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

1. 卷十五

2. 瘡瘍門

3. 內經論瘡瘍之因

生氣通天論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陰陽應象論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脈要精微論云:「諸癰腫筋攣骨病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至真大要論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白話文:

在《生氣通天論》中有提到:「過度食用油膩和精細的食物,會導致腳部產生嚴重的疔瘡。」再進一步說:「若營養的氣血不能順利流通,反而在肌肉組織中形成阻塞,就會生成膿腫。」

《陰陽應象論》則表示:「地表的濕氣,如果人體受其影響,就會損害到皮膚、肌肉以及筋脈。」

《脈要精微論》指出:「所有與筋肉收縮、骨骼疼痛及腫脹相關的疾病,都是由寒冷氣候所引發的,這也是八種季節性風邪所造成的變化。」

《至真大要論》強調:「各種疼痛、癢症以及皮膚病變,大多是由心臟的火氣所導致的。」

4. 河間原瘡瘍之病

原病式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者,蓋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癢者美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癢轉甚者,微熱之所使也。因而癢去者,熱令皮膚縱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故也。

或夏熱皮膚癢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鬱結不能散越,怫熱內作故也。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令癢,甚則癢去者,爬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則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為實,癢為虛者,非謂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何也?猶穀肉果菜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汙水也。

潰而腐爛者,水之化也。所謂五行之理,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故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又如鹽能固物令不腐爛者,鹹寒水化制其火熱使不過極故得久固也。萬物皆然。

癰淺而大也。經曰「熱勝血則為癰也。」三因方曰「癰者壅也。」疽深而惡也。三因方曰「疽者沮也。」癤者節也。

瘍有頭,小瘡也。

疹浮小,癮疹也。

瘤氣赤,瘤丹熛熱勝氣也,火之色也。

結核火氣熱甚則鬱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則自消也。

白話文:

在《原病式》中提到,所有疼痛、癢感和瘡瘍都屬於心火的範疇,這是因為接近火氣時,稍微的熱度會讓人感到癢,熱度更高時就會感到痛,更靠近的話,則會燒傷形成瘡口,這些都是火的影響。有時候像被針輕輕刺到的癢痛感,就像是被飛濺的火星燒到一樣。癢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感覺,因此在夏天火氣旺盛時,萬物都顯得繁茂鮮豔。當用火烤或熱水浸泡後癢感加重,這是由於微熱刺激所導致的。然而,癢感消失的情況下,是因為熱量讓皮膚變得鬆弛,毛孔打開,陽氣得以釋放,熱氣散去的緣故。

夏天皮膚發癢,若用冷水沖洗卻無法止癢,是因為冷可以讓毛孔收縮,導致陽氣在體內鬱積無法散發,從而產生內部的熱感。癢感在抓撓後得到緩解,因為抓撓也是火的一種表現形式,即使力度輕微也能引起癢感,但力度較重時,癢感就會消失,這是因為抓撓讓皮膚產生辛辣感,屬於金的變化,辣可以散熱,所以當金的特性出現時,火的力量就會分散,癢感也就消失了。有人認為疼痛表示實證,癢感表示虛證,這裡的虛並不是指寒,而是指熱的程度不同。有人會疑惑,瘡瘍都由火熱引發,為什麼會腐爛流出膿水呢?這就像食物、肉類、水果和蔬菜在極度高溫下會腐爛,並且形成污水。

瘡口潰爛腐敗,是水的作用。五行理論指出,任何事物過度發展都會受到剋制,所以當火熱過度時,就會帶有水的特性。就像鹽可以防止食物腐爛,是因為鹽的鹹冷屬性剋制了過度的火熱,讓食物得以長時間保存。萬物皆是如此。

癰,是一種淺表且廣泛的疾病。古籍記載:「熱氣過剩會形成癰。」《三因方》提到:「癰,就是堵塞的意思。」疽,是一種深部且嚴重的疾病。《三因方》提到:「疽,就是沮喪的意思。」癤,是節點。

瘍有突出的頂部,是一種小的瘡。

疹,是浮現的小紅點,就是俗稱的蕁麻疹。

瘤,呈現紅色,是因為熱氣過盛導致氣血混亂,呈現火的顏色。

結核,當火氣過盛時,會導致氣血鬱結變硬,就像果實中的果核,不一定會潰破,只要讓熱氣散去,自然就會消失。

5. 瘡瘍脈證

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心燥,時腫,乍來乍去,遂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去風;氣澀,氣滯,乾燥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宜瀉寒水。

丹溪論相火能動,為諸病瘡瘍亦然。

詳見火證門。

白話文:

【瘡瘍脈證】

身體感覺沉重且脈搏緩慢,這是溼氣過盛的表現,治療應以去除溼氣爲主;身體發熱且脈象較大,代表心臟燥熱,有時腫脹,症狀時來時去,最終導致身體發熱;各種疼痛、眩暈、搖晃的症狀,若脈象呈弦狀,則是風邪所致,治療方法爲驅風;氣息阻塞不通,氣滯,身體乾燥失去津液,脈象澀滯,治療上需瀉氣並補血;如果寒氣過盛,會使人感到食慾不振,排泄物和尿液增多,同時伴有惡寒感,脈象緊而細,此時應瀉去體內寒水。

丹溪先生認爲相火活動過度,可引發多種疾病,瘡瘍也一樣。

具體論述請參考“火證門”。

6. 癰疽當分經絡論

丹溪云六陽經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少陽經多氣少血,理宜預防,肌肉難長驅毒利藥亦難輕用。予從叔多慮神勞,年近五十,左膊外側紅腫如慄,予曰:勿輕視,且先與人參濃湯得數升乃佳,與數帖而止。旬余值大風拔木瘡上起一紅線繞背抵右肋,予曰:大料人參湯加芎術補劑與之,兩月而安。

李兄年三十,連得憂患且好色又作勞,左腿外側臁生紅腫如慄,一醫與承氣兩帖下之矣,又一醫教與解毒下之,予視之脈大實,後果死。或曰生臀癰者何如?予曰:臀在少腹之後,居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僻,雖太陽多血氣運雖及血亦罕來,中年後生者須預補之,若無積補之功,其禍多在瘡成痂之後,或半年以來乃病,粗工不察或致失手,慎之戒之。

病機機要云: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按此謂分經用藥則不致有犯禁壞逆之失也。然手少陽三焦少陰心太陰肺足少陽膽少陰腎太陰脾多氣少血,手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厥陰肝多血少氣,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多氣多血也,故不可一概論治。

況以上病例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當自消散,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如此。丹溪又曰:才得腫痛參之脈證,但有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及氣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且夫火熱為病亦有微甚,所謂君火相火是也。

瘡瘍所發而有癰疽癤癧輕重淺深,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於一二經則不可干擾余經也。若東垣處方用藥是矣,矧有兼風兼濕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證者,病本不同治,當求責前論。雖略比之世俗外科等書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絡者,此則大有徑庭矣。

白話文:

[癰疽應依循經絡討論]

內容翻譯爲: 丹溪指出,人體的十二經脈中,有氣多血少、血多氣少或是氣血均多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少陽經就是氣多血少,因此在治療時要特別小心,肌肉難以快速恢復,驅毒的藥物也不能輕易使用。我有一個堂叔,他常憂慮過度,年近五十歲時,他的左臂外側出現紅腫現象,就像發疹子一樣。我告訴他,不要輕視這種情況,我先讓他喝了幾升的人參濃湯,連續喝了幾天後情況就停止惡化了。十多天後,遇上大風,樹都被連根拔起,他傷口上出現一條紅線繞過背部直達右側的肋骨,我建議他大量服用人參湯並加入川芎和白朮作爲補劑,經過兩個月的調理,他終於康復。

我的朋友李先生,年僅三十歲,接連遭遇憂患,而且過度縱慾,又勞累過度。他的左腿外側小腿部位出現紅腫,就像發疹子一樣。一位醫生給他開了兩劑承氣湯,另一位醫生則教他解毒,我觀察到他的脈象實大,後來他果然去世了。有人問,如果長了臀癰怎麼辦?我說,臀部位於小腹之後,位置偏低,這是陰中的陰。它的位置偏遠,即使太陽經脈氣血運行到這裏,血液也很少到達。中年後如果這裏長瘡,必須提前補充營養。如果沒有長期的補養,災禍往往在瘡癒合結痂後,甚至半年後纔會顯現出來。一些粗心的醫生可能因此失誤,所以一定要謹慎,謹記教訓。

《病機機要》一書指出,瘰癧就是淋巴結腫大的意思,可能出現在耳朵後面,也可能出現在耳朵前面,或者耳朵下面,一直延伸到下巴,也可能出現在頸部下方,連接鎖骨處,這些都被稱爲瘰癧。也可能出現在胸部以及胸部兩側,或在兩側肋骨處,這被稱爲馬刀。這些都是手足少陽經所主管的。按照這種說法,根據不同的經脈用藥,則不會觸犯禁忌,也不會產生逆反的效果。然而,手少陽三焦、手少陰心、手太陰肺、足少陽膽、足少陰腎、足太陰脾屬於氣多血少,手厥陰心包絡、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屬於血多氣少,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屬於氣血均多。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地進行治療。

況且上述病例並非由於飲食不當、丹毒或火熱引起的病變,而是由虛勞和氣鬱所致。應該通過補充形氣、調整經脈來治療,瘡會自然消散,無需等待出汗或排泄。如果對脈象、症狀和經絡受病的不同之處不瞭解,就隨意使用瀉藥,首先就會違反疾病和經脈的禁忌,導致病情惡化。丹溪又說,一旦發現腫痛,結合脈象和症狀判斷,如果有虛弱的跡象,就應該立即給予滋補,保持氣血充足,可以確保最終的痊癒。如果使用常規的驅熱解毒藥物,可能會造成虛弱的嚴重後果。而且,火熱病症也有輕重之分,這就是所謂的君火和相火。

瘡瘍的發作有輕重淺深之別,有的只發生在某一經脈,有的則同時影響兩條經脈,應該針對一兩條經脈進行治療,不要干擾其他經脈。像東垣那樣開方用藥是正確的。如果還有風、溼、痰、氣、血、陰虛等症狀,病根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應該參照前面的論述。雖然與市面上的外科書籍相比,這些書籍只是簡單地描繪了人體形狀和瘡的樣子,而沒有區分經絡,但它們之間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