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三十六
2. 咳逆門
3. 敘咳逆為病
內經云:「歲金太過,咳逆,金鬱之發,咳逆,少陰二氣咳逆。」
按內經所言咳逆者止此,他書惟傷寒論:「咳逆脈散者死」,又金匱治咳逆上氣諸方而已,似皆指肺金及火為病也。活人書謂咳逆證為極惡,仲景所不載。孫真人云:「遍尋方論無此名」,遂斷咳逆為噦證。而靈樞云:「噦者,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故寒氣與新穀氣俱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注云:「噦氣仵也,仵偶敵也。
」保命集又以咳逆為噫。噫氣者,胸中氣不交也。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傳而有聲。靈樞云:「噫者,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覆出於胃,故為噫。」注云:「噫象火煙隨焰出,心不受邪故噫出之。」愚謂二說各有其義,未知是否而難知。力辨朱氏之非,其論見後。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當金氣過盛時,會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這被稱為「金鬱之發」。此外,當少陰的兩種氣息失調時,也會引起相同的症狀。
《內經》對咳嗽和呼吸困難的描述僅止於此。在其他醫學文獻中,《傷寒論》提到如果咳嗽和呼吸困難伴有脈搏散亂的情況,這是致命的信號。《金匱要略》則記錄了治療咳嗽、呼吸困難和喘息的各種方法,這些似乎都指向肺部問題或火熱病症。
《活人書》認為咳嗽和呼吸困難是極其嚴重的症狀,但這種情況在張仲景的著作中未被提及。孫思邈曾說過,在所有醫方和理論中找不到「咳逆」這個名詞,因此他認為「咳逆」實際上指的是「噦」的症狀。「噦」發生的原因是食物進入胃部,胃氣上行至肺部。當冷空氣和新食的氣味同時進入胃部,新舊氣味混亂,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氣流逆向運動,然後再次從胃部排出,所以產生了「噦」的現象。
《保命集》又將「咳逆」視為「噫」。噫氣是由於胸中的氣流無法正常交換。少陰經絡到達胸部,與厥陰經絡交匯,當水火之氣相傳時會發出聲音。根據《靈樞》所述,「噫」是由於冷空氣進入胃部,逆向上升,覆蓋在胃部之上,所以產生了「噫」的現象。有人解釋,「噫」就像火煙隨著火焰冒出一樣,因為心臟不受邪氣影響,所以「噫」能夠被排出。
個人認為以上兩種解釋都有其道理,但是否正確仍難以確定。對於朱氏的觀點,我將在後續討論中進行辯駁。
4. 論傷寒咳逆有寒有熱
活人書云:「咳逆者,仲景所謂噦是也。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後極汗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主之。不瘥者,灸乳下必愈。然亦有陽證者。咳逆者,有潮熱,時時噦。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又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愈。」
按:活人書以咳逆為噦,故今從而以仲景言噦者入於咳逆之門。縱使仲景言噦非此證,而活人論證用藥則是咳逆而非嘔噦。大抵咳逆者,多由汗下之後胃虛而作。活人以虛作寒治,故用諸溫熱之藥。然亦有虛而有熱者,有實而有熱者,所引橘皮竹茹湯未能詳盡也。
白話文:
【對於傷寒引起的咳嗽與呼吸困難,其症狀可能伴隨寒或熱】
根據《活人書》所述:「咳嗽及呼吸困難,這在張仲景的理論中指的是噁心欲吐的情況。這種狀況是由胃寒所導致,傷寒病本身已使身體虛弱,若再攻伐其熱必定會加重噁心欲吐的症狀。」另又提到:「傷寒病患者在極度虛弱並大量出汗後,往往會出現噁心欲吐的症狀,這主要是因為胃中過冷所致。」對此,可用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等藥物進行治療。若病情未見好轉,可嘗試在乳房下方進行針灸,通常能獲得療效。然而,也有屬於陽證的病例。對於咳嗽及呼吸困難且伴有發燒,時常感到噁心欲吐的患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等藥物。另又提到:「傷寒病患者如果噁心欲吐且腹部脹滿,應檢查其排便是否順暢,若不通暢,透過通便即可痊癒。」
根據《活人書》的記載,將咳嗽及呼吸困難視為噁心欲吐,因此我們將張仲景關於噁心欲吐的理論納入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範疇。即使張仲景所說的噁心欲吐並非指此病症,但《活人書》對症狀的描述和藥物的應用,則確實針對的是咳嗽及呼吸困難,而非單純的噁心欲吐。總的來說,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病因,大多是在汗出或下瀉後,因胃部虛弱而引起。《活人書》將胃虛視為胃寒,因此採用了一系列溫熱性藥物進行治療。然而,也有胃虛卻伴有熱象,以及實證卻伴有熱象的情況,而文中提及的橘皮竹茹湯,對於這些情況的治療效果並不能完全涵蓋。
5. 咳逆分陰陽證
略例雲:陽證咳逆者,胃熱失下也。陰消將盡,陽逆上行,使陰不內也,為之惡候。或兼以舌攣,語言不正而反昏,胃與咽痛者,少陰也,速下之,宜大承氣湯。若陽極脈微將盡者,不宜下,宜瀉心湯,養陰退陽而已。涼膈、芒硝清肺亦可。
陰證者,內已伏陰,陰氣太甚,腎水擅權,肝氣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有遊行相火,寒邪迫而率集於胸中,亦欲盡也。故令人發熱,大渴引飲,並去蓋覆,病人獨覺熱也。他人按之,身體皆寒,此火即無根之火也。故用丁香、乾姜之類溫胃,其火自下,咳逆乃止。非如陽證,以涼膈、瀉心湯退心火,陰氣乃生。且陰證咳逆,從嘔噦而生,胃寒嘔噦不已,陽逆繼之也。
按:咳逆本由陰氣已虛,陽火暴甚,直衝而上,出於胃,入於肺而作聲。東垣用涼藥者,所以瀉熱降火也。若夫所謂陰證咳逆者,蓋以陰氣先消,陽火亦竭,浮於胸中,亦欲散也。故不宜用寒,而反以溫藥養胃,留其陽氣,胃氣一和,陽生則陰長之說也。而此略例以陽證為失下,用承氣、瀉心二藥,分便秘便軟用之,則可矣。
以陰證為陰氣太甚,腎水擅權,寒邪迫火而上。愚謂腎陰若盛,則火自不妄動矣。其所謂寒邪者,未審其指受外寒耶?內寒耶?還只是虛耶?姑俟明哲。
又案:張子和云,火欲上行,為寒邪所遏,寒不勝火,故作聲。此則是上寒遏下熱,與外寒鬱內熱之義同,亦與前說不同。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區分咳嗽的陰陽症狀]
內容翻譯如下:
簡要說明提到,陽證的咳嗽及呼吸困難,是由於胃部過熱無法下降所致。陰氣即將耗盡,陽氣逆向上行,使得陰氣無法內聚,這是非常不好的預兆。有時候可能伴隨舌頭抽搐,言語不清,甚至意識模糊,胃部與咽喉疼痛,這屬於少陰症狀,應迅速施以瀉下療法,使用大承氣湯爲宜。如果陽氣極盛但脈象微弱將盡,不適合進行瀉下療法,宜使用瀉心湯,主要目的在滋養陰氣,退減陽氣。涼膈散、芒硝清肺也是可行的選擇。
對於陰證的情況,體內已潛藏陰寒,陰氣過盛,腎水過度活躍,導致肝氣無法正常生成,胃火也受到抑制,丁火(中醫術語,代表心臟功能)也逐漸消失,原本在體內循環的相火(中醫術語,代表體內陽氣)被寒邪逼迫,聚集於胸部,也有耗盡的跡象。因此患者會感到發熱,極度口渴想喝水,並且會掀開被子,因爲患者自身感覺很熱。然而,旁人觸摸患者的身體,卻發現身體冰冷,這就是無根之火的現象。因此,使用丁香、乾薑等溫熱藥物來溫暖胃部,火氣自然會下降,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症狀就會緩解。不像陽證的情況,需使用涼膈散、瀉心湯來降心火,陰氣才能恢復。
根據東垣的說法,咳嗽及呼吸困難的根本原因在於陰氣虛弱,陽火過盛,直接上衝至胃部,再進入肺部產生聲音。使用涼藥的目的在於清熱降火。至於所謂的陰證咳嗽及呼吸困難,是因爲陰氣先消耗殆盡,陽火也幾乎耗盡,浮於胸中,也想要散發出去。因此不應該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應該使用溫熱藥物來滋養胃部,保留陽氣,當胃氣和諧時,陽氣生髮,陰氣也會隨之增長。而在這一段簡要說明中,將陽證視爲胃部過熱無法下降,使用承氣湯、瀉心湯兩種藥物,根據大便硬軟情況選擇使用,這樣是可以的。
將陰證視爲陰氣過盛,腎水過度活躍,寒邪逼迫火氣上行。我認爲如果腎陰旺盛,那麼火氣自然不會亂動。所謂寒邪,不確定是指外部受寒還是內部寒冷,還是隻是虛寒?姑且等待有智慧的人解答。
另外,張子和提到,火氣想要上行,卻被寒邪阻止,寒氣無法勝過火氣,因此產生聲音。這就是上部寒邪遏制下部熱氣,與外部寒邪鬱結內部熱氣的意義相同,也與前面的解釋不同。
6. 辯咳逆與噦不同
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非。蓋噦者乾嘔也。若有物直出則為吐也,嘔物旋出則為嘔也,嘔無物出則為噦也。咳逆者,或水漬於肺而心痞,或連續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而錯喉而氣搶,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吃忒者差錯之義。
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使上至咽喉中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捻鼻嚏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千金以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是。以李氏稱易老云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內,何其當哉!故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朱氏斷為胃寒並陽證,二法用藥治噦雖勝,大抵其噦之意止是氣逆上行似咳逆耳,即非仲景所謂咳逆之本證也。盡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咳逆者入聲也,抑氣不出,逆聲盡然後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兼嘔噦者本於胃,咳逆者本於肺,何其難辨哉!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討論了咳嗽和噦氣(打呃)的區別,指出兩者常被誤解。
他解釋道,噦氣實際上是乾嘔,如果胃中有物體直接排出,則為嘔吐;若物體旋即排出,則為嘔;若嘔吐時無物體排出,則為噦氣。而咳嗽伴有氣逆,可能是因為肺部受水濕影響導致心臟運作不順,或是咳嗽持續不斷造成氣逆,又或是因歡笑過度、吞嚥時食物卡喉或快速食用乾燥食物導致氣管受阻,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持續的咳嗽和氣逆,俗稱為「吃忒」。吃忒一詞表示的是差錯的意思,而咳嗽伴氣逆則表示氣流不暢。
兩種症狀的共同點在於氣流無法向下順利流通,而是被體內的火熱推向上至咽喉,造成噎塞感。人們可能會通過刺激鼻腔打噴嚏、突然驚嚇或是聞到食物香氣來緩解這種症狀,這些方法都是讓氣流向下流通的手段。
作者引用《千金方》的觀點,認為咳嗽伴隨氣逆是肺部疾病的一種表現,若是肺部脈絡散亂,則是心臟的火熱影響到了肺部,此為極其危險的狀態。他同時贊同李氏對咳嗽伴氣逆的描述,認為這是火熱上衝,肺部無法抑制的結果。因此,對於便祕的患者,可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若排便較軟,則可用瀉心湯來處理。
然而,有人將噦氣歸咎於胃寒和陽證,雖然用藥治療效果不錯,但噦氣實質上只是氣流上逆,類似於咳嗽伴氣逆,並非張仲景所描述的咳嗽伴氣逆的基本症狀。噦氣會發出聲音,當噦氣結束後才會吸氣;而咳嗽伴氣逆則是在吸氣時發生,直到逆氣結束才會呼氣,兩者在呼吸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噦氣源於胃部,而咳嗽伴氣逆則源自肺部,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實在是不易辨認啊!
7. 咳逆噦分手足經標本辨
難知云活人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邪氣在胃,故斷之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者,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但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若標病應見止,當治標,不必名噦。若言作噦,使後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此一說,又足經甲戊而傳手經丁辛也。
按海藏論,咳逆與噦二者不同,謂其聲有出入之異,臟腑有肺胃標本之殊,其說尤長。但咳逆與噦,其氣皆自下而上,嘔噦則直出於口,咳逆則至咽膈吃忒而中止,然後出也。實非有出入之異。
白話文:
在醫學古籍中提及,有些人將咳嗽、打嗝視為噦的一種表現,認為若可以使用下法治療,應採用調胃承氣湯。這是因為邪氣聚集在胃部,所以判斷為噦,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忽略了咳嗽和打嗝,這兩種症狀是因為足陽明胃經未能正常下行,影響到手太陰肺經導致的。古人只講究火的根源,卻未提到火向上炎燒至極高處引發咳嗽和打嗝的情況。如果我們把這些觀點結合起來看,噦和咳嗽、打嗝都源自熱症。但如果分別來看,噦是根本,涉及膽、胃及身體中部;咳嗽和打嗝則是標症,涉及心、肺及身體上部。
如果標症應該只出現一次,那應該針對標症治療,無需特別命名為噦。如果將症狀歸類為噦,可能會讓後世醫生只注意到膽和胃的根本問題,而忽略心和肺的標症。這觀點,同時涵蓋了足經的甲戊和手經的丁辛。
根據海藏的理論,咳嗽和打嗝是不同的,他指出兩者的聲音有出入的差異,且涉及的臟腑有肺、胃的不同。這個理論更為全面。但是,咳嗽和打嗝的氣流都是從下往上,打嗝的氣流直接從口中出來,而咳嗽的氣流到達咽喉部位會暫停,然後再出來。實際上並不存在進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