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六 (2)

1. 論雜病咳逆皆由病後胃虛所生

三因云:咳逆之病,古人以為噦耳。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疾。亦有胃中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大抵傷寒久病後,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者,皆病深之候也。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為,別無惡候者是。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三因理論提到:咳嗽和反胃的症狀,古人認為這只是打嗝。這種狀況大多發生在嘔吐或腹瀉後,因為胃部虛弱且寒冷,因而導致這種疾病。也有另一種情況,即胃部虛弱,橫膈膜上方過熱,連續打嗝達八、九次,氣息連接不上來的情況。一般而言,在長期發燒生病後,或是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以及產後的婦女,較常見到這種症狀,這些都是病情嚴重的徵兆。此外,也有打嗝同時伴隨心臟下方悶痛和心悸的案例,這是由於痰和水液在體內積聚造成的,如果除了打嗝之外沒有其他不好的症狀,那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2. 論吃逆病由陰虛火上亦有暴病屬實者附

丹溪云吃病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依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

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人见此似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者五七日,召子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朮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

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吃,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吃犹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阴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力到当自止。

又四日而吃止,滞下亦安。又陈泽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吃作,召予视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朮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者虚之为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

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者也,芦则反耳大泻手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气因怒逆肝脉乘火侮肺,故吃大作而神昏。参芦喜吐痰尽,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矣。

谨按咳逆一证,古方悉作胃寒所致,俱用丁香柿蒂姜附等药,然此证有虚有实有火,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滞下日久及妇人产后而有此者皆阴大虚之为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膈心下,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

夫水性润下,火气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补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误服寒凉过剂,当以温而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冲上,当以平而补之。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咳逆,当以寒下之。如痰饮停蓄心下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当随其邪之所在而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世医凡遇此疾首以丁香柿蒂为言,殊不知此药不能补虚不能降火不能清气利痰,唯有温暖助火而已,岂宜总治斯疾乎?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對「呃逆」(俗稱打嗝)的觀點和治療方法,丹溪認為呃逆是氣從肚臍下方直接衝到口部發出聲音的現象,傳統醫學認為這是胃虛弱的表現,但丹溪指出,這也可能與火氣有關。

在丹溪看來,人體的陰氣需依靠胃部來滋養,一旦胃部受損,肝氣就會過盛,進而使陰氣受到火氣的影響而無法內守。這就是「土敗木賊」的情況,肝氣挾帶相火向上沖擊,導致清道被阻塞,產生呃逆的症狀。

丹溪提到,當一個人的胃虛弱時,其實是陰氣虛弱,而且虛弱的程度非常嚴重。他舉了兩個例子說明,一個是趙立道,年近五十,體質較弱且易怒,他在炎熱的夏季因飢餓而發怒,兩天後出現腹瀉,口渴時自行飲用冷開水調和生蜜,結果腹瀉逐漸緩解。但幾天後感到非常疲倦,開始出現呃逆。丹溪知道這是因為長期腹瀉導致陰氣虛弱,於是讓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並以煉蜜飲之,但呃逆仍未停止。眾人認為藥物不合適,想要用薑附湯來治療,但丹溪堅持補藥需要時間才能見效,而且薑附湯不是補陰的藥物,服用後可能會致命。最終,在四天後呃逆停止,腹瀉也得到緩解。

另一個例子是陳澤仁,年近七十,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患有長期的哮喘病。新秋季節,他出現腹瀉,食慾大減,五、六天後開始出現呃逆。丹溪觀察到他的脈象豁大,認為形瘦者還有救,於是以人參白朮湯搭配大補丸來補血,七天後病情得到緩解。

丹溪還提到一個女孩,年紀超過十五歲,脾氣暴躁,口味重。在炎熱的夏季因發怒而開始出現呃逆,每次發作時全身會劇烈跳動,失去意識。丹溪問明情況後,發現她屬於突然發病,身體氣血都處於旺盛狀態,於是讓她喝一碗人參蘆根湯,結果大量吐出頑固的痰液,大汗淋漓地昏睡了一整天後病情得到緩解。丹溪解釋說,人參能補充手太陰肺經的陰氣,而蘆根則能大肆排出手太陰肺經的陽氣。女孩因為突然發怒導致氣上沖,肝臟主管怒氣,肺臟主管氣息,根據經典記載,怒氣會導致氣息逆亂,怒氣使肝脈乘火侮肺,所以才會出現嚴重的呃逆和昏迷。喝下人參蘆根湯後,痰液被排出,氣息下降,火氣衰減,肺氣恢復正常位置,胃氣得到和諧,病情也就得到了緩解。

丹溪強調,對於呃逆這種症狀,古方大多認為是由胃寒引起的,常用丁香、柿蒂、薑附等溫暖性藥物來治療。然而,這種症狀可能由虛弱、實證或火氣引起,不能單純地歸咎於寒冷。例如,感冒後出汗、嘔吐、下痢,或是女性產後出現呃逆,都是因為陰氣嚴重虛弱。而一般人進食太快導致氣噎,或是喝水時笑聲太大導致氣管堵塞,或是痰液滯留在心臟下方,或是突然發怒導致氣息逆亂和痰厥,或是感冒發燒未及時治療而出現呃逆,這些情況都屬於實證。

水的本性是向下流動,火氣的本性是向上炎燒,現在氣息從下方衝向上方發出聲音,這顯然與火氣有關。因此,治療呃逆的方法應視情況而定,虛弱的要補充,補充時要注意寒熱之分。如果因為誤服寒涼藥物過量,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脾胃陰虛導致火氣上衝,應該使用平補的方法;如果伴有熱象,應該使用涼補的方法。對於實證,如感冒未及時治療導致呃逆,應該使用寒下法;對於痰液滯留心臟下方或突然發怒導致氣息逆亂和痰厥,如果身體氣血都處於旺盛狀態且沒有其他惡劣症狀,應該根據病因進行湧吐、泄下、清熱、利濕等治療。

然而,許多醫生在遇到呃逆這種疾病時,首先想到的是使用丁香、柿蒂等藥物,卻不知道這些藥物既不能補虛,也不能降火,也不能清理氣血或化痰,只有溫暖助火的作用,這樣的治療方式是否合適呢?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原文的意思!如果還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3. 咳逆治法

4. 治熱之劑

活人橘皮竹茹湯治噦逆(嚴氏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甘草(二兩炙) 人參(半兩) 棗子(三十個) 生薑(半兩)

上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出太陰嘔噦例藥也。薑棗參橘亦是溫藥,故三因云此治胃中虛冷。但以此藥比之薑桂丁香則性平,故從嚴氏入治熱之劑。

小柴胡湯治陽證咳逆

難知大承氣湯治咳逆大便秘者

二方並見寒門

瀉心湯治咳逆大便軟利者

方見心下痞門

白話文:

【治療熱症的藥方】

活人橘皮竹茹湯用於治療呃逆(嚴氏用於治療嘔吐與腹瀉後胃虛及胸膈熱造成的咳嗽和呃逆)

藥材包括:陳皮(約300公克)、竹茹(約450公克)、炙甘草(約60公克)、人參(約15公克)、大棗(30顆)、生薑(約15公克)。

處理方式:將上述藥材切碎,以10公升的水煎煮至剩3公升,去除殘渣,溫熱服用每次1公升,每日三次。

說明:此方出自治療太陰經嘔吐和呃逆的藥方。薑、棗、人參、陳皮都是溫性藥材,所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此方可以治療胃中虛寒。但若將此方與薑、肉桂、丁香等藥材比較,其性質較為平和,因此嚴氏將其歸類在治療熱症的藥方之中。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陽性症狀的咳嗽和呃逆。

需知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咳嗽、呃逆且有大便祕結的情況。

以上兩個藥方都可參考「寒門」中的說明。

瀉心湯用於治療咳嗽、呃逆且大便軟利的情況。

此方可在「心下痞門」中找到詳細資訊。

5. 治寒之劑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洗一兩一錢) 生薑(二兩切)

上水二盞煎八分分作二服。

橘皮乾薑湯治噦

橘皮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溫服日三次。

按以上二方並太陰嘔噦例藥也。

三因丁香散治咳逆

丁香 柿蒂(各一錢) 甘草(炙) 良薑(各半錢)

上為末熱湯點二錢乘熱服不拘時。

嚴氏柿蒂湯治胸滿咳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一兩)

上㕮咀四錢姜五片煎家珍有人參一味寶鑑有青陳皮二味並各等分為末水煎服。

按以上方並太陰陽明經藥也。

活人羌活附子散治咳逆嚴氏治吐利後胃寒咳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微炒各半兩) 木香 乾薑(各一棗許大)

上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同煎熱服。

三因方木香作丁香。

按此太陽少陰太陰經藥也。

本事方治陰毒咳逆

川烏頭 乾薑(炮) 附子(炮) 肉桂 芍藥 甘草(炙) 半夏 吳茱萸 陳皮 大黃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姜五片煎去濁渣取清熱服。

按此三陰經藥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半夏生薑湯用於治療噁心欲吐到極致的情況。

使用已清洗過的一兩一錢的半夏和切成片狀的二兩生薑,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水量,然後分為兩次服用。

橘皮乾薑湯用於治療噁心。

使用橘皮、通草、乾薑、桂心、炙甘草(各二兩)和人參(一兩)。將所有材料切碎,每次取四錢,加水煎煮,趁溫熱時服用,一天三次。

上述兩個藥方都是適用於太陰經的嘔吐和噁心的常規藥物。

三因丁香散用於治療咳嗽和呼吸困難。

使用丁香、柿蒂(各一錢)、炙甘草和良薑(各半錢)。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每次用熱水調和二錢,趁熱服用,不限定時間。

嚴氏柿蒂湯用於治療胸部飽脹及持續咳嗽和呼吸困難。

使用柿蒂和丁香(各一兩)。將所有材料切碎,每次取四錢,加五片薑,煎煮後服用。家珍版添加了人參,寶鑑版則有青陳皮,兩者皆是等量,加水煎煮後服用。

上述兩個藥方都適用於太陰和陽明經的藥物。

活人羌活附子散用於治療咳嗽和呼吸困難,嚴氏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後胃部受寒的咳嗽和呼吸困難。

使用羌活、炮附子、微炒茴香(各半兩)、木香和乾薑(各一棗大小)。將所有材料磨成細末,每次取一錢,加入一杯水和一撮鹽,煎煮後趁熱服用。

在三因方中,木香被替換為丁香。

這個藥方適用於太陽、少陰和太陰經。

本事方用於治療陰毒咳嗽和呼吸困難。

使用川烏頭、炮乾薑、炮附子、肉桂、芍藥、炙甘草、半夏、吳茱萸、陳皮和大黃。將所有材料等量混合並磨成細末,每次取一錢,加入五片薑煎煮,去除渣滓,取清液熱服。

這個藥方適用於三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