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2)
卷五 (2)
1. 太陰受濕傳腎為膿血痢
機要云:有太陰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和穀味,久則防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者。若先利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再有風寒二證,在泄痢條下。
論風寒暑濕皆能作痢。
陳無擇云:滯下之證,內經所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古方則有清膿血,近世呼為痢疾,其實一也。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腸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赤白兼下。治法當先用通利之藥,疏滌臟腑。
嚴氏云:以巴豆等劑推其積熱,後辨以冷熱風濕之證,用藥調治。熱赤者清之,冷白者溫之。傷風而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汁者,分利之。冷熱相併,溫涼以調之。仍須先調胃氣,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藥止之,澀之,使停滯不泄,多致危殆。
按:赤白分冷熱之說,河間論之甚詳。其云:風下清血,濕下豆羹汁者,蓋謂風喜傷肝,肝主血,故下清血者為風也。濕喜傷脾,脾胃為五穀之海,無物不受,常兼四臟。蓋豆汁之色,如五色之相雜,故下豆羹汁者為濕也。又云:治法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義。若有虛者,亦宜審之,使果有積滯在腸胃者,方所當通利。
然嚴氏謂巴豆等藥,使用之於傷冷物則可,若用之於熱者,為害非輕。又云:風則祛逐,所謂祛逐者,果何法何藥與?若以邪氣當祛逐,則豈獨於風而寒濕熱為不可耶?此又失於明白。
白話文:
機要提到,如果太陰經絡受到濕氣影響,會導致水樣腹瀉,身體虛弱乏力,感到微微脹滿,對食物失去胃口,長期下來可能演變成膿血痢疾。這是因為脾經傳遞病邪到腎臟,被稱為「賊邪」,因此病情難以痊癒。但如果先是排便順暢,之後纔出現滑泄,這種情況被視為「微邪」,因此病情較容易恢復。這些都是由於脾臟受到濕氣影響所導致的問題。
另外,風寒兩種症狀,都在腹瀉痢疾的條目下討論。
關於風、寒、暑、濕都可能引發痢疾的討論。
陳無擇指出,滯下病症,根據內經記載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等描述,古代方書則有清膿血的提法,近世稱之為痢疾,實際上是同一類病症。這些病症多是由脾胃不和,飲食過量,食物在腸胃中停留積聚,無法消化吸收,再加上風、寒、暑、濕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因此產生了疾病。如果受到熱氣影響,排泄物會呈現紅色;受到冷氣影響,排泄物會呈現白色;受到風影響,會純粹排出鮮血;受到濕氣影響,排泄物會像豆漿一樣;冷熱交替,則會紅白混合。治療方法應首先使用通利藥物,以清理腸胃。
嚴氏認為,可以使用含有巴豆等成分的藥物來清除腸胃中的熱毒,然後根據冷、熱、風、濕的不同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調理。如果是熱性紅色痢疾,應使用清熱藥物;如果是冷性白色痢疾,應使用溫補藥物。如果是受到風影響而排出鮮血,應使用祛風藥物;如果是受到濕影響而排出豆漿狀痢疾,應使用利尿藥物;如果是冷熱交替,則應使用溫涼藥物來調節。但必須先調整腸胃氣候,切勿立即使用罌粟或訶子等收斂藥物來停止痢疾,這樣會導致腸胃中的殘留物無法排出,可能會造成危險。
根據河間的理論,對於紅白痢疾的冷熱區別有詳細的討論。他認為,風邪會傷害肝臟,肝臟主管血液,因此風邪會導致排出鮮血;濕邪會傷害脾臟,脾臟和胃部是五穀的消化中心,可以接受各種食物,並且通常會同時影響其他四臟,因此濕邪會導致排出像豆漿一樣的痢疾。他又提到,治療方法應首先使用通利藥物,這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患者體質虛弱,也應該謹慎評估,只有當腸胃中有積滯物質時,才適合使用通利藥物。
然而,嚴氏認為使用含有巴豆等成分的藥物,只適用於受到冷氣影響的情況,如果用於熱性痢疾,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他又提到,對於風邪的治療,所謂的「祛逐」具體是指什麼方法和藥物呢?如果認為邪氣應該被清除,那麼為什麼只有風邪需要被清除,而寒、濕、熱就不需要呢?這一點需要進一步澄清。
2. 論滯下分三因
陳無擇云:古方風停膚腠下瘀血,或下鮮血,濕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古方有五泄,因臟氣鬱結,隨其所發,使利膿血,作青黃赤白黑色,一一不同,即內所因也。又飲食冷熱,酒醴醯醢,縱情恣欲,房室致傷精血,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皆不內外因治之。
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以治不內外,條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按此所分三因治法,其理甚當。但外因六淫所傷者,古方用藥則多有之;內因臟氣鬱結與夫飲食房勞而得者,諸方則未之見也。凡三因所傷,皆能幹犯腸胃而為痢。今陳無擇立論有三因之分,而用藥無三因之別,此又所當分而治者,失於開示焉。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根據古方記載,風邪停留於肌膚腠理之下,導致瘀血,或者排出新鮮血液,或是因為濕毒影響,排泄物如同豆羹的稠狀,這些都是由外部因素所引發的明顯症狀。
古方中有五種泄瀉的情況,是因為臟腑氣機鬱結,根據不同的情況,排泄物呈現膿血,顏色有青、黃、赤、白、黑等不同,這就是由內部因素所導致的。再者,飲食過冷或過熱,過量飲酒,情緒失控,房事過度導致精血受損,腸胃功能紊亂,長時間累積冷熱不調,最終形成毒痢,這些情況都不屬於內外因素,但都應對症治療。
首先,要考慮年齡和體質,調節外部環境;其次,觀察體內氣機是否鬱結,調理體內狀況;最後,確定病因,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明確且正確地治療。
按照這種三分原因的治療方法,理論上非常合理。只是對於由外在的六種惡劣氣候(風、寒、暑、濕、燥、火)所導致的傷害,古方有很多藥物可以使用;而由內在的臟腑氣機鬱結,以及飲食、房事過度所導致的疾病,在各種藥方中卻沒有看到相應的治療方法。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傷害,都能影響腸胃,導致痢疾。現在陳無擇提出了三分原因的理論,但在實際用藥時並沒有區分這三種原因,這是應該進行分別治療的地方,卻沒有明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