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中風治法
2. 發表之劑
金匱續命湯(千金名西州續命),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去皮) 當歸 人參 石膏(碎,綿裹) 炙甘草(各二兩) 川芎(一兩) 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乾薑(二兩) 上咀,水煎。
按:心肺脾胃肝之藥也,又太陽經血氣藥也。
千金大續命湯,比前方無人參,有黃芩,荊芥(元戎作竹瀝)。 局方小續命湯(出千金),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神清氣亂,及治諸風(云云)。
防己 肉桂(去粗皮) 杏仁(去皮尖,炒黃) 黃芩 白芍 甘草(煨) 川芎 麻黃(去節) 人參(去蘆,各一兩) 防風(兩半)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粗末,每三錢,姜五片,棗一枚,煎。
按:心肺脾胃肝三焦命門藥也。
古今錄驗,有白朮,無杏仁;救急,無芎藭、杏仁,只十味;延年,無防風;機要,春夏加石膏、知母,秋冬加桂、附、芍藥。
白話文:
【金匱續命湯】(在《千金方》中稱為西州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癱瘓,患者身體無法自主活動,無法說話,對疼痛感覺遲鈍,全身僵硬難以翻身。
藥材包含:麻黃(3兩,去節)、桂枝(去皮)、當歸、人參、石膏(2兩,碎,綿裹)、炙甘草(2兩)、川芎(1兩)、杏仁(去皮尖,14枚)、乾薑(2兩)。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此方是針對心、肺、脾胃、肝臟的治療,同時也是太陽經絡的血氣調理方。
《千金方》中的大續命湯,與上述配方相比,沒有加入人參,但加入了黃芩和荊芥(或用竹瀝代替)。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小續命湯,適用於突然中風,意識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言語不清,精神恍惚,氣息混亂,以及各種風濕症狀。
藥材包括:防己、肉桂(去粗皮)、杏仁(去皮尖,炒黃)、黃芩、白芍、甘草(煨)、川芎、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防風(各1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入五片薑和一顆棗,煎煮服用。
說明:此方是心、肺、脾胃、肝臟、三焦、命門的綜合治療方。
古今錄驗方中,有加入白朮,但無杏仁;救急方中,無川芎、杏仁,僅有十種藥材;延年方中,無防風;機要方中,春夏時加入石膏、知母,秋冬時則加入肉桂、附子、白芍。
3. 易老六經加減法(詳見本方)
麻黃續命湯 桂枝續命湯 白虎續命湯 葛根續命湯 附子續命湯 羌活連翹續命湯
按續命湯治太陽外感風邪之藥,然外感挾寒者多,故用桂枝等輩。千金等方所收此類之藥甚多,無分經絡,不辨虛實寒熱,所謂雖多亦奚以為易老,分六經庶乎活法也。
丹溪曰:局方比要略少當歸石膏,多防風附子防己,果與仲景意合否也?仲景謂汗出則止藥,局方則曰久服瘥,又曰治諸風,似皆非仲景意然麻黃防己可久服乎?諸風可通治乎?
局方排風湯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證(詳見本方)。
白鮮皮 當歸(酒浸) 肉桂 白芍 杏仁 甘草(炒) 防風 芎藭 白朮(各二兩) 獨活 麻黃(去根節) 茯苓(各三兩)上粗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水煎。
丹溪曰:此云治邪氣入臟,而又曰風發,又似有內出之意,夫病既在五臟,道遠而所感深,用麻黃以發其表,寧不犯誅伐無過之戒乎?
按此與小續命相類,而無所發明,因世俗用之故收入,其餘雷同發散風寒者並略去。
寶鑑秦艽升麻湯治風寒客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風寒,四肢拘急,脈浮緊。
升麻 乾葛 甘草 芍藥 人參(各半兩) 秦艽 白芷 防風 桂枝(各三錢)上咀,每一兩連須蔥白二根同煎。
按此治風寒外入陽明經,即小續命之變法也。古人續命雖有加減之不同,大抵多因太陽一經之藥,今特留此方以見風邪所傷有六經之異也。
寶鑑不換金丹退風散熱
羌活 川芎 白附子 烏頭 藿香葉 蠍梢(各半兩) 荊芥穗 天麻 炙甘草 殭蠶(各一兩) 薄荷(三兩) 防風(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茶酒任下,塗喎處亦可。
按古方治風解表多兼用熱劑,至守真開發涼劑始行,然此等方極多,姑存此以見意,若防風通聖散治風熱雖佳,則又表裡之劑也。
白話文:
【麻黃續命湯、桂枝續命湯、白虎續命湯、葛根續命湯、附子續命湯、羌活連翹續命湯】
續命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經受風邪的情況,但大多數的外感疾病常伴有寒症,因此常使用如桂枝等藥物。《千金方》等醫書收錄了大量此類藥物,但它們並未區分經絡,也沒有辨別虛實寒熱,儘管種類繁多,但實際效果如何則值得商榷。易老將藥物按六經分類,這或許是一個更靈活的方法。
丹溪曾說:《局方》中的藥物與《要略》相比,少了當歸和石膏,多了防風、附子和防己,這是否符合張仲景的原意呢?張仲景說,如果病人出汗了就應停止用藥,《局方》卻說可以長期服用,又說可以治療各種風症,這似乎都違背了張仲景的初衷。然而,麻黃和防己真的可以長期服用嗎?所有風症都可以通用治療嗎?
《局方》中的排風湯用於治療風虛冷溼邪氣侵入內臟,出現胡言亂語、精神錯亂以及五臟風發作等症狀(詳細內容請參考原方)。
該方包括白鮮皮、當歸(酒浸)、肉桂、白芍、杏仁、甘草(炒)、防風、芎藭、白朮(各二兩),獨活、麻黃(去根節)、茯苓(各三兩)。以上藥物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四片生薑,用水煎煮。
丹溪說:這個藥方說是治療邪氣進入內臟,卻又提到治療風發,似乎有從內向外散發的意思。如果疾病已經深入五臟,那麼它的影響深遠且嚴重,使用麻黃來發汗解表,難道不會違背“勿過度治療無病之人”的原則嗎?
這個藥方與小續命湯類似,但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因爲民間常用,所以被收錄進來。其他類似的,主要作用於驅散風寒的藥方都被省略了。
《寶鑑》中的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風寒侵入手足陽明經,導致口眼歪斜、怕風寒、四肢拘攣、脈象浮緊。
該方包括升麻、幹葛、甘草、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一兩,連同兩根帶須的蔥白一起煎煮。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風寒外侵陽明經,是小續命湯的一種變體。古人雖有續命湯的不同加減變化,但大多都是基於太陽經的藥物,這裏特別保留此方,以說明風邪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涉及六經的不同部位。
《寶鑑》中的不換金丹退風散熱
羌活、川芎、白附子、烏頭、藿香葉、蠍梢(各半兩),荊芥穗、天麻、炙甘草、殭蠶(各一兩),薄荷(三兩),防風(一兩)。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茶或酒送服,也可以塗抹在患處。
古方治療風邪和解表時,多會同時使用熱性藥物,直到守真開發涼性藥物後,這種方法纔開始流行。儘管這類藥方極多,但這裏只保存這一種,以表達作者的觀點。像防風通聖散這樣的藥物,雖然對風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實際上是內外兼治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