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中風門

3. 中風敘論之始

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偏枯。風善行而數變,至其變化乃為他病。歷陳五臟與胃之傷及風病名,皆多汗而惡風。(詳見本文)

按風論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內外臟腑虛實寒熱之不同,別無癱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邪攣縮眩運語澀不語之文。後世始與痿證混淆矣。

要略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即重不勝;邪入腑則不識人,入臟即難言,口吐涎。

千金云岐伯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

按後世編集中風方治,皆祖要略巢氏千金之論,但不當以外中風邪立名,而與內臟痿證袞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白話文:

[對於中風的初步探討]

根據《黃帝內經》所述,風邪侵襲人體,可能表現為寒熱交錯、寒邪內侵、熱邪內侵,或是半身不遂等症狀。風邪特性是迅速變換且無孔不入,一旦深入人體,可能衍變為其他疾病。《內經》詳細列舉了五臟六腑受風邪影響及相關風病的名稱,這些病症通常會出現多汗、畏風的特徵。

從《風論》中可以瞭解,風邪所致的疾病是外來的感染,其影響因人體內外臟腑的虛實寒熱而異,並未特別提及如癱瘓、肌肉萎縮、突然昏厥、口齒不清、無法言語等描述。後代的醫學研究才開始將風邪與肌肉萎縮症混為一談。

《金匱要略》指出,風邪所導致的疾病,常見的是半身不遂,這是因為經絡虛弱,使得邪氣得以入侵。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左側或右側,邪氣滯留,導致正常的生理機能緊張,進而引發偏頗的症狀。若邪氣影響皮膚的神經,可能造成感覺遲鈍;若影響經脈,則可能感到沉重難以移動;邪氣進入腑臟,可能會失去意識;若深入臟器,則可能導致語言困難,口吐涎沫。

《千金方》提到,岐伯對中風的四大分類如下:一是半身不遂,即偏枯;二是風痱,全身無痛,四肢卻不受控制;三是風懿,突然失去意識;四是風痹,各類風濕性關節炎。

後世整理中風的治療方法時,多沿用《金匱要略》和《千金方》的理論,然而,不應單純將外來風邪作為命名依據,而應該將其與內臟萎縮等病症一同考慮,這纔是千百年來醫學上的缺憾。

4. 中風脈法

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虛弱也。又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皆曰中風也。

脈經雲浮而大者風,又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又滑而浮散者癱瘓風。又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白話文:

[中風脈象判斷法]

簡單來說,如果脈搏微弱且頻率高,這可能是中風的徵兆。另外,若是頭痛且脈象滑順,也可能是中風,因為風邪導致的脈象通常虛弱。再者,如果手腕關節處的脈象既浮又緊,或者脈象緩慢且遲鈍,這些都可能指向中風。

根據脈經所述,脈象浮而且大的,多是風邪所致。另外,脈象浮而緩,可能是風寒侵入肌肉,造成皮膚失去知覺。若脈象滑且浮散,可能是癱瘓風的症狀。在診斷風邪侵襲導致的麻木和癱瘓時,如果脈象虛弱,病人有康復的機會;但若脈象堅硬、緊急且快速,則病情可能嚴重,預後不佳。

5. 中風不治證

髮直吐沫,搖頭上竄,直視,口開手撒,眼合遺尿,不知人,或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聲如鼾睡,皆不可治。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如下:

如果病人出現頭髮無故豎立並且口吐泡沫,不由自主地搖頭,身體抽搐,雙眼瞪得滾圓,嘴巴張開且手腳放鬆無力,眼睛閉著同時有尿失禁的情況,對周遭的人和事毫無反應,或者臉色紅得像化了妝一樣,或者頭部和麪部呈現出青黑色,汗水一顆顆像珠子一樣滴落,呼吸聲像在打呼,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中風症狀。

以上描述的是中風病情已經進入極為嚴重、無法救治階段的各種徵兆。

6. 風分在臟在腑之異

病機機要云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宜治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證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結秘。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表裡已和,宜治之。在經當以大藥養之。

發明雲: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支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治各不同。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加減。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等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

按此分在表在裡在經之三證,立汗下調養之三法,可謂開後世之盲聾。但所用諸方,學者宜詳審之。

白話文:

【對於風邪侵襲臟腑的不同表現】

根據《病機機要》的說法,風邪本質上是由熱氣產生的,當體內熱氣過盛時,就會引起風動,應當通過安靜的方式來抑制體內的燥熱,這就是所謂的滋養血液。治療時應當讓患者微微出汗,同時也應當稍微通便。如果讓患者大量出汗,會使他們的防禦機能變得虛弱;如果過度通便,會損傷他們的營養。因此,治療應該針對經絡進行。

雖然有出汗和通便的禁忌,但風邪侵襲臟腑的情況還是有所區別。當風邪侵襲腑部時,症狀多出現在四肢,會有表面的病徵,如脈搏浮動,怕風怕冷,身體僵硬麻木。而當風邪侵襲臟部時,多會滯留在人體的九竅,如口脣無力,聲音嘶啞,聽力下降,鼻子不通,視力模糊,以及便祕等症狀。對腑部受風的,應當促使其出汗;而對臟部受風的,應當使用通便的方法。待表裡都恢復平衡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治療。在經絡層面,應當使用滋補藥物來調理。

《發明》指出,當風邪侵襲到血脈時,會出現口歪眼斜;當侵襲到腑部時,會導致肢體功能喪失;當侵襲到臟部時,則會危及生命,這三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如果風邪侵襲血脈,且體外有六經的症狀,則應當使用小續命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如果風邪侵襲腑部,且體內有大小便不通的問題,應當使用三化湯等藥物來通便。如果體外沒有六經的症狀,體內也無大小便問題,則應當滋養血液,疏通氣息,可以使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

對於風邪在表在裡在經的三種症狀,我們確立了出汗、通便和調養三種治療方法,這可以說是為後世開啟了新的治療思路。然而,對於文中提到的各種藥方,學習者應當詳細審查,謹慎使用。

7. 治風不可下論

發明云:治風當通因通用,惟宜宣發以散之,不可便以苦寒之藥妄下,龍麝硃砂牛黃諸鎮墜之藥瀉之。

按此言風本外邪,惟宜宣散,此風在表之時也。如傷寒中風傳入於胃,亦未嘗不可下。論中「便」字、「妄」字可見其意。便者,有早與急之義;妄者,謂有不當下之義。

白話文:

解釋如下:對於治療風邪(風濕、風熱等)應當根據病因進行治療,主要採取的方法是發汗散風,使風邪從體內排出,而不是一開始就使用苦寒性質的藥物隨意地進行瀉下,例如龍麝、硃砂、牛黃這些具有鎮靜和向下導引作用的藥物來進行瀉下。

進一步講,風邪本來就是一種外來的邪氣,應該通過發汗的方式將它驅除出體外,這是在風邪還停留在體表階段的情況。然而,如果風邪進入人體後轉化為傷寒或中風,並且已經傳入胃部,那麼進行瀉下治療也是可以接受的。從論述中的"便"和"妄"兩個字,可以看出其中的含義。"便"指的是過早或急躁的行為;而"妄"則表示不應該進行瀉下的情況。

8. 治風不可利小便

如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以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白話文:

【治療風邪不可濫用利尿藥】

如果病人小便量少,不應該使用藥物來強迫利尿。因為已經有自汗的情況,這會導致身體的津液流失在外,使得小便自然減少。如果再用藥物強制利尿,會導致血液和氣力耗盡,無法抑制體內的火氣,反而會讓煩躁和熱感更加嚴重。應等待體溫恢復正常,汗停之後,小便就會自然恢復正常。此外,這種症狀屬於陽明經的範疇,特別要避免使用利尿藥。

9. 濕病似中風論

元戎云:酒濕之為病,亦能作痹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渾似中風,舌強不正,當瀉濕毒,不可作風病治之,而汗也。衍義論甚當,易簡所言與此相同。

按此則知口眼喎邪,半身不遂之病,豈止風之一端而已?況六氣皆能中人,其證亦有縱急搐搦,不知人等證,不可不以脈證分別。

白話文:

元戎說:由過量飲酒導致的濕氣疾病,也能產生類似痹症的症狀,例如口眼歪斜,半身無法活動自如,這些情況看起來非常像中風,甚至連舌頭都會變得不靈活。對此,我們應該要排出體內的濕毒,而不是誤以為這是風病,然後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衍義中的論點非常恰當,易簡所提到的觀點和這個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口眼歪斜、半身無法活動的病症,並非只是由風邪單一因素造成。況且,六種氣候因素都能影響人的身體,它們的症狀也可能包含肌肉緊繃抽搐、失去意識等情況,因此我們不能不根據脈象和具體症狀來進行區別診斷。

10. 中風先調氣說

嚴用和云: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或因七情飲食勞役,致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故致此疾。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按此說,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擴前人所未發。但既曰虛矣,邪又入矣,補虛散邪理所當然,然而止曰調者,意其謂因病而氣壅不通,調其通暢條達則真氣自復,邪氣自行之義。惜乎不能詳也。況中風治法豈止一端已耳。

白話文:

嚴用和說:人的基本生命力如果強壯,身體機能運行正常,皮膚肌腠緊密,外界的病邪怎麼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呢?有時候,因為情緒波動、飲食失節、過度勞累,導致體內的正氣先虛弱了,身體機能變得空虛疏鬆,這時,病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疾病發生。如果是由於內在的情緒波動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應該是調整氣機,而不是針對風邪來治療;如果是由於外在的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濕、燥、火)引發的疾病,也應當先調整氣機,再根據感受的具體氣候因素來進行治療,這是很好的治療原則。適合使用八味順氣散。

按照這種觀點,正氣先虛弱,身體機能空虛疏鬆,病邪趁虛而入,這是擴展了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但既然已經虛弱,病邪又已經進入,補充正氣、驅散病邪,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這裡只說到“調整”,可能是認為疾病導致氣機壅塞不通,只要調整氣機,使之暢通,那麼正氣自然會恢復,病邪也會自行消散。可惜,這裡無法詳細解釋。況且,中風的治療方法,豈止一種而已。

11. 氣中論

許學士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寒熱虛實而調之,無不愈者。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審如是,雖不服藥自可。

按氣中之說,即七情內火之動,氣厥逆由其本虛故也。用蘇合香丸通行經絡,其決烈之性如推枯拉朽,恐血氣虛者非所宜也。後云不治自復之意,蓋儆用藥之失實,勝誤於庸醫之手也。

白話文:

【氣中論】

許學士說,世人常談到的「氣中」,雖然在醫方典籍中並未明確記載,但強烈的情緒波動確實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如暴怒會傷害陰氣,過度高興則損傷陽氣。長期憂鬱或愁悶不停,氣機就會逆亂,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引發疾病。患者通常會感到口吐涎沫,頭腦混亂,甚至牙關緊閉。如果將此症狀誤認為中風,隨意使用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對於這種情況,最適合的是使用蘇合香丸進行治療,它能讓人迅速清醒,待患者恢復意識後,再根據其寒熱虛實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理,一般都能痊癒。

古醫經中提到:「無緣無故地失聲,脈搏雖有異常,但不需特別治療,也能自行康復。」這句話指的是氣機突然逆亂的情況,當氣機恢復正常,病症自然消失。由此可見,即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我康復。

關於「氣中」的解釋,其實就是指因情緒激動而引發的內在火氣,氣機逆亂是由於根本的虛弱所致。使用蘇合香丸能促進經絡暢通,但因其性質猛烈,對於血氣虛弱的人來說,未必適宜。文中提到的不需治療即可自行恢復的意思,實際上是在警示醫生,勿因藥物使用不當而導致病情惡化,比庸醫誤診更為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