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三 (1)
卷四十三 (1)
1. 卷四十三
2. 損傷門
3. 敘墮墜為病
內經云: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下然骨之前出血,刺足肘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靈樞云:有所墮墜,惡血留於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又中風及有所擊打,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惡血在於內,若內傷痛不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
按發明經云: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聖人俱作風中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於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有自汗,但人汗出皆為風證,諸痛皆屬於肝木,況敗血凝澀,從其所屬入於肝也,從高墮下,逆其所行之血氣非肝而何以破血行經藥治之。
白話文:
【敘述墜落導致的疾病】
《內經》提到,如果一個人不慎從高處墜落,身體內會留下瘀血,這會造成腹部脹滿的症狀,排便也會變得困難。首先應該服用有助於排泄的藥物。這種情況,上方會傷到厥陰脈,下方會傷到少陰絡。治療方式是刺針於腳踝內側,位於骨頭前方的位置,讓其出血;同時刺針於手肘上方的動脈處。如果上述方法無效,可以再刺三個毛細血管各一次,一旦見到出血,疼痛就會立即停止,若左邊受傷就刺右邊,反之亦然。
《靈樞》指出,當一個人不慎從高處墜落,內部會殘留瘀血,如果同時遭受極大的憤怒,氣血上衝而無法下行,積聚在脅下部位,這會傷害到肝臟。另外,如果遭受風邪或被打擊,或者在醉酒後進行房事,出汗後吹風,這會傷害到脾臟。對於那些有頭痛症狀且不能通過刺激腧穴來緩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墜落或受到打擊,使內部有瘀血。如果瘀血存在於體內,且內部傷痛持續不止,可以採用側面刺針的方式治療,但不能選擇遠端的穴位。
根據《發明經》所述,從高處墜落後,體內會殘留瘀血,無論哪個經絡受到影響,古人都認為這是肝經受風邪所致,並以治療中風的方法來處理。血液主要由肝臟主管,因此瘀血最終會歸集於肝臟,無論哪個經絡受到傷害,瘀血都會留在脅下,這是由於肝臟主管血液的原因。如果疼痛非常嚴重,一定會有自汗的現象。一般來說,出汗都被視為風邪的徵兆,所有的疼痛都與肝木有關,更何況是凝滯的瘀血進入肝臟。從高處墜落,會使血氣逆行,如果不針對肝臟來破血和調節經絡,還有什麼方法能治療呢?
4. 傷損脈法
內經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
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云:金瘡出血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砍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者二十日死。
砍刺出血不止者,其脈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顛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按破傷有瘀血在內,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若亡血過多,脈虛細小者生,浮大數實者死,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白話文:
[傷損脈法]
《內經》提到,如果肝臟的脈象顯得堅硬且長,但皮膚顏色並未呈現青色,這可能是因為受了內傷導致的墮胎。若脈象搏動有力,可能是因為有血液積聚在脅下,這會讓人感到噁心或嘔吐。
《金匱要略》指出,如果寸口脈象浮而微弱,且帶有澀感,這可能是失血的徵兆。如果病人有流汗的情況,那麼他可能因為流汗而失血;如果沒有流汗,那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有創傷,如刀傷或斧傷,導致失血。
《脈經》中說,如果金瘡(指刀劍等利器造成的傷害)導致大量出血,脈象虛弱細微的人有可能活下來,但如果脈象快速、強烈且粗大的人可能會死亡。
金瘡出血,脈象沉弱且小的人能存活,但脈象浮動且粗大的人可能會死亡。
如果砍傷出血量達到一到兩石,且脈象仍然強大的人,可能在二十天內會死亡。
如果砍刺導致出血不止,一旦脈象停止,或者脈象突然變得強大,可能在七天內會死亡,但如果脈象平滑細微,可能可以活下來。
從高處跌落導致內部出血,腹部會感到脹滿,如果脈象堅韌有力,有可能活下來,但如果脈象虛弱,可能就會死亡。通常,如果受傷後有瘀血在體內,脈象堅韌有力就能活下來,但如果脈象虛弱,可能就會死亡。如果失血過多,脈象虛弱細微的人有可能活下來,但脈象浮動且強烈的人可能會死亡,這些都是因為脈象和病情不相應的緣故。
5. 論傷損宜下
子和云諸落馬墜井打撲傷損閃肭損折杖瘡腫發焮痛不止者,可峻下二三十行,痛止腫消,宜以通經散、導水丸等藥,或加湯劑瀉之後,服和血消腫散毒之藥。
按子和於墮車落馬杖瘡閃肭者俱用峻下,其有心恙牙關禁急者,云是驚涎堵塞於上,俱用三聖散,先吐後下,其法雖峻然,果有驚涎瘀血停留於內,焮痛腫脹發於外者亦奏捷功,但於出血過多,老弱之人脈虛大者亦當求責。
謹按打撲金刃損傷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而亡血過多之證。
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唯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
頃見圍城中軍士被傷,不問頭面手足胸背輕重,醫者例以大黃等藥利之,之後大黃缺少,甚者遂以巴豆代之,以為不於初時瀉去毒氣後則多致危殆,至於略傷手指亦悉以藥利之,殊不知大黃之藥惟與有瘀血者相宜,其有亡血過多元氣胃氣虛弱之人不可服也。其巴豆大熱有毒,止能破堅逐積,用於此疾尤非切當,所以有服下藥過後其脈愈見堅大,醫者不察又以為瘀血未盡而後下之,因而夭折人命,可不慎歟?
白話文:
子和說,對於各種因為跌落馬下、墜井、受打擊、挫傷、骨折、杖傷、腫脹、疼痛不止的情況,可以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讓病人劇烈排便二三十次,這樣可以止痛並消除腫脹。之後再服用通經散、導水丸等藥物,或者加入湯劑進行排泄,最後服用和血消腫、解毒的藥物。
子和對於摔車、落馬、杖傷和挫傷的情況都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對於有心臟問題、牙關緊閉的患者,他認為是因為驚嚇導致的唾液堵塞,會使用三聖散先催吐再瀉下。這種方法雖然嚴厲,但是對於內部有瘀血、外部有紅腫疼痛的情況確實有效。但是對於出血過多、體弱或脈搏虛大的人,應該要特別注意。
對於外力傷害,如打擊、刀劍傷,不是由氣血失調引起的,而是直接由外物傷害到血肉筋骨。所以對於這種損傷,主要從血液的角度來看。必須分辨是否有瘀血堆積或出血過多的情況。
通常,皮膚未破裂但內部受損一定有瘀血,如果被刀劍傷到皮膚出血或出血過多,這兩種情況不能用同一方法治療。有瘀血的應該使用藥物幫助排出,而出血過多的應在止血的同時進行補血。也要觀察傷口位置、傷勢輕重、深淺不同,以及經絡、氣血量的差異,最適合的方法是先清除瘀血,疏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整氣血,滋養胃氣,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近看到圍城中的士兵受傷,無論頭、臉、手、腳、胸、背傷勢輕重,醫生一律使用大黃等藥物幫助排泄,之後大黃供應不足,嚴重的甚至用巴豆代替,認為如果不立刻排出毒素,後果可能更嚴重,即使是手指受輕傷也會用藥物幫助排泄。然而,大黃只適合有瘀血的人,對於出血過多、元氣和胃氣虛弱的人不適用。巴豆性熱有毒,只能破除堅硬的積塊,用在這種疾病上並不合適。因此,有些人服用瀉下藥後,脈搏反而變得更強烈,醫生沒有發現問題,以為是瘀血未清,再次使用瀉下藥,結果導致人命喪失,這實在需要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