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瘧門

3. 內經敘瘧

內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云:先寒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

按內經論瘧,謂陰陽相併之虛實,發為寒熱,歷敘四時及六經、五臟與胃之瘧,以至連日、間日發之早晏,最為詳盡。學者必通考全文,以熟玩之。

白話文:

《內經》提到,如果在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到了秋天就很有可能會得瘧疾。還說,若先是感到寒冷然後再發燒,這種情況被稱作寒瘧;反之,如果先是發燒再感到寒冷,則被稱為溫瘧;若是隻有發燒而沒有寒冷感,這就被定義為癉瘧。

根據《內經》對瘧疾的討論,認為這是身體陰陽失調,虛實交錯所導致的寒熱現象。詳細地描述了四季以及人體六經、五臟和胃部的瘧疾表現,甚至還講解了瘧疾每天發作或隔天發作的時間點,可謂是極其詳細。對於學習醫學的人來說,必須全面理解這些內容,並深入研究。

4. 瘧脈

略要雲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白話文:

[關於瘧疾的脈象]

大致上,老師說到:瘧疾的脈象自然是弦脈,如果脈象弦而數,表示體內多有熱症;脈象弦而遲,代表體內多有寒症;脈象呈現細小且緊繃,適合用下法治療;脈象弦而遲,可用溫補方法;脈象弦且緊,可採取發汗療法,或使用針灸治療。若脈象浮大,可用催吐法;脈象弦而數,代表由風邪引發,應調整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以減輕症狀。

根據脈經記載:瘧疾的脈象自然是弦脈,如果脈象微弱,代表體質虛弱;脈象出現代脈或散脈,則是病情危急,預後不良的徵兆。

5. 瘧備三因

陳無擇云:夫瘧備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逸,皆能致之。經所謂「夏傷暑,秋痎瘧」,者此則因時而敘耳,不可專以此論。外所因證有寒瘧,有溫瘧,有癉瘧,並同素問。有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濕。

有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䱙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併而成,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後熱。

內所因證病者,以蓄怒傷肝,氣鬱所致,名曰肝瘧;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名曰心瘧;以思傷脾,氣鬱涎結所致,名曰脾瘧;以憂傷肺,肺氣凝痰所致,名曰肺瘧;以失志傷腎,所致名曰腎瘧。所致之證不同,素問此五種瘧疾,以感氣不和,鬱結痰飲所致。

不內外因,有疫瘧者,一歲之間,長幼相似;有鬼瘧者,夢寐不祥,多生恐怖;有瘴瘧者,乍熱乍寒,乍有乍無,南方多病;有胃瘧者,飲食飢飽傷胃而成,世謂食瘧;有勞瘧者,經年不瘥,前後復發,微勞不任,亦有數年不瘥,結成癥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母瘧。以上諸證,各有方治,宜推而用之。

按:無擇有七情感動鬱氣成瘧之論,可謂發千古之未發,但所集隨證施治之方,皆是溫熱脾胃之劑,止有四獸飲云治五臟氣虛結聚涎飲。夫以各臟君臣之藥,補虛瀉實之法,各各不同,豈可以一方通治七情之瘧哉?豈欲學者自求之與?嗟夫!醫之為學,宋三百年,錢仲陽之下一人而已,其集方者尚如是,欲使人據證撿方,烏可得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瘧疾的發生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外界的四時之氣影響,二是內在的情緒波動,包括喜、怒、哀、樂、愛、惡、欲等七情,三是飲食過飽或過餓,以及房事勞累或過度休息,這些都能導致瘧疾的發生。古語說「夏天受暑,秋天發瘧」,這是根據季節來描述的,但不能單純以此定論。

從外在因素看,瘧疾有寒瘧、溫瘧、癉瘧等類型,這與《黃帝內經》中的描述相符。另有濕瘧,症狀為寒熱交錯、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腹部脹滿、易出汗且常嘔吐,這是因為汗水後又處於潮濕環境,或是淋雨受濕所致。

再有牝瘧,特點是寒多熱少,患者會感到心情抑鬱、全身戰慄,病情會在特定時間發作。這通常是由於感受過多的陰濕,身體的陽氣無法剋制陰氣。五種瘧疾,大多是由外感風寒暑濕與體內衛氣相互作用而形成,除了癉瘧只發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之外,其他的瘧疾都是先寒後熱。

從內在因素看,怒氣傷肝,氣鬱於內,稱為肝瘧;歡樂傷心,心氣耗散,稱為心瘧;思慮傷脾,氣鬱涎凝,稱為脾瘧;憂愁傷肺,肺氣凝痰,稱為肺瘧;失去意志傷腎,稱為腎瘧。這些由不同原因導致的症狀,都是因為感受的氣不和諧,氣血鬱結,痰飲內生所致。

除了內外因素,還有疫瘧,一年之內,無論老幼都可能感染;鬼瘧,夢境不祥,多生恐懼;瘴瘧,忽冷忽熱,時有時無,南方較為常見;胃瘧,飲食過飽或過餓導致胃部受損而形成,俗稱食瘧;勞瘧,多年未能痊癒,反覆發作,稍作勞動便感疲憊不堪,甚至幾年都不好轉,最後在腹部形成硬塊,稱為老瘧或母瘧。對於以上各種情況,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然而,陳無擇雖然提出了情緒波動導致氣鬱成瘧的理論,堪稱是開創了千年的先河,但他收集的隨證施治的方子,多是溫熱脾胃的藥物,僅有一個四獸飲的方子,用於治療五臟氣虛,痰飲結聚。要知道,每一個臟腑的主藥和輔藥,補虛和瀉實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怎能用一個方子來通治因七情而起的瘧疾呢?難道是希望學習者自行尋找答案嗎?哎!醫學作為一門學問,在宋代三百年的歷史中,錢仲陽之下只有他一人,他整理的方子尚且如此,想要讓人根據症狀查找方子,豈非難上加難?

6. 論痰能致瘧

嚴用和云:素問謂瘧生於風,又夏傷於暑,此四時之氣也。或乘涼飲冷,當風臥濕,飢飽失時,致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尤其難愈。

按此謂胃氣不和,痰積中脘而成瘧,則自內而生病於外也。與素問風暑外傷雖異,然外既受傷,則內氣必郁,亦生痰,此自外而生病於內也。瘧而挾痰誠有之矣,其引以無痰不成瘧之一句,則失之偏也。其用藥治法亦且未詳。

白話文:

嚴用和說: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瘧疾是因風邪引起,同時夏季受到暑熱的影響,這都是四季的氣候因素。有些人可能在涼風下飲用冷飲,或者在風大的地方睡覺,甚至在潮濕的地方躺臥,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運作失調,痰液積聚在中脘(胃部),於是造成了瘧疾,也就是所謂的「沒有痰液就不會形成瘧疾」。如果每天發作一次比較容易治療,隔一天發作一次就難以痊癒,每三天發作一次的,更是非常難以痊癒。

對於此說法,它認為是因為胃氣不協調,痰液積聚在中脘進而引發瘧疾,這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疾病。雖然與《黃帝內經》提到的風邪、暑熱等外部因素導致的傷害有所不同,但是,一旦外部受到傷害,內部的氣血必然會鬱結,也會產生痰液,這是由外部因素導致內部生病的情況。瘧疾伴有痰液的情況確實存在,但他引用「沒有痰液就不會形成瘧疾」這一說法有些過於片面。至於他所使用的藥物及治療方法,這裡並沒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