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一 (4)
卷一 (4)
1. 攻裡之劑
機要三化湯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者,此方主之。
厚朴 大黄 枳實 羌活(各八分)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此治風邪入里之下藥也,即傷寒用承氣之意,非內實者不可。
子和搜風丸治風熱上攻,眼昏耳鳴,鼻塞頭痛,眩運痰逆,涎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人參 茯苓 天南星 薄荷(各半兩) 乾生姜 寒水石 生白礬(各一兩)蛤粉 黃芩 大黃(各一兩) 滑石 牽牛(各四兩) 藿香(一分) 半夏(一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生姜湯下,日三。
按此方名為搜風,其實乃下實熱痰之藥。
白話文:
[攻裡之劑]
機要三化湯是針對中風病症,當患者在外部表現出六經的症狀時,我們會先使用加減續命湯來治療。然而,如果患者內部出現排尿或排便困難的情況,這時我們就會使用下方的配方:
藥材包括:厚朴、大黃、枳實、羌活(每種各八分)。這些藥材應被研磨後,每次使用一兩,用水煎煮服用。
此方是專門用於治療風邪深入體內情況的下藥,其原理類似於傷寒中使用的承氣湯,但需注意的是,除非患者體內確實有實證,否則不應輕易使用。
子和搜風丸適用於治療風熱上沖導致的症狀,如視力模糊、耳鳴、鼻塞、頭痛、眩暈、噁心、咳嗽多痰、心腹部疼痛以及大小便不暢。
所需藥材有:人參、茯苓、天南星、薄荷(每種各半兩)、乾薑、寒水石、生白礬(每種各一兩)、蛤粉、黃芩、大黃(每種各一兩)、滑石、牽牛(每種各四兩)、藿香(一分)、半夏(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如小豆大的水丸,每次服用時以生薑湯送服,每日三次。
進一步說明,此方雖稱為搜風丸,實際上卻是一帖專門用於清除體內實熱和痰濕的藥物。
2. 發表攻裡之劑
宣明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各半兩) 甘草(二兩) 石膏 桔梗 黃芩(各一兩) 滑石(三兩) 白朮 山梔 荊芥穗(各半兩) 一方去芒硝加牛膝人參半夏
上咀末生薑煎
按此乃肺脾膀胱胃肝心經之藥也,又表裡血氣之藥也。海藏云防風麻黃汗劑也,大黃芒硝下劑也,梔子滑石利小便也。發表攻裡合而並進,故治雜病則佳,治傷寒傷風有失。仲景云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在大定間此藥盛行於世而多效,何哉?當時雖市井之徒,口腹備衣著全,但志藥而形不苦,然是涼亦多效而少失。變亂之際齏鹽糟糠有所不充,加以天地肅殺之運,敢用涼藥如平泰之世耶?故多失而少效。
有如仲景用桂枝當漢之末也,韓祗和戒桂枝當宋之隆,時時世之異不可不知。
白話文:
【發表攻裏的藥方】
防風通聖散可以治療各種由風熱引起的病症。
這個藥方包含: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各半兩)、甘草(二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滑石(三兩)、白朮、山梔、荊芥穗(各半兩)。另有一方則是去掉芒硝,並加入牛膝、人參、半夏。
將上述藥材切碎磨末後,與生薑一同煎煮。
根據記載,這方藥主要針對肺、脾、膀胱、胃、肝、心等經絡,同時也作用於表裏氣血。海藏指出,防風和麻黃能發汗,大黃和芒硝則有下瀉作用,山梔和滑石能利尿。這方藥結合了發汗和攻裏的功效,因此對於雜症有很好的療效,但在治療傷寒或風邪時可能效果有限。仲景曾說,發汗和攻裏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在大定年間,此藥方廣爲流傳且療效顯著,這是爲什麼呢?
那時,即使是一般市井百姓,飲食豐足,衣着齊全,他們選擇用藥而非受苦,因此這方涼性藥多有效果,很少出現副作用。然而,在戰亂時期,人們生活困苦,食物不足,加上自然環境的肅殺之氣,誰敢像太平盛世時那樣使用涼性藥物呢?因此,那時使用這方藥的人,多出現副作用而少有效果。
如同仲景在漢朝末年使用桂枝,韓祗和在宋朝興盛時期卻告誡人們慎用桂枝,時代不同,用藥也需謹慎,不可不知。
3. 川芎石膏湯治風熱
防風通聖散去朴硝、麻黃,加人參、寒水石、甘菊、砂仁
上為末,水煎
按此乃通聖散加減藥法。劉、張此等方極多,茲不詳錄。
白話文:
【川芎石膏湯治療風熱】的內容如下:
在防風通聖散的基礎上去掉朴硝和麻黃,然後加入人參、寒水石、甘菊和砂仁。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後,用水煎煮服用。
這就是通聖散的加減用藥方法。劉氏和張氏這類的處方非常多,這裡就不一一詳細記載了。
4. 調血養血諸劑
機要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是血弱不能養於筋,手足不能運,口強不能語言,宜養血而筋自榮也。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茯苓 白朮(各一兩) 細辛(半兩) 春夏加知母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天陰雨加生薑七片。
羌活愈風湯,療腎肝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此藥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治中風,內外無邪,服此藥以行中道。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熟地黃 細辛 枳殼 人參 麻黃 甘菊 薄荷 枸杞 當歸 知母 地骨皮 黃耆 獨活 白芷 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厚朴 防己(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 芍藥(各三兩) 桂(一兩) 生地黃 石膏 蒼朮(各四兩) 天陰雨加生薑
上每服一兩,水煎,如微汗加麻黃,如通利加大黃,更有四時加減法。
就以此湯嚥下四白丹,清肺養魄,二丹元安神定志,和血,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天麻丸,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此藥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 牛膝(各六兩,同酒浸三日焙乾) 萆薢(另研細) 玄參(各六兩) 附子(一兩,炮) 杜仲(七兩) 羌活(十四兩或十五兩) 生地黃(一斤) 當歸(十兩)
一方有獨活五兩,去腎間風。
上為細末,蜜丸,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良久則食,服藥半月後覺壅塞,以七宣丸疏之。
按以上三方,東垣云調經養血安神之劑,然風而挾虛理宜補養,仲景治風虛腳氣用八味丸,略露端緒,而世人莫能擴充之也,局方骨碎補丸,治肝腎風虛,換腿丸,治足三陰經虛,專用疏通燥疾之藥,既失之矣,此三方較之局方雖優,亦所得不償所失也,何以為然,秦艽湯愈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將何以養血而益筋骨也,天麻丸養血壯筋骨,庶幾近理。
白話文:
[調整與滋養血液的各種藥方]
機要大秦艽湯主要治療中風,若患者外表無六經病症的徵狀,內在也無大小便阻礙的問題,便可推斷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充分滋養筋肉,導致手腳運動不便,口齒不清無法言語,這種情況適合滋養血液,筋肉自然會恢復活力。
藥材包含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黃、熟地黃、白茯苓、白朮各一兩,細辛半兩,春夏兩季還需添加知母一兩。
以上藥材均需研磨,每次服用一兩份量,用水煎煮,如果天氣陰雨,可額外添加七片生薑。
羌活愈風湯,適用於腎臟和肝臟虛弱,筋骨軟弱,說話困難,精神恍惚的患者。此藥有助於安撫心神,調節陰陽平衡,避免偏盛,適合治療中風,內外皆無異常的患者,服用此藥可達到中庸之道。
藥材包含羌活、炙甘草、防風、蔓荊子、川芎、熟地黃、細辛、枳殼、人參、麻黃、甘菊、薄荷、枸杞、當歸、知母、地骨皮、黃耆、獨活、白芷、杜仲、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朴、防己各二兩,白茯苓、黃芩、芍藥各三兩,肉桂一兩,生地黃、石膏、蒼朮各四兩。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若稍微出汗,可添加麻黃,若腸胃通暢,可添加大黃,不同季節還有相應的加減法則。
此外,可以此湯送服四白丹,有助於清肺養魄,二丹元則能安神定志,和血,使患者在活動時安定心神,在靜止時清肅肺部。
天麻丸,主要治療因熱度而引發的風症,熱度過高會導致躁動,應該以平靜克服其躁動,這就是滋養血液的道理,此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壯大筋骨。
藥材包含天麻、牛膝各六兩(先以酒浸泡三天,再烘乾),萆薢、玄參各六兩(需研磨成細粉),炮附子一兩,杜仲七兩,羌活十四兩或十五兩,生地黃一斤,當歸十兩。
另一種配方則包含獨活五兩,用於消除腎臟間的風邪。
以上藥材均需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桐子,平常每日服用五到七十粒,病情嚴重時可增至一百粒,空腹或飯前,以溫酒或白開水送服,服用一段時間後,如果感到堵塞,可用七宣丸疏通。
根據以上三個藥方,東垣認為這些都是調節經絡、滋養血液、安撫心神的藥方。然而,對於風症夾雜虛弱的情況,確實應該使用滋補養生的藥物。張仲景治療風虛腳氣時使用的八味丸,僅是稍微露出一些端倪,但世人未能進一步發展。局方的骨碎補丸,適用於肝腎風虛,換腿丸則適用於足三陰經虛,都專門使用疏浚和燥濕的藥物,這顯然已經有所偏差。雖然這三個藥方比局方的藥方更優秀,但仍然存在得不償失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秦艽湯和羌活愈風湯,雖然都包含滋補血液的藥物,但大部分成分仍是行經散風的藥物,如何能滋養血液並增強筋骨呢?天麻丸雖然有助於滋養血液和壯大筋骨,比較接近合理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