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三十七 (1)
卷三十七 (1)
1. 論痞為濕土之病
內經云備化之紀其病痞,又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
按原病式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當身體準備進行轉化和變化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痞」的症狀。同時,《內經》還指出,太陰經所經過的部位會形成積聚的飲食,導致痞塞和胸部阻塞的情況。
按照原本的疾病模式,「痞」的現象指的是身體的運行暢通程度不足,即精神、衛氣、血液、津液等在體內流通的過程受阻,導致了「痞」的產生。
2. 論傷寒心下痞
成無己云:傷寒心下滿者,不經下後,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後,則有結胸痞氣之別。經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滿而煩,當吐之。」又云:「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此二者,不經汗下而心下滿,或吐之,或下之,隨其邪氣之高下,要在泄其邪也。
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蓋結胸是實邪,大陷胸湯主之;痞是虛邪,須諸瀉心湯散可也。
白話文:
成無己說:傷寒病人心下滿脹,若不先用下法治療,則需考慮是否需要用吐法。若已經用過下法,則需要區分是結胸還是痞氣。
《傷寒論》說:「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縮,邪氣結聚在胸部,心胸滿悶煩躁,應該用吐法。」又說:「脈搏浮大,心下卻硬硬的,伴隨發熱,屬於臟腑病症,應該用攻法治療。」
這兩種情況,如果病人沒有經過汗法和下法治療,而心下滿脹,就應該根據邪氣的部位高低,選擇吐法或下法,主要目的是要將邪氣排出體外。
如果邪氣停留在表層,沒有到需要下法治療的程度,卻強行使用下法,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結聚在心下。如果邪氣屬於實邪,就會導致心下硬滿疼痛,稱為結胸;如果邪氣屬於虛邪,則會導致心下滿脹而不疼痛,稱為虛痞。
總之,結胸是實邪,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虛痞是虛邪,則需要用瀉心湯來散結。
3. 論痞為痰飲及諸氣所致
詳見各門
4. 論傷寒雜病痞皆血證
秘藏云內經曰備化之紀其病痞,又曰太陰所致為積飲痞膈。太陰者濕土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榮血,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皆血證也。蓋下多則亡陰,亡陰者即損脾胃。
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以其血虛而下陷於心之分,故致心下痞。上宜理脾胃,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秘,厚朴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芍藥陳皮主之。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當用藥消導。
白話文:
《內經》記載,備化之紀中提到痞病,又說太陰所致為積飲痞膈。太陰屬濕土,主宰著阻塞。當濕土進入心下就會導致痞滿。傷寒治療時,下泄太早也會造成痞病,這是因為寒邪傷及營血,心主血,邪氣入侵根本,因此導致心下痞。張仲景的瀉心湯等方劑,都使用黃連來瀉去心下的土邪。至於酒積雜病下瀉過度也會導致痞滿,這都是血證。因為下泄過多會導致陰氣虧虛,陰氣虧虛就會損傷脾胃,也就是說脾胃的水穀之陰虧損了。因此胸中的氣因為血虛而下陷到心臟部位,導致心下痞。治療時應該以補益脾胃為主,用活血藥物來治療。如果只用氣藥引導,反而會加重痞病,如果繼續下泄,氣機下降,就會演變成中滿鼓脹,這樣就錯了。痞病還有虛實之分,實痞大便秘結,厚朴、枳實可以治療;虛痞大便溏泄,芍藥、陳皮可以治療。飲食所傷導致的痞滿,應該用藥消導。
其胸中窒塞欲吐者,則宜吐之。
難知云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從有形。故無形以苦泄之,有形以辛散之。
按痞之凝滯閉塞,人皆知氣之不運也。獨東垣指以血病言之,謂下多則亡陰而損血,此前人之未論也。世有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不知此理故也。
白話文:
如果胸中感到堵塞想吐,就应该用催吐的方法治疗。
有人说伤寒引起的痞病是来自于血液,由外而内,无形而生;而其他杂病引起的痞病也是来自于血液,但由内而外,有形而生。因此无形的痞病应该用苦味药物泄之,有形的痞病则应该用辛辣药物散之。
按理说,痞病的症状是凝滞阻塞,所有人都知道是气机运行不畅。但东垣医师独具慧眼,指出痞病其实是血病,认为久泻会导致阴气亏损,血虚,这是前人没有讨论过的。世上有很多人用理气药治疗痞病却不见效,正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
5. 論諸瀉心湯用藥寒熱不同
保命集云三陰三陽之標本治各不同,有用寒藥而為熱痞,大黃、黃連之類;也有用寒熱藥者,陰與陽不和而痞,大黃、黃連加附子之類;也有用辛熱藥多而寒藥少者,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甘草、生薑瀉心三方之類;瀉心湯者,非瀉心火之熱,瀉心下之痞也。通而論之,其藥陽多而陰少,蓋病發於陰而得之。
有大黃、黃連瀉心湯獨為陰心下痞而脈疾一證,桂枝後用,從太陽浮弱所變,余皆陰陽雜用。
白話文:
《保命集》中記載,三陰三陽的病證,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有些病證需要使用寒涼藥物,例如熱痞,可用大黃、黃連等寒涼藥。
有些病證則需要使用寒熱並用的藥物,例如陰陽不和導致的痞證,則可用大黃、黃連加上附子等寒熱藥。
還有一些病證需要使用辛熱藥較多,寒涼藥較少的藥物,例如陰盛陽虛導致的痞證,則可用半夏、甘草、生薑等瀉心三方。
瀉心湯並非瀉去心火之熱,而是瀉去心下之痞。
總而言之,這些藥物中陽氣較多,陰氣較少,這是因為疾病是由於陰氣過盛而引起的。
其中,大黃、黃連瀉心湯單獨使用於陰心下痞伴隨脈搏急促的病證,桂枝則用於太陽經脈浮弱轉化的病證,其他病證則需要使用陰陽兼顧的藥物。
6. 論痞為熱證
直格云傷寒里之陰分已受熱邪,是病發於陰也。或熱微下證未全,誤下之早,則裡熱除去,表熱乘虛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藥,爾後或加附子、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熱結滯也,非攻寒耳。
按前保命集論瀉心湯,分陰陽、寒熱多少而用藥,可謂詳切矣。而此論則專主於熱,二者似乎不同。要之各有所當。蓋直格是言其受病之本,保命集是論其用藥之標。若以為痞有陰寒之證耶?則仲景瀉心五方何皆用黃芩、黃連之藥?若以為痞無陰陽之異耶?何瀉心湯又有兼用乾薑、附子、半夏、生薑之類者也?一言其本,一論其標而已。
白話文:
直格云: 傷寒病人的裡陰部位已經受到熱邪的侵襲,這就是病症發作於陰分的原因。或者熱邪微弱,下焦症狀尚未完全消除,就過早地使用下法,就會導致裡熱去除,表熱乘虛而入裡,形成痞症。因此,仲景治療痞症大多使用大黃、黃連、黃芩等寒性藥物。之後,可能會加用附子、乾薑等藥物,這是用辛熱藥物輔助寒性藥物,目的是為了疏通痞症的熱邪結滯,並非針對寒邪。
按前保命集論瀉心湯: 根據陰陽、寒熱的程度不同而選用藥物,可謂十分詳盡。但此論則專注於熱邪,兩者似乎有所不同。總之,各有其適用的範圍。因為直格是說明病患受病的根本原因,保命集是論述用藥的目標。如果認為痞症有陰寒的症狀,那麼仲景的瀉心五方為何都使用黃芩、黃連等藥物?如果認為痞症沒有陰陽的區別,那麼為何瀉心湯又會兼用乾薑、附子、半夏、生薑等藥物?直格一言其本,保命集一論其標而已。
謹按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亦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蓋誤下則裡氣虛,故傷寒之表邪乘虛入於心下。雜病則所受之邪氣亦蓄於心下,因致痞也。
亦有不因誤下而得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乘心下為痞者。故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
白話文:
所謂「痞」,是因陰寒內伏、陽氣蓄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病症。它位於心下,也就是腹部中央位置。表現為胸悶、腹脹、阻塞,都是脾胃失調造成的。與「脹滿」相比,痞症主要表現為內部悶塞,而外部並無明顯脹急的形狀;而脹滿則會在外部也呈現出脹大的形狀。古人認為,誤下瀉藥會導致痞症,因為誤下會損傷脾胃之氣,導致身體虛弱,使外邪乘虛而入,積聚在心下,引發痞症。
然而,並非所有痞症都是由誤下引起的。例如,中氣虛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飲食積滯無法消化,或濕熱過盛侵犯脾胃,都會導致痞症。因此,古方治療痞症,會使用黃連、黃芩、枳實等苦寒藥物來瀉火解毒,厚朴、生薑、半夏等辛溫藥物來散寒止痛,人參、白朮等甘溫藥物來補氣健脾,茯苓、澤瀉等淡滲藥物來利水消腫,根據病情的不同進行調整治療。
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謂下多亡陰之意也。心下痞滿治法。
白話文:
對於胃部脹滿或堵塞的情況,通常會採用分消氣體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病人的症狀有內部積聚的狀況,我們可以稍微使用一些通暢的藥物來緩解。人們經常為胃部不暢所困擾,喜歡使用通便藥物來追求快速的效果。雖然短期內能讓胃部感到舒適,但如果再進一步增加這種行為,會導致陰液的大量流失,這正是我們應該避免的。對於心下痞滿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在於調理氣血和消除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