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理氣之劑

局方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支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語言謇澀,腳氣步履艱難,腳膝痿弱。

麻黃 陳皮 烏藥(去木各二兩) 白殭蠶(去絲觜妙) 乾薑(炮半兩) 川芎 枳殼(麩炒) 甘草(炒)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按嚴氏調氣之設,或出於此也。太陰陽明氣藥也。藥性主治,恐未必然。

白話文:

【理氣類藥物】

局方烏藥順氣散用於治療因風邪侵襲,導致四肢骨節疼痛,全身麻木不仁,以及治療癱瘓症狀,口齒不清,腳部疾病導致行走困難,雙腿無力。

藥方成分包含:麻黃、陳皮、烏藥(去木)、白僵蠶(去掉絲和嘴,炒過)、乾薑(炮製)、川芎、枳殼(麥麩炒過)、甘草(炒過)、白芷、桔梗,這些藥材的分量各有不同。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三錢,加入一碗水,再放入三片生薑和一枚大棗一同煎煮後飲用。

根據嚴氏對於調理氣血的理論,可能就是源自於這種藥方。這是一種針對太陰和陽明經絡的氣藥。然而,藥物的性質與主要療效,可能並非完全如上述所述。

2. 嚴氏八味順氣散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香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

按嚴氏謂真氣虛而得此疾,法當調氣,故用此藥補虛行氣。雖此論迥出前人,其用藥則未也。何者?四君子補脾胃中氣藥也,更用白芷去手陽明經風,烏藥通腎胃間氣,陳皮理肺氣,青皮泄肝氣。若風果在手陽明經而肝肺腎胃之氣實者可用,但人身經有十二皆能中邪,五臟之氣互有勝負,此方安能盡其變乎?又況真氣先虛之人亦難用此也。

白話文:

【嚴氏八味順氣散】

成分包括:白朮、白茯苓、青皮、香白芷、陳皮、烏藥、人參(各取一兩),以及炙甘草(半兩)。

這些成分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時取三錢,用水煎煮服用。

根據嚴氏的理論,如果因為真氣虛弱導致疾病,治療方法應該是調節氣血,因此他使用這款藥方來補充虛弱並促進氣血運行。雖然這種理論超越了前人的觀點,但在實際用藥上,卻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為什麼呢?四君子湯主要是用來補充脾胃中的氣力,再加上白芷能祛除手陽明經的風邪,烏藥可以疏通腎與胃之間的氣,陳皮則有助於理順肺部氣流,青皮則能調節肝臟氣流。如果風邪確實存在於手陽明經,且肝、肺、腎、胃的氣流確實過盛,這種藥方或許有效。然而,人體總共有十二條經脈,都可能受到外邪的影響,而五臟的氣力也是互相制衡的,這種藥方又怎能應對所有的變化呢?更何況,對於原本就真氣虛弱的人來說,這種藥方也未必適合。

3. 理血之劑

良方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運 機要同四物四兩 秦艽一作防風 羌活

上粗末水煎服

愈風湯療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亦治血暈四支強直

荊芥(略炒為末)

上每服三錢豆淋酒調下用童便亦可其效如神治婦人產後中風口吐涎手足瘛瘲

當歸 荊芥(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分水一盞酒少許煎七分灌下之咽即醒

按風本陽邪故內經曰陽受風氣又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所以諸方皆用氣分之藥多血分之藥少惟此二方以產後得疾多因血虛故專用行血之藥

白話文:

[管理血液的藥方]

優質的處方「六合湯」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虛弱、頭暈及運作不靈。主要成分包括:四物湯四兩(機要同四物),秦艽(有時會用防風替代)、羌活。

以上藥材磨成粗粉,用水煎煮服用。

「愈風湯」用於治療產後風邪入體導致的口閉不開,手腳抽搐像弓一樣,也適用於血暈症,四肢僵硬的情況。

荊芥(稍微炒過,研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三錢,可用豆汁和酒混合,或單純使用童子尿,效果神奇,用於治療產後風邪入侵導致口吐口水,手腳抽搐的婦女。

當歸、荊芥(兩者份量相等)。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分,一盞水加上少量酒煎煮至剩下七分,灌服下去,病人吞下後就會醒來。

根據記載,風邪本是陽性病邪,所以內經說:陽氣受風影響。又說:外來的風邪,虛弱的邪氣,都是從陽氣受到影響開始。因此,大多數的處方都偏向使用調節氣分的藥物,而較少使用調節血分的藥物。只有這兩個處方,因為產後疾病多是由於血虛所引起,所以專門使用調節血分的藥物。

4. 通關透肌骨之劑

局方至寶丹療卒中急風不語中惡氣絕,又療心肺積熱及小兒諸癇急驚心熱(詳見本方)

安息香一兩半為末,以無灰酒攪澄飛過,濾去砂石,約取淨數一兩,慢火熬成膏子。

生烏犀角 生玳瑁屑 琥珀 硃砂 雄黃(各一兩) 龍腦 麝(各一分) 牛黃(半兩) 銀箔 金箔(各五十片,一半為衣)

上將生犀玳瑁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和搜成劑,入不津器中盛,並旋丸如桐子大。

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瘓瘲,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云云)

牛黃(一兩二錢) 龍腦 麝香 羚羊角末(各一兩) 當歸 防風 黃芩 白朮 麥門冬白芍(各兩半)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杏仁 芎藭(各一兩二錢半) 肉桂 大豆卷 阿膠(各一兩七錢半) 蒲黃 人參 神麯(各二兩半) 雄黃(八錢) 甘草(五兩) 白蘞(七錢半) 乾薑(七錢半) 犀角末(二兩) 乾山藥(七兩) 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 大棗(一百核,蒸熟去皮核,研爛成膏)

上為細末,煉蜜與棗膏丸,每兩作一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食遠服(詳見本書)

發明云:凡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麝牛雄犀珀珠金,皆入骨髓透肌膚之劑,使風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臟痰涎昏冒煩熱者,宜用之下痰鎮墜清神。

白話文:

[通關透肌骨之藥]

局方至寶丹用於治療突然中風、急風導致的無法言語,以及因惡氣而昏厥的情況,另外也能治療心肺部位長期積聚的熱氣,以及小兒各類癲癇、急驚、心熱的症狀(詳細用法可參考該藥方)。

使用一兩半的安息香,先磨成粉末,再以無灰酒調和,經過澄清和過濾,去除砂石等雜質,取得純淨的部分約一兩,然後在小火上慢慢熬煮成膏狀。

生烏犀角、生玳瑁屑、琥珀、硃砂、雄黃(各一兩)、龍腦、麝香(各一分)、牛黃(半兩)、銀箔、金箔(各五十片,其中一半作為包裝外層)。

將生犀角和玳瑁屑磨成細粉,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再加入先前製成的安息香膏,放在溫水中加熱至凝固,最後將所有藥材混和揉成藥劑,放入密封容器中保存,隨時取出捏成桐子大小的藥丸。

牛黃清心丸用於治療各類風癱、抽搐,語言不清,心悸、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飄忽不定,頭暈目眩,胸悶煩躁,痰多阻塞,精神恍惚等症狀。

牛黃(一兩二錢)、龍腦、麝香、羚羊角末(各一兩)、當歸、防風、黃芩、白朮、麥門冬、白芍(各兩半)、柴胡、桔梗、白茯苓、杏仁、芎藭(各一兩二錢半)、肉桂、大豆卷、阿膠(各一兩七錢半)、蒲黃、人參、神麯(各二兩半)、雄黃(八錢)、甘草(五兩)、白蘞(七錢半)、乾薑(七錢半)、犀角末(二兩)、乾山藥(七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其中四百片作為包裝外層)、大棗(一百個,蒸熟後去皮核,研成膏狀)

以上藥材均需磨成細粉,再以煉蜜和棗膏製成藥丸,每一兩做十丸,用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送服,飯前或飯後一段時間服用(詳細用法請參考本藥方)。

說明:凡是使用丹劑,都是因為風邪進入骨髓無法自行排出,因此會使用龍腦、麝香、牛黃、犀角、琥珀、珍珠、金屬等能深入骨髓、穿透肌膚的藥物,使風邪得以從體內排出。然而,如果是血液或腑臟受風的疾病,最初不應使用龍腦、麝香、牛黃,以免將風邪引入骨髓,就像油進入麵粉中,再也無法分離。若是臟腑被痰涎阻塞、昏厥煩熱的情況,則適合用此藥清除痰液、鎮定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