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論諸證寒熱似傷寒

詳見熱門

謹按世傳以寒痰、腳氣、食積、勞煩四證為似傷寒,然以形證較之,亦豈止四證而已?故集證論

詳見熱門

白話文:

根據世間流傳,常將寒痰、腳氣、食積、過度勞累煩惱這四種症狀誤認為類似傷寒病。然而,若仔細比對病症表現,類似傷寒的病症又豈止這四種呢?因此,我們將各種相似病症彙整討論。

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專題討論。

2. 論傷寒傳變

此事難知。云足太陽為巨陽,為老陽,又為諸陽之首,故多傳變。爾太陽傳陽明,謂之微邪,是水傳土也。又謂之循經得度傳。太陽傳少陽,謂之越經。太陽傳太陰,謂之誤下。太陽傳少陰,謂之表裡傳變之邪。太陽為甚,復傳少陰。水勝火,火勝水。此南北二方之變,頃刻之間,其害人也甚於太陽多矣。

若辨之不早,必成不救之疾。況亂投湯藥者乎?太陽傳厥陰,謂之首尾傳。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又名巡經得度傳。災變至重,不為不多矣。

按此可謂發仲景之心法矣。趙氏亦曰:傷寒六經傳變,或虛或實,或冷或熱,無非邪氣之所為。也有次第傳經之陽邪,有直入本經之陰邪,有下後內陷之邪,皆不可不辨也。然成無己引華陀云: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即傳裡也。與成所論七日不解為再經,二七日不解為過經,皆大約也。

故一無治例。惟六經傳變為的。故太陽傳變居多者,因其初感邪氣,乘虛而入,則傳。也有三五日止在本經,或十數日不傳者有之。有傳過一經而不再傳者亦有之。有誤服藥而致傳變者多矣。大抵邪在陽經則易治,傳入陰分則危殆。蓋陽微陰盛,正虛邪實矣。況誤下內陷,汗虛別經者,則壞異傾危,可立待也。

學者慎之。

白話文:

這件事情很難理解。古人說腳的太陽經(膀胱經)是最大的陽經,也是所有陽經的領頭羊,所以容易產生各種變化。當太陽經的病氣傳到陽明經(腸胃經),稱之為輕微的邪氣,就像是水傳遞到土一樣。這種傳遞方式又稱為「循經得度」。太陽經的病氣如果傳到少陽經(膽經),我們稱之為「越經」。太陽經的病氣如果傳到太陰經(脾經),稱之為「誤下」。太陽經的病氣如果傳到少陰經(心和腎的經絡),我們稱之為「表裡傳變的邪氣」。太陽經的病氣如果非常嚴重,有可能會再傳到少陰經。水能克火,火也能克水。這是南北兩種不同的病理變化,在很短的時間內,對人的傷害遠超過太陽經的病氣。

如果不能及早辨識,必然會造成無法挽救的疾病。更何況隨意投藥的人呢?太陽經的病氣如果傳到厥陰經(肝經),我們稱之為「首尾傳」。厥陰經和督脈向上行,和太陽經相連接,又稱為「巡經得度」。這樣的病變非常嚴重,並不少見。

從這些可以說是發掘了張仲景的心法。趙氏也說:感冒引起的六經傳變,可能是虛證,可能是實證,可能是寒證,可能是熱證,無不是邪氣造成的。有的邪氣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傳到不同的經絡,有的邪氣會直接進入某一條經絡,有的邪氣會因為治療失誤而深入體內,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辨別。然而,成無己引用華陀的話說:感冒第一天在皮膚層,第二天在皮下組織,第三天在肌肉層,第四天在胸腔,第五天在腹部,第六天進入胃部,這就是傳入體內。成無己討論的七天不解為再次傳經,十四天不解為過經,都只是大概的說法。

因此,沒有固定的治療原則。只有六經傳變纔是確定的。所以,太陽經的病氣之所以容易產生變化,是因為邪氣初起時乘虛而入,就會產生傳變。有的病氣只在本經停留三五天,或者十幾天都不傳變。有的病氣傳過一條經絡後就不再傳變。有的因為誤服藥物導致病氣產生變化的情況很多。大體來說,邪氣在陽經時比較容易治療,傳入陰經時就危險了。因為這時候體內的陽氣已經很弱,陰氣卻很旺盛,正氣虛弱,邪氣實力強大。更何況,如果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內陷,或者汗出過多導致其他經絡受損,病情就會急轉直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學者要謹慎對待。

3. 論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

發明曰傷寒受病之由皆出熱論一篇而已,皆傳足經不傳手經,何也?蓋傷寒病冬月得之,足太陽膀胱經為首次,至足厥陰肝經為尾。此病惟傷北方與東方,及戌土上有足陽明胃濕之專位,兼醜上有足太陰脾土之專位。蓋足之六經皆在東北之方。經云:冬傷於寒即發者為傷寒,春發為溫病,夏發為溫疫,為病最重,此之謂也。

仲景云:無奇經則無傷寒,緣奇經皆附足六經,不附手經。寒邪只傷足經者為有奇經故也。長夏為大熱病者,夏火既王,火之方與秋之分皆手經居之,水方與春之分皆足經不足。及夏火王客邪助於手經,則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藥皆泄有餘而非足經藥。何者?泄有餘則不足者補矣。

此傷寒只先足經而不言手經也。大大意如此。至於傳手經者亦有之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傷寒這種疾病的來源,根據熱論一篇的描述,都是從腳部的經絡開始傳導,而不是從手部的經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傷寒通常在冬季感染,首先影響的是腳太陽膀胱經,最後影響到腳厥陰肝經。這種疾病主要影響的是身體的北方和東方,以及戌土上的腳陽明胃濕,以及醜土上的腳太陰脾土。因為腳部的六條經絡都在東北方向。

經典中說:冬天因寒冷而生病,立即發作的就是傷寒,春天發作的是溫病,夏天發作的是溫疫,這些疾病都非常嚴重。

張仲景說:沒有奇經就不會有傷寒,因為奇經都連接著腳部的六條經絡,而不是手部的經絡。寒邪只會影響腳部經絡,這是因為有奇經存在。夏季大熱的疾病,是因為夏季的火氣旺盛,火氣與秋季的氣候都是由手部的經絡負責,而水氣與春季的氣候則是由腳部的經絡負責。當夏季火氣旺盛,外來的邪氣幫助手部的經絡,那麼原本就不足的地方就會更加不足。因此,治療這種疾病時使用的藥物都是用來清除過剩的,而不是針對腳部經絡的藥物。清除過剩的,就是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

這就是傷寒首先從腳部經絡開始,而不提及手部經絡的原因。但實際上,影響手部經絡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4. 論傷寒傳手經

此事難知。曰:傷寒傳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終日不與則不思,六脈細數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傳至十日以來,形貌如醉人,虛見神昏不已,多用承氣湯下之,則誤矣。蓋不知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

然而又未知自何經而來。答曰:本太陽經傷風,風為陽邪,陽邪傷衛,陰血自燥熱蓄膀胱,壬病逆傳於丙,丙丁兄妹,由是傳心。心火自上迫而熏肺,所以神昏也。謂肺為清虛之藏,內有火邪,致令神昏。宜梔子黃芩黃連湯。若脈在丙者,導赤散。脈在丁者,瀉心湯。若誤用涼膈散,乃氣中之血藥,也在左手寸脈沉滑有力者,則可用之。

或用犀角地黃湯,近於是也。本方所說,若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是陽明經藥也。此解陽明經血中熱藥。若脈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中俱有熱,也可以導赤瀉心各半服之,則宜矣。此證膀胱傳丙,足傳手經也。下傳上也。丙傳丁也。表傳裡也。壬傳丁者,艮傳離也。越經傳也。

又謂腑傳臟也。活人云: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此言不盡意,也有從足經而傳手經者。何以知之?經云:傳寒,或止傳一經,或間傳三經,不可一途而取之。但憑其脈與外證治之,此活法也。與食則咽者,邪不在胃。也不與則不思者,以其神昏,故熱邪既不在胃,誤與承氣湯下之,其死也必矣。

謹按:傷寒本只傳足經,以上又例傳手經之義,可謂發病機之秘矣。蓋只是邪蘊日久,因足經實,手經虛,故冤熱爾。有因汗下差誤而傳,有因七情或勞倦等而致者有之。大抵傳於經必有所因,所以古人有救逆復脈等法,豈但切中病情,實啟後人之意例爾。

白話文:

這件事情很難理解。比如說,傷寒病到了第五六天時,患者會逐漸出現神智不清,無法說話,或者在睡夢中突然說出一兩句話,眼睛泛紅,嘴脣乾燥,舌頭乾渴卻不想喝水,提供稀飯他會吞嚥,但如果一天不給他食物,他也沒有饑餓感,六脈微弱且快速,但不顯得洪大,胸口沒有脹痛感,腹部也無脹滿感,大小便都正常。有時病情發展到第十天左右,病人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虛弱並持續神志不清,許多醫生會使用承氣湯來治療,這是錯誤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熱毒傳到了手少陰心經。

但是,他們不知道熱毒從哪個經絡傳來的。回答是,原本是太陽經受到風邪影響,風邪屬陽性,陽性邪氣傷害了衛氣,導致陰血乾燥,熱氣積聚在膀胱,然後病情逆向傳到了心經,心和小腸是相對應的臟腑,所以熱毒傳到了心經。心火上沖燻蒸肺部,所以患者會出現神智不清的情況。肺部本該清潔,但有火邪存在,導致神智不清。應該使用梔子黃芩黃連湯。如果脈象顯示在心經,就使用導赤散;如果脈象顯示在小腸經,就使用瀉心湯。如果誤用了涼膈散,那是用於調理氣血的藥物,只有當左手脈象顯示沉滑有力時,纔可使用。

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這個選擇更為恰當。如果沒有犀角,可以使用升麻代替,這是陽明經的藥物。這可以解決陽明經的血熱問題。如果脈象顯示上下都強勁有力,說明心和小腸都有熱,可以同時服用導赤散和瀉心湯,這樣更為合適。這種情況下,熱毒從膀胱傳到了心經,從足部傳到了手部,從下傳到了上,從心傳到了小腸,從表層傳到了內裡,從腎傳到了心,這是越過經絡的傳遞。

又有一種說法,是腑部傳到了臟器。古人說:傷寒只會傳到足部經絡,不會傳到手部經絡。這種說法並非全然正確,確實有從足部經絡傳到手部經絡的情況。如何知道呢?經典中提到:傳寒病可能只傳一個經絡,也可能間隔傳三個經絡,不能只看一種情況。要根據脈象和外部症狀進行治療,這是靈活的治療方法。如果給患者食物,他能吞嚥,說明邪氣不在胃部。如果不給他食物,他也不會感到飢餓,這是因為他神智不清,所以既然邪氣不在胃部,如果誤用承氣湯來治療,他很可能就會死亡。

仔細研究,傷寒本來只傳到足部經絡,但上面的例子顯示了它也能傳到手部經絡,這揭示了疾病的深層祕密。這主要是因為邪氣積聚時間長,足部經絡實,手部經絡虛,所以邪氣就聚集在那裡。有的是因為治療失誤導致邪氣傳播,有的是因為情緒波動、勞累疲憊等原因造成的。總的來說,邪氣傳播到經絡必定有其原因,所以古人有逆轉病情、恢復脈象等治療方法,這些不僅準確地把握了病情,也啟示了後人的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