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內因似中風論(續添)

盧砥鏡曰:經云「神傷于思慮則內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何侍郎有女,適夫夫早世,女患十指拳攣,掌垂莫舉,膚體瘡瘍粟粟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幾於半載,適與診之,則非風也,正乃憂愁悲哀所致耳。

病屬內因,於是料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香熬膏貼痿垂處,漸得掌能舉,指能伸,病漸近安。

謹按經云「風之傷人也,為病善行而數變,變至他證之類。」故為治不得其病情者,往往或以風為他證,或以他證為風,皆不免乎得失之誚。惟近代河間東垣丹溪諸先生者出,始論他證之非中風,治法當異此。又盧氏治例,可謂深達病情之機者,即河間所論五志過極為病之例,非真中風也。

而王安道又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因嘗考諸內經論風為諸證,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及觀千金方,則皆引岐伯之旨,金匱要略具脈證,邪在絡,在經,入腑,入臟之異。

由是觀之,則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舉等證,固為因風而致者矣。乃用大小續命,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湯散治之。及近代河間東垣丹溪三子者出,所論始與昔人有異。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反以風為虛象,而大異於昔人矣。籲昔人之與三子者,果孰是與果孰非與?若以三子為是,則三子未出之前,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以昔人為是,則三子已出之後,亦有從三子而治愈者矣。

故不善讀其書者,往往不得其奧。以余觀之,昔人與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子以類乎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火,因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三子所論者,自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證,與風何相干哉?如內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然也。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

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子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矣。惟其以因火,因氣,因濕之證,強引風而合論之,所以真偽不分,名實相紊。若以因火,因氣,因濕證分而出之,則真中風病彰矣。所謂西北有中風,東南無中風者,其然與否?與斯辨諸子所論,名實相紊而不明真中風之異,可謂精切。又何疑丹溪東南無中風之語哉?夫風者,天地之大氣也。

五運之造化,四時之正令耳。上下八方,無所不至者。且人在氣中,形虛者,即感之。傷之中之有輕重不同,實八風虛實之異耳。矧有痿濕,火

白話文:

盧砥鏡說道:經典提到「過度思考傷心神會導致內虛,憂愁過度傷意志會造成肢體乏力,極度悲傷傷魂魄會使筋骨蜷縮,過度歡樂傷魄會讓皮膚乾枯,盛怒之下傷意志會使腰背難以彎曲。」有位何侍郎的女兒,嫁出去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後來就患有手指蜷縮無法伸展,手掌下垂無法舉起,肌膚上生出許多小瘡,湯藥混著吃,飲食也大幅減少,差不多半年過去,我幫她診斷,這不是風邪入侵,而是憂愁和悲哀所導致的疾病。

這個病症屬於內因,於是就選擇內因治療的藥物,同時使用鹿角膠一類的東西,大量麝香熬製膏藥貼在癱瘓的地方,逐漸地,她的手掌能夠舉起,手指也能伸展,病情慢慢穩定下來。

按照經典所言,風邪傷害人體,病狀多變且迅速,容易轉變為其他病症。因此在治療上,如果無法正確判斷病情,往往會把風邪誤認為其他病症,或者把其他病症誤認為風邪,這樣都會受到誤診誤治的批評。只有到了近代,河間、東垣、丹溪等先生出現,才開始討論其他病症並非中風,治療方法應有所不同。盧氏的治療案例,可以說是深刻理解病情的關鍵,就像河間討論的五種情志過度會導致疾病的例子,這些並非真正的中風。

而王安道又說:「有人突然倒地,或是半身不遂,或是四肢無法動彈,或是失去意識,有的人因此死亡,有的人卻活了下來,世人將這種現象稱為中風,醫書上也是按照中風來治療。」經過對內經的考察,對於風邪導致的各種病症,那些突然倒地、失去意識、四肢無法動彈的病症,並沒有相關描述,只有提及半身不遂的情況。再看《千金方》,都是引用岐伯的理論,詳細描述了風邪在絡脈、經絡、腑臟中的不同影響。

由此可見,突然倒地、失去意識、半身不遂、四肢無法動彈等病症,確實是由風邪引起的。因此使用了大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排風湯、八風湯等藥方來治療。到了近代,河間、東垣、丹溪三位學者出現,他們的理論開始與前人有所不同。河間側重於火,東垣側重於氣,丹溪側重於濕,反而認為風邪是虛象,這與前人的看法大相徑庭。那麼,前人與這三位學者,到底誰對誰錯呢?如果認為三位學者是對的,那麼在他們出現之前,按照前人的理論也有治癒的病例。如果認為前人是對的,那麼在三位學者出現之後,也有跟隨他們理論而治癒的病例。

因此,如果不善於閱讀這些著作,往往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層意義。在我看來,前人和三位學者的理論都不可偏廢。只是三位學者將類似中風的病症視為中風來討論,導致後人產生疑惑,無法做出判斷。其實,因風邪引起的纔是真正的中風。因火、氣、濕引起的病症,雖然類似中風,但實際上並非中風。三位學者討論的是因火、氣、濕導致的急病急死的情況,這和風邪又有什麼關係呢?就像內經所說,三陰三陽發病導致半身不遂、四肢無法動彈,也未必一定是因為風邪。

風、火、氣、濕的差別,在望、聞、問、切的診斷過程中,難道沒有區別嗎?如果診斷為風邪,就按照前人的理論來治療。如果診斷為火、氣、濕,就按照三位學者的理論來治療。這樣才能使理論清晰,治療方法恰當。只是因為將因火、氣、濕的病症硬拉到風邪的範疇內一起討論,所以真假難辨,名實混淆。如果將因火、氣、濕的病症單獨拿出來,真正的中風病就會更加明顯。所謂的「西北有中風,東南無中風」,是否正確呢?與此相關的辯論,指出名實混淆,不明確區分真正中風的問題,可謂精準深刻。又何必懷疑丹溪所說的東南無中風的話呢?

風邪,是天地間的大氣,是五行運作、四季更迭的自然規律。無論上下八方,無所不在。人在風邪中,身體虛弱的人就會感受到風邪。風邪傷害的程度不同,實際上是八風虛實差異的表現。此外,還有痿症、濕症、火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