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3)

1. 論傷寒陰分發熱為反用溫汗法

趙嗣真曰:詳仲景論發汗湯劑,各分輕重不同,如麻黃、桂枝、青龍各半、越婢等湯,各有等差。至於少陰發汗二湯,雖同用麻黃、附子,亦自有輕重加減之別,故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辛散甘緩之義也。其第一證,以少陰本無熱,此發熱故曰反也。蓋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又兼脈沉屬陰而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散寒,而熱須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

第一證既無裡寒之可溫,又無裡熱之可下,求其所用麻黃、附子之意,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可行發表藥,又得之二三日,病氣尚淺,比之前證亦稍輕,故不重言脈證,而但曰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向使脈不沉,身不熱,又無他證,則是無病人也,又何藥焉?仲景本分作兩證,以別汗劑之輕重。

活人書卻於第二證中除去無證兩字,改作常見少陰熱陽證者,所謂少陰熱陽證,如經云:心中煩不得臥,或咽瘡聲不出者,或咳而嘔渴,或口燥咽乾,或腹脹不大便,數證皆是也。夫豈麻黃、附子、甘草湯發汗劑所可治耶?抑又有聞焉: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少陰病之脈沉反發熱者固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湯治太陽病之發熱反脈沉者,均謂之反也。

仲景云: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頭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此證出太陽篇。又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少陰篇。切詳太陽病發熱頭痛法當脈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蓋是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之異也。

今深究其旨,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陽證,當脈浮,今反不能浮者,以裡虛久寒,正氣里微所致,又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出外,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使裡不虛寒,則當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湯證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痛故名少陰病,陰病當無熱,今反寒邪在表,未傳在裡,但皮腠鬱閉而為熱,而在裡無病,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邪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里,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證,而屬正少陰四逆湯證也。

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猶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湯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髮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誰不知?設有證變者,或脈變者,往往疑似參差,亦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

如仲景所論太陽、少陰兩證,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與用藥自別,此實證治之奇異,醫法之玄微,故並及之。謹按傷寒六經證,仲景例表裡六經藥矣,而又於每經表藥中分脈證

白話文:

趙嗣真說:詳細研究張仲景對於發汗湯劑的使用,他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分別用瞭如麻黃湯、桂枝湯、青龍湯、越婢湯等,每一種都有它特定的適用情況。對於少陰經的發汗兩種湯劑,雖然都用到麻黃和附子,但也有輕重加減的不同,所以加細辛的方子較重,加甘草的方子則較輕,這就是辛散甘緩的道理。在第一種情況中,少陰經本來就不應該發熱,現在發熱了,所以被稱為「反」。因為發熱說明邪氣在表面,應該用汗法治療,同時脈象沉,屬於陰證,應當溫裡,因此用附子溫暖經絡,麻黃散寒,而發熱必須透過汗法解決,所以加細辛,這是汗法中較重的一種。

在第一種情況中,既然沒有裡寒需要溫裡,也沒有裡熱需要攻下,尋找使用麻黃和附子的原因,那就是脈象沉,才能叫做少陰病,身體也發熱,才能使用發汗的藥物,且病程只有兩三天,病勢還不嚴重,比之前的證狀稍微輕一些,因此不強調脈象和證狀,只說微微發汗,所以去掉細辛,加入甘草,這是汗法中較輕的一種。如果脈象不沉,身體不熱,又沒有其他症狀,那這個人根本就沒病,又何必用藥呢?張仲景原本把這些分成兩個證狀,以區分汗法的輕重。

然而,在活人書中,卻在第二個證狀中刪除了「無證」二字,改成「常見少陰熱陽證」,所謂的少陰熱陽證,如經典中提到的:心中煩躁無法入睡,或者咽喉潰瘍無法發聲,或者咳嗽嘔吐口渴,或者口乾舌燥咽喉乾澀,或者腹部脹滿無法大便,這些都是。難道這些可以單靠麻黃、附子、甘草湯來治療嗎?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病脈沉反而發熱的情況,而張仲景還有四逆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發熱而脈沉的情況,兩者都被稱為「反」。

張仲景說:疾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而且身體和頭部都持續疼痛,這時應該救裡,適合用四逆湯,這個證狀出現在太陽篇。他又說:少陰病一開始,反而發熱,脈象沉,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證狀出現在少陰篇。仔細分析,太陽病發熱頭痛的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反而沉;少陰病脈象沉的法則是不應該發熱,現在反而發熱,張仲景在這兩個證狀中都提到「反」,意思就是反常。因為太陽病的脈象類似少陰病,而少陰病的證狀類似太陽病,所以才會有「反」的說法,並且治療方法也會不同。

現在深入研究其中的意涵,兩者都是脈沉發熱,但因為有頭痛,所以被歸類為太陽病的陽證,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反而無法浮起,這是因為裡虛久寒,正氣微弱所致,加上身體疼痛,所以應該救裡,讓正氣內強,把邪氣逼出去,乾薑和生附也能出汗而解病。如果裡部不虛寒,那麼脈象就會浮起,這就屬於太陽麻黃湯的證狀。同樣是脈沉發熱,但因為沒有頭痛,所以被命名為少陰病,陰病本來就不應該發熱,現在反而因為寒邪在表,尚未傳到裡部,只是皮膚毛孔閉塞而發熱,但在裡部並沒有病,所以用麻黃、細辛來治療表邪的熱,用附子溫暖少陰經。

假如寒邪進入裡部,那麼外表肯定不會發熱,會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等證狀,這就屬於真正的少陰四逆湯證。由此看來,表邪浮淺,發熱的反常情況較輕,正氣衰弱,脈象沉的反常情況則較重,這就是為什麼四逆湯的劑量比麻黃、附子、細辛湯更重。此外,也可以看出熟附配合麻黃,汗中有補;生附配合乾薑,補中有汗,張仲景的用意非常微妙。唉!常見的疾病用常見的方法,誰不知道呢?但如果證狀或脈象有所變化,往往會讓人產生疑慮,誤以為可以用常見的方法來治療。

例如張仲景討論的太陽、少陰兩個證狀,雖然脈象沉和發熱的現象相同,但是病因和用藥方式不同,這確實是診療中的奇特現象,也是醫學的微妙之處,因此一併提及。根據傷寒六經證,張仲景已經例舉了六經的表裡藥物,但在每個經絡的表藥中,他又進一步根據脈象和證狀進行細分。