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泄瀉治法

2. 治濕之劑

機要白朮芍藥湯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湯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也。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治濕瀉茯苓湯,又治食瀉濕熱。

白朮 茯苓(各七錢半)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等分,名白朮散。

按以上三方,和中除濕,足太陰、陽明經藥也。白朮之甘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利水道而除濕,此三味泄痢須用之藥也。

蒼朮芍藥湯,如前證。

蒼朮(二兩) 芍藥(一兩) 黃芩(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煎服清。

按此解散濕熱,上中二焦之劑,太陰經的藥也。

良方胃苓湯,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和合薑棗煎,空心服。

按此乃表裡除濕之劑,東垣所謂上下分消其濕是也。太陽、太陰經藥也,出陽明飲痞例。

仲景五苓散

宣明益元散(方並見濕劑)

按以上二方,除濕利小便之劑,太陽經的藥也。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藥方]

機要白朮芍藥湯用於治療因濕氣影響脾臟導致的水樣腹瀉,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輕微浮腫、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嚴重腹瀉、食物消化不良。這款湯能調和身體,若突然嚴重腹瀉,也適用於緩解病情。

主要成分為白朮、芍藥(各50克)、甘草(25克)。製備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50克,用水煎煮。

茯苓湯用於治療濕氣導致的腹瀉,同時也能治療因飲食導致的濕熱性腹瀉。

主要成分為白朮、茯苓(各37.5克)。製備方法:將藥材切片,每次取50克,用水煎煮,飯前服用。另一個配方則包含芍藥,三種成分等量,稱為白朮散。

以上三個配方,均能調和身體、去除濕氣,適合足部太陰和陽明經絡。白朮的甘甜能進入胃部,去除脾胃濕氣;芍藥的酸澀能去除胃中的濕熱;四肢疲憊時,茯苓能利尿去濕,這三種藥材是治療腹瀉不可或缺的。

蒼朮芍藥湯,適用於上述症狀。

主要成分為蒼朮(100克)、芍藥(50克)、黃芩(25克)。製備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50克,加入少量肉桂,煎煮後服用。

此配方能緩解上半身和中部的濕熱,適用於太陰經絡。

良方胃苓湯,適用於夏季到秋季之間,脾胃受到寒冷影響,食物與水分無法區分,持續腹瀉的情況。

主要成分為五苓散和平胃散。製備方法:混合薑和棗,煎煮後空腹服用。

此配方能內外兼治濕氣,正如東垣所言的「上下分消其濕」,適用於太陽和太陰經絡,出自陽明飲痞的例子。

仲景五苓散

宣明益元散(詳細配方請參考濕氣相關的藥方)

以上兩個配方,能去除濕氣,利尿,適用於太陽經絡。

3. 治風之劑

機要防風芍藥湯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得及頭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服清

按此治風辛涼之劑太陰太陽經藥也

蒼朮防風湯治泄痢脈弦頭微痛

蒼朮(二兩) 防風(一兩)

一方蒼朮四兩麻黃一兩防風五錢姜七片煎

按此足太陰陽明經藥也

良方神朮散治春傷於風夏必飧泄

蒼朮(一斤) 藁本 川芎(各六兩) 羌活(四兩) 粉草 細辛(一兩六錢)

上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要出汗加蔥白

按以上三方治風勝濕辛溫之劑此則太陽經藥也

局方胃氣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方見滯下門)

按此方名曰治風具實和血之藥也

白話文:

[治療風邪的藥方]

機要防風芍藥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消化不良、身體發熱、脈象弦緊、腹部疼痛以及頭痛、微汗等症狀。

所需藥材為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後飲用,需趁藥湯清涼時服用。

這是一個辛涼型的藥方,適用於治療太陰與太陽經絡的疾病。

蒼朮防風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脈象弦緊以及頭部輕微疼痛。

所需藥材為蒼朮二兩,防風一兩。另一種配方為蒼朮四兩、麻黃一兩、防風五錢,加上七片薑一同煎煮。

此藥方適用於足太陰與陽明經絡的疾病。

良方神朮散用於治療春季因風邪侵襲導致的夏季消化不良。

所需藥材為蒼朮一斤、藁本、川芎各六兩、羌活四兩、粉草、細辛一兩六錢。將藥材粗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上三片薑一同煎煮。若需出汗效果,可添加蔥白。

此藥方為辛溫型,適用於治療太陽經絡的疾病。

局方胃氣湯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因風寒或虛弱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無法消化食物,造成腹瀉或大量排便(詳細配方請參考"滯下門"章節)。

此藥方名為治風,具有實和血液的功效。

4. 治熱之劑

局方戊已丸治脾胃濕熱泄痢不止(方見滯下門)

按泄瀉局方多以為寒至,劉張始言有屬熱屬火之證,故諸方中治熱瀉之方甚少。然仲景治傷寒挾熱下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但人未之思耳。

白話文:

【治療熱症的藥方】

局方戊己丸用於治療因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不止(此藥方可參閱「滯下門」章節)

一般來說,根據局方的觀點,大多認為腹瀉是因為寒冷所導致。然而,劉張兩位醫家開始指出,腹瀉也有屬於熱或火氣旺的情況。因此,在各種藥方中,專門用來治療熱性腹瀉的方子相對較少。但是,仲景在治療傷寒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熱性下痢,他會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只是人們往往沒有深入思考這個方子的應用。

5. 治暑之劑

局方來復丹治伏暑泄瀉如水(方見本方)

易簡云:「硝石性寒,佐以陳皮,其性疏快,硫黃且能利人。若作暖藥以止瀉,誤矣。」蓋由啖食生冷,或冒暑熱之氣,中脘閉結,揮霍變亂,此藥通利三焦,分理陰陽,服之甚驗。

按此出厥陰硫黃例藥也。

香薷飲治伏暑吐瀉(方見暑劑)

按此治暑之表藥也,肺脾經藥也,出太陰厚朴例。

宣明桂苓甘露飲治飲水不消,嘔吐泄痢,或下痢赤白(方見暑劑)

按五苓散益元散加寒水石,解利濕熱,太陽經藥也。

白話文:

【治療暑熱的藥物】

局方來復丹用於治療因夏季潛伏的暑氣導致的嚴重腹瀉,糞便如水一般(具體配方可參考原書中的條目)

易簡先生提到:「硝石這種成分性質偏寒,配合陳皮使用,能促進消化,硫磺則有助於人體排泄。如果將這類藥物當作溫補藥物用於止瀉,那就完全錯了。」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或是受到夏季高溫影響,導致脾胃功能受阻,身體機能紊亂。此藥能夠疏通三焦,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實際上非常有效。

進一步說,這是根據厥陰經絡理論中對硫磺的應用而來的。

香薷飲可用於治療夏季潛伏暑氣所引發的嘔吐與腹瀉(具體配方可參考關於暑熱症狀的條目)

進一步講,這是治療暑熱的表面症狀的藥物,主要針對肺部和脾胃,其理論基礎源自太陰經絡的厚朴應用。

宣明桂苓甘露飲用於治療因飲水無法正常代謝導致的嘔吐、腹瀉,甚至血痢(具體配方可參考關於暑熱症狀的條目)

進一步分析,此藥是五苓散與益元散加上寒水石的組合,具有清除濕熱的效果,適用於太陽經絡的問題。

6. 治寒之劑

機要漿水散治暴瀉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泡) 桂(五錢) 甘草(炙五錢) 良薑(二錢半) 乾薑(一作乾生薑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盞,和滓熱服。

白朮湯

白朮 芍藥 甘草(炙各三錢) 乾薑(半兩炮)

上如前服,甚者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局方理中湯治臟腑停寒泄瀉不已(方見寒劑)。

按此出厥陰己寒例藥也。以上用姜附之藥皆為暴瀉氣脫如五虛等證救急之劑,所謂暴瀉非陽者也。然有屬火者亦當求責。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機要漿水散主治突然間劇烈腹瀉,大便如水,全身冒汗,身體極度冰冷,脈搏微弱,呼吸短促到無法說話,嚴重時還會伴有嘔吐,這是一種急需救治的急症。

藥材包括:半夏(一兩,先用水煮過)、附子(半兩,先用水泡)、肉桂(五錢)、甘草(炙過,五錢)、高良薑(二錢半)、乾薑(或乾生薑,五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兩碗漿水煎煮至剩下半碗,連渣一起趁熱服用。

另一方為白朮湯:

藥材包含:白朮、芍藥、炙甘草(各三錢)、乾薑(半兩,炒過)。

服用方法同前,病情嚴重時可以去掉乾薑,再加附子三錢,因為辛辣的藥物能幫助發汗散寒。《局方》中的理中湯可治療因臟腑停留寒氣導致的長期腹瀉(此方可在寒症藥方中找到)。

進一步來說,這是出自厥陰經中針對寒症的藥方。上述使用薑和附子的藥方,都是用於突然劇烈腹瀉、氣血脫離等症狀的緊急救治,所謂的劇烈腹瀉並非指陽性腹瀉。然而,若腹瀉是屬於火熱型,也需要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