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濕病似中風論

元戎云:酒濕之為病,亦能作痹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渾似中風,舌強不正,當瀉濕毒,不可作風病治之,而汗也。衍義論甚當,易簡所言與此相同。

按此則知口眼喎邪,半身不遂之病,豈止風之一端而已?況六氣皆能中人,其證亦有縱急搐搦,不知人等證,不可不以脈證分別。

白話文:

元戎說:由過量飲酒導致的濕氣疾病,也能產生類似痹症的症狀,例如口眼歪斜,半身無法活動自如,這些情況看起來非常像中風,甚至連舌頭都會變得不靈活。對此,我們應該要排出體內的濕毒,而不是誤以為這是風病,然後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衍義中的論點非常恰當,易簡所提到的觀點和這個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口眼歪斜、半身無法活動的病症,並非只是由風邪單一因素造成。況且,六種氣候因素都能影響人的身體,它們的症狀也可能包含肌肉緊繃抽搐、失去意識等情況,因此我們不能不根據脈象和具體症狀來進行區別診斷。

2. 中風先調氣說

嚴用和云: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或因七情飲食勞役,致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故致此疾。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氣,後依所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按此說,真氣先虛,榮衛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擴前人所未發。但既曰虛矣,邪又入矣,補虛散邪理所當然,然而止曰調者,意其謂因病而氣壅不通,調其通暢條達則真氣自復,邪氣自行之義。惜乎不能詳也。況中風治法豈止一端已耳。

白話文:

嚴用和說:人的基本生命力如果強壯,身體機能運行正常,皮膚肌腠緊密,外界的病邪怎麼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呢?有時候,因為情緒波動、飲食失節、過度勞累,導致體內的正氣先虛弱了,身體機能變得空虛疏鬆,這時,病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疾病發生。如果是由於內在的情緒波動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應該是調整氣機,而不是針對風邪來治療;如果是由於外在的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濕、燥、火)引發的疾病,也應當先調整氣機,再根據感受的具體氣候因素來進行治療,這是很好的治療原則。適合使用八味順氣散。

按照這種觀點,正氣先虛弱,身體機能空虛疏鬆,病邪趁虛而入,這是擴展了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但既然已經虛弱,病邪又已經進入,補充正氣、驅散病邪,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這裡只說到“調整”,可能是認為疾病導致氣機壅塞不通,只要調整氣機,使之暢通,那麼正氣自然會恢復,病邪也會自行消散。可惜,這裡無法詳細解釋。況且,中風的治療方法,豈止一種而已。

3. 氣中論

許學士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寒熱虛實而調之,無不愈者。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審如是,雖不服藥自可。

按氣中之說,即七情內火之動,氣厥逆由其本虛故也。用蘇合香丸通行經絡,其決烈之性如推枯拉朽,恐血氣虛者非所宜也。後云不治自復之意,蓋儆用藥之失實,勝誤於庸醫之手也。

白話文:

【氣中論】

許學士說,世人常談到的「氣中」,雖然在醫方典籍中並未明確記載,但強烈的情緒波動確實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如暴怒會傷害陰氣,過度高興則損傷陽氣。長期憂鬱或愁悶不停,氣機就會逆亂,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引發疾病。患者通常會感到口吐涎沫,頭腦混亂,甚至牙關緊閉。如果將此症狀誤認為中風,隨意使用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對於這種情況,最適合的是使用蘇合香丸進行治療,它能讓人迅速清醒,待患者恢復意識後,再根據其寒熱虛實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理,一般都能痊癒。

古醫經中提到:「無緣無故地失聲,脈搏雖有異常,但不需特別治療,也能自行康復。」這句話指的是氣機突然逆亂的情況,當氣機恢復正常,病症自然消失。由此可見,即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我康復。

關於「氣中」的解釋,其實就是指因情緒激動而引發的內在火氣,氣機逆亂是由於根本的虛弱所致。使用蘇合香丸能促進經絡暢通,但因其性質猛烈,對於血氣虛弱的人來說,未必適宜。文中提到的不需治療即可自行恢復的意思,實際上是在警示醫生,勿因藥物使用不當而導致病情惡化,比庸醫誤診更為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