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2)

1. 論濕生痰飲

詳見痰飲門

白話文:

詳見痰飲門

2. 論濕為瀉痢咳瘧等證

詳見泄瀉、滯下等門

白話文:

詳細的內容可參考關於腹瀉、腸胃炎等相關章節。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意思是:在討論濕氣導致的病症,如腹瀉、痢疾、咳嗽、瘧疾等,詳細的分析和說明可以參閱關於腹瀉、消化不良等相關的章節或部分。

3. 論濕病似中風

詳見「中風門」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閱關於「中風」的專章討論,這段古文中主要是在講濕病與中風的相似之處,暗示讀者若要了解更多,應參考中風的相關描述和理論。在現代語境下,我們可以理解為:想要深入理解濕病與中風的關聯和區別,請參考我們對於中風疾病的詳細解析。

4. 論濕為腳氣

詳見「腳氣門」

白話文:

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腳氣病」相關的資料或章節。這句話在現代白話文中意思是,若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濕氣導致腳氣的問題,請參閱有關「腳氣病」的詳細說明或專門討論這一主題的部分。

5. 治濕大法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諸痙強直、積飲等證,皆屬於濕。

或胕腫、體寒而有水氣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里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

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證有二:濕熱證多,濕寒證少。

當以脈證明辨之。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證。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痢、身疼、自汗,為寒濕證。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蒼朮、木瓜主之。

白話文:

賈真孫說:溼氣源於地氣,火熱可以生成溼土。因此夏季炎熱萬物溼潤,秋季涼爽萬物乾燥。溼病並非自然產生,而是因爲熱氣鬱結,無法正常排泄水分,所以停滯積聚而成溼。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容易受外感侵襲,難道一定要等到水不流動才稱爲溼嗎?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嚴酷,卻不知道暑溼的悶熱,在無形中影響人的健康。病症顯示:各種痙攣僵直、積水等症狀,都屬於溼病。

有時腫脹、體寒且體內有水氣,必定會小便紅少且排尿困難,或者口渴,這是體內蓄積的熱深入到極點,不是一般的寒病。總的來說,治療方法應以調理脾胃、清熱解毒、利尿爲優先。因此,治療溼病如果不注重利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來治療。守真老師說: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這些藥物可以排除體內溼氣、消除腫脹、利尿,調理脾胃,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腹部脹大、腳部嚴重腫脹的,可使用舟車丸治療。如果溼熱深入體內導致黃疸,可用茵陳湯治療,或者配合使用防己、黃芪。全身腫脹疼痛,或者無汗,這是溼氣流入關節,邪氣在表面,適宜使用五苓散加上官桂、蒼朮,微微發汗,但不能大汗淋漓。如果自行出汗,過多的熱燥會消耗體內津液,體內水分代謝不良,千萬不能強行利尿,以免嚴重損害津液。應該用防風、白朮、甘草湯來治療。溼病有兩種:溼熱症較多,溼寒症較少。

應該通過脈象來明確辨別。如果脈象滑數、小便紅澀、口渴,這是溼熱症。如果小便順暢、顏色清白、大便腹瀉、身體疼痛、自汗,這是寒溼症。治療時應該使用五苓散加上生附、蒼朮、木瓜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