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六 (3)
卷六 (3)
1. 治風寒濕之劑
本事曲藭丸治中風或中風濕臟腑滑瀉
川芎 附子(炮) 神麯 白朮(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
按此出太陰例藥也。
止澀之劑(按諸方論並見滯下門)
白話文:
「本事曲藭丸」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所引起的中風或是風濕導致的腸胃功能失調,以致於出現滑瀉的症狀。
所需藥材及其比例為:川芎、炮製過的附子、神麯、白朮,這些藥材的份量是相等的。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後,以麵糊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時,取三五十粒,以溫熱的米湯送服。此藥除了可以治療中風和風濕引發的滑瀉之外,也能治療飧泄(即食物未經充分消化而迅速排出的症狀)。
進一步來看,這其實是出自太陰例的藥方。
接下來是止澀的藥方(相關的討論與其他方劑可參考滯下的章節)。
2. 去積之劑
本事溫脾湯治痼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生各二兩)、大黃(生四錢碎切,湯一盞漬半日,搦去滓,煎湯時和滓下)
上細銼,水二升半,煎八合,後下大黃汁,再煎六合,去滓服。
按:泄痢腹痛,其證多種,有積滯者固宜取去,豈但痼冷一端而已?須詳證虛實寒熱,隨其所宜以調之。
白話文:
[消除積滯的藥方]
原本的溫脾湯用來治療長期且固著在腸胃裡的冷性病症,導致的腹瀉與腹痛。應該先將腸胃內的積滯清除,再進一步進行調理,不能因為怕身體虛弱而放任疾病存在。
藥材包含:厚朴、乾薑、甘草、肉桂、附子(以上皆需生用各二兩)、大黃(生用四錢,切碎後浸泡在一碗湯中半天,擰掉渣滓,在煎煮藥湯時連同渣滓一起加入)。
將上述藥材細切,加入二升半的水,煎至剩八合,之後加入大黃汁再煎至剩六合,去除渣滓後服用。
說明:腹瀉及腹痛的症狀有多種可能,有因積滯所導致的確實應當清除,但不僅僅是固著的冷性病症這一類。必須詳細辨別病情的虛實寒熱,根據病情的不同進行適當的調理。
3. 升發之劑
東垣升陽除濕湯: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半兩),陳皮(三錢),蒼朮(一兩),大麥櫱面、甘草(炙,各三錢)。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錢,薑棗同煎。非腸鳴,不得而用之。
上作一服,水煎,早飯後熱服之。
升陽除濕防風湯: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重病及鬱結而不通也。以此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
蒼朮(泔浸去皮乾淨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
上咀,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煎至二盞,內諸藥同煎至一大盞,熱服食前。
按:飲食入胃,氣上升輸精心肺,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不能上升,反下流腎肝而成泄痢者,法宜填補中氣,升之舉之,不可疏下。此東垣發前人所未論也。
白話文:
[升發之劑]
東垣升陽除濕湯:對於由下往上的情況,我們要引導並徹底處理。
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15克),陳皮(9克),蒼朮(30克),大麥櫱面、甘草(炙過,各9克)。如果胃部寒冷,腸道有鳴響,可添加益智仁、半夏各3克,與薑棗一同煎煮。如果不是腸鳴的情況,就不能使用這種配方。
以上材料作為一次服用量,用水煎煮,在早餐後趁熱服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如果出現大便閉塞,或者感到腸道緊縮,頻繁去廁所卻無法排便,或者有白膿或血,切記不要強行通便。強行通便,會導致病情加重和鬱結不通。使用這個湯劑提升陽氣,陰氣自然就會下降。
蒼朮(先用水浸泡去除皮膚,乾淨後4兩),防風(2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1錢)。
以上材料切碎,其中蒼朮單獨切成薄片,用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兩碗,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至剩一大碗,趁熱在飯前服用。
按:食物進入胃部後,氣體上升到心肺,然後再下降。如果脾胃受到損傷,氣體不能上升,反而向下流動到腎和肝,形成腹瀉或痢疾,應該補充中氣,提升氣體,不可強行通便。這是東垣提出的前人未曾討論過的理論。
以上就是全部的翻譯。
4. 調補脾胃之劑
錢氏白朮散治小兒泄瀉,胃熱煩渴,不問陰陽並宜服之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兩) 乾薑(按中論即是葛根)
上為末水煎
按此太陰經四君子例藥也,治小兒陽明本虛陰陽不和,吐瀉亡津液,煩熱口乾,以參朮甘草甘溫補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溫芳香可以助脾,茯苓甘草分陰陽導水濕,葛根甘平倍於眾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津液,又解風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之勝藥也。易簡白朮湯治證同前
前方藿香改黃耆是也
秘藏黃耆補胃湯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腹中鳴
黃耆 當歸身 柴胡 益智仁 陳皮(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升麻(六分) 紅花(少許)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調整補充脾胃的藥方]
錢氏的白朮散用於治療兒童的腹瀉,胃部熱燥引起的口渴,無論是因陰或陽的失調都適合服用。
成分包括:人參、白茯苓、白朮、木香、甘草、藿香(各一兩),乾薑(根據中醫理論,即為葛根)。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水煎煮。
這個藥方是太陰經中四君子湯的變例,主要治療兒童因陽明經虛弱導致的陰陽失調,以及因此引發的嘔吐、腹瀉、喪失津液、口乾舌燥等症狀。其中,人參、白朮和甘草具有甘溫性質,能補充胃氣,調和中焦;木香和藿香則以其辛溫和芳香的特性,有助於健脾;茯苓和甘草能分別調節陰陽,導出濕氣;而葛根的用量比其他藥物多,其輕浮的氣性可促進胃氣上行,增加津液分泌,並能解風肌熱,是治療脾胃虛弱所致腹瀉的良藥。
易簡白朮湯與前述藥方的療效相似,只是將藿香換成了黃耆。
祕藏黃耆補胃湯用於治療每日大便三四次,便溏但量不多,偶爾會有腹瀉,且伴有腹部鳴響的情況。
該藥方的成分包括:黃耆、當歸身、柴胡、益智仁、陳皮(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升麻(六分),紅花(少量)。將所有藥材切碎,作為一份煎煮,飯前服用。
5. 補腎之劑
機要肉豆蔻丸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者效
破故纸(炒) 肉豆蔻(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桐子大飲湯下空心本事方破故纸四兩肉豆蔻二兩名二神丸治脾腎虛弱
本事五味子散治腎泄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細粒綠色者)
上二味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一次此名腎泄服此而愈
局方金鎖正元丹治腎虛泄瀉小便頻數虛冷之證
五倍子 茯苓(各八两) 硃砂(別研三兩) 龍骨(煆三兩) 紫巴戟(去心一斤) 補骨脂(酒浸炒十兩) 肉蓯蓉(洗焙) 葫芦巴(焙各一斤)
上為末入研藥令匀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白話文:
[補腎藥方]
機要肉豆蔻丸:用於治療長期腎虛泄瀉,如果脈搏沉細無力,此藥會有很好的效果。使用破故紙(炒過)、肉豆蔻(麵裹煨過),兩種藥材各等份。
將藥材磨成粉末後,以棗肉製成如桐子大的丸狀,以飲湯吞服,最好在空腹時服用。原本的處方是破故紙四兩、肉豆蔻二兩,名為「二神丸」,主要治療脾腎虛弱。
本事五味子散:用於治療腎虛泄瀉。需要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選綠色且細小的顆粒)。將這兩種藥材炒至香味出,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陳米飲下。有個親友,每天五更初曉時都會有一次稀便,這是所謂的「腎泄」,服用此方後痊癒。
局方金鎖正元丹:用於治療腎虛泄瀉、小便頻數、虛冷等症狀。所需藥材包括五倍子、茯苓(各八兩)、硃砂(研碎三兩)、龍骨(煅燒三兩)、紫巴戟(去心一斤)、補骨脂(酒浸炒十兩)、肉蓯蓉(洗淨烘乾)、葫蘆巴(烘乾各一斤)。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研碎的藥材拌勻,再以酒糊成桐子大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以溫酒或鹽湯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