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一 (1)

1. 論腰痛為虛宜補

東垣曰:太陽氣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夫邪者,是風熱寒濕燥,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然有房室勞傷腎虛腰痛者,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陽之不足宜補陽。如膏粱之人,久服陽藥,醉以入房,損其真陰。腎氣熱則腰脊痛而不能舉,久則髓減骨枯,骨枯發為骨痿。陰之不足宜補陰。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當太陽經的氣血虛弱時,外邪就會乘虛而入,於是產生疼痛的病症。所謂的邪氣,包括風、熱、寒、濕、燥等,都可能導致疾病。然而,一般來說,寒和濕所引起的疾病較多,風和熱引起的則較少。

再者,有些人的腰痛是由於房事過度,造成腎虛所致,這就是因為人體的陽氣不足,無法正常運作所導致的。對於這種陽氣不足的情況,我們應該補充陽氣。

然而,有些富貴人家的人,長期服用補陽的藥物,並在酒醉後進行性行為,這樣會損耗他們的真陰。當腎氣過熱,就會出現腰脊疼痛,甚至無法挺直腰背的症狀。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太久,就會導致髓液減少,骨骼乾枯,最終形成骨痿。對於這種陰氣不足的情況,我們應該補充陰氣。

2. 論腰痛宜刺

經云腰痛上寒不可顧取足太陽、陽明 腰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陽。東垣云:蓋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入腹,經所過處皆能為痛。治之者當審其何經所過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審其寒熱而藥之。假令足太陽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二經出血,余皆仿此。

按本篇論刺法甚詳,宜玩本文。然太陽腰痛刺委中出血效速。王注經中更言灸,疑誤灸者宜腎俞、腰俞穴。

白話文:

【討論腰痛應採用針刺療法】

古籍提到,如果腰痛是因為上半身感受寒氣所致,應針刺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若是腰痛由於上半身有熱象,則應針刺足厥陰肝經,若患者無法自由地前後彎腰,則針刺足少陽膽經。東垣先生說,人體的足部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至腳部,而足部三條陰經則從腳部進入腹部,這些經絡經過的地方都能產生疼痛。治療時,醫生應詳細判斷疼痛部位歸屬於哪條經絡,然後在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同時根據病患的寒熱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

例如,如果是由於足太陽膀胱經引起腰痛,病人會感覺到頸項、脊椎、臀部及背部沉重,此時應在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進行針刺並使其出血,其他情況可依此類推。

進一步說明,本篇對於針刺療法的討論非常詳細,值得深入研讀。然而,對於太陽經引起的腰痛,直接在委中穴進行針刺並使之出血,效果通常迅速顯著。王氏在註解中提到使用灸法,可能是一種誤解,對於因腎臟或腰部受寒引起的腰痛,應灸腎俞穴和腰俞穴。

3. 論腰痛宜下

子和云:「腰者,腎之腑,為大關節。血氣不行,則沉痛,不能轉側。世人多服補腎藥,鮮有效者,惟用牽牛、甘遂等藥,大瀉其濕,其痛自可。」

按此論治,只是謂氣鬱、氣挫、經壅、血瘀及濕熱甚者,宜行此法。至於氣血不足、腎虛之類,皆未宜輕舉,宜以脈體別之。丹溪有曰:「腰痛脈大者,腎虛;脈澀者,瘀血;有濕熱成痰者,不可不辨。」

白話文:

子和說:「腰部是腎臟的部位,也是身體的大關節。如果血液和氣息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腰部沉重疼痛,甚至無法翻身或改變姿勢。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會選擇服用補腎的藥物,但往往效果不佳。實際上,使用如牽牛、甘遂這類的藥物,來大規模地排泄體內的濕氣,腰痛的情況就能得到改善。」

根據這個治療理論,主要指的是在氣悶、氣滯、經絡阻塞、血液瘀滯以及濕熱過重的情況下,適合採用這種方法。然而,對於氣血不足或是腎虛的狀況,就不宜輕易嘗試這種方法,應該通過診脈和身體檢查來確定是否適合。丹溪曾經提到:「如果腰痛時脈搏強大,可能是腎虛;脈搏遲鈍可能是血液瘀滯;如果是由濕熱產生的痰濕導致的腰痛,這一點是必須要分辨清楚的。」

4. 論腰痛分三因

陳無擇云六經腰痛皆外因,大抵太陽、少陰多中寒,少陽、厥陰多中風熱,太陰、陽明多燥濕,以類推之。失志傷腎,鬱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致腰痛者,以肝腎同系,脾胃表裡,脾滯胃閉最致腰痛。其證虛羸不足,面目黧黑,遠行久立,力不能盡,失志所為也。腹急脅脹,目視䀮䀮,所祈不得,意淫於外,宗筋弛縱及為白淫,鬱怒所為也。

肌肉濡漬痹而不仁,飲食不化,腸胃脹滿,閉墜腰脅,憂思所為也。此屬內因。腎著腰痛,腰冷如水,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腰以下冷重如帶五千錢,因作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腎腰傴僂腫重,引季脅痛,因於墜墮,惡血流滯,及房勞疲力耗竭精氣,致腰疼痛。此屬不內外因,補瀉施治。

按此所論病機甚詳,惜乎方治所略,今聊具其例一二,於下學者自宜推格。

白話文:

陳無擇提到,根據六經理論,所有腰痛大致可歸因於外在因素,其中,太陽和少陰經脈多與受寒有關,少陽和厥陰經脈多涉及風熱,太陰和陽明經脈則多與燥濕相關,可依此類推。

內在的情緒影響也會導致腰痛,如失去意志會傷腎,鬱怒會傷肝,過度憂思會傷脾,這些都會引發腰痛。因為肝和腎有共同的系統聯繫,而脾和胃則是表裡相連,當脾臟功能遲鈍或胃部閉塞時,腰痛最容易發生。患者可能出現體弱乏力、面色晦暗,遠行或久站後感到力不從心,這是由於失去意志所致。

腹部緊繃脹痛,視線模糊,祈求的事物無法實現,心神被外界事物牽絆,導致生殖器鬆弛或出現白色分泌物,這是鬱怒所導致。

肌肉浸泡在濕氣中,變得麻木無知覺,飲食不易消化,腸胃脹滿,腰脅部位有墜脹感,這是憂思所導致。以上都屬於內在因素。

另外一種腰痛,腰部感覺冰冷像浸在水中,身體沉重但不口渴,小便正常,飲食如常,但腰以下部位卻感覺冰冷沉重,就像身上帶著五千錢一樣,這種腰痛是因為勞動後出汗,衣服裡層被汗水弄濕,長時間未乾燥所導致,最終導致腎腰部位彎曲腫脹,甚至牽扯到季脅痛,可能是由於跌打損傷,血液淤積,或是性生活過度,耗盡精氣,導致腰痛。這種腰痛既非內因也不是外因,治療時需考慮補瀉兼施。

對於上述腰痛的病因機制描述詳細,可惜的是,治療方法的描述較為簡略,這裡僅舉一二例子供參考,學者們應自行深入研究。

5. 腰痛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