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滯下門
3. 腸澼生死脈法
內經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又曰陰陽虛,腸澼死。又曰泄而脫血,脈實皆曰難治。
按此云生死,亦是大概言之,必須更兼證以詳審,之下同。
脈經云: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又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嚴氏云:凡下利之脈微小者生,浮洪者難治。腸澼下膿血者,脈宜滑大,若弦急者死。
白話文:
【腸澼生死脈法】
《內經》指出,患腸澼(一種腸道疾病)而大便出血,如果身體伴有高燒,病情危急,預後不良;反之,如果身體發冷,則預示著病情可能有所好轉。對於腸澼病患排出白色泡沫的情況,如果脈象沉穩,則表示病情有恢復的希望;如果脈象浮躁,則顯示病情惡化,預後不佳。對於腸澼類疾病,只要患者體溫正常,脈象沒有突然斷絕,呈現滑順且強大的脈象,則有機會康復;反之,如果脈象呈現懸澀狀態,則表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這些判斷需要根據臟腑的狀況來決定。另外,《內經》還提到,如果陰陽兩虛,則腸澼病情會更為嚴重,甚至致命。再者,如果病患除了腹瀉之外,還出現脫血癥狀,且脈象實硬,都表明病情難以治療。
這些生死預測只是大體上的判斷,實際上仍需結合病患的具體症狀進行詳細分析,以下同理。
《脈經》指出,腸澼病患如果排出膿血,但脈象沉細且流連不斷,則病情有好轉的可能;相反地,如果脈象急促且大,並伴隨高熱,則病情危急,預後不良。另外,對於腸澼病患出現肌肉抽搐的情況,如果脈象細微且平穩,則病情有好轉的機會;相反地,如果脈象浮大且緊繃,則病情嚴重,預後不佳。
嚴氏認為,對於所有腹瀉類疾病,如果脈象微弱且細小,則病情有望好轉;如果脈象浮動且洪大,則病情難以控制。對於腸澼病患排出膿血的情況,脈象應當滑順且強大,如果出現弦急的脈象,則病情嚴重,預後不良。
4. 仲景治痢大法
下痢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痢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痢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痢氣蔽者,當利其小便。
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攻表宜桂枝湯。
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下痢脈遲而滑者,實也。痢為未止,急下之。下痢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安。
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者,當下之。
下痢腹滿痛,為寒實,當下之。
下痢腹堅者,當下之。
下痢譫語,有燥屎者,當下之。
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急下之。
下痢已瘥,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安。
下痢脈大浮弦,下之,當自愈。
風寒下痢者,不可下。下後,心下堅痛,脈遲,此為寒,宜溫之。
下痢脈浮大,此為虛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
下痢脈遲緊,痛未欲止,當溫之。下痢心痛急,當救里,可與理中、四逆、附子輩。
下痢大孔痛,宜溫之。
按丹溪曰:仲景治痢,可下者十法,可溫者五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區別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但與泄痢袞同立論,而未分。今載於滯下門內,故於瀉痢條內不載。宜於此通考焉。
白話文:
[仲景治療痢疾的大原則]
-
若痢疾患者脈象沉弦,表示病在下焦;脈象大,代表病情尚未停止;脈象微弱且頻數,則是病情有望自行緩解的跡象,即使有發燒的情況,也不會危及生命。
-
痢疾導致四肢冰冷,甚至摸不到脈象,即使經過灸法治療仍無法回暖,且脈象未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這可能是致命的症狀。
-
痢疾伴隨微熱和口渴,脈象弱,通常可以自行康復。若痢疾脈象頻數,伴隨微熱和出汗,也有自愈的可能。然而,若脈象緊繃,表示病情尚未得到緩解。
-
痢疾患者脈象頻數並感到口渴,一般也能自行康復。然而,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能會出現血水樣的痢疾,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所致。
-
痢疾患者脈象反常地呈現弦狀,同時有發燒和身體出汗,通常可以自愈。
-
痢疾導致氣機阻塞,應促進小便排泄。
-
痢疾伴隨腹部脹滿和身體疼痛,應先溫暖體內,再處理外在病徵。溫暖體內可用四逆湯,處理外在病徵可用桂枝湯。
-
痢疾患者脈象滑且頻數,可能有食物積滯,應使用下法。
-
痢疾患者脈象遲緩且滑,表示實證,病情尚未停止,應迅速使用下法。痢疾患者脈象反常地滑,表示體內有物需要排除,使用下法可使患者康復。
-
痢疾患者食慾不振,且有食物積滯,應使用下法。
-
痢疾患者腹部飽脹且疼痛,表示寒實,應使用下法。
-
痢疾患者腹部堅硬,應使用下法。
-
痢疾患者出現譫語,且有乾燥的糞便,應使用下法。
-
痢疾患者三處脈象都平穩,但按壓心下部位感覺堅硬,應迅速使用下法。
-
痢疾患者已經康復,但在特定時間再次發作,表示體內的病原尚未完全清除,再度使用下法可以使患者康復。
-
痢疾患者脈象大且浮弦,使用下法後,病情應能自行康復。
-
風寒型痢疾不宜使用下法。使用下法後,若出現心下堅硬且疼痛,脈象遲緩,表示體內有寒氣,應使用溫補方法治療。
-
痢疾患者脈象浮大,表示虛脫且強烈,這是由於使用下法所導致。若脈象浮起且皮膚緊繃,伴隨腸鳴,應使用溫補方法治療。
-
痢疾患者脈象遲緩且緊繃,表示疼痛尚未緩解,應使用溫補方法治療。若患者心臟部位劇烈疼痛,應先治療體內的問題,可使用理中湯、四逆湯或附子等藥物。
-
痢疾患者肛門周圍劇烈疼痛,應使用溫補方法治療。
根據丹溪先生所述,仲景治療痢疾,有十種情況適合使用下法,五種情況適合使用溫補方法,有的情況需解表,有的情況需促進小便排泄,有的情況可等待病情自行康復。他清楚地區分了易治、難治和不治的病情,非常詳細。然而,他將痢疾和泄痢混為一談,並未明確區分。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痢疾的治療方法,在瀉痢相關條目中未提及。我們應全面考量這些資訊。
5. 東垣治痢法
病机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黏以重剂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惊溏为利当温之,又云在外者发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䐜胀满而传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疏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无力不及拈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力者寒之下之
按此分风寒湿热表裡温补寒下等治至为切当,学者尤宜熟玩,但其里急后重腹痛之义未详,今别论于下
白話文:
【東垣治痢法】
《病機要訣》指出:當病人感到肛門墜脹不適,有排便未盡感時,應採用瀉下法;腹部疼痛,應調和脾胃;身體沉重,應祛濕;脈象弦緊,應袪風。若排出的膿血稠厚黏膩,需使用強效藥物來清除;若出現身體冰冷、自汗等症狀,應使用溫熱性藥物來調理;風邪內縮,應發汗解表;驚恐引起水瀉不止,應溫中止瀉。此外,《病機要訣》還提到,對於外感疾病,應從外發散;內傷疾病,應從裡瀉下;上部疾病,應催吐;下部疾病,應瀉下。身體表面有熱感,應疏導體內熱氣;小便不通暢,應利尿。對於病情較重的,應調和;病勢已去的,應補益;病情剛到的,應制止。兵法中有「避其鋒芒,擊其惰歸」的說法,這也是治病的原則。
《祕藏》指出:對於因傷寒導致的飲食積滯、脹滿不適,並轉為餐後即瀉的情況,應使用溫熱性藥物來消導。因濕熱所致的膿血便,應使用苦寒性藥物來疏導。風邪下陷,應升舉提神;濕氣過重,應利尿排濕。對於腹部緊迫感,應採用瀉下法;排便未盡感,應調和;腹部疼痛,應調和。若患者出現洞泄、腸鳴、無力,甚至連衣物都無法拿起,脈象細弱,應使用溫熱性藥物來溫中固本。若膿血稠厚黏膩,排便困難,脈象洪大有力,應使用寒涼性藥物來瀉下。
總結來說,東垣先生根據風、寒、濕、熱等不同病因,以及表、裡、溫、補、寒、下等不同治療原則,制定了非常恰當的痢疾治療方案。學習者應深入研究這些理論。然而,對於「裡急」、「後重」、「腹痛」等症狀的具體含義,尚需進一步探討。關於這些症狀的詳細解釋,將在後續討論中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