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3)

1. 攻下之劑

三因七物厚朴湯治腹滿發熱脈浮數飲食如故脹滿者為熱脹

厚朴(炒一兩) 甘草(炙) 大黃(煨各三錢) 枳實(炒半兩) 桂心(一分)

上為末每四大錢入薑棗煎嘔者加半夏

按此治熱之劑陽明例藥也

簡易是齋推氣丸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腹脹

檳榔 陳皮 黃芩 大黃 枳實 黑牽牛(等分)

白話文:

三因七物厚朴湯治腹滿發熱脈浮數飲食如故脹滿者為熱脹

方劑組成:

  • 厚朴(炒,一兩)
  • 甘草(炙)
  • 大黃(煨,各三錢)
  • 枳實(炒,半兩)
  • 桂心(一分)

用法:

  • 上述藥材研末,每次服用四大錢,以薑棗水煎服。
  • 若患者出現嘔吐,可加入半夏。

方義:

此方為治療熱證的陽明經常用藥。

簡易方:

推氣丸可治三焦痞塞,氣機不升降,腹脹。

方劑組成:

  • 檳榔
  • 陳皮
  • 黃芩
  • 大黃
  • 枳實
  • 黑牽牛(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臨睡湯下量虛實與服

楊氏消脹丸

木香 黑牽牛 蘿蔔子(炒) 檳榔

上等分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

宣明肉豆蔻丸治食痼腹脹如鼓不食者病可下

肉豆蔻 檳榔 輕粉(各一錢) 黑牽牛(一兩半服頭末)

上為末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二三十丸煎連翹湯下食後日三服

按此並氣分藥也

雞屎醴散治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鼓脹證

白話文:

將上藥煉成蜜丸,每丸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睡前用湯送服,劑量需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而定。

楊氏消脹丸:將木香、黑牽牛、蘿蔔子(炒)、檳榔等藥材研磨成粉,以水糊做成丸,每丸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三十丸。

宣明肉豆蔻丸:用於治療食積導致的腹部脹滿,如同鼓一般,患者無法進食。取肉豆蔻、檳榔、輕粉(各一錢)、黑牽牛(一兩半,服頭末)研磨成粉,以水糊做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至三十丸,用連翹湯送服,飯後一天服用三次。

以上方劑均屬於氣分藥。

雞屎醴散:用於治療心腹脹滿,早上能吃東西,晚上卻不能吃,導致胃氣逆流,腹部鼓脹的症狀。

大黃 桃仁 雞屎糟(乾者等分)

上為末每一二錢水煎入姜食前服

按此血分藥也

東垣沉香海金沙丸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

海金沙(一錢半) 沉香(二錢) 牽牛末(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獨蒜如泥為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煎白沸燈芯通草湯量虛實與服

海金沙散治脾濕太過腹脹如鼓

白話文:

大黃、桃仁、雞屎糟(乾的,各取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水煎煮加入薑片,飯前服用。此藥方主治血分病症。

東垣先生的海金沙丸方劑,可以治療各種積聚、脾濕腫脹、肚子大、筋骨瘦弱等症狀。藥方如下:海金沙(一錢半)、沉香(二錢)、牽牛末(一兩)、輕粉(一錢),研磨成粉末,以獨蒜泥做丸劑,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以白沸燈芯通草湯送服,根據病人虛實調整用量。

海金沙散方劑,可以治療脾濕過盛、腹部脹大如鼓等症狀。

(方見濕門)

按此二方治濕之劑也

沉香交泰丸治濁氣在上干擾清陽之氣菀而不伸以為䐜脹

沉香 白朮 當歸(各三錢) 厚朴(制五錢) 枳實(炒) 吳茱萸(洗) 白茯苓 澤瀉 陳皮 青皮 木香(各二錢) 大黃(酒浸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五十加至七十丸溫湯送下

按此分消之劑也氣血之藥

三花神佑丸治一切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方見濕門)

按此治濕熱之藥也

白話文:

沉香交泰丸 方劑說明

此方屬於治療濕證的方劑。

沉香交泰丸用於治療濁氣上擾,干擾清陽之氣,導致胸悶脹滿的症狀。

藥材:

  • 沉香、白朮、當歸 (各三錢)
  • 厚朴 (制五錢)
  • 枳實 (炒)
  • 吳茱萸 (洗)
  • 白茯苓
  • 澤瀉
  • 陳皮
  • 青皮
  • 木香 (各二錢)
  • 大黃 (酒浸一兩)

製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2. 用湯汁浸泡蒸餅,將藥粉捏成梧子大小的丸藥。
  3.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溫湯送服。

2. 治積聚之劑

澹寮三稜煎丸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

京三稜(半斤為末以酒三升銀器內熬成膏) 青皮 蘿蔔子(炒) 神麯(炒各二兩) 麥櫱(炒三兩) 硇砂(一兩) 乾漆(炒) 杏仁(炒各半兩)

上為末以膏子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溫米飲下

導氣丸治諸氣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

青皮(用水蛭炒) 莪朮(虻蟲炒) 三稜(乾漆炒) 檳榔(斑蝥炒) 茱萸(牽牛炒) 乾薑(䗯砂炒) 附子(鹽炒) 赤芍(川椒炒) 胡椒(茴香炒) 石菖蒲(桃仁炒)

白話文:

用三稜煎丸治療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

將半斤京三稜研磨成粉,用三升酒在銀器中熬成膏。青皮、蘿蔔子(炒)、神麴(炒各二兩)、麥芽(炒三兩)、硇砂(一兩)、乾漆(炒)、杏仁(炒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膏子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溫米飲送服。

導氣丸用於治療各種氣滯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

青皮(用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蝥炒)、茱萸(牽牛炒)、乾薑(䗯砂炒)、附子(鹽炒)、赤芍(川椒炒)、胡椒(茴香炒)、石菖蒲(桃仁炒)。

上各銼與所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件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湯下

塌腫神應丸治諸蠱毒腹脹

(方見積聚門)

按此並治積聚導氣散郁之劑也又能入血分

謹按以上攻治諸方皆有輕重所宜之制宜對證選用不得少差致有實實虛虛之失也發明曰禁服論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俱未滿而知約之可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此聖人所以退太過而進不及以平為期也大凡氣味者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是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餘以穀肉果菜食養盡之至如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近而奇耦制小其服遠而奇耦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矣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下不以耦汗不以奇隨其邪之所在高下淺深輕重虛實影響無間萬舉萬全是謂中行故可為師也假如病大而湯劑小則邪氣少屈而藥力已乏欲不復治其可得乎猶一杯之水救一車薪之火竟不能滅是謂不及故不可為師而可以為工矣小而湯劑大則邪服已盡而藥有餘力欲不傷正何所容哉猶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此又不可以為工是乃粗醫也三者之論惟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然而太過尤甚於不及何以明之蓋失之於姑息邪復勝正者止於勞而無益猶可勉而適中或失於苛暴則正氣被傷因而羸瘠者有之危殆者有之滅亡者有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所謂尤甚也可不戒哉嘗見仲景之書於承氣條下攻裡則曰若更衣止後服於桂枝湯後發表乃云漐漐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本乎軒岐之微旨有所得耳

白話文:

將青皮、枳殼等十味藥材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空腹用紫蘇湯送服,可治療各種蠱毒導致的腹脹。此方出自《積聚門》,與導氣散同為治療積聚、氣滯的藥物,並且能入血分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治療方法各有輕重之分,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選擇合適的藥物,不可随意使用,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就像古人所言,用药如同装囊,囊满不收口,就会漏泄。方剂如果不能根据病情灵活调整,就如同囊袋没有收口,药物的精气神尚未完全发挥,就如同没有掌握用药的技巧,无法成为医术大师。圣人提倡治病时,要避免过犹不及,以平和为准则。药物的气味有毒性之分,用药时需注意。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剩下的用谷物、肉、果蔬进行食疗补充。就像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药为主,臣药辅佐,佐药和使药配合君臣药发挥作用。近则佐使药用量小,远则佐使药用量大,用量多则九分,用量少则二分。补上治上,用药缓和;补下治下,用药急促。急则气味厚重,缓则气味清淡。下焦病症不用佐药,汗病不用使药,根据邪气所在的部位、深浅、轻重、虚实等情况,灵活运用药物,方能达到万无一失的效果,成为真正的医者。

就如火势很大,而用水量太少,火势难以扑灭,这就是“不及”;而火势很小,用水量太大,反而会造成水火交融,玉石俱焚,这就是“过”。三种情况中,唯有“中庸”之道才是最佳的。过与不及都是偏废,但过犹不及,更甚于不及。为何如此?因为过犹不及,容易导致邪气战胜正气,最终劳而无功,甚至可能造成正气受损,导致虚弱、危殆,甚至死亡,非但无益,反倒有害。

所以,用药不可不谨慎。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承气汤的论述,攻下里急之症时,需要服用完桂枝汤后才可服用承气汤,并且要求“漐漐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这体现了轩岐医学的精妙之处,值得我们仔细学习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