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論江東嶺南瘴毒為腳氣

發明曰: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匯東嶺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風濕毒氣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逆脯,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迫。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東嶺表此疾得之多歟?

謹按:南方溫熱,多陰雨土濕之氣。因熱蒸菀,人膚腠故疏豁,體虛者多感此疾。及有遠行足熱,乃過溪澗為水寒所傷而致者。至其傳變為證不一,況瘴毒乎?然近江東證多主於水濕,亦有夾風夾寒者。其發時則或腫或痛。濕熱勝者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皆宜詳悉分治。

2. 論腳氣似傷寒

詳見熱門病本不同例下

3. 論南方腳氣病禁

外臺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動。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常須著綿袴,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微汗大佳。依此將息,氣漸薄損。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氣。夏時腠理開,不宜當風臥睡。

睡覺令人按挪,勿令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之法也。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

發明云:第一凡酒及潼酪勿使過度,過則損傷脾胃,下疰於足脛胕腫,遂成腳氣。第二欲不可縱,嗜欲則腳氣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如上法。經云:逸者行之。又云:病在脾忌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4. 論腳氣疏下

楊太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尚疏下,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氣也。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氣壅不得消散。今立三方於後,詳虛實而用之。

按三方,醫學發明謂導滯湯、導引丸、除濕丹例是也,然亦大略言爾。如腳氣在表,在氣血之分,而疏下之法可例用乎。

5. 論腳氣洗渫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大禁也。發明謂此為南方外感濕氣乘虛襲入為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蓋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渫開導泄越其邪也。

6. 論腳氣宜砭刺

楊太受云:腳氣是為壅疾,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重勢。經曰:「蓄則腫熱,砭射之也。」後以藥治之。

7. 發表之劑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增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

麻黃 乾葛 細辛 白朮 茯苓 防己 桂 羌活 甘草 防風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藥也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緩縱不隨

半夏 乾葛 細辛 白朮 麥門冬 茯苓 桂枝 防風 乾薑 黃芩 小草 甘草(炙)柴胡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按此出少陽例解風寒濕熱錯雜之邪藥也

六物附子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 桂 防己(各四錢) 白朮 茯苓(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每半兩入姜煎

按此出少陰例治寒濕之藥也

局方換腿丸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 南星 石楠葉 石斛 檳榔 萆薢 川牛膝(酒浸) 羌活 防風 木瓜(各四兩) 黃耆 當歸 天麻 續斷(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

按此出厥陰例疏風勝濕藥也

五積散

方見濕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劑氣血藥也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手足足脛腫痛不可忍者

方見瘡瘍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熱之藥也

攻裡之劑

宣明導水丸治腳氣胕腫疼痛或發熱濕熱盛者

按此出陽明例治濕熱之藥也

除濕丹

方並見濕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透機關藥也

謹按腳氣多系濕熱為病世人用以上方每效故收入然下之法詳見前疏下論但下後便要收拾如滲之清之升之之法是已學者宜擴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