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氣屬陽動作火論

原病式曰: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子和雲: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恐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火為主。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謹按:或云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於馬上,燔於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有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指迷七氣湯製作者,其皆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為平和,可以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某藥以治某氣,以下諸方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況所起之情,各各不同。

且夫經言丸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等證,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勝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論,而類以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衝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滯,藉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不佐制伏所起之氣,服甚則增熾,鬱火蒸熏,氣液而自成積,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氣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

升發大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

夫濕痰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大,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籲以有形丹石丸藥重墜,無形之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故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

白話文:

[論氣屬陽動作火]

原本病症的模式指出:氣屬於陽,主要表現輕微,所有動態的混亂,勞傷就會轉化爲陽火的變化,精神狂亂氣機紊亂導致疾病發熱的情況非常多。張從正說:劉完素治療五志(喜怒悲恐思)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能夠理解言外之意,凡是見到喜怒悲恐思的證據,都以平息心火爲主。至於勞累,是因爲運動過度,運動就屬於陽;驚嚇,是因爲心受到震撼,心就屬於火,這兩者也要以平息心火爲主。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就有了寒涼藥的誤解。

謹慎地說:有人認爲抵禦沖和不斷息的叫做氣,擾亂妄動變化異常的叫做火。當它處於和平狀態時,在外面保護身體表面,同時在體內運行,全身循環,沒有盡頭,出入升降,有規律地持續着,源於中焦,統管於肺氣,怎麼會讓人生病呢?但是當七情互相攻擊,五志之間,發怒失常,清靜的突然變爲污濁,運行的被抑制而停止,表面失去保護而不和,內部失去強健而少下降,營運逐漸遠離,肺失去控制,妄動不停,五志厥陽之火,立刻在體內燃燒,焚燒肺氣,就生病了。爲什麼呢?氣本來屬於陽,反勝則變爲火。

劉完素說過:五志過度都會變成火。爲什麼後世不根據這個理論,而一味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氣病用寒藥治療,依據什麼道理呢?況且,提到指迷七氣湯的製作,都是使用青皮、陳皮、三棱、蓬朮、益智、官桂、甘草,然後就說這是平和的,可以經常使用,通治七情所傷,混爲一談,沒有說明某個藥是用來治哪種氣的,以下的諸方更甚,這裏不再贅述。況且引發情感的原因,各有不同。

經書對丸氣之變的描述,從未略過任何細節。比如怒則氣上的症狀,治療方法是,高的抑制它,低的舉起它,寒的加熱它,熱的冷卻它,驚嚇的平息它,勞累的溫暖它,結的散開它,喜的用恐來克服,悲的用喜來克服,九氣的治療方法,各有區別,什麼時候混作寒論,而使用香熱的藥物,通論而治療各種氣,這難道合理嗎?如果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只能暫時緩解滯氣,因爲氣長時間被抑制,藉助這個暫時的開發意圖,藥物中如果不輔助控制引發的氣,服用過多會增加熱力,鬱火蒸燻,氣液自行積累,積聚增長形成痰,一飲而下,氣乃氤氳清虛的現象,就像霧露附着在物體上,雖然滯留但容易散去,內部挾帶痰積,打開後又結,長期服用,怎麼可能有氣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呢?這都是人們受誤導的原因,習俗已久,相互影響而變化,最終無法挽救。

升發過度,辛辣散發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還說是腎虛不能攝氣歸原,於是給予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壓上升的氣,而且硫磺、黑錫輔以香熱,又沒有補養的性質,這樣真的能生氣而補腎嗎?請仔細思考。

對於溼痰嚴重的人,或許適用,開始服用可能不會明顯增加變化,由於喜歡墜而更進一步,體質虛弱的人,如何挽救?沒有意識到肺受火炎,子氣也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線,積聚至深,丹毒濟大,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呼籲使用有形的丹石丸藥重墜,無形的氣,將如何承受,隨之降下的呢?比喻石頭投入水中,水本來就未曾下沉,豈不是死嗎?朱丹溪說過:上升的氣從肝出來,中間挾帶相火,熱度很大,自覺寒冷,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冷。

火極像水,積熱很重,陽亢陰微,所以有這樣的症狀,認假作真,看似正確卻帶來禍害,怎麼能說得完呢?內經雖說百病...(原文未完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