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論江東嶺南瘴毒為腳氣

發明曰: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匯東嶺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風濕毒氣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逆脯,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迫。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東嶺表此疾得之多歟?

謹按:南方溫熱,多陰雨土濕之氣。因熱蒸菀,人膚腠故疏豁,體虛者多感此疾。及有遠行足熱,乃過溪澗為水寒所傷而致者。至其傳變為證不一,況瘴毒乎?然近江東證多主於水濕,亦有夾風夾寒者。其發時則或腫或痛。濕熱勝者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皆宜詳悉分治。

白話文:

發明者說:《內經》論述南方的環境,地下水和土壤相對薄弱,雲霧露水聚積的地方。大約就是東嶺南的區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特徵。在春夏交接的季節,山川蒸騰,風濕毒氣特別嚴重,腳部若感應到這種氣氛,可能會發展成瘴毒腳氣。這種疾病的症狀通常開始於腳部感到疲軟,接著會出現麻木、疼痛,小腿腫脹,腹部感覺不適,頭痛且心煩,喉嚨有痰,呼吸困難,發燒與寒熱交替,排尿困難,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心臟,情況危急。治療這種疾病確實不容拖延。

支法存之所以注重經方,並擅長這種療法,難道不是因為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較常遭遇這種病狀嗎?

謹記:南方氣候溫暖濕熱,多陰雨和土壤潮濕。由於熱度蒸騰,皮膚腠理變得疏鬆,身體虛弱的人更容易感染這種疾病。此外,遠行時腳部受熱,可能是經過溪流而被冷水侵襲導致的。至於這些疾病的轉變,各不相同,瘴毒更是其中的一種。然而,靠近東南地區的病例大多與水濕有關,也可能夾帶風寒。發病時,症狀可能包括腫脹或疼痛。當濕熱佔優勢時,會形成水泡瘡,或出現紅腫的丹毒,或者像疝氣一樣上下移動,都需要詳細地進行個別治療。

2. 論腳氣似傷寒

詳見熱門病本不同例下

3. 論南方腳氣病禁

外臺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動。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常須著綿袴,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微汗大佳。依此將息,氣漸薄損。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氣。夏時腠理開,不宜當風臥睡。

睡覺令人按挪,勿令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之法也。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

發明云:第一凡酒及潼酪勿使過度,過則損傷脾胃,下疰於足脛胕腫,遂成腳氣。第二欲不可縱,嗜欲則腳氣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如上法。經云:逸者行之。又云:病在脾忌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白話文:

《外臺祕要》提到,第一點禁忌是不要生氣,生氣會讓人心情煩躁,煩躁就會導致腳氣發作。再來是禁止大聲說話,大聲說話會傷害肺部,肺部受傷也會導致腳氣發作。另外,不要讓腳部暴露在外,如果受風或進水,使用冷水洗腳,兩腳小腿特別不適合冷。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穿著棉褲,到了冬天更要讓兩腳小腿保持溫暖,微微出汗最佳。依照這些方式調養,可以慢慢減少腳氣的損失。每天在寅醜時刻割手腳指甲,割得少一些,避免傷及皮肉,去除體內的氣。夏天皮膚毛孔開放,不應對風臥牀休息。

睡覺時要注意身體不要受到邪氣停留,經常活動關節,保持暢通。這都是養生的重要方法,也是抵抗風邪的法則。通常有力量時,在每餐後行走三五百步,累了就停下,腳中的惡氣會隨即散去,即使有浮腫的氣也無法上升。

《發明》說:第一,所有酒精和乳製品都不要過量飲用,過量會損害脾胃,影響腳脛、膕、腫等部位,從而引發腳氣。第二,慾望不可放任,有過多的慾望會導致腳氣發作。飲食後應緩慢行走,如同上述方法。經書中提到:安逸的人要多運動。又說:脾虛忌食溫熱食物,飽食,濕地濡衣。

4. 論腳氣疏下

楊太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尚疏下,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氣也。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氣壅不得消散。今立三方於後,詳虛實而用之。

按三方,醫學發明謂導滯湯、導引丸、除濕丹例是也,然亦大略言爾。如腳氣在表,在氣血之分,而疏下之法可例用乎。

白話文:

楊太受說:「腳氣病自古以來都注重通便,因為腳氣病是由於氣血阻塞所致。」然而不可過度,過度會傷害脾胃,使得營養和氣血無法正常上行,反而會導致腳氣病加重。也不能過於輕視,否則氣血阻塞得不到有效疏散。現立出三方方劑於後,根據病情的虛實來使用。

按照這三方方劑,醫學發明所提到的導滯湯、導引丸、除濕丹等都是符合原則的,但也只是大致如此。如果腳氣病表現於表層,或在氣血分野,那麼使用通便的方法是否適用呢?

5. 論腳氣洗渫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大禁也。發明謂此為南方外感濕氣乘虛襲入為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蓋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渫開導泄越其邪也。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對於腳氣病,服用補藥或是使用湯劑洗浴都是大忌。發明者認為這是南方因外部感受濕氣,乘虛而入引起的腫痛,而非北方內部受到濕氣侵入導致下部腫痛。因為濕氣無法向外散去,所以應該通過淋浴、開導等方法來導出邪氣。

6. 論腳氣宜砭刺

楊太受云:腳氣是為壅疾,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重勢。經曰:「蓄則腫熱,砭射之也。」後以藥治之。

白話文:

楊太受說:腳氣是因為氣滯的疾病,治療應使用能宣散和流通的藥物,讓氣不能形成堵塞。如果氣滯已經形成並變得嚴重,就需要針刺去除瘀血,減輕其嚴重程度。經典中提到:「積聚形成腫熱,需要針刺治療。」後來,人們開始用藥物來治療這種情況。

7. 發表之劑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增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

麻黃 乾葛 細辛 白朮 茯苓 防己 桂 羌活 甘草 防風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藥也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緩縱不隨

白話文: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侵襲足太陽經引起的腰腳抽搐、關節沈重、疼痛、畏寒發熱、無汗、怕冷或自汗、怕風、頭痛。

【麻黃】、乾葛、【細辛】、【白朮】、【茯苓】、【防己】、桂枝、【羌活】、【甘草】、【防風】。

以上各味藥材磨成粉末,每半兩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

按照此方治療風寒濕病的原則,主要針對足太陽經的病症。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受風寒暑濕侵襲,引起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食慾不振、內心煩熱、腿部弛緩、行動不便。

半夏 乾葛 細辛 白朮 麥門冬 茯苓 桂枝 防風 乾薑 黃芩 小草 甘草(炙)柴胡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按此出少陽例解風寒濕熱錯雜之邪藥也

六物附子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的一個藥方,包含以下中藥材:半夏、乾葛、細辛、白朮、麥門冬、茯苓、桂枝、防風、乾薑、黃芩、小草、炙甘草、柴胡。這些藥材以特定的比例混合後,通常會與薑和棗一起煎煮,成為熱飲。

在使用這個藥方時,如果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可能會額外加入竹瀝。若情況嚴重到出現喘息,還可能需要加入杏仁和桑白皮。

根據這個藥方的應用理論,它主要用來治療四種氣候變化導致的風寒濕熱混雜病症,例如足太陰經的骨節疼痛、四肢僵硬、自汗、短氣、小便不順以及手腳時常浮腫等症狀。

附子 桂 防己(各四錢) 白朮 茯苓(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每半兩入姜煎

按此出少陰例治寒濕之藥也

局方換腿丸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 南星 石楠葉 石斛 檳榔 萆薢 川牛膝(酒浸) 羌活 防風 木瓜(各四兩) 黃耆 當歸 天麻 續斷(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桂枝、防己(各四錢)、白朮、茯苓(各三錢)、甘草(炙二錢)。這六味藥物每半兩加生薑一起煎煮。

這是根據少陰理論,用來治療寒濕病症的藥方。

局方換腿丸,用於治療足三陰經受風寒暑濕之氣侵襲,引起的手腳抽搐、麻木、弛緩、疼痛、腳膝部疼痛、腳心發熱、行走困難的症狀。

薏苡仁、南星、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川牛膝(酒浸)、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黃耆、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這些藥物合在一起,用於治療由風寒暑濕之氣引起的足三陰經病症。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

按此出厥陰例疏風勝濕藥也

五積散

方見濕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劑氣血藥也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手足足脛腫痛不可忍者

方見瘡瘍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熱之藥也

攻裡之劑

宣明導水丸治腳氣胕腫疼痛或發熱濕熱盛者

按此出陽明例治濕熱之藥也

除濕丹

方並見濕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透機關藥也

白話文:

上文的內容主要為一些中醫藥方的介紹和應用說明:

  1.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這指的是製成藥丸的方法,需將藥材磨成細粉,與酒調和成糊狀,然後做成像梧桐籽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水送服。

  2. "按此出厥陰例,疏風勝濕藥也":這是在說明厥陰理論下使用的、具有疏散風邪、祛除濕氣的藥物。

  3. "五積散":這是中醫的一個方子名稱,詳細內容在濕症相關篇章中可以找到。

  4.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劑,氣血藥也":這是在說明在太陽理論下,用來治療風寒濕病的方子,涉及氣血調理。

  5.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沈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手足足脛腫痛不可忍者":這是東垣李杲所創立的當歸拈痛湯,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手腳脛部腫痛等症狀。

  6. "方見瘡瘍門":表示該方子的具體內容可以在關於瘡瘍的篇章中找到。

  7.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熱之藥也":再次強調在太陽理論下,用來治療濕熱的藥物。

  8. "攻裡之劑":指的是用於攻破腸胃積滯的藥物。

  9. "宣明導水丸,治腳氣胕腫疼痛,或發熱,濕熱盛者":這是用來治療腳氣、腫痛以及濕熱旺盛的病症的藥丸。

  10. "按此出陽明例,治濕熱之藥也":在陽明理論下,用來治療濕熱的藥物。

  11. "除濕丹":這是一個專門用於去除濕氣的丹藥,具體內容在濕症篇章中可以找到。

  12. "方並見濕門":表示這個方子的具體內容可以在濕症的篇章中找到。

  13.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透機關藥也":在太陽理論下,用於治療濕氣深入骨節、關節的藥物。

謹按腳氣多系濕熱為病世人用以上方每效故收入然下之法詳見前疏下論但下後便要收拾如滲之清之升之之法是已學者宜擴充焉

白話文:

謹遵腳氣多由濕熱引起,世人使用上方藥方常有效果,因此收錄在內。然而,關於下法的詳細說明,請參閱前面的疏論和下論。但下藥後,就必須要收拾好,像是讓體液滲出、清熱升陽的方法。學習者應加以擴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