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消導之劑

局方異香散治胃氣不和,腹脅膨脹,飲食雜化,一切冷氣結聚

石蓮肉(一兩) 莪朮 三稜 益智仁 甘草(炙各六兩) 青皮 陳皮 厚朴(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薑棗煎服。

按本方云治腎氣不和,腎字為胃字之誤爾,出陽明例藥。

御院方助氣丸

方見積聚門

分氣丸治胸膈氣痞,痰實不化,並宜服之

砂仁 青皮 陳皮 白豆蔻 三稜(炮) 莪朮(煨) 澄茄 蘿蔔子(炒) 枳實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炒二兩取頭末)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薑湯下。

按以上諸方治氣積痞之劑,非調理比也,宜分虛實寒熱用之,又皆氣中之血藥也。

白話文:

【消化導滯的藥方】

局方異香散主治胃部機能失調,腹部及脅部有脹滿感,飲食消化不良,以及各種由寒冷引起的氣結聚積。

藥方成分包括:石蓮肉(一兩)、莪朮、三稜、益智仁、炙甘草(各六兩)、青皮、陳皮、炙厚朴(各二兩)。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三至二錢,以薑棗煎煮服用。

進一步說明,本方原稱治療腎氣不調,但其中的「腎」應為「胃」的誤植,此方出自陽明例藥。

另一個御院方助氣丸,則是針對氣滯聚集的症狀。

再來是分氣丸,用於治療胸膈部的氣滯,以及痰多不易消化的情況,都適用於此藥方。

分氣丸成分有:砂仁、青皮、陳皮、白豆蔻、炮三稜、煨莪朮、澄茄、炒蘿蔔子、枳實、木香(各一兩),以及炒黑牽牛(取頭末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以薑湯送服。

最後,以上提到的各種藥方,主要是用於治療氣滯和痞滿的症狀,並非一般的調理藥方。在使用時,應根據患者實際的虛實寒熱狀況來選擇,同時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於氣血循環。

2. 治痰之劑

二陳湯, 桔梗半夏湯, 四七湯, 並見痰飲門。

蘇子降氣湯, 方見咳門。

按此諸方,散郁和中之藥也。

白話文:

[治療痰多的藥方]

二陳湯、桔梗半夏湯、以及四七湯,這些藥方的詳細內容和應用可參考「痰飲」疾病類別中的說明。

蘇子降氣湯這個藥方,則可以在「咳嗽」疾病類別中找到相關資訊。

以上所列的各種藥方,主要是用來分散鬱結、調和中焦(脾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