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1)

1. 論頭眩屬肝虛

內經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按許學士云:上虛者肝虛也,攻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故肝厥頭暈,治宜鉤藤散(方見後)。

2. 論眩暈屬肝木風火之證

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

3. 論傷寒頭眩屬虛

成無己云:傷寒頭眩,責其虛也。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發汗吐下後所致,是知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然風家亦多有眩者,風主動故爾。

4. 論眩暈分內外所因等證

嚴用和云:眩暈之證,經雖云皆屬於肝風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

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按:此所分四氣、痰飲、亡血等證,可謂親切,但其所集之方,則欠發明,學者當自求之。

5. 論頭風眩暈有飲宜吐

子和云:大風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发痛,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上,谓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訖后服清上辛凉之药。

按此法施于胸膈痰涎闭塞多年,眩晕不已,血气充实之人,其效甚捷。

谨按:眩晕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严氏虽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为主。此皆有余之证也。

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散气,丹药助火,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内经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气之不归,求其本而用药则善矣。

6. 治風之劑

本事川芎散治風眩頭暈

山茱萸(一兩) 山藥 甘菊花 人參 茯神 小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按:此名治風眩而用藥帶補肝之意。若因風而頭眩者,分其所挾寒熱而用辛溫辛涼之劑可也。若因肝虛而病者,此藥雖近理亦難執此而用。

7. 治風寒之劑

嚴氏三五七散治陽虛風寒入腦頭痛、目眩、耳鳴

天雄(炮去皮)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炮各五兩) 防風 山藥(炒各七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按:此治上焦陽虛發散風寒之藥也。若果有風寒所傷而頭眩者,但用辛溫辛熱之劑解散可也,何必拘此。

8. 治濕之劑

嚴氏芎術湯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 半夏 白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七片煎

按此和中散濕之藥也亦可治痰

子和芎黃湯治頭目眩暈

大黃 荊芥 川芎 防風(各等分)

上為粗末,大作劑料,水煎去滓服,以利為度。

按:此瀉上焦風熱之藥也。若果有風熱頭眩,如防風通聖之類,皆可選揀而用。

9. 治痰之劑

嚴氏玉液湯治七情感動,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悸,眉稜骨痛

大半夏(湯洗七次)

上每服四錢,水煎,生薑十片,煎入沉香水一呷,溫服。

風痰眩暈者,宜青州白丸子選用。

直指二陳湯治因氣鬱痰眩暈

二陳加乾生薑煎服。

按此二方去痰和中之平劑,足太陰陽明經藥也。若痰氣甚者,如吐下之法皆可施,自宜隨證而用。

去痰和中瑞竹堂化痰丸亦妙(方見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