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論濕為痿為痹為痛為腫所挾寒熱不同
內經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腝短,小筋弛長,腝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按丹溪曰: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腝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章因於氣為腫,下文不敘,恐有脫簡,然王注曰: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邪氣漸盛,正氣漸微,陽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但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疼,全以為風治者,多誤矣。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濕氣甚者為著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陽氣少,陰氣盛也,傷於寒濕,肌膚盡痛,名曰肌痹。
謹按濕證挾寒,內甚則腹痛下利,外甚則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潰,痹而不仁也,挾風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挾熱,內甚則瀉痢,外甚則或痛或熱或腫發黃,如此等證,雖內傷外感不同,況有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按東垣曰:此清虛之地氣傷人也,必從足始,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夫百病之變,皆生於風雨寒暑及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針經解云:若身形不虛,外邪不能傷也。
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冷所致也,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也。
按以上論風濕寒濕之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按以上前一病本濕熱證例而論,不言熱無治法,當分出之,濕家者,唯東南方濕熱證多,丹溪曰:濕熱相火為病,十居八九,東垣有濕熱證例,詳見熱門。
白話文:
內經提到,如果因為濕氣影響,會感到頭部像被包裹一樣,如果濕熱沒有得到及時清除,會導致大筋萎縮,小筋拉長,大筋萎縮會造成拘攣,小筋拉長則會形成痿弱。因氣而產生的腫脹,是因為四個方向的能量互相取代,最終導致陽氣耗盡。
丹溪解釋,濕氣是土地的混濁之氣,頭部是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位置高,氣質清,本體虛,所以智慧與其相關。當混濁之氣燻蒸,清道不通,頭部感覺沉重,彷彿被什麼東西遮蓋住。如果不治療,濕氣鬱結會形成熱氣,熱氣停留不去,大筋萎縮,是因為熱氣傷害血液,無法滋養筋骨,因此產生拘攣。小筋拉長,是因為濕氣傷害筋骨,無法束縛骨骼,因此形成痿弱。濕氣影響頭部,會感覺像被包裹住。濕熱未清除以下,都是每四個字一句,文章整齊且意思清晰。第四章提到因氣而產生的腫脹,下文並未敘述,可能有遺漏,然而王註解釋,平時有氣疾,加上濕熱,氣濕熱互相鬥爭,因此形成腫脹。邪氣逐漸強盛,正氣逐漸衰弱,陽氣減少,導致邪氣取代正氣,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四肢開始腫脹,陽氣由四肢接收。但現在很多人看到膝蓋關節腫痛,完全認為是由風引起的,這樣的想法常常誤導治療。
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會形成痹症。濕氣過重,會形成著痹。如果出汗很多且濕潤,表示陽氣少,陰氣盛,受到寒濕的傷害,肌膚會全面疼痛,這叫做肌痹。
進一步解釋,濕氣挾帶寒氣,如果內部嚴重,會造成腹痛和下痢;外部嚴重,會導致四肢沉重和疼痛,或者肌肉潰爛,失去知覺。如果挾帶風氣,外部嚴重會導致身體沉重和疼痛,並且出汗。挾帶熱氣,如果內部嚴重,會造成瀉痢;外部嚴重,可能會疼痛、發熱、腫脹,甚至黃疸。這些症狀,雖然內傷和外感不同,但如果有多種邪氣同時存在,應該根據先後順序和程度來分別治療。
當寒濕影響人體,皮膚會變得不收斂,肌肉會變得緊繃,營血會凝滯,衛氣會流失,因此稱為虛弱。虛弱的人,皮膚容易緊張,氣力不足,按壓可以補充氣力,因此會感到舒服而不會疼痛。
東垣指出,這是清虛之地的氣候對人的傷害,通常從腳開始。因此,地面上的濕氣影響人體,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各種疾病的變化,都來自風雨、寒暑、飲食、居住環境、情緒等影響。針灸經典解釋,如果身體不虛弱,外邪無法傷害。
要略提到,太陽病導致關節疼痛和煩躁,脈象沉細,這種情況稱為中濕,也叫做濕痹。症狀包括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順暢,只要利尿即可。全身疼痛,發熱,下午加重,這種情況叫做風濕。這種疾病通常由出汗後吹風,或者長期寒冷引起。風濕的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畏風;風濕相互作用,身體疼痛難忍,無法轉動,不嘔吐,不口渴,脈象虛弱而浮動,有些阻塞。風濕相互作用,骨節疼痛,抽搐,無法彎曲,接觸會更加疼痛,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暢,畏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腫脹。
上述討論了風濕、寒濕的差異。
濕氣影響人體,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熱,皮膚顏色像被燻黃。濕氣影響人體,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熱,臉色黃,喘息,頭痛,鼻塞,煩躁,脈象粗大,能夠進食,腹部舒適,沒有其他疾病,病在頭部,因為寒濕導致鼻塞,通過鼻腔給藥可以治療。
上述症狀本質上是濕熱的表現,但未提及治療方法,應當分開討論。濕氣影響的人,通常在東南方,因為那裡濕熱較多。丹溪指出,濕熱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佔八九成。東垣有濕熱的症例,詳細內容請參考熱門。
2. 論中濕為脾虛所致
陳無擇曰:脾虛多中濕,故曰「濕流關節中之多,使人䐜脹,四肢關節疼痛而煩,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治之不得猛發汗及灼艾,泄瀉惟利小便為佳也。
謹按:脾虛中濕,內因多中滿、痞膈、瀉痢;外感多為痿痹、胕腫、疼痛等證。蓋脾主肌肉,爾況有挾風、寒、暑、熱不一。詳前人以挾風與濕在表者宜解肌,兼寒與在半表裡者宜溫散、宜滲泄;唯濕熱在裡宜下,里虛者宜分消實。脾土為上,外感非脾虛宜汗之、灸之,要在適中病情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脾臟虛弱時,大多會引發濕氣困擾,因此有說法「濕氣流入關節之中過多,會讓人感到脹滿不適,四肢關節出現疼痛和煩躁,時間久了就會出現浮腫、呼吸困難,甚至嚴重到意識模糊。」若濕氣夾雜著風邪,則會導致頭暈目眩、噁心嘔吐;若是伴隨著寒氣,則會造成肌肉抽搐和劇烈疼痛。在治療上,不能採取強烈的發汗或艾灸方式,對於腹瀉的情況,最理想的處理方法是促進小便排泄。
謹慎地說,脾虛引發濕氣困擾,內部因素多見於胃腸脹滿、胸膈痞塞、瀉痢;外部影響則常見於肌肉萎縮、水腫、疼痛等症狀。脾臟主導肌肉,但其病變狀況則會因夾雜風、寒、暑、熱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根據前人的經驗,對於風邪和濕氣在皮膚表面的情況,應採用調理肌膚的方式;若同時伴有寒氣或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則適合使用溫暖散寒、滲透排泄的方法;唯有當濕熱在體內時,才適合用瀉下法,而對於體虛的人,應採取分開消耗實邪的策略。脾臟屬土,位於身體上部,對於外來感染,如果不是因為脾虛引起,可以採取出汗或灸療的方式,關鍵是要適應病情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