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三十五 (2)
卷三十五 (2)
1. 治血虛頭眩之劑
嚴氏芎藭湯治一切失血過多眩暈不蘇:
芎藭 當歸(酒浸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良方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暈:
四物湯加秦艽羌活(詳見中風門)
按以上二方皆補血和血之藥,並出厥陰例。然芎歸補血之陽,而四物則陰陽俱補。秦艽羌活可為佐使,不宜等分而用。
白話文:
【治療血虛導致頭暈的藥方】
嚴氏的芎藭湯,適用於因失血過多導致的頭暈甚至昏厥的情況:
所需藥材為芎藭和當歸(兩者均需酒浸,份量相同)。
使用時,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後飲用。
另一個好用的藥方是風六合湯,主要針對風虛導致的頭暈:
這個藥方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再加入秦艽和羌活(詳細的配方可參考中風門的資料)。
根據以上兩個藥方,它們都是用來補充和調和血液的藥物,都屬於厥陰例的範疇。然而,芎藭和當歸主要是補充血液中的陽氣,而四物湯則是同時補充陰氣和陽氣。秦艽和羌活可用作輔助藥材,但不應該與主藥以相同的份量使用。
2. 治氣虛頭眩之劑
直指香橘飲治氣虛眩暈
木香 白朮 半夏曲 橘皮 白茯苓 砂仁(各半兩) 甘草(炙) 丁香(各一分)
上銼,每服三錢,姜五片,煎吞。蘇合香丸本方加芎歸各三分,官桂半兩,治血虛眩暈。
按直指方云: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夫既曰腎家不能納氣,使氣奔上,而用此香散辛熱之藥,此藥果能降氣乎?又曰氣虛,此藥果能補氣乎?又曰血虛加芎歸官桂。
夫血虛用芎歸則可矣,所加官桂與丁香木香等藥,縱使血有虛寒亦難例用,若血虛有熱者,其害將何如哉?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者,正此類也。
白話文:
【治療氣虛頭暈的藥方】
'直指香橘飲'用來治療因氣虛導致的頭暈目眩。
藥材包括木香、白朮、半夏曲、橘皮、白茯苓、砂仁(各半兩)、炙甘草、丁香(各一分)。
這些藥材需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五片薑一同煎煮後服用。若要治療血虛導致的頭暈,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芎歸各三分,以及官桂半兩,製成'蘇合香丸'。
根據'直指方'所述,過度的性生活會讓腎臟無法將氣歸回根源,導致各種氣向上逆流,這就是由氣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而肝臟功能不佳,無法控制血液的正常循環,導致血行失常,這是血虛導致的頭暈。
但問題在於,既然說腎臟無法將氣納入,卻使用了這種辛熱的香散藥物,這種藥真的能幫助降氣嗎?再說,如果說是氣虛,這種藥真能補氣嗎?對於血虛,又加入了官桂等藥。
血虛時使用芎歸是可以的,但是加入的官桂、丁香、木香等藥,即使是在血虛且有寒的情況下,也未必適用。若是血虛且有熱,這樣使用的後果會是如何呢?這就像孟子所說的,全盤相信書本不如不讀書,正是此類情況。
3. 治下虛頭眩之劑
局方黑錫丹治陰陽不升降,上盛下虛,頭目眩暈。
養正丹治虛風頭旋,吐涎不已。此藥升降陰陽。
二方並見局方,以乳香泡湯送下。
順氣散治體虛痰盛,氣不順,頭目眩暈。
南星(一兩,炮) 川烏 附子(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每服三錢,姜十片煎。
嚴氏沉香磁石丸治上盛下虛,頭目眩暈,耳鳴耳聾。
沉香(半兩,另研) 磁石(火煆,醋淬七次,研) 胡蘆巴(炒) 川巴戟(去心) 陽起石(煆) 附子(炮) 椒紅(炒) 山茱萸肉 山藥(炒,各一兩) 青鹽(另研) 甘菊花 蔓荊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煮米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按以上諸方,皆是溫熱金石鎮墜之藥,雖能補下焦之陽虛,然金石體質雖重,必候火煆而成,佐以燥熱之藥,多致飛越之亢。況眩暈多有屬風屬火之證,用者宜致思焉。
雜方
本事鉤藤散治肝厥頭暈,清頭目。
鉤藤 陳皮 半夏 麥門冬 茯苓 茯神 人參 甘菊花 防風(各半兩) 甘草(一分)石膏(一兩)
上㕮咀,每四錢,姜七片煎。
按前許學士所論,近是。則此方用藥,其義未詳。
謹按頭暈諸方,用藥俱未切當。直指香橘飲之說,尤為背理。大抵外邪之感,理宜解表,但隨其風寒暑熱,以治痰涎內蓄者,必當清痰為先。氣虛者,宜補氣,如東垣之法。血虛者,宜補血,如四物增損之類。若腎虛而氣不降者,又當益陰而補腎。若專執前藥,豈能中其肯綮耶?
白話文:
[治療下焦虛弱、頭暈的藥方]
局方黑錫丹:用於調理因陰陽失衡導致的上焦旺盛、下焦虛弱,進而產生的頭目眩暈。
養正丹:適用於因虛風引起的頭部旋轉感和持續嘔吐唾液的情況。此藥有助於調節陰陽。
這兩種藥方可在局方中找到,使用時需以泡過乳香的湯水送服。
順氣散:用於治療體虛痰多、氣息不順及頭目眩暈。
藥方成分包括:天南星(一兩,炮製)、川烏、附子(各半兩)、木香(二錢半)。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十片薑一同煎煮。
嚴氏沉香磁石丸:針對上焦旺盛、下焦虛弱,以及頭目眩暈、耳鳴、聽力下降。
成分有:沉香(半兩,另研)、磁石(火燒後以醋淬煉七次,研磨)、胡蘆巴(炒製)、川巴戟(去心)、陽起石(火燒)、附子(炮製)、花椒(炒製)、山茱萸肉、山藥(炒製,各一兩)、青鹽(另研)、甘菊花、蔓荊子(各半兩)。將所有成分磨成細末,以酒煮米糊為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粒,空腹時以鹽水送服。
以上各種藥方,均含有溫熱性質的金石類藥材,雖能補充下焦的陽虛,然而金石本身質地堅硬,需經火煉才能成藥,再輔以燥熱性藥物,容易導致氣血上升過度。特別是眩暈常由風或火引起,使用時應深思熟慮。
雜方:
本事鉤藤散:適用於肝厥引起的頭暈,有助於清頭明目。
成分有:鉤藤、陳皮、半夏、麥門冬、茯苓、茯神、人參、甘菊花、防風(各半兩)、甘草(一分)、石膏(一兩)。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七片薑一同煎煮。
前許學士的觀點大致正確,但對於此方藥效的理解尚不明確。
仔細研究治療頭暈的各種藥方,發現藥物選擇並非恰當。直指香橘飲的理論尤其違背常理。一般來說,外來病邪侵襲時,應以解表為主,根據風、寒、暑、熱的不同情況施治。對於痰多的內在積聚,應優先清痰;氣虛者應補氣,可參考東垣的療法;血虛者應補血,可考慮四物湯的加減應用。如果腎虛且氣不下行,應補陰並滋補腎臟。若單純依賴上述藥物,如何能對症下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