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十七

2. 心下痞滿門

3. 論痞為濕土之病

內經云備化之紀其病痞,又云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

按原病式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備化之紀的疾病表現為痞症,又說當太陰之氣到達時,會產生積飲、痞症和膈塞等病狀。

根據原病式的解釋,痞症與否同樣是因為身體不暢通所致。這是說當精神、營養、血液、氣力以及體液在體內的正常流動和代謝受阻,導致紋理閉塞,進而形成痞症。

4. 論傷寒心下痞

成無己云:傷寒心下滿者,不經下後,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後,則有結胸痞氣之別。經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滿而煩,當吐之。」又云:「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此二者,不經汗下而心下滿,或吐之,或下之,隨其邪氣之高下,要在泄其邪也。

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蓋結胸是實邪,大陷胸湯主之;痞是虛邪,須諸瀉心湯散可也。

白話文:

成無己說:在傷寒病中,如果患者心下感到脹滿,這情況若未經過瀉下的治療,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若已進行過瀉下療法,就會區分為結胸和心下痞兩種不同的情況。古籍記載:「當患者出現手腳冰冷,脈搏一時緊繃,這是因為邪氣積聚在胸口,患者會感到心下脹滿且煩躁,這種情況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又說:「如果脈搏浮大,但心下反而硬結,伴有熱象,如果是臟腑問題,應使用攻下法。」這兩種情況,都是在未經過發汗或瀉下治療前,就感到心下脹滿,可以選擇催吐或瀉下,主要看邪氣的位置,目的是要排除體內的邪氣。

再者,如果邪氣在體表,不應該瀉下卻強行瀉下,導致邪氣趁虛進入,積聚在胸口,形成實證的表現為硬結且疼痛,稱為結胸;虛證的表現為脹滿但不疼痛,稱為心下痞。結胸是由於實邪造成,可以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心下痞是虛邪造成,需要用各種瀉心湯來調理。

5. 論痞為痰飲及諸氣所致

詳見各門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閱各個專門的章節,這段古文中主要討論的是關於痞症(一種腹部脹滿不適的症狀)是由痰飲(過多的體內濕氣凝結)以及各種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問題。在現代白話文中,這可以理解為:詳細分析痞症如何由體內過剩的濕氣(痰飲)和不同類型的氣血循環障礙(諸氣)引發,可進一步參考各相關專題或章節。

6. 論傷寒雜病痞皆血證

秘藏云內經曰備化之紀其病痞,又曰太陰所致為積飲痞膈。太陰者濕土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榮血,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皆血證也。蓋下多則亡陰,亡陰者即損脾胃。

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以其血虛而下陷於心之分,故致心下痞。上宜理脾胃,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秘,厚朴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芍藥陳皮主之。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當用藥消導。

其胸中窒塞欲吐者,則宜吐之。

難知云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從有形。故無形以苦泄之,有形以辛散之。

按痞之凝滯閉塞,人皆知氣之不運也。獨東垣指以血病言之,謂下多則亡陰而損血,此前人之未論也。世有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不知此理故也。

白話文:

【討論傷寒與雜病中的痞症都是血液問題】

古籍祕藏提到內經說:在備化之紀,病徵會表現為痞症。又說:太陰導致的病症有積飲、痞膈。太陰是濕土的象徵,主掌壅塞。所以,當土氣聚集在心下,就會形成痞滿。如果治療傷寒時過早使用下法,也會產生痞症。這是因為寒氣傷害了營血,心臟主掌血液,邪氣侵入根本,因此造成心下痞滿。張仲景的瀉心湯等多個方子都用了黃連,目的就是清瀉心下被土邪影響的部分。

至於飲酒過量或各種雜病,如果下法使用過度,也會形成痞滿,這些都是血液問題。因為過度下法會導致陰液流失,陰液損失就是傷害脾胃。

這裡說的是脾胃中水穀的陰液流失。所以胸中的氣,因為血液不足而向下沉,到達心臟的部位,導致心下痞滿。治療上應調理脾胃,使用滋養血液的藥物。如果只用行氣的藥物,病情可能會更嚴重。如果再使用下法,氣機更加下沉,可能轉變成中滿鼓脹,這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

此外,還有虛實之分。如果是實痞且大便乾硬,可以用厚朴和枳實來治療;如果是虛痞且大便稀軟,可以用芍藥和陳皮。如果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痞滿,應該使用藥物幫助消化。

對於胸中悶堵想要嘔吐的情況,應該採用催吐的方法。

難知雲提到,傷寒的痞症從血液來,從外到內,從無形開始。雜病的痞症也是從血液來,但從內向外,從有形開始。因此,無形的痞症用苦味藥物來宣洩,有形的痞症用辛味藥物來疏散。

對於痞症的凝滯閉塞,大家都認為是氣機不順。只有李東垣指出,這是血液疾病,過度下法會導致陰液流失,傷害血液,這是前人未曾討論的。世界上有人使用行氣藥物治療痞症卻沒有效果,就是因為不知道這個道理。

7. 論諸瀉心湯用藥寒熱不同

保命集云三陰三陽之標本治各不同,有用寒藥而為熱痞,大黃、黃連之類;也有用寒熱藥者,陰與陽不和而痞,大黃、黃連加附子之類;也有用辛熱藥多而寒藥少者,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甘草、生薑瀉心三方之類;瀉心湯者,非瀉心火之熱,瀉心下之痞也。通而論之,其藥陽多而陰少,蓋病發於陰而得之。

有大黃、黃連瀉心湯獨為陰心下痞而脈疾一證,桂枝後用,從太陽浮弱所變,余皆陰陽雜用。

白話文:

【討論各種瀉心湯藥物使用時寒熱性質的不同】

根據「保命集」所述,對於三陰三陽的病症,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時候會使用寒性藥物來處理熱滯,如大黃、黃連這類藥物;有時候會混合使用寒性和熱性藥物,當陰陽失調導致熱滯,會使用如大黃、黃連加上附子這類藥物;有時候則會使用較多的辛熱藥物,搭配少量的寒性藥物,當陰氣過剩,陽氣虛弱導致熱滯,會使用像半夏、甘草、生薑的瀉心湯三種配方。而瀉心湯的作用,並非針對心臟的火熱,而是要消除心下的熱滯。總體而言,其藥物成分多屬陽性,少屬陰性,因為疾病往往由陰性因素引發。

在使用含有大黃、黃連的瀉心湯時,專門用於處理因陰性因素引起的心下熱滯,且脈搏快速的情況。而使用桂枝,則是為了應對因太陽經浮弱變化所致的病症,其他的病情則會混合使用陰性和陽性藥物。

8. 論痞為熱證

直格云傷寒里之陰分已受熱邪,是病發於陰也。或熱微下證未全,誤下之早,則裡熱除去,表熱乘虛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藥,爾後或加附子、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熱結滯也,非攻寒耳。

按前保命集論瀉心湯,分陰陽、寒熱多少而用藥,可謂詳切矣。而此論則專主於熱,二者似乎不同。要之各有所當。蓋直格是言其受病之本,保命集是論其用藥之標。若以為痞有陰寒之證耶?則仲景瀉心五方何皆用黃芩、黃連之藥?若以為痞無陰陽之異耶?何瀉心湯又有兼用乾薑、附子、半夏、生薑之類者也?一言其本,一論其標而已。

謹按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亦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蓋誤下則裡氣虛,故傷寒之表邪乘虛入於心下。雜病則所受之邪氣亦蓄於心下,因致痞也。

亦有不因誤下而得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乘心下為痞者。故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

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謂下多亡陰之意也。心下痞滿治法。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直格提到,傷寒深入體內陰分,受到熱邪侵襲,病因而起自體內陰分。有時候熱度較輕,並未完全呈現出下痢的症狀,如果過早地使用下痢的療法,則體內的熱會被清除,但表面的熱邪會趁虛而入,導致心下痞滿的情況。因此,張仲景在治療心下痞滿時,多使用大黃、黃連、黃芩等寒涼藥物。而後世有些醫生會加上附子、乾薑這類的藥物,這是利用辛辣熱性的藥物輔助寒涼藥物,以開解心下痞滿的怫熱結滯,並非單純為了去除寒氣。

根據前人的「保命集」中對瀉心湯的討論,他們會根據陰陽、寒熱的不同比例來調整藥物,可說是非常詳細而貼切。然而,本段討論專注於熱邪,似乎和前人的觀點不同。然而,兩種觀點各有適用的場合。直格是在探討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保命集」則是探討藥物使用的原則。如果認為心下痞滿是由陰寒引起的,那麼張仲景的五個瀉心湯方,為什麼都要用到黃芩、黃連這類藥物呢?如果認為心下痞滿沒有陰陽之分,那麼為什麼瀉心湯又有加入乾薑、附子、半夏、生薑等藥物的情況呢?一個探討根本,一個探討原則罷了。

謹慎地來說,心下痞滿的病根,是由陰氣潛藏,陽氣蓄積,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它位於心下,處於身體的中央位置。胸腹脹滿、心下痞滿,都是脾胃的問題。和脹滿的病症相比,心下痞滿在程度上較輕。心下痞滿是感覺內心悶悶的,外表看來並無脹滿的症狀。脹滿則外表也能看出有脹大的情形。前人的理論,大多指的是因為錯誤地下痢導致的病症。因為錯誤地下痢,會使體內的氣力虛弱,所以傷寒的表面邪氣就會趁機進入心下。而其他疾病中的邪氣,也會在心下積聚,導致心下痞滿。

當然,也有不是因為錯誤下痢導致的心下痞滿。例如,中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精華物質,導致心下痞滿。飲食過量、痰積過多,無法順利消化,導致心下痞滿。濕熱過盛,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心下痞滿。因此,古方治療心下痞滿,會使用黃連、黃芩、枳實等苦味藥物來清熱;厚朴、生薑、半夏等辛味藥物來散寒;人參、白朮等甘苦溫和的藥物來補氣;茯苓、澤瀉等淡味藥物來利水。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治療。

治療心下痞滿,應該像治療濕氣一樣,要上下分消其氣。如果體內有實證,可以適當使用疏導的療法。許多人因為心下痞滿而痛苦,喜歡使用強烈的藥物以求快速見效。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感到舒適,但如果再次發作,情況反而會更嚴重,這就是所謂的「下多亡陰」的現象。這是在提醒我們,對於心下痞滿的治療方法,必須要謹慎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