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三十五
2. 頭眩門
3. 論頭眩屬肝虛
內經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按許學士云:上虛者肝虛也,攻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故肝厥頭暈,治宜鉤藤散(方見後)。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根據《黃帝內經》所述,視線模糊、頭昏眼花、耳鳴聽力下降的情況,這都是下身實而上身虛的表現,問題出在足少陽和厥陰兩條經絡,嚴重時會影響到肝臟。
許學士解釋道:所謂的上虛,就是肝臟虛弱,當肝臟虛弱時就會出現頭暈的症狀。'徇蒙'就是好像有東西蓋在頭上,讓人感到搖晃不穩,眼前發黑,耳鳴聽力下降,這些都是頭暈的表現。因此,當肝臟問題引起頭暈時,適合用鉤藤散來治療(具體藥方請參閱後文)。」
4. 論眩暈屬肝木風火之證
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
白話文:
原本的疾病模式提到:各種因風邪導致的搖晃、眩暈,都歸屬於肝臟功能失調,這是因為風的特性就是動。所謂風氣過盛導致頭部和視線眩暈,是由於肝氣過旺,這通常表示肺氣(金)虛弱,無法抑制肝氣(木),而肝氣又產生了火氣。風邪都屬於陽性,而陽性的特徵就是動。當兩種動力互相作用時,就會產生旋轉的感覺。所以,火本身就具有動力,當火焰遇到風,就會自然地旋轉。
換句話說,在古代醫學理論中,眩暈的症狀通常被認為與肝臟功能過度活躍有關,這種過度活動可能由於肺臟功能不足,無法平衡肝臟的活力,導致肝臟產生過多的熱量或"火"。風和火都是具有動力的元素,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可能導致眩暈或旋轉感。
5. 論傷寒頭眩屬虛
成無己云:傷寒頭眩,責其虛也。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發汗吐下後所致,是知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然風家亦多有眩者,風主動故爾。
白話文:
成無己說:感冒後出現頭暈,這是由於身體虛弱造成的。當你站起來會感到頭暈,或是感到頭部昏沉,這些通常都是在發汗、催吐或瀉下後產生的症狀,由此可知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因此針灸經典上說:上焦能量不足就會產生眩暈。然而,很多有風邪的人也會頭暈,這是因為風性善動的緣故。
6. 論眩暈分內外所因等證
嚴用和云:眩暈之證,經雖云皆屬於肝風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
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按:此所分四氣、痰飲、亡血等證,可謂親切,但其所集之方,則欠發明,學者當自求之。
白話文:
嚴用和說:關於眩暈這種症狀,雖然古籍記載大多是因為肝風上衝造成的,然而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外部受到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濕、燥、火)的影響,或是內部受到七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傷害,都能引發眩暈。判斷病因應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分。如風邪入侵,脈象會浮且可能出汗,頸部僵硬無力;受寒則脈象緊且不出汗,肌肉可能會抽搐疼痛;暑熱影響,脈象虛弱且會感到煩躁;濕氣重,脈象細且沉重,可能伴有噁心嘔吐。再者,由七情所引起的內在反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滯生痰,痰凝成水飲,隨著氣流上升,使人產生眩暈,眉骨痛,眼睛難以張開,脈象多呈沉象,這是一種特殊的情況。如果過度疲勞,下焦虛弱,上焦實盛,或有刀傷出血、吐血、鼻血等,排便不便,以及婦女月經過量,產後失血過多,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眩暈。
治療時應針對其具體病因進行。
註解:他對四季氣候、痰飲、失血等導致眩暈的各種情況的分析,可以說是非常貼近實際,但是,他收集的藥方,卻缺乏詳細說明,學習者應該自行探索。
7. 論頭風眩暈有飲宜吐
子和云:大風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发痛,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在上,谓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訖后服清上辛凉之药。
按此法施于胸膈痰涎闭塞多年,眩晕不已,血气充实之人,其效甚捷。
谨按:眩晕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者,严氏虽分四气之异,皆当散邪为主。此皆有余之证也。
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散气,丹药助火,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内经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气之不归,求其本而用药则善矣。
白話文:
子和說:大風天時出現的頭風、眩暈、手腳麻木以及胃部疼痛,這些都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雜到一起導致的疾病,這在醫學上稱為痹症,如果病竈在身體上部,我們稱之為停飲,可以使用獨聖散來進行催吐治療,吐完後再服用一些清熱涼血的藥物。
根據這個方法,對於那些多年胸膈痰涎堵塞、持續眩暈且體內血氣充足的人,效果非常顯著。
謹慎地來說,眩暈這種病症,人們通常認為是上盛下虛造成的,但並不清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所謂的虛,指的是血液和氣的虛弱;所謂的實,指的是痰涎和風火的過剩。疾病的源頭,如果是氣虛,那可能是清氣無法上升,或是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應當提升陽氣補充氣力;如果是血虛,那可能是失血過多,陽氣沒有附著的地方,應當滋陰補血。這些都是屬於不足的情況。但也有因為痰涎鬱結的情況,應該開痰導滯,嚴重的話就進行催吐或瀉下;有因為風火引起的,應該清熱降火;如果是因為外部感染導致的,嚴氏雖然區分了四種不同的氣候影響,但都應該以驅邪為主。這些都是屬於過剩的情況。
世上有所謂的氣不歸元,使用丹藥鎮定,沉香降氣的方法。但是,香料會散發氣味,丹藥會助長火氣,那些無法歸位的氣,怎麼可能因為這樣就能回復呢?內經所說的治病必須找到根本,氣的不歸位,找到根本原因再用藥纔是好的治療方式。
8. 頭眩治法
9. 治風之劑
本事川芎散治風眩頭暈
山茱萸(一兩) 山藥 甘菊花 人參 茯神 小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按:此名治風眩而用藥帶補肝之意。若因風而頭眩者,分其所挾寒熱而用辛溫辛涼之劑可也。若因肝虛而病者,此藥雖近理亦難執此而用。
白話文:
[治療風症的藥方]
使用川芎散來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暈眼花。
所需藥材份量如下:山茱萸一兩、山藥、甘菊花、人參、茯神、小川芎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酒送服。
說明:這個藥方名為治療風眩,但其用藥有補肝的意思。如果頭暈是由風邪引起,應根據所伴隨的寒熱不同,選擇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但如果頭暈是因為肝臟虛弱導致,雖然這個藥方理論上合理,但也不能死板地照用,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10. 治風寒之劑
嚴氏三五七散治陽虛風寒入腦頭痛、目眩、耳鳴
天雄(炮去皮)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炮各五兩) 防風 山藥(炒各七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按:此治上焦陽虛發散風寒之藥也。若果有風寒所傷而頭眩者,但用辛溫辛熱之劑解散可也,何必拘此。
白話文:
嚴氏三五七散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風寒侵入腦部導致的頭痛、視物旋轉及耳鳴。
成分包括:炮製過去掉皮的天雄三兩,細辛三兩,山茱萸五兩,炮製過的乾薑五兩,防風七兩,炒過的山藥七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送服。
說明:這是針對上焦陽氣不足,用來發散風寒的藥方。如果確實是因為風寒侵害導致頭暈,只需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發散風寒即可,不必侷限於此方。
11. 治濕之劑
飲 嚴氏芎術湯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 半夏 白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七片煎。
按:此和中散濕之藥也,亦可治痰飲。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藥方]
喝了嚴氏的芎術湯能治療因淋雨而引起的濕氣,症狀如頭暈、眩暈、噁心嘔吐、頭部沉重及食慾不佳。
藥方成分有:川芎、半夏、白朮(各自一兩),以及炙甘草(半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與七片薑一同煎煮。
說明:這是一個調和中焦、驅散濕氣的藥方,同時也能用來治療由痰飲引起的疾病。
子和芎黃湯治頭目眩暈
大黃 荊芥 川芎 防風(各等分)
上為粗末,大作劑料,水煎去滓服,以利為度。
按:此瀉上焦風熱之藥也。若果有風熱頭眩,如防風通聖之類,皆可選揀而用。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藥方]
子和芎黃湯可以治療頭暈眼花。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大黃、荊芥、川芎、防風(這些藥材的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然後加大劑量,用水煎煮後去掉藥渣服用,以達到排泄的效果為宜。
說明:這是一種能清除上半身風熱的藥方。如果真的有風熱導致的頭暈,像是防風通聖散這一類的藥方,都可以選擇使用。
12. 治痰之劑
嚴氏玉液湯治七情感動,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悸,眉稜骨痛
大半夏(湯洗七次)
上每服四錢,水煎,生薑十片,煎入沉香水一呷,溫服。
風痰眩暈者,宜青州白丸子選用。
直指二陳湯治因氣鬱痰眩暈
二陳加乾生薑煎服。
按此二方去痰和中之平劑,足太陰陽明經藥也。若痰氣甚者,如吐下之法皆可施,自宜隨證而用。
去痰和中瑞竹堂化痰丸亦妙(方見咳門)。
白話文:
[治療痰多的藥方]
嚴氏玉液湯用於治療因七情內傷,情緒鬱結導致產生大量口水,隨氣上衝,造成頭暈眼花,心煩意亂,心跳加速,以及眉骨疼痛。
使用大半夏(需先用熱水清洗七次)。
服用方法:每次取四錢份量,用水煎煮,加入十片生薑,待薑味煎出後,再加入一點沉香茶水,溫熱時服用。
對於因風邪引起的痰多、頭暈,可以考慮使用青州白丸子。
直指二陳湯適用於因情緒鬱悶、痰多導致的頭暈。
此湯方加上乾薑煎煮服用。
根據這兩個方子,它們是調節痰多及和胃的平和藥方,主要針對足太陰和足陽明經絡。如果痰氣過重,像催吐或瀉下的方法都可以採用,應根據病情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另外,去痰和胃的瑞竹堂化痰丸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該藥方詳見咳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