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熱痰之劑

服仲景小陷胸湯。

半夏、黃連、栝蔞實。

上先以水二盞煎栝蔞實至一盞半,下諸藥煎八分溫服,未利再服。

嚴氏半夏丸,治肺熱痰嗽。

栝蔞仁(另研)、半夏(湯洗焙各一兩)。

上件和勻薑汁打糊丸。

按此小陷胸加減法也。

機要小黃丸,治熱痰。

人參、黃芩、南星、半夏、生薑。

上薑汁糊為丸,一方南星、半夏、黃芩只三味。

宣明茯苓半夏湯,治風熱痰涎。

二陳湯中加黃芩。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也。

人參半夏丸,化痰治涎,止咳定嗽,諸痰不可盡述。

人參、茯苓、南星(各半兩)、半夏、乾生薑、生白礬、寒水石(各一兩)、薄荷葉(半兩)、蛤粉(二兩)、藿香葉(一分)。一法加黃連(半兩)、黃柏(二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小豆薑湯下二三十丸,食後服。

白話文:

[熱痰治療方]

服用仲景的小陷胸湯來處理熱痰問題,其成分包括半夏、黃連、以及栝蔞實。

首先,用兩杯水煎煮栝蔞實,直到水剩下一杯半時,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剩下八分水量,溫熱服用。如果沒有明顯效果,可以再次服用。

嚴氏半夏丸可用於治療肺部熱痰引起的咳嗽,主要成分有栝蔞仁和半夏,需先分別處理,然後與薑汁混合製成丸狀。

這實際上是小陷胸湯的增減變化版。

機要小黃丸適用於治療熱痰,成分有人參、黃芩、南星、半夏和生薑。用薑汁混合成丸狀服用,另有一種配方僅包含南星、半夏和黃芩三種成分。

宣明茯苓半夏湯可治療因風熱導致的痰涎問題,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增加黃芩。

此方適用於手足太陰經絡相關疾病。

人參半夏丸能化痰、止咳,對於多種痰症都有療效。成分有人參、茯苓、南星、半夏、乾薑、生白礬、寒水石、薄荷葉、蛤粉、藿香葉,以及黃連和黃柏(此為另一種配方)。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用麪糊做成小豆大小的丸狀,每次用薑湯送服二三十粒,飯後服用。

2. 治寒痰之劑

深師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嘔逆腹中水聲,不思飲食。

白朮(二兩) 枳實(炒) 乾薑(各七錢) 茯苓(半兩)

上細末,蜜丸桐子大,溫水下三十丸。

寶鑑溫胃化痰丸,治膈內有寒,脾胃傷飲,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陳皮 乾薑 白朮(各一兩) 半夏(三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局方溫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飲。

青皮 良薑 乾薑 陳皮

上主治修合見本方。

局方丁香五套丸,治脾胃虛弱,不能宣行水穀,故為痰飲結聚,胸膈嘔吐不食(方見本方)。

按以上諸方,乃溫胃燥濕,治寒痰,溫裡之藥也。若久痰凝滯,內蘊濕熱,誤服燥熱,多成吞酸膈噎等病,用者審之。

發明半夏溫肺湯,治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多唾清水,脅脹不食,此胃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

旋覆花 細辛 桂心 人參 甘草 陳皮 桔梗 芍藥 半夏(各半兩) 赤茯苓(三分)

上咀,四錢,姜七片煎。

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飲,冷痰。

檳榔(三分) 丁香 半夏(各一兩) 細辛 乾薑 人參(各半兩)

上細末,薑汁糊為丸,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機要薑桂丸,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一兩)

上細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按以上三方,治寒燥痰,溫中散表寒之藥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痰的藥方]

深師消飲丸:用於治療胸腔因飲水停留導致的飽滿感,伴有噁心、反胃及腹部聽似有水聲的症狀,並對食物失去興趣。

成分包括:白朮(二兩),炒過的枳實和乾薑(各七錢),以及茯苓(半兩)。這些成分研磨成細粉後,加入蜂蜜搓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需用溫水吞服。

寶鑑溫胃化痰丸:針對膈肌內有寒氣,脾胃受飲酒影響,胸膈不舒暢,痰液持續不斷的問題。

所需成分:陳皮、乾薑、白朮(各一兩)和半夏(三兩)。這些成分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薑汁揉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丸,需用薑湯吞服。

丁香半夏丸:針對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轉食物,因此形成痰飲積聚,胸膈噁心、無法進食的問題。

成分包括:檳榔(三分)、丁香、半夏(各一兩)、細辛、乾薑、人參(各半兩)。這些成分細磨成粉後,加入薑汁揉成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需用薑湯吞服。

機要薑桂丸:用於治療寒痰。

成分包括:南星、半夏、官桂(各一兩)。這些成分細磨成粉後,揉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需用薑湯吞服。

以上方子皆是溫暖胃部,去濕燥,專門治療寒痰的藥物。然而,如果長時間的痰滯,內部藏有濕熱,誤用燥熱的藥物,可能引發吞酸、膈噎等疾病,使用者應慎選。

發明半夏溫肺湯:用於治療中脘部的痰水,由冷氣引起的心臟下方的寬廣感,伴隨嘈雜的聲音和多量的清口水,脹脅不食,這是由胃虛冷引起的,脈象呈現沉弦細遲。

成分包括:旋覆花、細辛、桂心、人參、甘草、陳皮、桔梗、芍藥、半夏(各半兩),赤茯苓(三分)。將這些成分切碎,取四錢,加入七片薑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