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理氣之劑

局方四七湯,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紫蘇葉(二兩),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上銼,生薑棗煎服。

百一選方三仙丸,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南星、半夏(各五兩,用薑汁作麵),香附(五兩)。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薑湯下。

機要去香,附加橘皮,名玉粉丸,治氣痰。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炒,半兩),風化硝(二錢半)。上末,薑汁糊丸,薑湯下三十丸。

按以上三方,用南星、半夏,所以勝痰,而兼用諸氣藥,即嚴氏順氣則痰自下之意。然紫蘇、枳殼,肺氣藥也;厚朴,脾胃氣藥也;香附,肝氣藥也;隨臟氣而用,不可不分。

白話文:

[理氣之劑]

局方四七湯,適用於因情緒波動導致氣鬱,痰涎聚集,其狀態猶如破碎的棉絮,或類似喉嚨中有梅核,無法咳出又吞不下去。同時也能治療上腹部脹滿、痰多,以及上氣喘急的症狀。

配方包含:紫蘇葉(60克)、厚朴(90克)、茯苓(120克)、半夏(150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生薑和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百一選方的三仙丸,適用於上腹部氣滯,痰液不易排出的情況。

配方為:南星(150克)、半夏(150克,需用薑汁製成面狀)、香附(150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末,用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粒,用薑湯送服。

如果去掉了香附,添加了橘皮,該藥方稱為玉粉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和痰多。

指迷茯苓丸,適用於治療上腹部有潛藏的痰飲,導致手臂疼痛難以舉起。

配方包括:半夏(60克)、茯苓(30克)、炒過的枳殼(15克)、風化硝(7.5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末,用薑汁糊製成丸,每次服用三十粒,用薑湯送服。

根據以上三個藥方,使用南星和半夏是為了消痰,同時配合同類的理氣藥物,這正符合嚴氏順氣則痰自下的理念。然而,紫蘇和枳殼是肺氣藥,厚朴是脾胃氣藥,香附是肝氣藥,應根據不同臟腑的氣滯情況來選擇使用,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