,燻燒肝臟,使熱氣散佈在肓(中焦)並結聚於腹部。因此,要先從盲原(中焦)進行治療以疏散熱氣,再使用太陰(脾經)來平衡氣血,從厥陰(肝經)往下治療,並取用巨虛下廉來排除病邪,最後根據所遇到的經脈進行調節。即使最初只是提及邪氣在小腸,但其治療方法必定會指向厥陰,表明各種疝病都與厥陰有關,沒有疑問。
從脈象分析,《素問》論述六種疝病,雖然在其他脈象中也有出現,但都歸因於風疝,這是足厥陰肝經的特徵。《靈樞》也提到,三臟脈的疝病,都以滑動作為特徵。三陰脈緊張表示疝病,三陽脈緊張表示積聚。王太僕認為,太陽受寒,血液凝結形成積聚,太陰受寒,氣體聚集成疝。這表明,如果太陰受寒,傳遞到肝經,可以用溫和的藥物來逐除病邪,但不能用溫和的藥物來補益,因為補益會導致病邪消失後仍強力保留病態。若用補益的方法,是想讓病痛離開卻強行輓留它。
歷考《素問》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厥陰部分,然後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豈非厥陰之部分耶?又言脾風傳胃,名曰疝瘕,此謂非肝木不能為風氣,名曰厥疝。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
又言督脈為沖疝,蓋厥陰與衝任督俱會於前陰也,豈不明哉?又嚐遍閱銅人俞穴,亦相表裡,惟厥陰言疝獨多
白話文:
根據《素問》所述,三陽病症會引發寒熱,進而導致疝、疝等疾病,這表明膀胱並非直接受病之處,而是經過厥陰部分後纔出現疝症。此外,若病發在小腹,伴有腹痛且無法大小便,則被稱為疝症,此病多由寒邪引起。脈象緊繃也被稱為疝瘕,且伴有小腹疼痛。凡提及小腹的病症,大多和厥陰部分有關。再者,脾風傳至胃部時,會被稱為疝瘕,這表示除了肝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導致風氣,並被稱為厥疝。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剋制水液,又被肝木所侵犯所致。
督脈被認為與沖疝有關,因為厥陰與衝任督三脈均在前陰部位匯合,這顯然十分明確。另外,我曾經全面查閱過銅人經穴圖,發現各經脈與其相對應的器官之間有著互補關係,而厥陰部分關於疝的描述卻特別多。
3. 七疝名狀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置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操其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白話文:
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冷涼、堅硬如石,無法勃起,或者按壓睪丸會感到疼痛。這些情況可能發生在坐在或睡在潮濕的地面上,或是寒冷的月份涉水,或是置身雨雪之中,或坐在冰冷的磚石上,或者在風冷的地方待得太久,導致內臟過度勞累。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無子。
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脹且疼痛,有時會有陰部出汗的情況,或者腫脹狀似水晶,或者腫脹處瘙癢並流出黃色的液體,或者腹部按壓時會聽到水聲。這些情況可能是由於飲水過多、醉酒,讓內臟過度勞累,汗出後又遇到風寒濕氣聚積在囊中,因此水多容易引起急性的疝病。對此,應使用能排除積水的藥物來治療。也有人使用針灸來去除積水,但這種方法不容易掌握。
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可能破皮、有膿液,或者疼痛並感到腹部緊繃,筋肉收縮,或者陰莖中疼痛,疼痛到一定程度會感到癢,或者陰莖挺立但無法收縮,或者白色的分泌物流出,如同精液隨著尿液排出。這種情況長期下來可能是由於房事過度或者受到邪術的影響。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可以降服心火的藥物來治療。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言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
按以上所論,病本經絡之原,至為詳盡,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當異,然俱用攻下之法,愚竊疑焉,雖仲陽亦曰:肝為相火,有瀉無補,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腎只是不足,夫厥陰一經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當視其淺深而行之可也,況有邪氣止客於膀胱小腸之經者,若干於少陰腎經,則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諸疝治法。
白話文:
疝病的症狀,陰囊會腫脹,形狀似升,似鬥,不會癢,不會痛。這種病症是由於地氣低濕所產生,因此在江淮地區,低窪的地方,多發此病。應使用祛濕的藥物進行治療。女性的陰戶突出,雖然也是這類病症,但是由於熱力過盛,所以不受影響,不可以隨便認為是虛寒,然後進行收縮、乾燥或補益的治療。原本的名稱叫做瘕,應使用苦味的藥物進行下導,以達到堅硬的效果。
根據以上的討論,病因在於經絡的問題,非常詳細,但是七疝的名稱確實不同,治療方法也應當有所差別,然而都使用了攻下的方法,我私下懷疑這一點。即使在《難經》中,也有提到肝為相火,有瀉無補,丹溪也說過肝只是有餘,腎只是不足。如果厥陰經受到疝病的影響,應該通暢而非堵塞,這是合理的,但也應該視其病情的輕重來進行治療。況且有邪氣只停留在膀胱和小腸經絡的情況,若是在少陰腎經有阻塞,那麼使用通暢而非堵塞的方法,是否可以作為所有疝病治療的範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