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

1. 治瘡大要三法

病機機要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源也。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邪氣入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絡,故發癰腫。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裡、疏通、榮衛之三法。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於內,其邪氣深矣,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裡也。

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白話文:

【治療瘡傷三大重點】

根據醫學理論指出,所有瘡傷都屬於火性的範疇,治療時必須區分是內因還是外因而對症下藥,直擊病根。如果患者脈象呈現沉實,表示病源來自內部,首先應疏通體內,切斷病源。若是脈象浮大,應先固守體內正氣,避免邪氣侵入體內。另有一種情況,介於內外之間,當邪氣極度旺盛,阻塞了經絡,便會導致瘡傷腫脹。這通常是因為未能及時固守體內正氣、疏通體內,以及調和營衛功能所導致。因此,治療瘡傷的關鍵,在於掌握固守體內正氣、疏通體內,以及調和營衛功能的三大原則。

對於由內而外的病況,脈象沉實,伴有發燒煩躁,但表面並無紅腫疼痛,表明病竈深入體內,邪氣已深,所以首要工作是疏通臟腑,切斷病源。對於由外而內的病況,脈象浮數,表面有紅腫現象,病情明顯,為防止邪氣過度侵入體內,應先固守體內正氣。

對於介於內外之間的病況,表面無惡性變化,體內臟腑功能正常,可判斷病竈在經絡,此時應調和營衛功能。使用以上三大原則後,即使病情尚未完全好轉,也不會出現惡化的情況,同時也能大幅減少邪氣,使病情更易康復。

2. 瘡宜發汗論

內經云汗之則瘡已。東垣云東南二方者,在人則為內小腸熱,甲膽風。小腸與膽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瘡外有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知不在裡,非疽瘡也。止癰癤也。小則為癤,大則為癰。其邪所受於下,風濕之地氣,自外而來侵加於身者也。

經云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此瘡自外而入,是丙小腸左遷入於膽作痛而非癢也。此二方皆主血,血為病必痛。此元氣不足,營氣逆行。其瘡初出,未有傳變,在於肌肉之上,皮毛之間,只於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矣。宜瀉其風濕熱。醫者只知陰覆其陽則汗也。

此宜發汗者,乃濕熱鬱其手足少陽,致血脈凝逆,使榮衛周身元氣消弱也。其風熱鬱滯於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腫,微黯色,東方清埋沒之色也。風木之性上衝,顏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微帶黯色。其瘡之形勢亦奮然高起,結硬而作痛也。其脈止在左手,左手主表。

左寸外洪緩,左關洪緩而弦,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其汗而通其榮衛,則邪氣去矣。以托裡榮衛湯主之。

謹按前論大要三法,即此瘡宜汗之,及先托裡,恐邪氣入內,言外因也。宜先疏內,以絕其源,言內因也。當和榮衛,謂不內外因之證也。故瘡之發於皮表者,因大略言汗其汗下和之間。然亦有外治之次第焉。如郭氏治驗云:一婦人五十九歲,右耳下天容穴間患一疔瘡,其頭黑靨四邊泡起黃水時流,渾身麻木,發熱譫語,時時昏沉,六脈浮洪。用烏金散汗之。

就以鈚針先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餘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就將寸金錠子紝入瘡內,外用提丁錠子放於瘡上,膏藥貼護。次日汗後精神微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後,用守效散貼塗紅玉錠子紝之,八日其疔自出矣。茲所謂審脈證,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殊勝。

不察脈證,但見發熱譫語,便投涼劑與下,或兼以香竄之藥,遂致誤人者遠矣。

白話文:

[對於瘡癬應採取發汗療法的討論]

《內經》提到,通過發汗,瘡癬就能痊癒。李東垣說,東方和南方的人,容易出現內部小腸熱和肝膽風的問題。小腸和膽囊都位於身體下方,它們的特性是向上炎熱。若患處外表呈現六經的徵狀,而內部排泄功能正常,飲食如常,大小便調節良好,這就表明病不在內臟,不是普通的瘡,而是癰癤。小的是癤,大的就是癰。這種病是由於邪氣從下方入侵,由風濕的地氣引起,從外部侵襲身體。

古籍記載,如果營氣不順,逆向在肌肉組織中運行,就會形成癰腫。所有疼痛、癢、瘡等問題都屬於心火旺盛。這種瘡是從外向內發展的,是小腸(丙)的問題,導致疼痛而不是癢。這兩個部位主要控制血液,所以血病必定會痛。這是因為元氣不足,營氣運行反向。這種瘡剛開始出現,尚未轉變,位在肌肉表面,皮膚之下,只是在風熱六經的經絡區域出現。應該排出體內的風濕熱。醫生只知道陰氣覆蓋陽氣時,就會出汗。

這裡提到的發汗療法,是因為手腳的少陽部分被濕熱困住,導致血脈凝固,使得營衛之氣和全身的元氣減弱。風熱在下方積聚,臉色必然會泛紅腫脹,稍微暗沉,這是東方的清冷掩蓋之色。風木的特性是向上衝,臉色必然會顯得憤怒,病人通常易怒。瘡的顏色也會泛紅,腫脹堅硬,稍微帶有暗色。瘡的形態也會高高隆起,結硬且疼痛。脈搏只在左手,左手代表體表。

左手寸脈洪緩,左手關脈洪緩且弦,這表示邪氣在血脈之上,皮膚之間。應立即發汗以疏通營衛,這樣邪氣就會消失。可用託裡榮衛湯來治療。

根據前面的討論,總結了三大原則,即對這種瘡應該採取發汗療法,以及先保護體內,防止邪氣進入,這是對外因的處理。應該先調理內部,切斷病源,這是對內因的處理。應該調和營衛,這是對沒有內外因的症狀的處理。因此,發生在皮膚表面的瘡,大體上可以通過發汗、下藥、和解來處理。然而,也有外部治療的步驟。例如郭氏的治療經驗:一個59歲的婦女,右耳下天容穴位置有一個疔瘡,瘡頭黑色,四周有黃色水泡,全身麻木,發燒胡言亂語,時常昏睡,六脈浮洪。使用烏金散發汗。

然後用針先刺瘡中心,不感到痛,再在周圍刺十多下,紫黑色的血流出,才感到疼痛。然後將寸金錠子插入瘡內,外面用提丁錠子放在瘡上,用膏藥保護。第二天汗後,精神稍有恢復,然後用破棺丹下藥,疾病就穩定了。疔瘡潰爛後,使用守效散貼在紅玉錠子上紉合,八天後,疔瘡自行脫落。這就是所謂的審視脈象和證狀,在發汗和下藥之間,外部治療的步驟如此有效。

如果不觀察脈象和證狀,只看到發燒和胡言亂語,就投用寒涼藥物和下藥,或者加上香竄藥物,就會導致嚴重的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