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六 (2)

1. 論雜病咳逆皆由病後胃虛所生

三因云:咳逆之病,古人以為噦耳。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疾。亦有胃中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大抵傷寒久病後,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者,皆病深之候也。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為,別無惡候者是。

2. 論吃逆病由陰虛火上亦有暴病屬實者附

丹溪云吃病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依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

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人见此似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者五七日,召子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朮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

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吃,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吃犹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阴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力到当自止。

又四日而吃止,滞下亦安。又陈泽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吃作,召予视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朮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者虚之为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

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者也,芦则反耳大泻手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气因怒逆肝脉乘火侮肺,故吃大作而神昏。参芦喜吐痰尽,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矣。

谨按咳逆一证,古方悉作胃寒所致,俱用丁香柿蒂姜附等药,然此证有虚有实有火,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滞下日久及妇人产后而有此者皆阴大虚之为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膈心下,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

夫水性润下,火气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补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误服寒凉过剂,当以温而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冲上,当以平而补之。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咳逆,当以寒下之。如痰饮停蓄心下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当随其邪之所在而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世医凡遇此疾首以丁香柿蒂为言,殊不知此药不能补虚不能降火不能清气利痰,唯有温暖助火而已,岂宜总治斯疾乎?

3. 治熱之劑

活人橘皮竹茹湯治噦逆(嚴氏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甘草(二兩炙) 人參(半兩) 棗子(三十個) 生薑(半兩)

上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出太陰嘔噦例藥也薑棗參橘亦是溫藥故三因云此治胃中虛冷但以此藥比之薑桂丁香則性平故從嚴氏入治熱之劑

小柴胡湯治陽證咳逆

難知大承氣湯治咳逆大便秘者

二方並見寒門

瀉心湯治咳逆大便軟利者

方見心下痞門

4. 治寒之劑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洗一兩一錢) 生薑(二兩切)

上水二盞煎八分分作二服

橘皮乾薑湯治噦

橘皮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溫服日三次

按以上二方並太陰嘔噦例藥也

三因丁香散治咳逆

丁香 柿蒂(各一錢) 甘草(炙) 良薑(各半錢)

上為末熱湯點二錢乘熱服不拘時

嚴氏柿蒂湯治胸滿咳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一兩)

上㕮咀四錢姜五片煎家珍有人參一味寶鑑有青陳皮二味並各等分為末水煎服

按以上方並太陰陽明經藥也

活人羌活附子散治咳逆嚴氏治吐利後胃寒咳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微炒各半兩) 木香 乾薑(各一棗許大)

上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同煎熱服

三因方木香作丁香

按此太陽少陰太陰經藥也

本事方治陰毒咳逆

川烏頭 乾薑(炮) 附子(炮) 肉桂 芍藥 甘草(炙) 半夏 吳茱萸 陳皮 大黃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姜五片煎去濁渣取清熱服

按此三陰經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