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六 (1)
卷十六 (1)
1. 論局方用熱藥治諸氣之誤
丹溪曰治氣一門,有曰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散、煨姜丸、鹽煎散、七氣散、溫白丸、生氣湯,悉用熱藥。夫天地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生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也。
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遂展轉傳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冒、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
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前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無疑也。觀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執?
白話文:
丹溪指出,在治療與「氣」相關的疾病這一方面,有些方法主張治療所有類型的氣疾,包括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等,使用的方法包括服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蘇子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散、煨姜丸、鹽煎散、七氣散、溫白丸、生氣湯等,這些方法都是使用性質偏熱的藥物。
人體內氣的運作就像天地間的循環,氣在人體內周流不息,支持著人的生命活動。當陰氣和陽氣交換,一升一降,身體就能保持平衡健康。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不受七情所擾,身體不受六淫侵襲,那麼他體內的氣應該是平和的,不會生病。然而,當出現所謂的滯氣、逆氣、上氣,其實都是因為肺部受到火邪的影響,導致氣上升而無法下降,使得清道被燻蒸,進而引發上焦不能接受食物,中焦不能消化,下焦不能排泄,進一步可能轉變為嘔吐、噁心、食道阻塞、吞嚥困難、痰多、水腫、頭暈、胃酸倒流等症狀。
治療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這是正常的治療原則。
然而,治療熱症卻用熱藥,治療寒症卻用寒藥,這是反向輔助的治療方式。
細細品味上述的治療方法,既不是正常的治療,也不是反向輔助,這就是我對這些方法產生懷疑的原因。根據我的理解,應該是:可以發汗的就讓他出汗,可以排下的就讓他排下,氣滯的就疏通它,氣鬱的就提升它,熱的就清涼它,寒的就溫暖它,寒熱偏重的就反向輔助,有濕氣的就用淡滲的方式處理,虛弱的就補充養分。為什麼要常規使用辛辣、香燥、熱性的藥物,這無異於用火上加油,使得實證更實,虛證更虛,最終責任該由誰承擔呢?
2. 論氣無補法之誤
丹溪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由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邪何由行?此等理宜補養,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
謹按:氣者,本腑臟天真之原也。虛由七情及勞傷等因所致,則正氣原氣不足也,故宜補之,則氣實,氣化,病邪漸除。經曰:虛則補之,是也。此補者,補其不足也,非為病邪陷下腑臟,精氣已備,天真元氣已絕,而施補乎?此等非虛也,非不足也,無補之法必矣。大抵世俗拘此,止謂治病攻邪,不審補虛養正之理,實實虛虛,誤人生命,蓋不思之甚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認為氣無法補充,這是世俗的錯誤觀念。當人感到悶脹阻塞,似乎很難進行補氣,但人們往往忽略了正氣虛弱的情況,是由內心的七種情緒傷害,外界的六種病邪侵擾,飲食沒有節制,過度性生活導致虛弱,脾臟的陰性受損,運輸功能失調,即使胃部能接受食物,卻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天地不交的閉塞狀態,清濁不分,病邪怎能自行消散?這種情況應該要進行補養,應避免過量食用,杜絕不切實際的幻想,遠離靡靡之音,這樣身體自然會康復。
詳細來說,氣,是五臟六腑和生命本源的根本。虛弱是由情緒波動、勞累等因素造成,表示正氣和原氣不足,因此應該進行補充,讓氣充足,氣化功能恢復,病邪逐漸消除。經典上說:虛弱就該補充,就是這個道理。這裏的補,是補充不足的部分,並不是在疾病已經深入腑臟,精氣已經具備,生命本源的元氣已經消失的情況下,還去補充?這種情況並不是虛弱,也不是不足,當然也就沒有補充的方法。一般世俗的人被這種觀念束縛,只認為治病就是去除病邪,不懂得補充虛弱、養護正氣的道理,結果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誤導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可見他們對此根本沒有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