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 (1)
卷四 (1)
1. 降氣墜痰溫補之劑
局方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俞山人降氣湯治同前
黑錫丹治痰氣壅盛,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靈砂丹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此藥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四方並見本方)
按以上諸方並系類聚溫熱之藥,而出證皆云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夫所謂盛者,即心火之炎,虛者,即腎水之弱。火炎水弱,則有升無降,故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今以金石丹藥,濕熱香燥之藥,而欲補下焦之虛,如抱薪救火爾。若以為下焦陽虛而議治者,亦非也。夫陽火之虛,則陰水必盛,痰涎津液自然隨氣而降,又必用此藥也
金匱腎氣丸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方見補虛門)
按仲景以腎虛有飲,故用此補腎逐水,以其中有澤瀉茯苓故也。而嚴氏以此方治腎虛寒,而不能攝養腎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夫腎既虛寒,則陽火必盛。未審所錄攝養腎水者何物耶?夫腎水乃天一所生,人之根蒂。痰涎乃津液敗濁而成,豈可直指腎水不攝而邪水溢上耶?若云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津液敗濁,為痰水,故用此藥,於義則明白矣
謹按痰病多生於濕,故古方多用南星半夏之類。然亦有所挾之邪,故藥有風寒暑濕之異。又人身體叚有上下表里,故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分利之。治飲之法可謂詳矣。或曰陳無擇以大小青龍、五苓承氣為外因,參苓八味、參蘇為內因,十棗葶藶、大小半夏、控涎破飲為不內外因。今吾子所編諸方意不侔此何也?予曰大小青龍外因之表藥,五苓承氣外因之裡藥也。
參苓八味內因之裡藥,參蘇飲內因之表藥也。十棗葶藶、控涎破飲不內外因之下藥也。大小半夏不內外因和中藥也。彼以三因立論,故敘藥止以所因為主,而不分其表裡內外之異。今予以表裡內外分類諸方,則難拘其所因也
白話文:
[降氣化痰溫補的藥方]
局方蘇子降氣湯,適用於虛弱的陽氣上沖,氣機無法順暢運行,上身表現過盛,下身卻虛弱,痰液大量堆積的情況。
俞山人的降氣湯,治療範疇與上述相同。
黑錫丹,主要對付痰氣過多,上身過盛,下身虛弱,心火旺盛,腎臟功能衰竭的情況。靈砂丹,同樣針對上身過盛,下身虛弱,痰液堆積的問題。這些藥方極具調節作用,能夠平衡身體的陰陽(詳細配方請參考相關資料)。
以上的藥方均屬於溫熱藥物的集合,但都聲稱能治療上身過盛,下身虛弱,氣機無法順暢運行的情況。所謂的"盛",就是心臟的火氣過旺;所謂的"虛",就是腎臟的水份不足。火氣過旺,水份不足,就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所以口水和痰液在上身大量產生。如果用金石丹藥,濕熱、香燥的藥物來補充下身的虛弱,這就像抱著柴火去滅火一樣。若認為下身的陽氣虛弱而進行治療,這也是錯誤的。因為如果陽氣虛弱,那麼陰氣必然會過剩,口水和痰液自然會隨著氣機下降,就不需要再使用這些藥物了。
金匱腎氣丸,用於治療呼吸短促,伴隨輕微水腫的情況,應通過排尿來處理(配方請參考補虛門)。
根據仲景的理論,腎虛並伴有水腫,因此使用這種藥物補腎排水,其中的澤瀉和茯苓具有此效果。然而,嚴氏認為此方能治療腎虛寒,無法有效控制腎水,導致邪水泛濫,造成大量吐痰。如果腎臟虛寒,那麼陽氣必然會過剩。不清楚他所說的控制腎水是什麼意思?腎水是由天一生水而來,是人體的根本。口水和痰液是由津液混濁形成,不能直接歸咎於腎水控制失當,導致邪水泛濫。如果說腎水虛弱,陰氣不足,難以下降,導致津液混濁,形成痰水,所以使用這種藥物,這樣解釋才更合理。
按照古人的觀點,痰病多由濕氣引起,因此他們的藥方多使用南星和半夏等藥物。然而,痰病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因此藥物也有風、寒、暑、濕的不同。人體有上、下、表、裡之分,所以對於表面的問題,應採用發汗的方式處理;對於內部的問題,應採用通便的方式處理;對於上部的問題,應採用催吐的方式處理;對於下部的問題,應採用分利的方式處理。治療水腫的方法可以說是非常詳細了。
有人說陳無擇把大小青龍湯、五苓散、承氣湯視為外部原因,參苓白朮散、八味地黃丸、參蘇飲視為內部原因,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大小半夏湯、控涎丹視為非內非外的原因。現在我所編輯的藥方與這些有何不同?我回答,大小青龍湯是外部原因的表面藥物,五苓散和承氣湯是外部原因的內部藥物。參苓白朮散和八味地黃丸是內部原因的內部藥物,參蘇飲是內部原因的表面藥物。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和控涎丹是非內非外原因的下部藥物。大小半夏湯是調和中焦的非內非外原因藥物。他用三個原因來建立理論,所以只根據原因來描述藥物,而不區分表面、內部、外部的差異。現在我根據表面、內部、外部來分類各種藥方,因此不應該被侷限在特定的原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